


白墻藍頂的廠房鱗次櫛比,一眼望不到頭。車間里傳出隆隆的機器聲,震后的陰霾逐漸在人們的臉上、心里褪去。
2010年5月10日,德陽八角井,東方電氣集團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東汽)德陽新基地正式竣工投產。東汽人一邊在廢墟上恢復生產,一邊加快重建進程,終于實現了之前對社會的承諾:兩年之內,還社會一個“新東汽”。
“躺下去的是災民,站起來的是巨人”。在這樣的自強不息的口號感召下,人們習慣于把東汽重建爆發出的驚人速度稱為“東汽速度”,而“東汽速度”成為中國力量在四川地震災區的一個縮影。
一、重建不留遺憾
震前的東汽是中國研究、設計、制造大型電站汽輪機的骨干企業之一,也是大型海軍艦用動力主、輔機定點生產企業,是我國三大發電設備制造基地之一的東方電氣集團的主要企業。東汽生產的各種類型機組在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25%。
但是,作為老“三線”企業,東汽也面臨著廠房條件差,工藝布局不科學、物流不合理等問題。如何利用重建的契機使東汽邁上一個新臺階?
更高的標準
建設“國際一流的電力設備企業”、“更加先進、更加安全、更加可持續發展”和“管理一流、技術一流、設備一流、質量一流”,是胡錦濤總書記和溫家寶總理視察東汽時對東汽重建提出的要求。
“重建要體現科學發展,再造一個不留遺憾的百年東汽,其中包括合理的地域選擇、資源配置、最節省的生產運輸和成本。”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王計說。東汽為此專門組建了一個重建規劃領導小組,總經理張志英擔任組長,全面負責重建規劃和選址工作。
2009年5月21日至6月12日,經過無數次的考察論證,德陽八角井最終被選定為新東汽的落腳點。八角井與德陽分部的二分廠、葉片分廠等同屬于一個行政區,便于強化東汽工業園區的概念,對落實“先進性”、“增強競爭力”等指示都有好處。同時,東汽新基地的計劃用地位于規劃工業園區內,地塊成熟、交通便利。
堅持以市場為導向,調整產品結構,著重發展中國的清潔能源及新能源事業,開發研制國內外急需的百萬千瓦級核電、風力發電等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的生產,產品水平達到世界先進水平——這是重建建設項目的明確目標。
理順“六個關系”
負責重建工作的副總經理胡軍告訴記者,新基地重建的科學性體現在理順了原機械工業部部長包敘定所說的“規模與水平、硬件與軟件、制造與研發、常規能力與薄弱環節、有限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國內領先與國際領先”六個關系。
在廠房的建設上,考慮到火電訂單會逐漸減少,重建時重點考慮與市場和投資相匹配,優先建成的是核電設備制造廠房。
為了企業核心競爭能力的培育,新基地重點突出試驗、研發能力的建設,對于技術含量不高、產品需求不大以及粗加工工序,充分利用現有企業周邊的社會資源,實行外擴生產。
新基地占地約174萬平方米,擁有19座生產廠房及配套設施,總建筑面積達66萬平方米。廠區總體工藝布局以總裝車間為中心,結合廠區地形特點及工藝流程的要求和物流特點,規劃西南側為原材料入口和熱加工毛坯生產區,東北側為總裝發貨區,形成了由南向北、由西向東的簡潔順暢的物流過程。
重建布局不僅僅體現科學性,更充分考慮了環境和人的因素。“地震中有不少人成為終身殘障人士,為了使這些人能夠繼續工作,而且是方便安全地操作,使他們感受生命的價值,新基地還建立了殘疾人通道。”胡軍介紹說。
2010年3月1日,我國第一根百萬等級核電半轉速機組低壓轉子已經在新基地實驗成功,新基地建設之初的構想正在逐步實現。地震加速了東汽向新能源產業的快速轉型。東汽的產業機構已從煤電為主向可再生能源設備轉型,形成了風電、燃機、核電、太陽能光伏的“多電并舉”格局。
二、央企“集體”發力
“中央企業1100萬職工是東汽的堅強后盾,東汽重建的速度一定會超過社會的預期,一定會更好、更快。”2008年5月26日下午,國資委主任李榮融奔赴東汽慰問受災職工時說,“國資委將盡最大的努力幫助東汽重建,第一筆5個億的啟動資金馬上到位;6260萬元央企捐款馬上到位;一萬平方米活動板房中建公司馬上援建。”
在國資委的號召下,中央企業通過各種方式,對東汽施以援手,希望能夠幫助東汽穿越震后的陰霾;東汽人也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做出了回應。
訂單安人心
市場不相信眼淚也不同情弱者,保生產成了東汽的最后一道防線。震后第三天,東汽風電事業部銷售經理黃錚只身一人前往北京參加國電龍源公司的項目招標會。當時的情況下,人們都以為東汽不會過來投標了,在投標方名單中劃掉了東汽。黃錚的出現,讓人們大吃一驚。
“東汽的漢旺基地雖然受了重創,但是我們的德陽基地和風機生產線沒有受災,很快就能恢復生產!” 黃錚的堅定讓國電龍源公司吃了一顆“定心丸”,也讓在場的競爭對手深表欽佩。最終,東汽如愿拿下了“震后第一標”——價值3億多元的33臺風力發電機組的訂單。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中央企業以訂單的形式紛紛向東汽人伸出援助之手:華能、華電與之簽訂了50億元的采購合同,中國核工業集團與之簽訂了50億元的核電設備合同,國電集團與之簽訂的訂單更高達82億元。據統計,地震后東汽先后接到價值200多億元的新增訂貨合同,多數都牽涉國家的重點工程建設。
重建主力
重建方案確定后,中建、中鐵、中冶所屬企業和中建外建等11家中央建筑企業,通過競爭性談判獲得了東汽的認可,成為了重建的主力軍。“選擇中央企業,一是為了感恩,二是通過抗震救災我們對建筑央企的工作作風和工程質量有了深刻的認識。”胡軍解釋說。
“5#8226;12”后第三天就按國資委的要求到綿竹去幫受災群眾搭建板房,兩個月后又中標東汽重建項目的中建八局就是這支主力軍中的一員。
“我們已經兩年沒有離開這里了,在東汽的日子,將成為我們人生中一段特殊的經歷。”中建八局項目經理杜海濱說。
中建八局主要中標的是東汽綜合辦公大樓。綜合大樓從開工到交工僅僅500天時間,在如此短的時間要完成基礎、結構、組裝、機電安裝等工序,壓力可想而知。
基礎施工開始后,按原設計,用施工縫的辦法施工,由于工序無法交插,會造成大量窩工,項目部總工譚建國,參與過北京首都機場項目超大體積混凝土施工,大膽提出以后澆帶取代施工縫的方案,將施工區分割成20個施工段,單塊最大面積1290m2。混凝土施工時采用摻加粉煤灰與膨脹劑技術,加強混凝土的振搗與測溫監測,以確保大體積混凝土在施工過程中不出現裂縫——這樣一來不僅保證了質量還節省了15天的工期。即使在工期緊迫的情況下,中建八局等單位承建的8個工程還獲得了四川省安全標準主要基建優秀獎。
合力促成“東汽速度”
經過地震的洗禮,大家對生命更加的敬畏和尊重,也更加關注自己人生價值的實現。生存的壓力和情感痛楚,無形中凝聚成一種力量。這種力量甚至超越了行政命令成為一種集體行為,從根本上成就了今天的“東汽速度”。
為響應李榮融主任提出“新機制、新結構、新水平,要把東汽建設成世界一流的現代化企業”的具體目標,在建設的高峰期,新東汽建設工地上,45個施工現場,9000名建筑施工人員與設備安裝人員、東汽員工一起作業,基建施工、設備搬遷、安裝調試、生產作業同步進行。
重建辦人員最初辦公的地方是一所廢舊的幼兒園。“干基建我們可是頭一回,我們自嘲說自己是從幼兒園起步,到重建完成就大學畢業了。”胡軍說。
在東汽重建辦,何平、何賢英、杜蓉芳、陳英、尚麗平五位外表柔弱的女性因為吃苦耐勞,被譽為重建戰線的“五朵金花”。在重建辦的合同組,記者見到了五朵金花之一的何平。何平說,她經手處理的有效合同有一米多高,而廢棄的合同不計其數。“錯誤的清單一張都不能出去,有損企業利益的事絕對不能做。”
在何平眼里,項目監理杜蓉芳更讓人尊敬。她說:“杜蓉芳30出頭,瘦弱嬌小,卻承擔著3個大型項目的現場協調任務,工地間10多公里一個單位,算不清每天要來回多少趟,她二年下來幾乎走了‘兩萬五千里的長征’。”
“東汽的重建不是按天算的,而是按小時、分鐘甚至秒來計算完成的。”東汽八角井基地的具體負責人、副總經理肖珉曾這樣說。
新東汽從選址論證到竣工投產歷時24個月,比原計劃周期提前一年完成。新基地竣工投產儀式上,國資委副主任黃丹華對東汽所取得的成績表示了充分肯定,并為參建單位頒發了紀念獎碑。
三、“東汽精神”傳承
在漢旺的東汽曾經流傳著一段“一根麻繩鬧革命”的創業佳話:1971年,一輕車間安裝設備的時候,沒有大型起重機,車間主任黃華池說,我們要學習大慶的‘鐵人精神’,有條件上,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大家一呼百應,用粗麻繩把設備捆好,用架管作滾筒,螺紋鋼作撬棒,拉的拉,撬的撬,吼著勞動號子,硬是將一臺臺好幾噸重的機床移進車間。手被磨破,肩被勒腫,也沒人叫苦叫累。
42年后,艱苦奮斗的一幕重新在東汽人身上上演。因為“5#8226;12”的山崩地裂,第二代、第三代東汽人又自發走上了“二次創業”的艱辛之路。
“不怕犧牲、敢于勝利,堅韌不拔、艱苦創業,自主創新、勇攀高峰”,2009年2月1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長春在東汽視察時將這種行為高度概括為“東汽精神”。
逆“流”而上
地震發生后,當地政府為了群眾的人身安全,要求所有人員撤出危險的漢旺鎮。居危思危,所有的東汽人心里都清楚一旦失去自己賴以生存的工廠,今后的生活更是無從著落。當廠領導號召員工自愿留下去搶救被掩埋在廢墟下的設備時,所有的人都做出了一致的選擇,甚至身處漢旺鎮之外的東汽人,聽到消息都源源不斷趕了回來。驚慌失措的居民像河水一樣涌出了漢旺鎮,東汽人卻逆流而行往最危險的地方跑,趕回廠里搶設備。
在新基地有一臺“東汽元老”——1955年法國里內公司進口的9米立車,就是被大家從廢墟中搶救回來的。經過大修及數字化改造,這臺機器如今已脫胎換骨在新基地繼續發揮著作用。重型一分廠廠長李傳軍說:“別看這臺機器老,技術可并不落后。經過改造,它已由一臺數顯立車搖身一變,成了一臺數控立車。這樣一臺設備,從國外進口至少要3000多萬元。”
東汽人從漢旺基地搶救性搬遷關鍵設備800多臺套、修復使用420余臺。統計數字顯示:東汽新基地70%的設備是從漢旺基地的廢墟里挖出后投入使用的,這樣艱苦的努力使新基地的投資減少了10億元。
通過引進、自制、改造,新東汽的裝備無論在規模還是水平上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這些設備的投用,為東汽工藝流程的優化、產品質量的提高、產業結構的調整、公司的可持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分兵突圍”
地震發生前,東汽在手的許多訂單都涉及國家重點電力建設項目,還有一部分訂單要出口到國外。盡管廣大用戶都表示了對地震造成影響的理解,但長期不能交貨,必將嚴重影響到經濟建設和中國企業的國際形象。
鑒于此,東汽按照當時的復雜實際情況作出“分兵突圍”的號召,提出要采用一切辦法,把生產恢復起來。2009年5月17日,德陽風電事業部開始恢復生產。6月6日,由于無法找到適用的資源解決大件、關鍵部件的加工問題,地處漢旺的主機四分廠,在進行廠房加固和采取“地震逃生籠”防護措施的基礎上進行生產恢復。四分廠位置離震中汶川直線距離只有29公里,被震松了的地層讓廠房立柱都發生了不同程度的傾斜,他們堅持加固之后再生產。余震每天發生兩三次,甚至將大型工具震得跳起來……人們沒有害怕和退縮,相反,把原來的三班四運轉改為兩班大倒班。
重型一分廠是地震后一直堅持在漢旺生產、最后一個搬進新基地的分廠。據鉗工班長謝平回憶說,他們在地震至今幾乎一天都沒有耽誤過生產。剛開始建設的新廠區吊車等設備不齊全、地面全是泥沙。“我們用增加人力來填補設備不足的問題,用土辦法解決了很多技術缺失。像66萬千瓦高壓內缸,在沒有放置裝備的情況下,職工就自己動手制作枕木來代替放置裝置。”重型一分廠全體職工在艱苦的環境里各項指標創歷史新高,2009年全年完成產值7億元,與2008年同期相比增長了112%。
有一些車間人員減少了40%,反而比地震前增產了20%。2008年東汽實現總產值108億元,是災后年計劃的128%。2009年,東汽實現工業總產值167億元,完成產量2920萬千瓦,產能重新位居世界同行第一。新東汽的整體生產能力也得到了明顯提升,為進一步推動產業升級換代,占領風電、太陽能、海水淡化等新能源裝備技術市場,打下了堅實基礎。
四、“有人就有希望”
時至今日,站在漢旺葉片分廠的廢墟上,東汽人還是痛心疾首:“東汽最大的損失不是廠房是人才,這里就埋葬了葉片分廠六名最好的專家和二十幾名技術骨干。”地震發生時專家正在組織青年技術骨干開會,六十人的團隊損失了一半。而東汽在地震中損失的人數太多,恢復生產迫在眉睫,人才的缺口如何彌補?
298份協議
令人欣慰的是地震前,有北大、清華、上海交大、西安交大等多所大學的298名大學生與東汽簽訂就業協議書。地震后,東汽向他們發函,坦誠介紹實際情況,表示他們可以重新選擇。沒想到,2008年7月份報到的時候,298名大學生全部來了。
葉片分廠技術組副組長李啟元就是地震后注入東汽的新鮮“血液”。2008屆四川大學機械專業研究生李啟元,在2007年11月份就在外省一家研究院找到了工作。“5#8226;12”地震發生后,當得知東汽需要人時,李啟元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東汽。
因為人才緊缺,過去的兩個多月李啟元只休息過一天。他戲言自己創造了很多“剩余價值”。“把自己的剩余價值給了近一萬人的東汽,還是給了一個人的私企或外企完全是兩回事。精神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是截然不同的。在東汽鍛煉的不僅僅是能力,而且還有歸宿感和認同感——這里的人情味比較濃。”
李啟元所說的“人情味”即是東汽的“人和”文化。人和文化不是一團和氣,而是以人為本,盡量滿足人的需求,創造人的全面發展機會和條件,使員工在成長中體會自我價值實現的滿足感。
近年來,東汽打破了人才“孔雀東南飛”的慣例,將一大批重點院校的專業人才吸引到了東汽。外人經常覺得不可理解,實際上是有它的歷史淵源的——例如前幾年許多單位搞的是“下崗分流”,而東汽從自身實際出發搞的是“建崗分流” 。
新基地重建的場面很像當年的“大慶會戰”,更像東汽創業初期的情形。上世紀60年代為響應“好人、好馬上三線”的號召,來自上海、哈爾濱的一批年輕人來到荒蕪的漢旺建起了“十里東汽”。通過“感情留人”及“人和”文化留住人才,然后給技術人員搭建平臺并放手讓他們去干一番事業,東汽不斷吸引著一批有志于汽輪機研發的技術和管理人才。298份如約履行的就業協議書,給東汽恢復生產和重建帶來了保障和信心。
“危機意識”常存
一年前,東方電氣集團董事長王計曾經用“禍福相依”來形容地震為東汽帶來的影響,在當時的情況下這是一種比較樂觀的心態。但是東汽此行,記者卻感覺到今天的東汽人的憂患意識反倒有增無減。
“雖然新基地建成后,東汽將恢復總體生產能力,并能夠按市場的要求自行調整生產構成。但是一流的廠房和設備,不等于一流的企業,東汽人還任重而道遠。”東汽宣傳部長關紹友說。
針對新基地未來的發展,東汽黨委書記何顯富將毛澤東在西柏坡關于“兩個務必”的講話提上了干部學習的日程——務必使大家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大家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何顯富認為:“兩個務必”形成的歷史背景和東汽目前所處的環境及其相似——東汽憑借重建契機,從相對落后閉塞的漢旺小鎮,走到了德陽的新型工業園區;同時東汽今后也將會面臨更加激烈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認清當前的形勢對于新東汽未來的發展,對于東汽人如何著手建設一個世界一流的新東汽具有現實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