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2日的《人民日報》刊登了溫家寶總理教師節前夕到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看望師生后的座談講話《教育大計教師為本》。“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在第25個教師節到來前夕,溫總理講這16字是國家的最強音,不僅感動我國1600萬教育工作者,更感動全國人民!對于教育事業的改革發展,總理的講話以“以人為本”思想為立意,以教育事業發展為旨歸,積極謀劃做好“育人育才”。總理一席話,正如一部憂思錄,平實的言語中,飽含了對教育事業的熱愛、深思和期望。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培養人才,是培養未來會合作的國際型人才,是培養20年后社會需要的人才,特別是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綜觀世界歷史,國家興起必然起于教育。教育是國之根本,基礎教育為整個教育之基石。而在教育之中,教師是教育的關鍵,校長乃是學校的靈魂。當前,我國基礎教育正處于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很大程度上依賴于一線教師的教育教學水平和校長管理水平的提高。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強調:“一個好校長也就意味著一所好學校”,前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對學校的領導首先是思想上的領導,其次是行政上的領導。”作為學校發展領頭羊的校長必須有正確的、充滿靈性的教育觀,有著學校管理的新概念,用文化建設將學校做大、做強、做長。
學校文化是一種亞文化,一種特殊的組織文化,是整個社會文化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它是一種特有的價值觀念以及價值觀念下的活動形式、物質形態,包括學校的教育目標、價值標準、基本信念、行為規范、環境及符號等。它是管理過程中流動的血液、為管理制度與管理實施供應足夠能量的一個精神支持體系,是組織生存的核心競爭力。它具有偷不去、買不來、拆不開、帶不走、流不掉、變不了的特點。
合肥市長江路第三小學(海棠花園小學)文化凝練成“陽光”文化:
向往光明,追求理想;
溫暖人心,關愛師生;
傳承文明、崇尚科學;
快樂童年,公平教育;
抒寫燦爛,生命成長。
讓“陽光”撒入每個孩子心靈
物質層面:用眼睛能看到的東西,學校處處呈現具有陽光標志,文化的符號性。
校徽為變形的“CS”是漢語拼音“Chang San”第一個字母的組合,圖案像一輪冉冉升起的朝陽,她射出的光芒像一顆顆跳動的萌芽,綠色的地平面象征著生命,紅色的光芒象征著青春與活力。
精神層面:
溫暖、向上、公平、堅持
師生“愛心做人、用心做事”
用教育為孩子生命奠基
一、以人為本的“陽光”育人環境
高品位的顯性校園文化。顯形的校園文化是指學校的建筑、設施、制度、標識、環境等有形的、直接體現的校園文化。學校在這些方面下功夫,以提高育人環境的感染效果。學校圍繞“陽光教育生命成長”的辦學理念,注重人文環境的建設,用心呵護陽光文化,營造陽光氛圍,讓每一個孩子都像花兒一樣在陽光下盡情綻放,感受生活和學習的快樂,鼓勵孩子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塑造陽光、健康、積極向上的陽光少年,培養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并重的全面人才。
亮點一:班班有特色,人人有特長。
在校園文化建設上,學校講求陽光文化,師生共進。學校的辦學理想是營造寬松、愉悅、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讓校園成為全體師生溫馨的家園,成為學生發展的舞臺。學校不僅在校園里特設了棋廊,供學校的小棋手比武切磋,在文化建設上更注重小環境的影響。各具特色的班級黑板報,活潑可愛的班級吉祥物,孩子們自己討論決定,老師親手制作,表達師生共同的愿望。07(1)班的吉祥物小神龍是勇敢無畏的象征;07(2)班的小浣熊代表了活躍、積極的班風;07(3)班的小百靈是聰明伶俐的化身;07(4)班的小蜜蜂是老師對學生勤勞好學的期許。08級的班級吉祥物則轉為各色植物,借劍蘭的堅強、荷的風雅、松的挺拔、竹的高潔、向日葵的朝氣蓬勃來營造各具特色的班級文化。
學校在宣傳欄處宣傳名師、骨干教師和優秀班主任的典型事跡,展示優秀學生的興趣特長,開展學校“海棠之星”評比,激勵了教師的工作熱情,激發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在書畫長廊各具特色,展出學生一幅幅精心描繪的書畫作品,讓學生在課余時間欣賞,激發學生興趣,陶冶學生情操。在學校走廊、過道中,用小學生喜愛的卡通圖片配上貼近小學生生活的語言,制作成教育宣傳牌。使學生所到之處都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
具有特色的隱性校園文化。隱性的校園文化就是一所學校所秉承的始終如一的內在文化。是指校風、教風、學風、人際關系、文化生活、文化積淀、集體輿論等無形、間接體現的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魂,是學校發展的精神支柱。良好的隱性校園文化可以有效地把師生引導到打動他們的情感、陶冶他們性情的境界。
亮點二:小小路隊牌顯風采。
9月1日是合肥市長江路第三小學正式上課的第一天,當中午放學的鈴聲響起的時候,全校學生排著整齊的路隊有秩序地走出校門,在有條不紊的隊伍中,二(3)班的路隊尤其引人注目,因為二(3)班的路隊牌是全班每一個孩子自己制作的個性班牌,有的路隊牌反映了迎奧運的主題,有的路隊牌表達了對和平的向往,還有的路隊牌則象一幅美麗的風景畫。據班主任王少群老師介紹,小小的一個路隊牌就是班級的一張“名片”,為了更好地發揮路隊牌的功效,創設班級特色,便于開學初在班級開展了個性路隊牌的評選活動,只要是自己動手制作的個性班牌都能親自舉著為大家當一天路隊長,王老師說,路隊牌的作用不僅僅在于放學時讓在外等候的家長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遵守公共秩序,珍惜班級榮譽的意識。
二、個性化的“陽光”課程
學校積極開發教育資源,有機整合現有課程,繼續深入開展文藝、體育、科技創新和社會實踐等活動,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注重科學素養與人文精神的完美統一,全面實施素質教育,促進全體學生的個性發展、和諧發展。加強課程管理、研究與開發,依據素質教育的原則及陶行知教育思想,開發系列陽光校本課程:形體訓練、藝術鑒賞、綜合實踐、科技創新、經典誦讀等,體現出學校對培養學生基本人文素養的高度重視,使校本課程真正成為拓展學生學習領域、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培育學校教育特色的重要途徑。
學校依據新頒布的《義務教育法》、《安徽省課程實施計劃》,從學校的辦學目標出發,充分發揮現有的教學特色及師資優勢,認真做好校本課程的開發與實施,豐富課外生活,重構校園文化。學校增設了五大類獨具特色、深受學生及家長的歡迎的校本課程。
棋類課程:棋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從小習棋即可益智也可培養品行。我校是全省小學中率先實行“三棋進課堂”,即將中國象棋、國際象棋、圍棋的訓練課程排入每班課表,將三棋訓練常規化、制度化,棋類活動普及率達100%,學生人人會下棋,人人愛下棋。
藝術課程:主要包括形體藝術、藝術鑒賞兩門課程,均在低年級開設。藝術鑒賞課意在使學生通過訓練,學會觀察美,感受美,擁有一雙善于發現美的眼睛,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科技創新課程:主要包括綜合實踐、科技創新兩門課程,安排中、高年級開設。此類課程的特色在于同語文、數學、科學等相關課程進行整合,課程的內容更加充實,開展起來也更加靈活、有效。同時利用此類課程大力發揚我校電腦機器人項目的優勢,普及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探索能力和實踐能力,不斷培養優秀人才。
經典閱讀課程:主要開設低年級的經典誦讀和中、高年級的課外閱讀。在老師們精心選擇的經典詩文和課外讀物中,學生自由體驗閱讀的樂趣,充分感受文學的魅力,從小樹立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讓好書伴隨學生成長,建設書香校園,構建學習型校園。
陽光電視臺課程:陽光電視臺節目在每周五下午都將與全校學生見面,小主持、小記者自主采編,專業老師負責節目制作。每期一個專題,內容涉及面廣,表現形式生動多樣,深受學生喜愛。學生們在收看節目的同時開闊了眼界,拓寬了知識面,更提高了學習的興趣。
三、生命拔節的“陽光”課堂
以“學生發展為本”,建立和諧平等的課堂。陽光校園首先意味著課堂的和諧。陽光課堂呈現的是一種尊重、平等、和諧的氛圍,一種生命共同交融的愉悅的體現。正如古人所云“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先賢的經典論述闡明了師生互動、相互切磋、教學相長的道理和能者為師的教學原則。因此,以新課程改革為平臺,大力推進教師與學生關系的和諧,效果顯著。今天的課堂,教師不再是居高臨下的主角,而變成了課堂的引導者,組織者;學生成了主角,成了學習真正的主人。師生在課堂上,張揚個性,激揚青春,共同成長,呈現了和諧課堂的溫馨氛圍。把課堂變成師生生命生成、智慧交匯、情思涌動場所,構建和諧的陽光課堂。營造書香校園,涵養精神品格,在2008級、2009級新生中我們開設了棋類特色、科技創新特色、經典文化閱讀、雙語特色等五個特色班,由家長根據孩子的興趣愛好自由選擇班級,實現教育均衡與特色發展、內涵發展,系統構建陽光課堂教學模式。
四、健康向上的“陽光”學生
健康文明、積極向上,具有人文精神和科學素養的“陽光”少年是我們的培養目標。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發表的權威性報告《學會生存》中指出:“應該把培養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進人的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作為當代教育的基本宗旨。”教育的過程是學生生命感受和經驗體會的過程。學生在主動學習、主體實踐、合作探究的過程中,獲得知、情、意、行諸方面協調發展;在培養適應社會要求所必需的各種基本素質的同時,根據自身潛能、興趣、愛好、特長等因素,培養出具有鮮活個性的多樣化人才,使校園的每一位學生的潛能充分發揮,特長充分展現,都能做到個性的全面和諧發展。以“面向全體學生,發揮個性特長,發掘自身潛能,培養創新精神”為宗旨,以少先隊活動為重點,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文化、體育、藝術、社會實踐等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展示學生的個性特長。每年定期舉行校園文化藝術節、校田徑運動會、冬季體育健身周、普通話宣傳周、法制宣傳周、科技宣傳周,利用法定節日、傳統節日等有特殊意義的重要日子,開展多種形式的團隊教育和學生思想道德教育活動,如:“感恩的話兒說不完”朗誦比賽、“我真棒”作業展、“我當一天兵”,“我當小老師”,“我當小交警”等一系列少先隊體驗活動。所有這一切都受到學生、家長的熱烈歡迎。通過活動,培養了學生高尚情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讓孩子們在活動中發現美、欣賞美、創造美。學生們表演的情景劇《我們都是媽媽的孩子》,參加了由省兒童少年基金會、省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省婦聯聯合主板的“奉獻愛心、情系兒童”六一演出。作為全省唯一的小學代表,參加了安徽曲藝精品展演,節目感人至深,廣受好評,展現了長三小學生的風采。
豐富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充實了同學們的課余生活,培養了學生自信、自尊、自強的精神品格,喚醒主體意識,實現“動機遷移”和“情感遷移”,增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凝聚力,提升了校園文化建設的品位,豐富了實施素質教育的內涵,對進一步貫徹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努力營造團結向上、健康文明的校園文化藝術氛圍,切實改進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以人為本,用心做人、用心做事,讓陽光撒入每個孩子的心靈,涵養學校“陽光”文化,依靠文化立校,將學校做大、做強、做長。陶行知先生說:“教師工作的最大幸福就在于培養能夠超過自己的學生”。教育的幸福,是一種師生共享的內心體驗。學生的幸福,是教師的幸福;教師的幸福,是教育的幸福。學校,應當是幸福的樂園。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長江路第三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