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北京老城胡同里長大的,20多年前去了海外。人在海外,時常關注我的成長之地,尤其關注北京老城胡同。我是在胡同里野大的,在這些胡同里,有我的同學、老師和鄰居,有已變成老梆子的幼時小伙伴,有我偷摘過的果樹,有曾被我用繃弓子打碎的路燈……
老城胡同的記憶
北京老城是由胡同編織出來的。胡同是一排排民宅前面走人的通道,一般為東西走向,也有彎彎曲曲的。南北走向的通道一般叫街或大街,多是走車走人的路。這一點即使在北京住了一輩子的人也不一定注意過。
到北京旅游的人總是去看天安門、頤和園、紫禁城、八達嶺這些被開發的旅游勝地,卻忽略了老城胡同??梢哉f,老城胡同是一部演繹北京人文歷史的辭海,經歷了幾百年風雨滄桑,目睹過360行的興衰,磨合出北京人的性格。
有鑒于老城胡同的重要性,許多旅行社把胡同游列為游客服務的一項重要內容。遺憾的是,游客們跟著導游瞎串或瞎逛胡同,看的都是歷史上的權貴或名人故居,而不看普通民居。注意,我前面用的是“瞎串”和“瞎逛”。在北京,不能隨便說“逛胡同”和“串胡同”,那是逛窯子的意思,至少在老北京是這個意思。
胡同是北京大眾文化的源泉。像許多北京人一樣,我對社會的認識是從胡同開始的。北京老話說,北京有名胡同三千六,無名胡同似牛毛。老城胡同,寬的,能并排走兩輛汽車,窄的,美國人走進去會卡在里面。沒人指點,外地來客在老城胡同里肯定會迷失方向。我就是在這樣的胡同里打打鬧鬧長大的。
最熟悉的是地安門、天安門、前門、南北池子、南北河沿、南北長街、王府井和西單一帶的胡同。我打小就識路,幾次從托兒所偷跑回幾里外的家,其間要穿過幾十條胡同。即便在離開北京20多年后,我仍能在剩存的曲里拐彎的胡同里游走自如,仍記得打完架后逃竄的胡同出口,仍認得出被批斗的地富反壞右的家門,仍找得到老太婆管理的居委會的位置。那時,北京市區比現在要小得多。往東出建國門,往南出永定門,往西出復興門,往北出德勝門,就算到了城外了。出了這四個城門,就能看見莊稼地了。
門檻與門
歷史把北京老城編織出不同的居民區,把胡同里的民居劃分出不同的等級。過去,從四合院門面及格局可判斷里面住戶的貴賤——富貴者住獨門獨戶大宅門,貧賤者住大雜院;富貴者的四合院裝飾考究,有的還帶前后跨院,貧賤者住的四合院結構簡陋,沒什么裝飾。四合院無論大小,原本適合一戶人家或幾代同堂家庭居住。不知何時起,不少四合院開始接納了幾家、十幾家甚至幾十戶外姓人家。到了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老城許多四合院變得更擁擠了。居民為增加生活面積,在院內擅自搭建小屋棚,原本寬敞的院落漸漸地變成了大雜院。
打記事起,隨父母搬過幾次家,都是圍著老城中心轉,住的都是大雜院。到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就是我的童年和少年時期,大雜院已很擠了。那時,每戶面積小的不到10平方米,一般是十幾平方米,超過20平方米算寬敞了。我住過的大雜院居民多數是城市底層人,很少有地道的北京人。三四十歲以上的居民很少有講道地的北京話的,他們來北京之前多是鄉下人,以山東和河北籍居多。在我所住過的大雜院里,無一個腦力勞動者,連個地富反壞右分子都沒有。同胡同里倒有不少地富反壞右,都是在“文革”時候突然冒出來的。
大雜院也有富貴街坊,他們住在同胡同獨門獨戶的大宅門里,里面主人是當官的,也有社會名流和外國駐京使館人員。大宅門高不可攀,大雜院丑陋不堪。大宅門里的人輕視大雜院里的人,大雜院里的人仇視或嫉妒大宅門里的人。兩類院落的居民住在同胡同里,卻生活在兩個世界?!拔母铩鼻?,他們之間沒什么往來,他們的孩子因不在一個學校讀書也很少往來。大雜院的孩子上的是普通學校,而大宅門的孩子上的是高干子弟學校。“文革”有段時間,孩子可就近上學,因此一些不同背景的孩子才有機會坐在同一所學校里,放學后相互間有時也走動,多是富貴家的來貧困人家玩。大人講,富貴人家門檻高,不容易進。也是在這個時期,我才明白“門檻”的社會性含義。
那時,老城胡同院落的門檻是有差異的,有的有半尺高,有的有一尺高,少數門檻可移動,多數是固定的。印象中,大雜院的許多門檻因失修而破爛,或被拆除了。大宅院就不一樣,除門面氣派外,門檻也高,有的門檻之下還有幾節臺階。20多歲時讀了一本書后,才知道四合院門檻下臺階的來歷,那幾節(一般是三節)臺階在清朝曾是社會地位的象征。即使到今天,細心的人仍能注意到老城四合院大門門檻上的差異。
除了門檻有高低之分,四合院的大門也不一樣。大雜院的大門總是敞開的,有的在夜晚才關上。而獨門獨戶大宅院的大門總是緊閉的,若主人是高官尤其如此?!拔母铩睍r,家住的胡同口就有這樣一個四合院,那兩扇朱漆大門總是緊閉。偶爾開啟時,外人能瞥見里面的衛兵和他們身后的一堵墻(多年后才知道那堵墻叫“影壁”)。調皮小孩兒路過時也知道躲著走,否則會受衛兵的訓斥。記得那時胡同里還住著一個清朝遺留下的太監,聽太監說:“什么朝代都一回事兒,什么官兒住什么房子,門臉兒、門色兒(讀mén shǎir)、門墩兒都不一樣?!?/p>
胡同與現代化
許多人認為,現代化就是寬敞馬路、高樓大廈和汽車洋房。20年前,我也是這樣認為,認為破舊就是落后,現在看法卻不一樣了。世界有許多城市保留著古老破舊的民居,包括羅馬、倫敦、巴黎、斯德哥爾摩、墨西哥城,但這并不影響人們在歷史的框架里享有現代化生活。其實早在20世紀20年代,北京有些四合院內就引進了現代化玩意兒,包括電話和抽水馬桶。這些洋玩意有許多在“文革”期間當作封資修被砸毀,或長年失養、失修,失去了原有的功用。
過去30年,老城區慢慢消失,新城區不斷涌現?,F在,北京與其他城市沒有什么差別,到處是大廈、高速路和所謂的現代或后現代建筑。
的確,用鈔票衡量,老城胡同里的許多大雜院不值錢。過去,大雜院骯臟、擁擠、嘈雜。住在大雜院里,取暖、做飯、用水、如廁都不便。除了獨門獨戶大宅門,絕大多大雜院沒廁所。少數有,也是旱廁。居民如廁要跑到胡同里的公廁。半夜如廁,許多人只得在屋內用各種容器接。大雜院用水也是問題。通常全院只有一個水龍頭,有的院子連水龍頭也沒有,用水要到別的院子或胡同里的水龍頭去取。冬天時,為了怕水管被凍,夜里要把水閥門關上。為用水方便,許多人家在屋內或門外旁備有水缸,儲存生活用水?,F今,被保留下來的胡同區內,大雜院居民在生活條件上除了加了空調和電話外,其他依舊。
過去30年,現代化進程碾倒了老城里一條條的胡同,推走了胡同里破落的生活景觀,種植出一片片的“水泥森林”。在剩存的胡同民居中,有許多臨近主要街道的民居改頭換面,變成小賣鋪、小飯館、酒吧、發廊。那些仍作為民居的院落,因長年失修而破爛不堪。每年回北京,我都要走進幾個破爛的大雜院看看。遇到過警惕的眼睛,也遇到過熱心的嘮叨者,見過操外地口音的北漂客,也見過大鼻子洋房客。
老城胡同區里保存最好的院落主要集中在地安門附近的后海一帶,還有紫禁城、中南海周圍的地方。而那些大雜院卻因長期失修失養,其歷史的風貌不再。
編輯/麻 雯mawen214@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