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變這兩個行業的發展方式,核心是調整產業結構,而主要矛盾不在技術和產品的調整,難點在于組織結構的調整
如何看待當前水泥、平板玻璃產能過剩?首先過剩是由落后產能造成的,不這樣認識,就會殃及先進產能的發展。重復建設屢禁不止,主要在于市場需求大、門檻低、自律差、監管弱。發展是硬道理,硬發展沒道理,要轉變這兩個行業的發展方式,核心是調整產業結構,而主要矛盾不在技術和產品的調整,難點在于組織結構的調整。
喜中之憂
水泥和平板玻璃被戴上產能過剩的帽子,應當說是喜中之憂。
喜在哪里?喜在本世紀以來這兩個行業發展突飛猛進。2008年底,全國水泥生產能力達20.95億噸,其中先進技術——新型干法水泥產量比重由2000年的12%提高到62%;平板玻璃總生產能力達7.5億重量箱,其中先進技術——浮法玻璃產量占平板玻璃總產量的比例也由2000年的72.1%增至83.5%。這是大發展的成果。八九年的時間,新型干法水泥比重提高了50個百分點,意味著平均每年上一億多噸新型干法水泥項目,而在八九十年代,一年能有四五百萬噸增量就不得了。
憂在哪里?憂在落后產能的過剩。從全國來看,雖然到2009年底新型干法的比重超過70%,但仍有近30%的落后水泥產能。而從各省區市的情況看,2008年立窯等落后工藝水泥熟料產量所占比重超過40%的省份多達14個。
雖然這些年一直在淘汰落后產能,2001年以來全國水泥行業已淘汰落后產能約2.6億噸,但立窯等生產能力仍有近5億噸左右;“小平拉”等平板玻璃落后生產能力約8000萬重量箱。
屢禁不止
目前,水泥項目實行的是省級政府投資主管部門核準制度,平板玻璃項目實行備案制度,但為什么重復建設現象仍屢禁不止?
第一,國民經濟快速發展、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促進了產業和產品產能的快速增長,但也萌生了發展中的盲目性。
第二,資本的逐利性特點和企業的逐利行為。現在民間資本很充足,而水泥行業準入門檻不高,設備國產化后投資成本降了近2/3。雖然水泥目前的價格不高,但仍有利潤,因此吸引了不少投資,甚至有些投資項目完全是屬于投機性的。
第三,行業缺少自律,缺乏自我糾偏、自我完善的能力。建材行業也存在“坐公交車定律”,沒上車的都想擠上車,在車上的不希望有人再擠進來。很多可能不合新規的項目聽到產業調整的風聲,都趕在政策出臺前上馬。結果往往是出臺一個文件,催生一批企業。生產線已建成投產,你怎么讓他死?而拆的成本又往往比建設的成本還要大。
第四,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們對如何有效促進并引導行業健康發展還缺乏經驗。這兩個產業上項目還需要政府核準或備案,政府完全有手段進行有效調控。目前確實存在管理不到位的情況,或不知道怎么管才能管好。政府的執行力不強,協會又處于弱勢。如果每一次關停、淘汰都是雷聲大雨點小,有些企業就會覺得無關痛癢,也不再害怕了。我們必須明白,有市場需求,才有產業自小變大;有結構調整,才有產業由大變強。
結構調整
在這種形勢下,水泥、平板玻璃產能過剩的帽子怎么摘?首要任務應該是加大力度、加快步伐淘汰落后產能。國務院38號文件明確要求,各省必須盡快制定三年內徹底淘汰落后水泥、平板玻璃產能的時間表,我認為這是非常有遠見的決策,符合產業結構調整的方向和要求。
結構調整既有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也有組織結構的調整。技術結構、產品結構的調整我們已經輕車熟路,建材產品產量和規模的增加已不難,也不是行業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水泥、平板玻璃工業要轉變增長方式,核心是調整產業結構,難點在于組織結構調整。
建材行業的產業集中度不高,全國現有水泥企業多達5500多家,平均規模僅40萬噸左右;浮法玻璃企業近90家,平均規模僅500多萬重量箱。因此,除了要繼續加快淘汰工藝落后、污染嚴重的小企業外,企業組織結構調整的任務也相當繁重,已成為產業結構調整的難點和重點。
調整結構要依靠大企業。建材行業如果沒有一批大企業,在國民經濟中的行業地位不會高,腰桿不會硬。重組、并購、市場有序發展也要依靠大企業,這些年建材企業也開展了很多探索性工作。比如中國建材集團成立南方水泥,整合了南方近百個水泥企業,對于解決市場無序、供大于求的問題和企業自身發展都有很大的好處。冀東水泥近年來相繼并購了松江水泥、大同水泥、唐山水泥機械廠、唐山陶瓷,最近又把秦嶺水泥并了,對存量與增量資產進行了盤活與優化,不斷用技術改造來提升其水平。
建材工業調整的眼光要看得更遠。水泥、玻璃如果只做低端的產品,談發展就只能增加量,增加規模。我們要發展加工業,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在中高端市場也要占據一席之地。比如,過去玻璃就是透光擋風擋雨,現在出現了鍍膜玻璃、光伏玻璃……性能功能多了。水泥行業同樣如此,以質代量是必然趨勢。
政府監管
要避免投資者在快速發展中的盲目性,充分發揮國家政策的導向作用很重要,地方政府尤其要根據科學的市場需求預測,研究制定符合行業發展實際和趨勢的地區產業規劃。
目前,我國只有13個省區市有水泥專項發展規劃。沒有規劃,投資項目的決策、政府部門的核準都是盲目的,談不上產業的科學、合理、有序、健康發展。在國家規劃指引下,相關地方政府應該加強協調,合作研究制定重點區域的發展規劃,建立健全市場準入體系。
環保總局有排放標準,質檢總局有質量標準,但這些標準還沒被整合成行業準入門檻。準入門檻過低或缺失,項目核準就很難科學公正,也不利于有效提高資源能源利用率,實現節能減排。在此基礎上,政府應增強執行力,否則容易讓企業鉆空子。
產業調整并非哪個部門、哪個行業的事,而是全社會的事。水泥、玻璃產業的提升,有賴于整個產業鏈的升級。比如水泥的下游是混凝土。現在高標號混凝土的需求量偏少,導致高標號的水泥市場需求并不好,企業優質的設備、先進的工藝只好用于生產低標號的水泥,優質不能優用,這實際上是一種浪費。如果發展高標號的水泥配制高標號混凝土,水泥實際用量減少,以質代量,也是對資源和環境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