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語文安徽卷,面對高中新課程改革實施后的第一次高考,在經過一番平穩而求新的“彎道超越”后,好評如潮,可謂“綠水波平花爛漫”。當我們回望2009年高考語文安徽卷的試卷特點時,多少可以窺見到2010年的命題方向,這也為2010年高考語文提供復習的思路和策略。
特點一:2009年安徽卷著力體現時代鮮明色彩,悉心關注學生心靈成長。試卷中各類材料背景涉及到2008-2009年間主要事件:改革開放30周年的成就、南方冰雪、奧運、汶川地震、神七升空、金融危機、中部崛起、通俗歷史熱、甲型H1N1流感、農民工權益、電影《梅蘭芳》、合肥新機場、黃山旅游,合蕪蚌實驗區、新課程理念等等。試卷的這種時代特色,體現的意義不僅僅是帶給學生語言背景的熟悉度,也是考察一個現代青年對生活時代的關注度。
復習策略:“功夫在詩外”,寫詩如是,復習語文又何嘗不如是?復習階段教師可以有意識增加從2009年4月以來國內外發生的重大事件的介紹,引導學生去思考這些重大事件所揭示的關于人生的、哲學的種種意義。比如從網絡的力量看民主的進程,從哥本哈根會議看關注環境的意義,從“橋××”系列看質量重要,從“錢學森之問”看創新人才的培養……以及科學發展、以人為本、世博會、強國之夢等等關鍵詞語。拓展學生的文化視野,培養學生的時代眼光,讓學生在考場與試卷來一次美麗的約會,產生似曾相識的感覺,于考試心態產生積極的作用;其實,了解更多的訊息,對于寫作的意義就更大了,因為一個人寫作能力的大小有時不取決于寫作的技巧,更多的是取決于一個人內在的情感與素材儲存的豐富與否??梢哉f,對人文精神和現實生活的關注既是語文教學的內核,也是高考語文命題的內核。
特點二:為體現進入課程改革的第一年的新意,2009年安徽卷有意識地貼近新課程理念和形式,如在文學類文本閱讀一改多年一貫的散文閱讀,而采用小說閱讀,而且選文上選用宗璞的小說《董師傅游湖》這樣一篇近乎散文的文章,又體現了漸進的特點;同時在該文的閱讀題中第一次選用了探究題,多元的解答路徑旨在考查學生如何抽繹出其中一方面,并將其思維的結果以準確的文字形式加以定位,這是現代閱讀的重要能力。09年安徽卷最為突出的亮點是語用題的設計,三道語用題皆可圈可點:18題的圖文轉換題,旨在考查學生對圖示化的信息的觀察、把握和整理能力,這種信息的圖示化是時代發展到今天人們常常使用傳媒形式,也是需要著力加以培養的一種語言運用能力;19題對聯組合題,其知識在新課程必修教材“梳理探究”板塊專題介紹,該題以組合形式對傳統題目加以翻新,收效良好;20題仿句練習,不僅文字內容與新課程直接掛鉤,其仿寫形式也與過去追求詞句華麗和矯情不同,代之以實用的、有思辨性的語言對接形式,頗具創意。
復習策略:探究能力成為高考語文測試的第六個能力層級,應當成為文學類文本閱讀訓練的重點,要教會學生準確生動地固化自己的思維結果。這類題目,今后的評判方式極有可能將過去的踩點判分方式改為分級判分方式,因此,學生語言的邏輯性和流暢性將成為很重要的評分要素。在語用題的形式上還會不斷出新,相信新課程的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會在今后的考試逐步得到呈現,備考的教師要細心研究新課程語文教材的亮點,引導學生走出題海,回歸課本。
事實上,高考復習需要技術含量。我們要改變講知識津津樂道,教能力懵懵懂懂的現象。每個考點都內含著很多具有可操作的規律,尤其是主觀表達題目和語言運用題,要將學生思維暗箱中的問題抽離出來,把解題的過程環節掰開揉碎地進行分解。
特點三:為了遏制應試復習中的掠奪性、野蠻化,讓真正實踐新課程規范辦學的學校得到實惠,2009年的安徽卷特別重視語文的基本能力和基礎知識,始終遵從考試說明的原則,不在難題偏題上做文章。試卷在內容上,不管字形詞語還是選文作文;題型上,無論選擇填空還是簡答論述,都力求平實簡潔。同時,調整了試卷的整體難度,增強與新課程理念的粘合度,試卷命意意圖十分明顯——從重視知識轉向重視能力的方向,其實際的結果也應驗了當初命題的初衷。
復習策略:這樣的命意意圖和難度要求在2010年將會繼續持續。所以,復習時,要降低解題預期,要調整用卷難度,要研究答題規范,不在難度上顯能耐,爭高低。因此,高考復習需要些許理性。要努力建構復習的層次,完成從“把書讀厚”到“把書讀薄”直至“變書為綱”的過程。如今高考的復習時間越來越長,試卷越做越多,消耗了大量的精力,也敗壞了正常應試的胃口。到底復習多長時間算完,做多少試卷算夠,為高考奔忙的師生在茫然中過活,在盲目中掙扎。我以為,在同一水平同一層面的簡單重復的量的變化,是很難有質的飛躍的。因此,需要有效的合理的安排,需要清晰的到位的組織;弄清復習的行進路徑,厘清復習的經典題目。
特點四:2009年的安徽卷追求語文味,注重文學性和文化性,使得全卷的人文色彩濃郁:考生和元代詩人舒頔共度端午,穿行在被艾葉香氣彌漫的空間、臂纏彩絲的人群間;和明人楊士奇同游東山,涉澗浮舟,掃石而坐,聞雞犬之聲,嗅草本之氣;仿佛置身百家講壇,聽名家談“通俗歷史熱”;好像靜坐在校園湖畔,看日月晨昏,去塵世浮躁……全卷處處洋溢著文化的韻味,時時感受到語言的魅力,充分體現了語文特色,打上了鮮明的語文烙印。
復習策略:培養語文的趣味的正途在文本的閱讀,在課堂的討論。因此,高考復習需要沉浸文本。語文的能力大都是通過閱讀獲得的,也通過閱讀走向寫作的坦途;簡單重復的做題不會帶來豐富的精神營養,不會提升思維的質量,不會獲得正確的語言運用能力。在高考復習的時候,依然要給學生提供一定量的優秀文本,像平時閱讀教學一樣進行研讀。高考復習需要回歸課堂??荚嚤鼐咦兓虒W需有定力,不能跟著高考模擬卷走,而要始終保持語文課的特性,真正能夠以不變應萬變。今天高三的課堂已經越來越不像課堂了,學生對高三的課堂已經越來越沒有興趣了。課堂,作為學生生命成長和獲得知識能力的場所,其功能越來越淡了。我堅定的認為,課堂元素在高三也應當是完整的,豐富的。
總之,高考復習需要一點底氣。這底氣來自于對上一年高考試卷的準確分析與判斷,來自于對語文特點的深刻認識和自信。成熟的高三教師要將科學備考當作自己專業成長的必修課,而不必為做試卷比別人少了幾套而擔心,不必為測試成績比別人少了一兩分而傷心,不必為復習進度比別人稍晚了一些而揪心。需要拷問自己的是:我的學生還喜歡自己的課堂嗎?我的學生對高考考試內容的“清單”是否了如指掌了?我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去化解學生各種疑問?如果我們有這份自信,那么“山長水闊”何處不知?
展放在桌面上,試卷便是平坦的大地,而讓考生看到大地上站著大寫的“人”,這正是我們每一個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作者單位:安徽省馬鞍山市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