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經過幾年前的爭論,現在人們似乎不怎么提“市場換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了,但事實上,中國許多重要產業還是在走著“市場換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路子。如果按照通常的分法把自主創新劃為三種“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那么在多數產業中,第三種實際上還是主流。
對這種情況,人們最主要的擔心是出現一種局面:市場給了別人,技術沒有換來;“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美好愿望最終成了“引進引進再引進”或者干脆被擠出競技場的尷尬。這樣的局面曾經在許多領域出現,以至于人們往往對“市場換技術”、“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投以嘲諷的目光。
作為后發國家,中國在許多產業處于落后的位置,完全靠原始創新來不及,所以不得不走“換”、“引”的路,但這條路又常常讓人感到走不通。怎么辦?
首先要看看這條路有沒有成功的案例。答案當然是有,我們曾經報道過的東方電氣就是一個典型案例,本期封面文章講述的中國高速鐵路的故事更是一個最新的案例。從這個案例中,我們可以梳理出一些“換”的訣竅,把握這些訣竅,必須走又怕走不通的擔憂,庶幾可以大為緩解。
訣竅一:一個聲音對外。鐵道部固然因為政企不分受到詬病,但在高速鐵路技術引進過程中,在鐵道部主導下,以一個聲音和跨國公司談判,抓住對方七寸,還是收到了奇效。看看這一段報道:“2004年西門子提出的3.9億歐元技術轉讓費,破天荒地被鐵道部降到2005年的8000萬歐元,這被刊登在當時美國斯坦福大學經濟學課程的最新教案上。”
訣竅二:高起點。在談判初期,要堅持“換”到的是真金白銀的核心技術。“到2007年武廣客運專線開工建設時,鐵道部就定了一個原則,這次選擇的國外合作方,必須著眼于長遠發展,必須從中國人能掌握自主知識產權來考慮,因此國外公司必須百分之百轉讓其核心技術。”
訣竅三:不依賴。以往“換”和“引”的教訓,很重要一點是天真地以為引進之后就萬事大吉(當然也有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不足的因素),這種依賴心理一般會導致失敗。高鐵的成功,就在于在消化吸收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系統的再創新,終于使高速鐵路技術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建立了具有中國自主知識產權的高速鐵路技術體系,并能成體系地對外輸出。
訣竅四:人才儲備。看看封面文章中幾位工程師的成長就很清楚了。如果沒有眼光長遠的人才儲備,“換”來的技術能消化嗎?再好的技術也有過時之日,沒有人才的跟進,怎么保證再創新?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之后,人們有了共識:今后的中國經濟,結構調整是一個核心問題。要調整結構,就必然需要一大批有自主創新能力的企業,從而擺脫只能主要靠投資拉動的尷尬。這幾個“換”的訣竅,或許有助于更多創新型企業的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