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年前發生的“渤海2號”沉船事故,震驚國內外。回溯這段歷史,不禁讓人感慨萬千
1979年11月25日凌晨,渤海灣風急浪高。石油工業部海洋石油勘探局從國外引進的“渤海2號”鉆井船,正在渤海灣遷往新井位的拖航作業過程中。突然一陣狂濤巨浪襲來,這艘巨大的海上石油鉆井平臺頃刻間翻沉。船上74名職工,72人葬身于滔滔大海之中。這就是舉國震驚的“渤海2號”事件。
“渤海2號”事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石油系統最重大的傷亡事故。由全國總工會和國家有關部門組成的調查組認定,這是一起責任事故。1980年8月25日,中央書記處、國務院舉行聯席會議,上任不到兩年的石油部部長宋振明被免去部長職務,主管石油工作的國務院副總理康世恩被記大過處分。而石油部海洋石油勘探局局長、黨委書記馬驥祥等四人,在天津市法院分別被判處有期徒刑。
這樣的處分決定,在共和國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對戰功顯赫的石油工業戰線來說,更是空前的打擊。
打撈“渤2”
推翻原有結論
1980年8月,國家有關部門對“渤海2號”翻沉事故的調查宣告結束。當時對“渤2”事件定下的結論是,這一事故是石油部某些領導不按客觀規律辦事,不尊重科學,不重視安全生產,不重視職工意見和歷史教訓造成的人為悲劇。這一結果公之于眾后,石油部頓時陷入全國性的譴責聲浪中。對石油部的公開指責和民間私底下的謾罵,在各地報刊和街頭小巷常有所聞。那段時間,多少年來艱苦創業、共同創下新中國石油工業輝煌史的石油人,像做了什么虧心事似的不敢昂首走路。
但也有很多人對事故原因心存疑慮。一個月后,在1980年9月召開的全國人大五屆三次會上,楊樵、沈岳瑞、周傳甲、司徒漢代表提出提案,要求將“渤2”打撈上岸,以對事故原因作詳細分析。國務院辦公廳以國辦函字98號通知將此提案交石油工業部研究辦理。
1981年,交通部煙臺海難救助打撈局把沉船切割成十大塊撈出。隨后,六機部702研究所、上海交通大學、中國船舶科學研究中心等權威單位,對該船翻沉進行了一系列的實物科學技術鑒定、模擬試驗和電子計算機計算,基本查清了造成翻沉的真實原因。根據打撈出水的實物,鑒定部門認為,“渤海2號”船體設計上存在嚴重缺陷。經過船模試驗和計算,證實“渤2”當時拖航狀態可抗12級臺風,由于甲板上四個通風筒被打掉,加之海水涌入后,機艙泵沒有密封裝置,也沒有應急的排水系統和發電設備,致使在10級大風下被沖擊翻沉。
此后,當時的中央領導同志多次講,“渤2”事件不要再提了。1982年6月15日,國務院下發國發(1982)6號文件,撤銷了對康世恩同志記大過的處分。1985年3月6日,中央組織部發出96號文件,恢復宋振明同志正部長級待遇。
對于事故鑒定作出的新結論,當時的國務院副總理康世恩按照中央領導關于“渤2”事件不要再提的意見,一直沒有向中央反映。但由于事件真相一直不為人所知,包括中央電視臺在內的新聞媒體對此事的報道和猜測仍絡繹不絕。沉船事件發生9年以后,為澄清事故真相,避免形成歷史誤解,已經退居二線的康世恩認為有必要向中央反映真實情況。
1988年8月30日,康世恩向中央領導報告了科研單位的鑒定試驗結果。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出版的《中共黨史人物傳#8226;康世恩》對此有這樣一段記述:康世恩說:“對我個人的處分,我沒有意見。但鑒于‘渤2’翻沉的真相已基本清楚,原來處理和判決所認定的事實出現了變化,這件事對幾位被判刑的同志和家屬均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建議有關部門對他們的判決重新進行審查。”此時的康世恩深知,對“渤2”事件最后如何認定,不在他的權力范圍以內,但他覺得向中央反映了真實情況,可以了卻一個長久的心愿。
那么,事故發生時的真實情況,究竟是怎么樣呢?
知情人多年之后披露內幕
當年的“渤海2號”鉆井船上共有74名職工。鉆井處處長康于義等72位同志犧牲,而王墨林、閻學軍兩位石油工人有幸生還。1996年,在沉默了17年之后,兩位幸存者首次披露了鮮為人知的內幕。
王墨林說:“我覺得72名死難者應該追認為烈士。他們拼死保衛國家財產,這是事實。我弄不明白,起初說他們是英雄,后來又說他們是官僚主義的犧牲品,不能追認為烈士,事實是可以變來變去的嗎?‘渤2’事件后來越鬧越大,牽扯的人也越來越多。而且,有些基本事實也被扭偏了。我記得當時的報紙說,‘渤海2號’是從日本引進的最先進的鉆井船,能抗12級風,就是因為領導違章指揮,在遇到10級風時就翻沉了。可實際情況并非如此,‘渤海2號’是我國進口的第一艘鉆井船,1973年我去日本接的船,但那是一艘舊船、破船。而且,船的本身設計就不合理,船艙之間不密封。按理說應有密封門,一個艙進水,把門一關,其他艙就進不了,一個艙灌滿水不會有太大問題。‘渤2’不是這樣,而是一個通艙,一進水就水淹全軍,堵都沒法堵。這些因素,后來在事故處理時都被忽略不計了。”
閻學軍則表示:“我倆出庭作證時,只是回答了兩個問題:怎么翻的船?怎么被救上來的?我不知道法庭怎樣用的證詞,更不知道新聞界是如何報道的。全船人就我們倆活下來,那么多人都死了,我倆覺得對死難者及其家屬負有一種責任。我們真心希望將死難者追認為烈士,不僅名譽好聽,而且善后待遇也會高一些。可弄來弄去,只定了個‘工傷死亡’,我們兩個心里特不平衡,感到很慚愧,但也無力回天,索性閉上嘴。”
當年處理事故時,王、閻二人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壓力。他們表示,兩人本意是竭力想將72位犧牲的同志樹為烈士,結果不僅犧牲者沒有被追認為烈士,原來一些老領導也蹲了大獄。這是他們不愿看到的結局,因此一直很內疚。
筆者當年曾多次走訪有關人士,探究“渤海2號”的來龍去脈,得到以下概況。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我國的石油工業就準備大規模走向海洋。這些在陸地上人拉肩扛幾十年的石油人,搞海洋石油都成了新兵。管理者對完全不同于陸地的海洋缺乏了解,生產者則普遍沒有海洋意識。1973年,大連造船廠制造了我國第一艘鉆井船,命名為“渤海1號”。同年,石油部從日本買來了“渤海2號”。
“渤2”是日本的一艘舊船,原名“富士丸”,據說在其老家就出過事。這艘船誕生時,世界上還沒有相應的科學規范。它的甲板通風口太低,底層是通艙。當時國家只批給那么多的外匯,按照少花錢多辦事的原則,只能選買得起的。該船服役16年,修修補補不知多少次。“文革”中大批“洋奴哲學”,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壞了也不能進口東洋人的配件。通風筒鉚釘壞了,鐵板銹蝕了,都是工人們自己動手,修舊利廢,用代用品替換,結果事故中最先打斷的就是通風筒,海水由此直灌進沒有隔離的通艙,發電、動力系統全泡了湯。失去功能的船體猶如狂濤駭浪里的一片樹葉,盡管全船人與風浪進行了殊死搏斗,終究未能擺脫船沉人亡的厄運。
1990年12月22日,渤海石油鉆井公司的七名同志寫信給中央主要領導同志,要求糾正對“渤2”事件的法律處置。而此時,被解除部長職務的宋振明已于1990年逝世,臨終前堅決要求回到夢牽魂繞的大慶。當年被天津市中級人民法院以“瀆職罪”判處四年有期徒刑的馬驥祥也并未服刑四年,判決兩年后就被任命為石油部淺海石油勘探會戰領導小組組長兼分黨組書記,重返勘探前線。1996年初,馬驥祥病逝。
30年過去了,“渤海2號”沉船事故引發的沖擊波早已漸漸消散,這段歷史也已被厚厚地塵封,當今許多人更不知曉事件的真正原因和最后的結局。我寫下這篇文章,披露鮮為人知的內幕,以期拂去歲月的塵埃,還事故真相,并祈求這樣的悲劇永不再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