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年前的馬連道街很荒涼,放眼望去只有幾間大庫房,幾條鐵路,僅有的高樓大廈就是一商、二商,附近甚至還有一大片農田,就連春天在大街上也難見到幾個人影。如果你想從馬連道打一輛出租車,起碼要等半個小時。如果你要從別處打車去馬連道,司機十有八九是不知道地點在哪兒。
時過境遷,以前冷冷清清的馬連道一派繁榮。如今,你在北京任何地方,叫一輛出租車,說去馬連道,司機馬上會問你:“茶葉街嗎?”馬連道茶葉市場的名頭早就成功打響了。
茶葉街的第一家茶莊
浙江茶商諸葛秀芳做茶葉生意算來已有20多年了。浙江人留給國人的印象無外乎腦子活泛,會做生意。
1990年,諸葛秀芳出差到北京馬連道,給一些老字號茶莊送貨,順便要要款。當時她還在為公家打工。那時,北京市最大的茶葉公司“北京茶葉總公司”就建在馬連道,也是馬連道第一家茶莊。
北京茶葉總公司的前身是北京第一個國有茶葉經營機構,建于1950年。后來創建“京華”袋茶,成為中國茶業內銷龍頭。南方幾家茶商想靠著這棵大樹乘乘涼,也在馬連道建立了自家的茶莊。諸葛秀芳看到這種局面,心里活絡開了,便辭了職開始“北漂”。正好一個老鄉在月壇南街經營生意,騰了一間屋給諸葛秀芳。諸葛秀芳就在那開始了自己的茶商生涯。
北京茶葉總公司總經理彭廣義說,上世紀90年代,北京茶葉總公司一直想把周邊越來越多的個體茶商“轟走”?,F在卻在盡全力“歡迎他們”。公司把原來的生產車間改成了商業用房,吸引來自全國各地的茶商在此經營。
最初打開局面的確是有些辛苦的。諸葛秀芳完全靠著翻電話黃頁簿找客戶,全憑個人感覺,猜測黃頁簿上的哪個公司會買茶葉,有可能置辦防暑降溫茶的,便給對方一封封信寄出去,比如右安門的印刷廠、公共汽車公司,那時收到信后都來買了茶葉?!澳菚壕妥卉囈皇痔嵋幌浣o客戶送貨;有些量大的需要車拉,自己就租個三輪車送貨。最初從親戚那拿茶葉,從代銷做起,賣完茶葉再給貨錢?!?/p>
1992年下半年,諸葛秀芳對經營摸出些門道了,便把自己的茉莉花茶和綠茶擺進了北京的一些小超市和商場,開始承包柜臺銷售,那時10平方米的柜臺一年租金大約3萬~5萬塊左右,好在茶葉比較好賣,利潤還算豐厚。她不再拿著電話黃頁簿找客戶了,開始守株待兔,散客主要是商場附近的老百姓,也有一些附近的企業過來買辦公用茶。
“零首付”招攬茶商
1997年,諸葛秀芳把茶葉生意挪到了馬連道。那個時候的馬連道就是一條土路貫穿南北,冷冷清清,只有一個京閩茶城,街上人很少,也沒有什么汽車,偶爾有車經過立刻揚起漫天的塵土。但茶商愛扎堆,四五戶人家顯得冷落,想吆喝一幫賣茶的人,于是有人出主意想辦法,開始搞招商。
其中有一家茶莊是諸葛秀芳老鄉開的。他起初想做招商,找諸葛秀芳的先生咨詢。她先生覺得這里招商肯定沒問題。老鄉決定拿過來招商。這個地方在路西邊,當時還是一商大廈的倉庫,后來成了茶城,也就是家樂福的前身。
同一時期,馬連道的一個福建茶商也建設起了京馬茶葉市場。福建茶商來得早,發現很多茶商都為在馬連道找門面房發愁,于是承租了原廢舊房,經過改造建成一間一間的簡易門面,對外出租。一間租金,一年少說五六萬,原市場有門臉房200多間。主要以福建茶商為主,經營花茶。自己既是茶商,又是市場老板。
要說京馬茶葉市場的招商也不是一帆風順的,當時為了把馬路上擺地攤的茶商攏到一個茶城,招商方想了不少主意。那時的茶城還比較簡易,就是庫房改造的。要命的是,那時候招商很費勁,其實沒有招商的概念。招商方就說:“你進來吧,租金是最低的?!奔幢闳绱?,那些茶商還是感覺面臨著很大的房租壓力,于是大家都不敢租,大部分人在觀望,在試探。
實在沒有辦法之下,招商方只好讓步: “先不要給我租金,在這兒經營。你經營好了,賺錢了再給我租金;賺不到錢,你把茶葉給我?!钡酱?,那些游離在馬路邊上的茶商才大膽地進駐茶城。
招商招來了一群賣茶的人,他們主要來自福建、湖南、湖北、安徽、浙江,這一發不可收拾,馬連道終于發展成為一個綜合性茶葉市場。這里不僅銷售全國各式各樣茶葉,而且有茶具、茶包裝、茶書、茶葉機械等,可以說,與茶有關的產品應有盡有,茶業各類服務組織也在此從事各類服務經營活動,有從事信息服務的,有從事茶葉電子商務的,有從事物流配送服務的……
到了今天,茶葉街上摩肩接踵,目前有大小茶商4000多家,來自全國各地,全國有1萬茶人在此經商,年交易額已經突破了15億元,交易品種3000多種。專業茶葉批發市場也有好幾個,比如馬連道茶城,京鼎龍茶葉批發市場,京閩茶城,京馬茶葉市場,信裕太茶葉市場及臨街茶商形成的利伯維爾場。
1999年左右,政府開始打造馬連道這條街。北京雖然不產茶,但北京人愛喝茶。北京市民慢慢喜歡去馬連道買茶葉。人氣旺了,市面活了,茶葉街出了名,市政府出面修了路布了景,取了“京城茶葉一條街”的好名稱。如今的馬連道,北京知名,華北、東北都知道,全中國也出了名,地球人都知道,也為京城旅游業添了一道風景。俄羅斯、中東等國茶商也常來此采購訂茶。外國使節也經常光顧馬連道,采購茶葉作為最好的禮物帶回國內送友人。那時諸葛秀芳的茶葉銷售勢頭正旺,能裝兩千多箱的那種大車每個月都要來兩三次。
2000年開始,北京市的一條道路運輸條例又對諸葛秀芳的茶葉銷售造成一定沖擊:大貨車不讓進城,開始是不讓進4環,后來退到五六環,由于諸葛秀芳的庫房跟店面都在一起,大貨車進不來對她的經營影響相當大,奧運那會兒,一度造成好多訂單都完不成的局面。
2001年,陷入困境的諸葛秀芳在回老家的路上認識了一個首鋼的工程師。工程師了解到諸葛秀芳做茶葉比較艱難之后,就給了她幾個首鋼朋友的電話,那幾個人在首鋼均有店鋪。要知道首鋼有幾十萬工人,這些店鋪如果能銷售諸葛秀芳的茶葉那將對她產生多大的作用啊!
回京之后諸葛秀芳就聯絡上那幾個人,商量好給他們供貨讓他們代銷。諸葛秀芳給他們2兩一包,半斤一包地分別包起來,她的生意再次得到了喘息的機會。
家樂福、百安居來了
隨后幾年,馬連道的發展,帶動了周邊房地產及房屋租賃的大發展,周邊房價不斷攀升。中國的1.3億茶商,人人都想擠進來。于是馬連道地價開始瘋漲。煩惱也隨之而來。房地產商來了,大商場來了,連外國大老板也紛紛想進軍“茶葉一條街”。茶商們開始隔三差五地忙著搬遷,就拿諸葛秀芳來說吧,從1997年到現在,她的店也搬了好幾次。剛開始她在京馬茶城做了1年多,那里就被家樂福征去了。她便搬到路東,干到2003年底。2004年初搬到家樂福斜對過,結果百安居又把那塊地征去了,她只好又搬走。后來搬到馬連道南口的茶緣茶城,諸葛秀芳看中了這里充足的停車位,并且店面比以前那小房子上了幾個檔次。雖然這個地段位置不算特別好,但諸葛秀芳想,買茶的人都開著車,一腳油門就過來了。如今這200平方米的店面一個月的租金大約1萬8千塊。
盡管店面老搬來搬去,但諸葛秀芳現在的茶葉生意還是相當穩定了,客戶忠誠度也相當高,不管她的店面搬到哪里,客戶就跟到哪里。這從側面也說明她的茶品質高,人緣好。
馬連道有近一千六七百家門店,平時做著等客上門的生意。而春茶上市或節假日的禮品茶是各商家獲得利潤的主要來源。他們靠平時積累的回頭客和利用各種關系建立起的企事業的團購作為目標客戶。
有時候,老客戶也會聚到諸葛的店里來進行斗茶,所謂斗茶,就是比茶。參加斗茶的人,要各自獻出所藏名茶,輪流品嘗,以決勝負。比賽內容包括茶葉的色相與芳香度、茶湯香醇度,茶具的優劣、煮水火候的緩急等。斗茶要經過集體品評,以具備上乘者為勝。
浙江“幫”落腳京城
自從馬連道茶葉一條街成氣候之后,全國各地茶商都把北京當成了聚寶盆,紛紛出奇招開拓北方市場。
云南馬幫曾上演過99匹馬從“茶馬古道”普洱出發千里送普洱茶進京的好戲,在北京掀起了聲勢浩大的宣傳活動;隨后的福建烏龍茶也到北京人民大會堂宣傳,這都對浙江的茶葉產生了較大的沖擊。180多位浙江茶商不甘示弱,竟然包機來京,為的就是在北京馬連道茶葉節上推銷自己的茶葉。
商幫的自然形成說起來也是一個情字,“老鄉見老鄉,兩眼淚汪汪”,大家互相幫扶的時候也不少。在馬連道做茶莊失敗、轉而在京鼎隆市場后面開旅店的浙江人吳小姐對住在自己店里的浙江茶農印象很深,“不少茶農不識字,不會說普通話,到了京城兩眼一抹黑,有個家鄉人開的店照應,自然方便多了。小店便宜,老板實誠,回頭客多。有的茶農年年送貨都住這兒?!庇械母纱喟巡枞~留在店里,讓她幫著賣,自己回家了。吳小姐就動用自己做茶莊時的老客戶,賣了茶葉再把錢給人寄回去。有時候三更半夜茶農打電話過來,說人在外地,茶葉運到北京了,讓大姐幫著接一下。這都是常有的事。
大多數浙江茶商剛到北京時都是很不適應的,畢竟南方和北方無論是氣候還是生活習慣都有著巨大的差異。而馬連道最初的時候也不像現在住樓房有空調有暖氣,那會兒騎著自行車賣茶葉的浙江茶商朱女士回憶說,“那時的簡易房一到冬天就非常寒冷,又冷又干,我們要自己生蜂窩煤,現在想起還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情。開始生蜂窩煤的時候不會生,都是北京的大媽們把家里點著了的蜂窩煤換給我。最讓我感動的是我懷孕生孩子的時候,他們都會教我應該怎么做,應該怎么保養身體,我生孩子的時候也是在北京人家里生的。這種事情如果發生在浙江,人家是不會讓你在他家里生孩子的,老話說好像會把風水給帶走了。所以我覺得北京人非常的大度?!?/p>
如今很多浙江茶商都在北京置業定居了,北京業已成為他們的第二故鄉。也許經過十幾年的融合之后,隨著馬連道經濟的發展,大家在馬連道這條街上可能不會再分您是浙江人,您是福建人,我是北京人。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茶人。
行業內幕大起底
北京市的茶莊有北京市民建的,有北京老字號茶莊,有南方茶農自建的。南方茶農來北京市自建的茶莊占全市茶莊的85%以上。諸葛秀芳屬于后者,她合作的茶山位于浙江金華雙龍洞的上面,大約3000畝,那里風景秀麗如世外桃源。諸葛秀芳告訴筆者,有機茶好喝的玄機就在于茶樹的肥料都是天然肥料,用的菜子餅,也就是煉完菜子油以后剩下的殘渣。跟馬連道的大部分茶商一樣,諸葛秀芳的店也基本上是夫妻店,兄妹店,員工就是家庭成員或者親戚,一般二三人左右。自產自銷,家庭管理。
諸葛秀芳經營的茶葉品種“一直跟著市場走,上個世紀90年代以茉莉花為主,1999年改綠茶,到2000年初炒起了鐵觀音,2003年又開始炒普洱?!背酥?,也捎帶著經營茶具,茶禮品。最初的客戶主要是批發,后來則是批零兼營?!?990年前,馬連道茶商批發量占銷售量的90%,但從2001年以來,馬連道茶葉市場批發功能在逐步退化,現在下降至30%,茶商由原爭奪批發商轉而爭奪零售商。”
據諸葛秀芳透露,由于茶商庫存增加,茶葉“倒流”現象已經成為馬連道茶葉市場的一大新特色。往年只是由茶區運茶來京,現在卻經常有茶從北京運茶回到茶區。茶商產品大量積壓,各類茶葉庫存加大。為盡量減少損失,茶商一般采取的做法是:對中低檔庫存花茶,降價處理,中高檔花茶再次花或行拼配。積壓綠茶來年“綠改花”。茶葉質量下降就不足為奇了。
說起普洱,大家都能聯想起前幾年國內的普洱熱。諸葛秀芳透露,這股熱潮主要是一些投機的臺商、港商炒作起來的。她記憶中尤為深刻的是“很早以前,茶葉檢測中心的領導一說普洱,評語永遠是‘細菌超標’,但后來口氣改變了,開始說它的減肥功效了。領導的口氣都改了,我們能不跟著改嗎?對,大家都說普洱氧化后是暖胃的,不傷胃了。這的確是它的優點。還有,現在的人大魚大肉吃多了,所以喝了那個可以清理腸道嘛!”
業內廣為人知的一個炒普洱的臺灣人,他在臺灣炒普洱4年,賺了過千萬,臺灣普洱崩盤后轉戰到大陸,他手頭上還有近100多噸的錳海熟茶和生茶,2001年2002年分批購進,現在值多少大家可以幫他算算。
諸葛秀芳開玩笑地說,“早些時候,我還把大量普洱五六塊一斤就處理掉了,那時的茶葉要是存下來我們就發財了。我賣了20多年茶葉都沒聽說過陳茶可以喝。以前黑咕隆冬的陳茶只能煮雞蛋嘛!普洱的故事都是寫出來的。現在連陳的花茶都當寶貝了。這就是文化的力量。”
“現在最慘的是綠茶了,工藝特別講究,雖然現在普通綠茶的炒制都機械化,但我覺得還是老拳頭手工炒出來的滋味最好??墒钦憬數厝藪陝e的錢掙海了,都不做炒茶工了。現在都聘別的外地人做,當地政府在想辦法保護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只要當地人學炒茶工,政府有獎勵的。炒茶半個月,掙一兩萬?!敝T葛秀芳嘆息著搖頭,“尤其是龍井,特別講究傳統方法?,F在好多都用機器炒茶葉了。那個味道完全兩樣。不過老百姓喝茶,不知道這么多環節?!?/p>
關于喝茶的講究,諸葛秀芳說了一些基本的原則,“鐵觀音好多是打完農藥就采,不過有害物質難溶于水的,只要嚴格按保健方式喝,就不會有事。比如鐵觀音7泡以后就不能喝了。農藥在7泡之內是泡不出來的。紅茶六七泡,普洱10來泡,綠茶4泡就不要了。綠茶不用洗茶,第一泡營養就出來了。鐵觀音需要洗茶,因為它有梗,摘梗過程全部要手挑的,遇上不講究的人,手上還有化妝品。”說到這里,諸葛秀芳和她的店員都伸手給我看,皮膚毛毛糙糙都不像女人的手,“你看我們的手,從來不做保養的。因為鐵觀音很吸味的。所以功夫茶就是很講究的?!?/p>
馬連道還有一個奇特的現象,那就是這里的茶葉市場雖然很大,但好茶卻輕易進不來。每年春天,很多外地茶商帶著茶葉來馬連道,結果發現茶葉多得不可想象,質量價格比自己還好。茶商在偌大的馬連道卻找不到一家買主。有的茶商只好原路返回,茶葉自然是作價處理。有的根本就沒有人要。馬連道茶商自家的茶葉都急于找銷路,又怎么能采購別人家的茶葉?好茶葉由于沒有市場通道而不能進入市場。馬連道對新茶商,新產品的排斥現象也是全國所有茶葉批發市場的共同問題。
北京人愛茶不是兩三天
經常光顧馬連道茶城的李老爺子早年間只喝兩毛錢一碗的大碗茶,無論是茶、水、器皿,還是沖泡的方法,都不上臺面。雖然大碗茶有點色兒卻淡然無味,但咕嚕咕嚕一大碗確實解渴。那時什剎海、各城門附近、天橋一帶,常能碰見挑挑兒賣大碗茶的,一般都是老頭或是小孩,挑子前頭是個短嘴兒綠釉的大瓦壺,后頭籃子里放幾個粗瓷碗,還挎著倆小板凳兒。一邊走一邊吆喝。碰上了買賣,擺上板凳就開張。
留在李老爺子記憶里的還有幼時跟隨長輩常去的專賣茶水的清茶館,可以聽評書聽大鼓的書茶館,以及設有棋案的棋茶館。讓李老爺子記憶最深的還有什剎海的茶棚:“每年自立夏到秋分,沿著海子北岸形成了一條茶棚長廊。后來這些茶棚日益發展,并且遷入了各大公園。像中山公園的來今雨軒、上林春;北海公園的雙虹榭、漪瀾堂;以及太廟的后河等處。”
馬連道茶葉一條街的形成改變了李老爺子這樣的北京人的喝茶習慣。據調查,5年前,北京市民的花茶消費在80%~90%之間,如今花茶的比重已下降到60%。部分消費群體已轉向綠茶、烏龍茶及其他茶。
如今的喝茶講究更多了,比如先洗凈杯子,然后再用開水沐浴一遍,叫白鶴沐浴。最后就是觀音入宮,將稱好的鐵觀音裝入白瓷碗,鐵觀音要高沖低斟,之所以叫懸壺高沖,是因為使鐵觀音的茶多酚分解更加均勻,香氣悠然,每一款鐵觀音的泡法都不一樣。
北京人喝茶的歷史很悠久。北京泡茶,通稱為沏茶,以先放茶葉后注水為沏,先注水后放茶葉為泡。北京人無論用茶壺或蓋碗,皆用沏的方式。
其實,用蓋碗喝茶的講究也不少。比如,用蓋碗上茶,茶水通常倒七分就夠了。用蓋碗喝茶時,得一只手捧著托碟和碗,另一只手把蓋輕輕掀開一道縫兒,然后舉到嘴前小啜。此外,用蓋碗上茶時,主人不能隨意掀開碗蓋續水。這里有講究,只要客人把碗蓋拿起來,靠在蓋碗的托碟上,這個動作就是暗示主人該續水了。
而客人接受主人續水,要稍欠起身表示謝意,老北京還會用食指和中指在桌上輕敲三下以示謝意,這叫“金雞三點頭”。如果用茶壺沏茶續水,須側一下身,把壺拿起來,一只手拿壺,另一只手扶著壺蓋慢慢地續。續水后把茶壺放到桌子上,壺嘴千萬不能對著客人,壺嘴對客人是罵人。端茶不得胳膊對著別人,敬完茶后不得立即轉身,而是要往后退三步才能轉身,否則就是將屁股給別人看,為不敬。更不能不用茶壺而用水壺或暖瓶直接往壺里倒,這是對客人不友好,看不起客人的表示。
當著人的面兒更不能往地上潑茶水,那等于轟客人走。中國人待客有“上茶不過三杯”一說。第一杯叫作敬客茶,第二杯叫作續水茶,第三杯則叫作送客茶。因此,續水時得看客人的意思。
關于馬連道名字的由來有這樣一種說法,過去這片地區曾大量生長著因長有馬藺草,轉音得名。故人們將其命名為“馬蓮道”。馬連道舊時多馬藺草、多葦塘、沼澤地,少村落。但是由于現在知道“馬蓮道”三字由來的人,可能已經不是很多了,就連宣武區政府在建設馬蓮道茶葉一條街的時候,也將“馬蓮道”寫為了“馬連道”。舊時的意義淡化了,絲毫不影響馬連道成為北京城茶文化的新地標。
編輯/馮 嵐 icarusfeng@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