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版業的轉企改制工作按照既定的步驟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中,地方出版社基本上已經完成了轉制工作,大部分的大學出版社也接近尾聲,中央部委出版社的改制工作已經啟動,進展應該說比較順利。然而,這是否就意味著出版業轉制改革即將大功告成你?這是出版人所關心的問題。
轉企改制不是目的,改革是為了發展,這個道理在理論上幾乎人人都懂得,然而令人遺憾的是,成為今天轉企改制順利進行的動力卻主要是因為有退稅的優惠政策。因此,在許多已經完成轉企改制的出版社,出現了一種令人尷尬的局面,除出版社的牌子和印章上多了“有限(責任)公司”幾個字外。其余并無什么變化;董事會、監事會也幾乎只是一種擺設;市場運作機制、現代企業制度的建立未見進展。這種轉企不改制的狀況必須得到改變,否則就違背了我們改革的初衷。
出版改革真正的難點不在于注冊為一個公司,更換—個牌子,而真正的重頭戲是在后改制時代,這出重頭戲才是出版業改革的關鍵。從宏觀的出版業,到中觀的出版集團,再到微觀的出版社乃至于每一個出版人,都應該認真去思考一個問題,那就是如何經過轉企改制,讓中國的出版業實實在在地做大而且做強做優,讓出版社獲得實實在在的持續發展,讓包括出版社的員工在內的國人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在宏觀上,中國的出版業在發展態勢上必須解決一個做大做強的問題。我們需要做大規模,一年純銷售僅600億人民幣不到的規模與—個13億人口的大國是不相匹配的。我們的規模應該是在做強做優的基礎上形成的,靠品種的增加、重復的出版換取規模的擴大是不可取的。我們需要“航空母艦”,但是不可能制造一批“航空母艦”。我們需要“航空母艦”,但是我們不需要依靠物理效能組合的“航空母艦”,我們需要的是經過化學分子裂變聚合而成的“航空母艦”。
轉企改制后的中國出版業在管理上,應該為出版企業提供更為寬敞和諧的生存空間,加大出版業立法、執法的力度,依法行政。才能實現有效管理。政府管理部門應該加大事后追究制執行的力度,在給予出版企業自主經營、自由競爭空間的同時,強化事后追究制,該淘汰的就淘汰,該出局的就出局6行業協會必須改變目前作為不大的現狀,它應該成為政府管理與企業之間溝通的橋梁和紐帶。協會應該花大力氣去建立行業的信譽評估制,通過對企業在規范管理、質量效益、市場信譽等方面的考評,為政府提供加強管理的有效參數,為企業爭取最大的發展空間。
在中觀上,轉企改制后的出版集團首先要處理好上市與做大做強的關系問題。上市與否不應該是出政績的結果,而應該是—個出版集團發展的需要;中國出版業應該有上市公司,但不可能出現—批E市公司;上市是融資的一種重要手段,但不是唯一手段。第二要處理好區域壟斷與“三跨”的問題。組建集團是為了做大做強做優,而不是圈地運動,不是組建貿易壁壘,實行地方保護;組建集團是為了更好地擴張、擴大,而不是為了堅守自己的陣地,守住自己的一畝三分地,不讓別人染指。第三是要處理好主業與多元化的問題。無論是上市融資還是實行“三跨”,其目的是為了做大主業,是為了出版業的做大做強做優,種了別人家的地,荒了自己的田,不僅股市不答應,需要精神食糧的國人也不會答應。
在微觀上,轉企改制后的出版社一要解決好結構優化與特色化的問題,改變目前結構失衡、特色不明、精品鮮見、原創乏力的疲軟局面,尤其是一批中小型出版社,更是需要在特色化專業化上做文章,在做強做優上下功夫。二要盡快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與運作機制,改變目前那種轉企不改制的局面,借這次轉企改制的重要契機,真正建立起適應市場競爭的運作機制、人事制度和勞動分配制度。三是強化人才隊伍建設的問題。后改制時代,人才的競爭將更加激烈,更趨白熱化。因此,引進、培養、儲存優秀人才將成為出版企業一項重要的戰略措施,成為—個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