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資政策的制定如果糾纏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肯定是把問題弄得愈加復雜而不可能真正解決
工資這件事,成了2009年的一個最熱門話題,尤其是中央企業的工資問題。一會兒是炒作央企高管薪酬,一會兒又嚷嚷央企員工壟斷收入,一會兒又是按勞分配同工同酬……
工資問題如此強烈地被關注,其實也是改革發展到新階段的必然要求。但是,如果操之過急把簡單問題搞復雜了,難免事與愿違。
如果就工資的具體內容來說,當然是個復雜問題。但是,工資政策的制定如果糾纏在一些具體問題上,肯定是把問題弄得愈加復雜。
筆者以為,認識工資問題需要抓住本質。比如,央企高管高薪的問題,從根本上來說就不是一個高管薪酬過高的問題,而是底層職工工資過低的問題。如果很復雜地設計一套限高方案,既沒有現實性和必要性,又勢必引起更多的質疑和麻煩。同樣,資源壟斷企業員工收入過高問題,其根本也不是這些企業員工真的收入過高,而是抱怨者收入過低。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標準來看,一個員工年收入10萬元也只是剛剛步入小康的門檻而已,無論如何不算高。
筆者以為,工資問題的根本癥結是:伴隨著市場經濟和企業市場化改革,工資并沒有與之相應增長。相對而言,底層員工工資處于低位狀態。如果加上減員增效造成的員工勞動強度加大和相當多的企業拒付加班費等因素,底層員工的工資是相對降低而不是增加的,至少他們的心理感受是這樣的,社會平均工資提高的數據也于事無補。從絕對數來看,工資額似乎也不少。但是,如果客觀分析,這個數額中有多少是改革開放以來物價上漲的補貼,又有多少是福利費部分,獎勵也能算做工資嗎?去除這些,我們再看底層員工的實際工資就會清楚,我們在政策制定和執行方面虧欠他們的實在不少。
中國勞動力價格低廉,核心內容就是工資低,甚至是刻意壓低。現在是該“還債”的時候了,這就是關于工資問題諸多詬病和爭議的根本所在。制定工資政策就是要從這個角度確定思路,而不是降低哪個群體的工資或設計一套平衡收入的標準。
制定工資政策,第一要弄清楚基本概念:什么是工資、收入、報酬、薪酬、獎勵、福利、補貼和期權……如果把工資和福利、獎勵、補貼等不予區分而混談為“收入”,那就難免削弱了工資的意義。第二,要弄清楚基本理念:什么是同工同酬、什么是按勞分配……如果把一些虛無的理念當做原則,那勢必造成混亂。第三,要規范企業內部分配行為,大多數企業的那種按照官職確立工資標準的分配做法,肯定是不合理的。如果主管機關僅僅是在控制企業工資總額上做文章,結果就可能是底層員工的工資被再次壓低或者管理者的工資又被再次提高。工資是企業內部分配行為問題,從市場經濟理論而言,是不該被政府行政權力干預的。但是,中國的國情決定這事還就是需要好好管管。所謂分配不公的問題,這是大家怨聲載道的重要原因之一。制定工資政策要深入基層,傾聽底層員工的心聲,這樣對于透過現象看本質會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