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務正業”的董事長
“你舌苔淡白,前邊有紅點,應肺熱之癥,應該趕快服用清肺去火膠囊。”
2009年4月30日,李吉(應當事人要求,此為化名)正在“不務正業”—— 給《國企》記者義務診病,身為國內某民營鋼鐵企業董事長的他已經很有一段時間不理會公司具體業務了。
“除了牛皮鮮、白癜風還沒有成功案例以外,其他病癥都還算熟悉,特別是治療三高比較有經驗。”已為上千人免費診療疾病的李吉面對他的新職業,躊躇滿志,“要不了多久,我就會徹底轉行,去做一個正式的中醫。”
因鋼鐵成為國內知名企業家的李吉轉而懸壺濟世,固然與個人興趣、經歷有關——所謂久病成醫,更主要的是對鋼鐵行業尤其是鐵礦石談判的失望。
“前幾次鐵礦談判沒有進展的時候,我會焦急得整夜睡不著覺,鬧得心力交瘁。但后來發現,這樣除了給自己帶來苦惱之外,沒有任何作用,索性就撒手不管。于是開始系統地學習中醫,不再關注鐵礦石談判甚至鋼鐵行業。”本來頗為意氣風發的李吉一提起鐵礦石,語調中掩飾不住寥落之意。
李吉并不知道,就在《國企》記者聯系到他的前兩天,即4月28日,中國鋼鐵工業協會(以下簡稱中鋼協)召開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中鋼協常務副會長羅冰生表示:“鑒于當前鐵礦石談判的不利形勢,為保證生產,鋼廠在遵守協會統一規定下,可與礦山約定臨時價格采購鐵礦。”盡管羅冰生同時表示,爭取長協價的談判仍在進行中,但關注此事的多家媒體已紛紛給出了中鋼協難有作為的猜測。
“沒有人會覺得這個結果意外吧?”反問記者的同時,第一次得知此消息的李吉神情安詳得如老僧入定,眉梢都沒挑動一下,“不管規模大小,何種所有制,企業總是要生存的,要生存就要生產,要生產就要原料,在目前需求不斷上漲的背景下,鐵礦石漲價也得接受,這就是市場規則。”
5月9日,第六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上,國內最大的鋼鐵企業寶鋼董事長徐樂江,國內最大的民營鋼企沙鋼董事長沈文榮均正面回應進口鐵礦石問題,首次確認國內所有鋼企都與礦山三巨頭簽署了不同的“臨時協議”,以暫度時艱。
這也標志著中鋼協在4月初,號召國內具有進口鐵礦石資質的鋼企和貿易商,在接下來的兩個月內不從三大礦山進口鐵礦石,抵制其壟斷行為的集結號戛然而止。
事實上,中鋼協的此項倡議并未得到太多企業的呼應。對此,小鋼企有著自己的苦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河北鋼企采購負責人表示:“中鋼協說國內的庫存量可以堅持兩個月,但這是平均數值,不代表所有鋼企尤其中小型鋼企的實際情況。據我所知,小型鋼鐵企業的庫存多在一個月左右,甚至不到一個月。一旦原料供應不上,停產、虧損、裁員就會相繼而來。更糟糕的是,這種局面會持續多久我們根本無法預料。”
“我的鋼鐵網”咨詢總監徐向春給出了另外一種解讀:“由于中小鋼企沒有鐵礦石進口資質,因此他們多是購買現貨,即使談判成功,他們也無法直接以談判后的優惠價格從三大礦山拿到礦石;即便談判失敗,也影響不到他們的現貨交易,因此他們對談判根本沒有積極性。”
徐向春還表示:“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對小鋼企反倒是件好事。因為現在大家都一樣去用臨時價格協議拿礦石,大鋼企享受不到之前的優惠價格,那么一方面是心理安慰,一方面大鋼企的成本上升,也有利于提升小鋼企的競爭優勢。”
如果說小鋼企對談判是坐觀其成,那么李吉的企業就是關心而無從下手。在前兩年的談判中,李吉多次想發出自己的聲音,但由于種種原因,最終都沒能如愿——這也是導致他退出鋼鐵“江湖”另一原因。
百家爭鳴,未見其利
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鋼鐵生產國和鐵礦石進口國,粗鋼產量占世界一半以上,因此鐵礦石需求量極大。加之中國的鐵礦多為貧礦、伴生礦,開采難度大,開采成本高,爐料不符合中國現有高爐的普遍構造需求,因此近幾年,中國在全球鐵礦石貿易市場權重,比鋼鐵市場增加更多。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09年中國鐵礦石進口6.3億噸,對外依存度從2002年的44%提高到69%。
澳大利亞、巴西、南非、印度四國鐵礦石均為符合中國需求的燒結礦,上述四國占據了中國進口量的87%。而必和必拓、力拓(澳大利亞)、淡水河谷(巴西)與英美公司(南非)分別壟斷三國的鐵礦石生產,前三家公司合計占全球海運貿易的近80%。由此一來,中國與三大礦山的遭遇也就不可避免了。
2009年的數據顯示,世界三大礦山公司對中國出口量占其銷售總量的68%以上。作為其最大的買主,中國本該對定價有一定話語權,而實際上恰恰相反。對此,李吉耿耿于懷:“中國本該擁有的鐵礦石購買話語權哪里去了?問題究竟出在哪里?”他雙眉緊鎖,一聲長嘆。事實上,李吉的這一感慨正是縈繞所有從業者心頭的長久困擾。
由于控股方利益一致,三大礦山在面對中國時,多以一副面孔出現,而中國有7000多家鋼鐵生產企業,112家擁有進口資質的貿易商和鋼企——實際有150多家企業在跟供應方接觸。參與主體數量過多往往導致意見分散甚至內耗的發生。先后作為談判主體的寶鋼、中鋼協,則并未得到為數眾多的中小鋼企的認可——這也成為中小鋼企在談判中易被攻破的原因。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中國聯合鋼鐵網分析師王晨稱,“中國鋼鐵企業規模不一,生產結構不同,因此導致了生產成本千差萬別。以寶鋼為例,以高精尖產品為主,科技含量高,鐵礦石成本在總價格中比重較小,因此即使鐵礦石價格出現浮動,也較易轉嫁至下游。但小鋼企則不然,他們的附加值太低,鐵礦石在總成本中所占比重過高,因此他們對價格的變化會更加敏感,因此雙方的價格訴求難以取得統一。所以很難找到一家能夠兼顧各方利益的談判主體。”
對此,南方某小型鋼企董事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給出了自己的設想:“建立一個中小鋼企聯盟,把那些沒有資格加入中鋼協的中小鋼企聯合起來,組建中小鋼企聯盟,賦予該聯盟鐵礦石進口資質,并將聯盟直接作為談判代表之一,與中鋼協并肩對外。”
按照他的解釋,這樣至少可以解決三個重大問題。首先,使廣大中小鋼企可以直接感受談判取得的優惠條件——當然,也要承擔談判本身的風險,所謂有福同享、有難同當——那他們就自然不會在談判過程中倒戈,授人以柄。其次,由聯盟直接進口礦石,并根據中小鋼企需求予以分配,避免中小鋼企遭遇個別貿易商囤貨、二次加價問題。再次,也有利于統一口徑,方便管理。
王晨對該設想的可行性表示質疑:“建立小鋼企聯合會的愿望很美好,但實現起來并不容易。據我所知,武漢、邯鄲等地多家中小鋼企都曾聯合組建過國貿公司,由國貿公司代表參與鋼企,進口焦煤、礦石,對上述問題的解決確有較大幫助,但因為參與方較多,加之企業規模不同,因此利益難以協調,幾家企業尚且如此,何況全國有上千家小鋼企?”
對此,徐向春表示:“如果這個聯盟能夠組建起來,那自然是更好,但是應該認識到,無論談判主體是誰,都不能代表所有企業利益,即使是換成政府機構也不可能——即使行業對外高度統一的石油行業,也只能保障整個行業利益,而不能兼顧所有參與方。”
“要想解決這一問題,加快行業兼并重組步伐是個不錯的解決辦法,”李吉說,“但一定要嚴格按照市場規律來。”正如徐樂江在鋼鐵大會上說的那樣,“要進一步減少行政權力對鋼鐵產業并購的影響,加快市場化并購的步伐。”
針對這一點,中鋼協會長、武鋼集團董事長鄧崎琳特別強調:“鋼鐵行業的兼并重組、管理變革、技術創新是中國,也是全世界的鋼鐵行業在后金融危機時代調整結構、提高質量、增加效益、走綠色發展、低碳發展和循環發展道路的關鍵舉措和當務之急。”
越淘汰越多的怪圈
在李吉企業的左近,中小型鋼企星羅棋布,有一家正在熱火朝天地施工,露天里忙碌的工人不是在煉鋼鐵,而是在改擴建。按照工信部的要求,2010年底和2011年底前分別要淘汰300、400立方米以下高爐。該鋼企為了不被淘汰,正在拆除一座380立方的高爐,并將其改建成為500立方米。
“實際上,中國鋼鐵產能其實一直是在和淘汰政策一起‘成長’的”,李吉雙目微合,緩緩說道,“為什么不斷淘汰,鋼鐵產能卻不斷增加?因為企業為了避免被淘汰,就拆小改大,使自己不再落后,淘汰200就改成300;淘汰300就400;標準再提高,就再改建。”
“這個不難理解,”王晨分析道,“鋼企多是當地政府的納稅大戶,因此地方保護有時在所難免。”
這樣的結果就是,一邊是國家加快落后產能的調控力度,一邊是地方拆小建大,加快投資和生產步伐,使得鋼鐵總產能不斷增加,事實上淘汰標準反而成了一個不斷推動產能擴大的過程。
中鋼協在中國鋼鐵行業2010年一季度工作總結中表示:全行業運行中仍面臨三個突出的問題:一是鋼鐵生產總量過高,鋼材社會庫存不斷上升,國內市場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二是全球鋼材市場需求有所上升,但各國鋼鐵生產企業大幅度提高生產總量,呈現供大于需態勢,我國鋼鐵產品出口面臨較大的困難;三是進口鐵礦石大幅度漲價,使全行業的盈利更加困難。
三個問題中,前兩個其實都是產能過剩的不同表現,產能不斷擴大帶動了鐵礦石需求持續上漲,而強勁的需求已成為中國與三大礦山談判時最大的軟肋。徐向春感嘆道:“鐵礦石談判失利的關鍵,并非是談判技巧不夠好、談判主體代表性不夠強,而是我國鋼鐵產業自身問題造成的。”
郎咸平此前曾表示,中國的鋼鐵是一個典型的“兩頭”在外的產業;產品由外國下單定價,中國鋼企接單后再購買外國的鐵礦石,定價權自然仍舊由外國決定。類似的行業不在少數,包括大豆、橡膠在內都是如此。
“據我所知,中國直接和間接銷往國外的鋼鐵占全部的比重約為20%,雖然出口部分起不到決定性作用,但郎咸平的分析至少說明了一種趨勢。因此,找回我國在大宗貿易商品中的話語權,就必須對產業結構乃至經濟結構作出相應調整——這就是要把鐵礦石談判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的原因。”徐向春對《國企》記者表示。
所謂上升到國家戰略高度,并不是指談判主體由中鋼協更換為國家政府機構,更重要的是要把鐵礦石談判與行業規劃、產業調整結合起來。
“中醫講究實則瀉之,虛則補之。中國鋼鐵行業現在就很有點虛火上升”,李吉說,“有火氣就要敗火。所謂敗火,我認為,就是必須克服一切阻力,調整產業結構,淘汰落后產能,同時切實削減過剩產能,避免越淘汰越多的現象持續下去。但至于如何具體實施,就非我所知了。”
平衡才能互利
“即便把火降下去了,也不意味著調理就結束了。”李吉盯著面前翻開的《素問》,神情肅穆,“至少我們在談判技巧方面,還是有改進余地的。不管談判代表是誰,繼續由中鋼協出面也罷,或者是按照李毅中部長之前的說法,重新由寶鋼牽頭也好,加強談判的風險應對機制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李吉所說,在談判之前,我方一定對談判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情況做好心理準備、方案準備,不能在意外出現時,手足無措。“因為應變能力不夠,我們已經吃了這么多年虧了,不能再重蹈覆轍了!但要做好這些,又談何容易!”痛心疾首之余,李吉難掩悲觀神色。
與李吉不同,寶鋼董事長徐樂江對鐵礦石價格談判還是較為樂觀的。他在出席第六屆中國國際鋼鐵大會時表示:“當前鐵礦石價格談判存在不合理現象,最終還是要靠市場規律來調節。礦石談判形勢兩三年內將會發生扭轉。”
針對目前鐵礦石價格暴漲的情況,徐樂江表示:“市場最主要的規律是供需關系決定價格,而且鐵礦石不是這個世界上稀缺的資源。只是這個階段鐵礦石的供應能力慢于鋼廠的發展能力,從而造成供求關系失衡,因此不會長期持續下去。”
徐樂江提出,一方面,鐵礦石價格上漲后,也會刺激中國企業海外收購礦山或加快國內開發的步伐,鐵礦石可供量必然會在兩三年內增加。另一方面,當前中國鋼鐵行業用了將近全球70%的礦石,當鋼企過高成本轉移不到下游、行業自己面臨虧損或者生存不下去的時候,最終將影響到三大礦山的經營。
對此,沙鋼董事長沈文榮深以為然。據他介紹,沙鋼在澳大利亞購買的鐵礦已啟動開采計劃,目前沙鋼已有300萬噸鐵礦石源自自采礦。“馬上要實施1000萬噸計劃,2013年投產。我們的長遠目標要超過1000萬噸。”但目前澳大利亞宣布征收40%資源稅的消息迅速引發了包括寶鋼、鞍鋼、沙鋼、中鋼在內的中國鋼企的擔憂。徐樂江聲稱,澳大利亞開征資源稅的舉措將會使中國企業赴澳投資趨于謹慎。“但中國企業尋求海外資源步伐并不會減緩”,徐向春表示。
與此相呼應的是,5月11日,幾內亞礦業部長馬哈茂德#8226;蒂亞姆對外表示,該國的礦商Bellzone已與“一家中國企業簽訂了一份非約束性諒解備忘錄”。蒂亞姆表示:“我們會在5到6年內變成第三大鐵礦石出口國。如果Bellzone礦上線運營,而兩處礦山在未來10年滿負荷運轉,我們將成為最大的鐵礦石出口國。”目前,是哪家中國公司尚不得而知。但顯然,鐵礦石資源富有國幾內亞,已成世界資本的重要爭奪對象——就在4月30日,世界最大鐵礦石生產商巴西淡水河谷就曾宣布,與幾內亞BSGR資源有限公司組建合資公司。如果我國鋼企能在此時分得幾內亞鐵礦石的一杯羹,這對緩解我國鋼企的鐵礦石資源被動局面,無疑是巨大利好。
“上下游產業鏈都有各自的定位,礦商挖掘礦石,鋼企煉鋼,應該在各自的行業里獲取應得的價值回報。如果這種關系被打破了,市場一定會把它找回來。”徐樂江說,“因此,雙方都理智一些,不要走得這么僵。”
“陰陽平衡,乃人活力之本,反之,人體就會出現問題。供需雙方同樣需要相對平衡,不能長期由一方壓制另一方。當然,雙方心態也應該調整,不要互相防范、互相猜忌甚至互相攻擊。”李吉最后呼吁,“從長遠角度來看,礦山利益、鋼鐵企業上下游之間,國家利益與行業利益之間,應該達到相對均衡。只有如此,才能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