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國內外無核寬皮柑橘市場需求的變化特點
漢中引進、栽培無核寬皮柑橘(即溫州蜜柑)已近50年時間。據筆者觀察,近幾年國內外柑橘市場對漢中無核蜜橘的消費需求,與20世紀80-90年代相比,已發生了明顯變化。主要表現為以下“十個轉變”:
1,1
果實大小由大果型向小果型轉變
20世紀80-90年代,果實橫徑7.0-8.0厘米或其以上的蜜橘被視為優質果品。消費者都愿意購買,銷價較高。21世紀以來,果實橫徑在6.5~7.5厘米的蜜橘被客商視為優質果品。近年來,果實橫徑在6.0厘米左右的蜜橘被視為優質果品。果實橫徑在5.5-6.0厘米的蜜橘產地批發價在1.2-1.6元/千克,產地零售價在2.0-3.0元/千克,較其它規格的蜜橘至少高出50%以上。
1,2果皮外觀由粗厚型向細薄型轉變
20世紀80-90年代,消費者對皮厚皮粗的蜜橘都愿意購買和消費;21世紀以來,消費者已開始追求皮薄皮細的蜜橘,皮厚皮粗的果實在產地已無人問津,橘農不得不將這類果實廉價傾銷。近2年產地批發銷價僅為0.06~0.20元/千克。僅相當于皮薄皮細型蜜橘銷價的1/10~1/5。
1.3果實等級由混等型向規格型轉變
20世紀80-90年代,漢中蜜橘不論大小,常被客商混等收購,收購的果實橫徑標準為6.0厘米以上。進入21世紀以來,客商對果實橫徑要求為6.0-7.5厘米之間:近年來更嚴,要求果實橫徑為6.0~7.0厘米或6.5~7.5厘米。
1,4果實顏色由綠黃型向橙紅型轉變
20世紀80-90年代,客商收購漢中蜜橘時,對果實外觀色澤要求綠中帶黃即可。21世紀以來,客商要求著色面至少70%以上。近年來,客商要求果實著色面在90%以上,且果面為橙黃色。果面顏色橙紅則更受青睞。
1,5上市時間由早熟型向極早熟轉變
20世紀80年代,漢中柑橘開始推廣發展“興津”“宮川”等早熟蜜橘,至20世紀90年代成為主栽品種,目前占漢中柑橘總面積的95%以上。但由于這類品種集中在10月中下旬上市,自21世紀以來,消費者更希望在“中秋節”、“國慶節”期間能有充分成熟的柑橘果品上市。而極早熟蜜橘正值此時應市,市場銷價一般要比早熟蜜橘至少高出50%以上。
1,6果皮松緊由浮皮型向緊皮型轉變
20世紀80-90年代,消費者對漢中蜜橘是否發生浮皮并不太在意。只要浮皮不太嚴重。客商都愿意收購。21世紀以來,浮皮果已被市場所淘汰。橘農只能以優質果1/10~1/5的超低價格傾銷。
1,7成熟程度由初熟型向完熟型轉變
20世紀80-90年代,消費者對半綠半黃、基本成熟的蜜橘尚有消費興趣:進入21世紀,不僅本地消費者要求果實成熟度達到九成以上,就連客商收購也要求成熟度至少在八成以上。為此,我國南方柑橘產區開始進行“完熟栽培”,以此維護自身形象和品牌信譽。
1,8果實采收由平蒂型向帶葉型轉變
20世紀80-90年代,客商收購漢中蜜橘時要求將果蒂剪平,對帶葉與否并無嚴格要求。21世紀以來,為展現果實新鮮度,帶葉的柑橘果實愈來愈受客商所歡迎。每千克帶葉果一般要比平蒂果收購價高出0.10元以上,市場零售價每千克高出0.30元以上。
1,9果實口感由酸甜型向甜酸型轉變
20世紀80-90年代,消費者對酸味偏重的蜜橘尚有消費興趣。21世紀以來。消費者喜愛“甜酸適度”的蜜橘,對高糖品種興趣更濃。我國南方“砂糖橘”在漢中的市場銷價高于漢中蜜橘數倍,即是例證。
1,10果肉質量由柔韌型向化渣型轉變
20世紀80-90年代,消費者對漢中蜜橘囊衣厚薄、是否化渣尚不太在意。21世紀開始。消費者喜歡肉質細嫩、化渣的無核蜜橘。砂糖橘和城固冰糖橘較受消費者喜愛,原因之一是果實囊衣較薄、化渣良好。
2科學栽培的對策和建議
依據國內外柑橘市場消費需求的明顯變化,筆者建議按照以下“十好”要求,研究制定并落實“柑橘優果工程”工藝和栽培技術:
2,1擇好地域
就漢中生態立地條件而言,最宜在海拔800米以下的淺山區、丘陵區栽培和發展。海拔超過800米的氣候已屬暖溫帶,柑橘易受凍害,不具有經濟栽培意義。在平壩區。應選擇雨季不發生積水的地段種植,常易積水的水稻田地區不宜規劃為“柑橘優果工程”基地。
2,2整好園地
務必因地形、地勢、地力不同,具體設計好相適宜的整地方式。切忌不加分析地簡單采用某種方式進行整地。“挖穴式”,適宜于砂壤土、中壤土等不易積水的平壩區采用:“開槽式”,適宜于坡度<15°的緩坡地采用:“起壟式”,適宜于平壩區等雨季較易積水的各類平地采用:“梯地式”,適宜于坡度>15°的淺山丘陵區采用:“魚鱗坑式”,適宜于坡度>25°的淺山區采用。
2,3選好品種
漢中引進、試栽無核蜜橘品種至少50個以上。據多年試栽可見,極早熟蜜橘中的“日南1號”、、“大浦”、“宮本”,早熟蜜橘中的“早津”或“興津”,中熟蜜橘中的“山下紅”等無核蜜橘良種可以在今后擴大栽培,其中尤應以“日南1號”和“山下紅”作為優新品種進行重點發展。
2,4定好密度
漢中柑橘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推廣株行距為2.0米×1.5米的“短周期加密栽培”栽植密度。這種密度雖然提高了前期產量和收益,但進入盛果期以后樹冠極易郁閉,影響柑橘產量和品質。
為提高漢中柑橘品質,筆者建議將“短周期加密栽培”調整為“短周期計劃密植”,重點對現有土、肥、水條件較好的平壩區嚴重郁閉的盛果期柑橘園按照“一進一退”式修剪法進行修剪,盡早淘汰“臨時樹”,將“永久樹”密度調減為3.0米×2.0米,改善橘園通風透光條件,促使盛果期柑橘優質、豐產、穩產、高效。新建柑橘園時。極早熟蜜橘宜按2.5米×1.5米的行株距栽植,早熟或中熟蜜橘宜按3.0米×2.0米的行株距栽植,不宜過稀或過密。
2,5剪好枝條
漢中柑橘過去曾推行“四季修剪”,不適應當今“省力栽培”的要求。為此。建議采用以“透光剪”為主的“省力修剪”。重點抓好“春剪”和“夏剪”。
春季修剪:一般在2月中下旬至3月上中旬進行。重點是先疏除樹冠內膛直立性大枝,開好“天窗”:然后再疏剪密生枝、干枯枝、病蟲枝、交叉枝;最后再回縮結過果的衰弱枝和下垂枝。無葉花枝應予保留,不再剪除。
夏季修剪:主要是對當年春梢、夏梢和秋梢按照“一疏(花前疏芽)、二摘(春梢摘心)、三放(長放晚夏梢或早秋梢)、四除(抹除晚秋梢)”的方法促進柑橘新梢健壯生長,培育良好的結果枝組。
2,6施好肥料
為提高漢中柑橘品質,同時增強漢中柑橘抗寒越冬能力,建議改過去的年施4次肥、3次肥、1次肥(“一炮轟”)為堅持年施2次肥,即果實采收后的“還陽肥”和第2次生理落果后的“壯果促梢肥”。“還陽肥”肥量應占全年施肥量70%以上,“壯果促梢肥”肥量宜占全年施肥量的30%以下。在肥料種類上,應按照“綠色食品肥料使用準則”或“有機食品
肥料使用規則”之規定進行合理施用。
除每年進行2次土壤施肥之外,還應按照缺啥補啥的原則,在春、夏、秋季進行葉面噴肥或灌根施肥,及時補充柑橘優質豐產所需要的各種中、微量元素。
2,7疏好花果
據調查,漢中蜜橘粗皮大果、浮皮果主要是樹冠上部的上位果、樹冠中上部的朝天果、長果枝上的單花芽果,以及結果母枝粗度達0.7厘米以上的頂花芽果。由于這類結果母枝坐果率較高,過去為追求果實產量,一般都將其保留。為提高果實品質,應在果實膨大中后期的8月下旬將這類果實疏去。這樣,既可防止粗皮大果或浮皮果的產生,又有助于成為翌年結果母枝的早秋梢的萌發。
2,8調好墑情
應當糾正過去在水分調節上任其自然或只注重灌溉的不良習慣,合理調整橘園墑情。一是在丘陵區尤其是平壩區,應在降雨集中的時段開溝排濕,防止園地積水柑橘爛根。二是在多雨季節,對柑橘樹帶或樹盤鋪設地膜,減少園地水分,提高果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三是柑橘成熟前20天停止灌水,防止果實吸水過多品質下降。四是在干旱季節,采用秸稈以及刈割的綠肥、雜草覆蓋柑橘樹盤,減少土壤水分蒸發。
2,9治好蟲害
據調查,隨著柑橘面積擴大、樹齡和郁閉度增加,漢中柑橘上蟲害已愈來愈多,某些過去認為是次要蟲害(例如柑橘粉虱等)的,近年已逐漸上升為主要蟲害。為此,應在運用檢疫、生態、栽培、物理、生物等綜合措施進行防控的基礎上,按照“治早、治小、治了”的原則,及時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進行殺滅和控制。
在柑橘生產實踐中,還應克服和糾正單一害蟲、單一用藥的習慣做法,將其調整為抓住某個時期重點害蟲重點用藥,同時配加適當農藥兼治次要害蟲。這樣,既可減少全年用藥次數。節省農藥及勞力成本,又可保證防治效果,減少農藥殘留。
2,10防好病害
漢中柑橘不論哪類病害,關鍵在于預防。病害癥狀發生之后,才噴藥治療,不但會加大農藥及用工等生產成本,有時還會誘發其它病害發生。具體技術上,一是抓好休眠期整枝清園工作。二是抓好生長期強壯樹勢工作。三是抓好生長期某些害蟲防治。柑橘生長期,某些害蟲如不認真控制,會誘發或加劇某些病害發生。例如蚧類、蚜蟲類、粉虱類害蟲的分泌物可以成為煤煙病病菌的營養源,如果防治不好這些蟲害,就會加劇煤煙病發生。因此,只有先治住誘發其產生的蟲害,才能從根本上控制這些病害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