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是情感的語言。”“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學校音樂教育就是用這種潛移默化的方式浸潤學生的心靈,“音樂在學校中不僅僅是一門教學科目,它還是一種有力的教育手段,應該從情感上和審美上美化人的全部精神生活。”蘇霍姆林斯基說過,“音樂教育,不是培養藝術家,而是培養人。”中學音樂教育不是專業教育,是塑造人美好心靈的教育。作為一名中學音樂教師,我們要帶領我們的學生走進音樂的殿堂,在聆聽美妙音樂、感受音樂魅力的過程中達到心靈的陶冶和人格的塑造。把學生培養成具有健康審美情趣、高尚情操和良好素質的人。
在音樂課程標準的三維教學目標中,“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被放在了首位,這說明在音樂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其教育方式就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羅杰·諾斯曾說過:“音樂之目的有二,一是以純凈之和聲愉悅人的感官,二是令人感動或激發人的熱情。”作為音樂教師我們要激發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提高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力、想象力,體會音樂的真諦,讓音樂走進學生的內心世界,從而使學生的心靈得到凈化、升華。
1.豐富情感體驗,培養學生對生活的積極樂觀態度
音樂是情感的藝術,它充分利用鮮明的節奏、優美的旋律、豐富的和聲、美妙的音色來表情達意,因而能直接觸動學生的情感中樞,震撼學生的心靈,對學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道德觀念的滲透和影響是很大的,使學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潛移默化中建立起對他人、對人類、對一切美好事物的摯愛之情,進而養成對生活的積極樂觀的態度和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教唱革命歷史歌曲《七子之歌澳門》、《游擊隊之歌》、《保衛黃河》、《軍民團結一家親》等,能使學生愛憎分明,能喚起他們對敵人的仇恨、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教唱歌曲《青春舞曲》等能激發學生珍惜時光、熱愛學習的熱情;教唱歌曲《給未來一片綠色》、《讓世界充滿愛》等、能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凈化學生的心靈。
2.提高音樂審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對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審美教育的核心,是審美的要點。”音樂審美要求學生不僅要理解音樂表層的含義,更重要的是音樂要觸動學生的心靈,只有“心動”才能達到審美的最高境界。音樂具有形象性、情感性、愉悅性三大基本特征,它主要是在音樂的運動與結構中讓人們感知美、享受美。學校音樂教育應注意抓住音樂的基本特征,讓學生充分享受一切美的音樂,做到以樂怡性,讓他們欣賞、感受、體現、創造音樂的美,用音樂之美陶冶性情,樹立健康的審美情趣,引導學生感受和理解音樂作品的情緒、格調、思想傾向,培養音樂鑒賞和評價的能力,養成健康向上的審美情趣,在真善美的藝術世界里陶冶高尚情操。欣賞古曲《春江花月夜》可使學生聯想到平靜的江水、皎潔的明月等鮮明如畫的音樂形象;欣賞名曲《二泉映月》可讓學生產生愉快、興奮、痛苦、哀傷等不同的情緒變化,體會到作者阿炳在黑暗的舊社會里追求光明、樂觀向上的可貴精神;欣賞《保衛黃河》,可以讓學生充分感受了黃河磅礴的氣勢和中華兒女不屈不撓的英雄氣概。欣賞古琴曲《梅花三弄》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有“余音繞梁,三日不絕”的感受。
3.培養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音樂作品中所表現出的對祖國山河、人民、歷史、文化和社會發展的贊美和歌頌,可以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在音樂實踐活動中,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寬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在學校具體教學中,教師要合理使用和挖掘教材。在教材的安排和使用上,可以結合各地不同的民風民俗,對教材進行適當的增補和刪減。例如結合安徽的地域特點和文化,向學生介紹安徽黃梅戲、地方民歌等地方音樂,通過此舉可以使學生對我們的本土文化有一個正確認知,了解和傳承本土的音樂文化瑰寶,從而引起對家鄉的熱愛,培養良好的思想感情。同時還要多運用多媒體技術,放映與作品內容有關的音像資料,讓學生的視覺、聽覺受到震撼之后,然后再欣賞樂曲,學生不僅會對樂曲的思想內涵有了深刻的體會,還增進了對祖國和人民的熱愛。
總之,學校音樂教育的育人功能是在不知不覺中逐漸加強的,經過長期音樂熏陶的學生,其性情、精神、氣質以及思想意識、思維方式乃至生活方式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會形成一種心理定勢,具有牢固的穩定性,能讓其一生獲得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行為習慣。因此,學校音樂教育應以育人教育為宗旨,努力做到以情感人,以美育人。讓音樂成為滋潤孩子心田的細雨,讓音樂成為滌蕩孩子精神的清流。正如朱軍在《藝術人生》欄目中所說:用藝術點燃生命,用情感溫暖人生。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三十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