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正處在土地資本化的過程中,我們還沒有有意識地組織這個資本化的過程,現在經濟中的很多問題即由此而發
2009年以來,中國執行的貨幣政策是從緊的,具體表現在四個方面。第一,法定準備金率沒變;第二,利率沒變;第三,儲備貨幣沒有增長;第四,中央銀行向市面上投出的貨幣,包括通過購買外匯、宏觀市場操作吐出的貨幣,也沒有比2007年和2008年多。也就是說,2009年的貨幣政策操作是非常緊的,緊的操作產生了松的結果,原因何在?
一個原因是中國特色,即高儲蓄。高儲蓄下,必須要高投資,高出口,這是宏觀經濟學的基本道理。如果國內消費不能吸收掉這個儲蓄,就需要通過國內投資和出口來吸收,如果仍然不能吸收,那么GDP增長率就會下降,所以盡管政府和經濟學界都不希望繼續高投資,但是為了應對金融危機,還是不得不繼續鼓勵投資。20多年來,中國經濟高儲蓄、高投資、高增長、高出口、高順差的現象同時并存,這是很有中國特色的現象。探討中國“三高”之謎也成了世界經濟學領域一個重要的話題。
另一個原因是全球性因素。從貨幣政策來講,全世界的共同問題是貨幣政策的效率在遞減。最近,人們開始從微觀層面上去探討貨幣政策的宏觀問題。也就是說,問題出在宏觀上,我們的著眼點要在微觀上,措施要出自微觀,而且還要考慮到金融監管貨幣政策的效率。監管和貨幣政策是密切相關的。比如,要約束銀行貸款,可以提高法定準備金率,可以通過提高資本充足率、提高撥備覆蓋率等監管手段來實現。這就產生了宏觀、微觀、宏觀結構、貨幣政策和金融監管之間的協調配合問題。
老一輩的經濟學家研究中國問題,離不開兩個因素:一是土地,二是人口。這一點,從老一輩經濟學家特別是1949年前就從事經濟工作的經濟學家的諸多著作中就能看出。我到社科院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研究中國城市土地使用權的改革問題,這讓我加深了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研究經濟問題,首先要把土地搞清楚的想法。原來的經濟學理論三要素是土地、資本、勞動,后來變成了兩個要素:資本、勞動,因為土地已經完全資本化了。現在的中國,正處在土地資本化的過程當中。
我認為,未來十年影響中國經濟最重要的因素,是土地及土地相關的各種問題。未來的問題也將會因為這兩個因素而發生。除了集體林權問題外,還有小產權的問題、宅基地的問題、房地產的問題、政府在整個地產市場中居中牟利的問題等等,都與土地有關。土地問題又聯系到整個國家的城市化、工業化,聯系到社會保障的相關問題。土地是農民的社會保障,幾乎涉及到經濟的所有問題,但現在,經濟學界對于它的研究太少了。
中國現在正處在土地資本化的過程當中,經濟中的很多問題即由此而發。希望大家好好研究土地,并基于它來研究中國經濟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