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年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積累了巨大的生產能力,其中鋼鐵業表現得尤為突出明顯
2009年以來,國家發改委分別于8月26日、10月19日、12月3日三次聯合發布信息,表示將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對鋼鐵、水泥等產能過剩行業,國家有關部門將原則上不再批準擴大產能的項目。12月9日,工信部開始對《現有鋼鐵企業生產經營準入條件及管理辦法》(下稱《辦法》)公開征集意見。根據《辦法》,產能在百萬噸以下的普通鋼企和50萬噸以下的特鋼企業將面臨被淘汰的命運。該《辦法》若通過,那么八成鋼企或面臨淘汰。
其實,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我國鋼鐵行業產能過剩似乎已成常態,暴露出結構性和階段性的過剩。首先結構性過剩,主要是體現在高端產品板材上,統計表明,2008年板材消費量占鋼材總量的35.59%,而板材生產量則占鋼材總量的44.86%,板材產能富余約1億噸。
其次,階段性過剩,主要體現在我國的人均鋼產量和總蓄積量上。如果按2009年產鋼5.5億噸計算,國內人均鋼產量充其量僅為420多公斤。而在發達國家加速工業化過程中,年人均消費鋼一般為600~1000公斤。100多年來,日本累計鋼產量為47.35億噸,美國為78.44億噸,而我國僅為45.35億噸。
事實上,這些年,淘汰落后與抑制過剩產能從來就是鋼鐵工業密不可分的任務,政府出臺大大小小的通知、規定不下十幾項,從2006年的《關于鋼鐵工業淘汰落后調整通知》,到2009年的《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若干意見的通知》,市場和行政手段也紛紛跟進。
但是,鋼鐵產能依然在一次次政策抑制中頑強膨脹起來。當前,金融危機的沖擊仍未平息,鋼鐵月產水平卻屢創新高,這不能不說是中國鋼鐵的奇跡。
大家看到,金融危機以來,房價漲的更快,買房的人卻更多,汽車、家電的產銷量繼續高增長。這說明什么呢?我國民眾在過去的幾十年里積累了巨大的消費能力,其背后是我國在過去若干年,各行業投資的高增長和產能的高增長。尤其是2003年~2007年,我國經歷了一輪經濟發展持續擴張期。連年大規模固定資產投資積累了巨大的生產能力,其中鋼鐵業表現得尤為突出明顯。
這一切,都基于一個大的經濟背景:我國工業化仍處在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的發展階段,其表現就是城鎮化和工業產能的爆發式增長。此外,地方政績考核體系的不完善刺激了各地方盲目擴大鋼鐵生產規模,鋼鐵工業近年來的高利潤也吸引了大量投資者進入。
經過長期的粗放式發展,我國鋼鐵工業在金融危機的突然沖擊下,暴露了各種深層次矛盾:產能過剩、淘汰落后難、產業集中度低、產業布局調整、企業同構化和產品同質化嚴重等矛盾。2008年底,全國已形成粗鋼產能6.6億噸,當年實際鋼產能5億噸,而表觀消費量僅為4.5億噸,由此可以看出,當年鋼產能過剩至少有1.5億~2億噸。
產能過剩的直接后果就是2008年下半年到2009年上半年,鋼材價格持續暴跌,鋼鐵行業出現全行業嚴重虧損。 2009年上半年,中國鋼鐵工業協會57家大中型鋼企利潤總額是虧損14.62億元,累計虧損27家,虧損面高達47.37%。
不過,經濟低谷也為鋼鐵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了條件。當前,鋼鐵行業將發展放在戰略轉型、產業升級、聯合重組和技術改造等問題上,統籌兼顧抓好淘汰落后、產業布局調整、節能減排。隨著市場需求的逐步好轉,市場價格的逐步合理化、庫存的消化和產量的逐漸平穩,鋼鐵產能階段性過剩的問題有望逐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