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象棋是我國一項高雅的傳統體育活動。古往今來,上自帝王將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喜歡下象棋,文人墨客還留下了許多趣意盎然的棋詩。筆者偏愛象棋,閑暇尤喜品讀象棋詩,從詩行里看出名人對下象棋的不同理解,別有一番情趣。
唐代宗大歷年間,趙州有個叫李瑞的才子棋手,寫有一首《送潘述宏詞下弟歸江》的詩:“唱高人不和,此去淚難收。上國經年住,長江滿月流。弈棋知勝偶,射策請焚舟。應是由機變,玄成許爾游。”潘述是李瑞的詩友和棋友,棋友離別有無限的惆悵,他勸潘述把“射策”的船燒掉(潘述準備去參加考“宏詞”科),留下來一起下象棋。
唐代白居易是一位酷愛象棋的大詩人,他常與詩友“晚酒一二杯,夜棋三數局”,他的“兵沖象戲車”是吟象棋的名句。在他寫的不少象棋詩中,還有這樣一首:“山僧對棋坐,局上竹陰清;映竹無人見,時聞下子聲。”寫出他與棋友下象棋的幽雅環境和生動情趣。白居易最親密的詩友元稹,也是象棋愛好者。“出車排遠陣,飛炮過長河”,就是他的棋詩名句。
宋朝是中國象棋發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士農工商都酷愛下象棋,這跟宋太祖趙匡胤喜愛象棋不無關系。據《華陰縣志》載:宋太祖落魄時,曾游華山,與山中隱士陳摶對弈象棋,太祖負于陳,許諾如稱帝,一定免去華山附近黎庶之征徭。后來黃袍加身,果然踐諾免稅。陸游深受濃郁的棋風熏染,自幼就愛下象棋,在棋中探索治國用兵之道。他除了寫下大量的愛國詩篇,還寫下不少精妙的棋詩,許多佳句至今膾炙人口,如:“掃空百局無棋敵,倒壺千鐘是酒仙。”“三杯竹鬧花殘酒,一局松蔭日午棋。”“茶爐煙起知高興,棋子聲敲識苦心。”象棋是象征戰爭的棋戲,象棋的布局猶如古代戰爭中的戰陣。北宋理學家程顥的棋詩就曾如此寫道:“大都博弈皆戲劇,象戲翻能學用兵。車馬尚存周戰法,偏裨兼備漢宮名。中軍八面將軍重,河外尖斜步卒輕。卻憑紋楸聊自笑,雄如劉項亦閑爭。”
明代哲學家王守仁少年時家境貧窮,但癡迷于象棋。童年時,他有一次與棋友在河岸對弈,誤了吃飯,其母喚他數次均沒覺察,氣得母親沖過去把棋扔入河中。王守仁惋惜不已,捶胸頓足,隨后吟出一首絕妙的哭象棋詩:“象棋在手樂悠悠,苦被嚴親一旦丟。兵卒墜河皆不救,將軍溺水一齊休。馬行千里隨波去,士入三川逐浪流。炮響一聲天地震,象若心頭為人揪。”痛心疾首的寥寥數句,把棋子概括得淋漓盡致,使人讀了贊嘆不絕。
明正德年間,進士毛伯溫寫的擬人化的棋詩也十分有趣:“兩國爭雄動戰爭,不勞金鼓便興兵。馬行二步鴻溝渡,將守三宮細柳營。擺陣出車當要路,隔河飛炮破重城。幄帷士相多機變,一卒功成見太平。”
在古代,許多棋手往往喜歡賦詩以助棋興。明仁宗朱高熾當太子時,每當得意之時就要狀元曾子在一旁賦詩助興。一次,曾狀元奉命寫詩:“兩軍對敵立雙營,坐運神機決死生。千里封疆馳鐵馬,一川波浪動金兵。虞姬歌舞悲垓下,漢將旌旗逼楚城。興盡計窮征戰罷,松蔭花影滿棋枰。”曾子的詩使太子也詩興大發,依韻和了一首:“二國爭強各用兵,擺成隊伍定輸贏。馬行曲路當先道,將守深宮戒遠征。乘險出車收敗卒,隔河飛炮下重城。等閑識得軍情事,一著功成見太平。”兩首詩都將下象棋的情景,描繪成兩軍對壘、兩軍激戰的氣氛和場面。
清代詩人袁枚的《春日偶吟》生動地描繪了一個棋迷觀棋的表情和心態,極富情趣:“攏袖觀棋有所思,分明楚漢兩軍持。非常歡喜非常惱,不看棋人總不知。”清乾隆大學士、書法家劉墉性詼諧,多才藝,他也寫過一首詠象棋的詩:“隔河燦爛火荼分,局勢方圓列陣云。一去無還惟卒伍,深藏不出是將軍。沖車馳突誠難御,飛炮憑陵更逸群。士也翩翩非汗馬,也隨彼相錄忠勤。”把所有棋子名及其作用巧妙納于詩中。
閑暇之時,下象棋有助于啟迪思維,有益于身心健康。近代有人寫了一首《象棋之歌》,概括了下象棋的生活樂趣和處世哲理,予人警策,促人深思,詩云:“棋之為用,不可小量;大則言兵,決勝戰場。戰機戰略,有弛有張;可供借鑒,調整行藏;兵家勝負,今古之常。小則雅室,一較短長。炮轟馬跳,明刀明槍;陰謀不搞,旗鼓相當;勝固可喜,敗有何妨。斗智斗勇,穩步休慌;既可益智,又可暖腸;陶情養氣,有利健康。三盤合度,久戰神傷。以茶助興,神采飛揚。”
(責編 何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