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衛兵, 一看這名字,就知道他是文革時代出生的人。劉衛兵生在文革年代,可謂沒趕上好時候,還好上學時又迎來了改革開放,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他后來考入中國人民大學,成為改革開放后的第一批新聞攝影系的本科生。1989年畢業后,劉衛兵被分配到國家權威的新聞單位——新華通訊社任攝影部記者。
新華社記者——對于當時和時下許多人來說,這無疑是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可人生之路從來不會平坦,剛工作的衛兵就被分到大西北鍛煉,生活在條件極艱苦的地方。衛兵屬馬,性格也像馬,只要認準的路, 不論路上如何荊棘坎坷, 他都會肩負起來并執著地前行。上中學時,在全年級近200名的同學中, 他是第一批入團的,當過團干部、班長、體育委員,并一直擔任宣傳委員。畫黑板報、寫稿子, 衛兵自幼就顯示出宣傳的才能。 高中畢業時,慧眼識人的學校黨支部書記說:“衛兵適合考人大新聞系,以后搞宣傳工作。”
如今,剛過不惑之年的衛兵,他那原本濃密的頭發開始稀疏,飽經風霜的容顏也出現了刀刻般的細紋。他總說自己顯老,弄得小孩子叫他“爺爺”。其實,這滄桑的背后飽含著他20年來經歷的溝溝壑壑。從90年代中期至今,他從事了十多年的中央新聞采訪工作,參加過黨和國家重要的國事活動、外事活動以及國家領導人的國內考察、國外訪問。參加了黨的十六大, 十七大,以及十多次的全國“兩會”, 從1999年國慶50周年大閱兵,到今年國慶60周年大閱兵盛典等。 他不僅成為了 “無冕之王” , 更是眾多的記者隊伍中寥如晨星的“紅墻攝影師”、“中南海攝影師”。天天和中央領導人近距離接觸,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求的夢想。
話說咱們的“紅墻攝影師”,那年大學剛畢業就被分到大西北——甘肅鍛煉一年,練就了不怕吃苦的勁頭。后孑然回京,專門從事社會新聞采訪,天天騎著自行車滿大街掃新聞。作為新華社最早一批快速反應記者,衛兵參與了不少突發事件和災難事件的采訪報道。1996年,內蒙古發生森林大火, 他主動請纓,連夜奔赴大興安嶺森林火場,并強烈要求跟著森警部隊沖上火場第一線, 和戰士一起鏖戰火場,因為勇猛異常,被指導員拉著大聲斥責:“劉記者,你出了問題,我們擔負不起啊!”
1998年南北特大洪水肆虐, 他再次請求奔赴抗洪前線。在抗洪的采訪中,他站在經不起風浪的小船上拍攝,弄得小船搖曳不已,船夫不停地叨咕:“劉記者再拍,船就翻了!”這話簡直就是對牛彈琴,衛兵竟然讓船夫抱住他的雙腿堅持拍攝,還說:“對、對,這樣拍出來的效果更好一點兒。”
2001年9·11事件后,新華社派衛兵赴阿富汗前線采訪,他毫不猶豫地接受了任務。面對危險,他坦言心里真的害怕,但戰地記者又是他心中的夢想。 他和同事堅守前線,在戰爭進行得最激烈最殘酷的階段,他采訪了許多前線的新聞,包括十分珍貴的獨家新聞,劉衛兵也因此被授予了新華社通令嘉獎。
2003年10月, 衛兵第一次隨溫家寶到國內考察,就拍攝發表了《總理為農民討工錢》的新聞照片。上百家媒體紛紛轉載,在全國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由此也引發一場經久不息的全國性清欠風暴,同時也引起了全社會對農民工等弱勢群體的關注。劉衛兵為此獲得了第14屆中國新聞獎一等獎。
跑社會新聞出身的衛兵,有著樸素、平民化的拍攝視角。在他工作的20年, 正是社會和百姓生活變化最快的20年,像上世紀90年代時,糧票退出歷史舞臺、冬儲大白菜的終結、中洋快餐大戰、當鋪重現、秀水街的變遷、北京胡同的消失……從北京交通的飛速發展到貫穿南北的大京九鐵路; 從中關村日升月往地蛻變到青藏鐵路的建成通車;從第一個試管嬰兒到小縣城興辦的國際盛會……都定格在他的畫面里, 成為歷史永恒的投影。
通過一個個鮮活的影像畫面,衛兵將改革開放以后百姓生活的變化和細節, 永遠定格在了時光的河流里,折射出改革開放的歷史進程和社會的發展進步。正如中國攝影家協會副主席王文瀾所說: “他報道國家大事, 看別人看不到的; 他拍攝凡人小事, 拍別人拍不到的。 在見證中國變革的20年里, 他是捍衛真實的衛兵。”
作為攝影記者, 在完成繁重攝影工作的同時,衛兵一手拿相機,一手拿筆,記錄照片之外的故事和感悟。在親歷阿富汗戰爭時,他在繁忙的采訪和編輯工作之余,抽空寫下了近十萬字的日記,后來秉筆成書,從事寫作工作, 寫出了描繪阿富汗戰場的14萬字的報告文學《奔波在戰爭前線》。作品引起了讀者的極大興趣和強烈反響, 時任外交部部長的李肇星看完此書后贊賞他是:“一位勇敢年輕的新聞戰士!”
2005年, 衛兵有幸隨中國國民黨主席連戰首訪大陸, 用相機記錄這個可以載入史冊的重大事件。此后,他又跟隨連戰訪問大陸長達半個月之久。2007年年底,衛兵再次出版《隨訪連戰的日子》這一長篇紀實文學。 書中他不但將國共領導人的親切交談、現場氛圍做了生動的描繪; 而且將連戰整個的行程, 民眾的反響都細致淋漓地介紹了一番;并且還穿插有許多連戰生平的簡介。 這是一部極具歷史價值的專著,連戰先生為此書題詞:“記錄兩岸和平交流史, 祈福兩岸人民幸福情。”著名作家梁衡對此書評價道:“當我們看到‘胡連會’這樣的大場面的同時, 也看到了一個記者的大形象——中國新一代記者的形象…… 不能作歷史事件的主人, 就作記錄歷史的主筆。 這是記者的光榮。”
秋末,一場大雪過后,京城氣溫驟降。一個寒冷的傍晚,衛兵帶著寒風來到我家,送上他的新書《回望20年——一位新華社記者的采訪手記》。我展卷方知,這是一部記錄國家、社會和個人20年變遷的大著作。他用相機和筆, 記錄下一件件國家大事, 一場場社會巨變。客觀地說,衛兵的書并不華麗,也不像當下許多圖書那般獵奇或追求名利。為文即為人,“踏踏實實做事, 實實在在做人”是衛兵20年來做事做人的準則。 他在書的后記中說:“作為記者采訪, 這些照片、文字不僅僅是自己的, 也是國家、社會和讀者的。 我不敢奢望對國家和社會有多大貢獻, 只希望拿著相機和筆,勤勤懇懇地干活兒, 真實地記錄時代的變遷, 為歷史留下一些真實的圖片和文字。這是記者的責任。”該書將他親歷的那些改變歷史的重大事件, 一段段鐫刻著時代烙印的社會變遷, 一個個充滿理想的人生故事娓娓道來,讓現代人認知和感悟, 給后來人以啟迪和展望。新華社總編輯何平在本書序中說:“沒有衛兵的勤奮與刻苦、執著與追求、思索與感悟, 是不可能有如此成果的。對新聞記者來說, 其使命不僅在于記錄歷史, 更重要的在于推動社會變革和時代進步。”總編輯眼中的衛兵是好樣的。沿著這條路走下去, 衛兵會越走越好。
編輯/韓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