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農村中學生 心理問題 心理健康教育 解決策略
世界衛(wèi)生組織的《阿拉木圖宣言》指出:“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不虛弱,而且是生理、心理的健康和社會適應的完美狀態(tài)。”多年來,我們對健康的理解存在片面認識,把體質與健康等同起來,在學校教育中,按照應試教育的模式,對受教育者的健康,也多是從運動能力和身體素質去要求和評價,而忽略了對學生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的教育與培養(yǎng)。
據(jù)有關資料統(tǒng)計,目前我國1.5億青少年學生中受情緒和壓力困擾的就有3000萬人。北京高等教育學會心理咨詢研究會秘書長藺桂瑞坦言,我國青少年學生中因心理問題自殺已占死因第一位。在我國,有相當比例的青少年學生呈現(xiàn)出敏感、脆弱、孤僻、焦慮等不正常的心理特征。另據(jù)一項以全國12.6萬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約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某學校兩次對入學新生進行全面心理調查,結果表明,25%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因各種心理疾病而休學、退學的學生人數(shù)已占總休學、退學人數(shù)的50%左右,充分說明,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一個亟待解決的大問題。
目前,我們學校所承擔的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課題“農村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與解決策略的研究”(課題批準號為GS[2008]G0015號)已經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根據(jù)我們的長期實踐和認識,我們認為,在具體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當中必須要有針對性地對地處農村的中學生進行長期有效的心理問題解決策略。
一、農村中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
1.學業(yè)問題
學習壓力大、學習動力不足、學習目的不明確、學習低效、考試焦慮、厭學、學習成績不理想等問題始終困擾著學生。另外,有的學生因專業(yè)選擇不當,也會影響學習興趣和學習成績。
2.情緒問題
(1)抑郁、焦慮、自卑、郁悶、不穩(wěn)定等
以個體心中持久的情緒低落為主,常伴有身體不適、失眠等問題,心情壓抑、沮喪、無精打采,什么活動都懶于參加。
(2)情緒失衡
青少年學生的社會情感豐富而強烈,具有一定的不穩(wěn)定性與內斂性,表現(xiàn)為情緒波動大,調控能力較弱。
3.人際關系問題
(1)人際關系不適
學生從學校到學校,遠離原來熟悉的生活與環(huán)境,面對新的人際群體,部分學生對新的人際關系顯得很不適應。
(2)社交不良
部分學生缺乏在公共場合表達自己思想的能力和勇氣,面對各種各樣的活動,充滿了興趣,卻又怕失敗,只是羨慕而積極參與的不多,久而久之,開始回避,感嘆“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無奈”。
(3)個體心靈閉鎖
大部分學生缺乏人際交往經驗,而自身在人際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發(fā)揮自身的人際魅力,妨礙了良好的人際交往圈的形成。與此同時,由于個體間正常交往不夠,又易引發(fā)猜疑、妒忌等,不利于自身的健康成長。
4.情感問題
(1)友情困擾
在處理個人情感問題上,分不清友情與愛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學交往的尺度。有的同學希望珍惜友誼,但又不經意地與友誼失之交臂。
(2)愛情困擾
愛情在學校并非一門必修課,但學生仍然從各個方面開始了自己的情感之旅,被困惑、早戀、失戀、變態(tài)等問題困擾著,這對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極為不利。
二、解決農村中學生常見心理問題的方法
1.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師資隊伍
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曾對學校心理學工作者的資格和訓練提出三項要求:一是具有教學文憑和教師資格證書;二是具有五年以上的教學經驗;三是系統(tǒng)修完有關心理學課程。學校要通過各種途徑有計劃地組織教師參加心理健康教育師資培訓班,要培養(yǎng)高素質,具有豐富的心理衛(wèi)生知識和相關理論水平的教師從事這項工作。心理素質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應視心理素質教育為己任。通過各學科教學進行心理素質教育既是學校心理教育實施的途徑,也是各學科教學自身發(fā)展的必然要求。專、兼職教師,以及學校工作人員共同創(chuàng)造寬松的育人環(huán)境。
2.積極構建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
心理和諧需要構建和諧的校園環(huán)境。提高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是一個復雜的過程,與學校、家庭、同學、環(huán)境、氛圍、教師等諸多因素密切相關。心理健康教育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構建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生活環(huán)境、成長環(huán)境、學習環(huán)境、校園環(huán)境,營造一個良好的心理健康氛圍,潛移默化地陶冶學生的性情,建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培養(yǎng)良好的學風、班風、集體主義和團隊精神,優(yōu)化人際關系,增強凝聚力,把班級建成互相尊重、互相關心、互相理解、關系和諧、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溫暖集體,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的健康發(fā)展。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社會環(huán)境
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健康的心理社會環(huán)境。良好的校園文化氛圍,是影響學生心理發(fā)展的重要條件。因此,學校應重點搞好校園文化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文體活動和科普知識講座,培養(yǎng)多種興趣,發(fā)展業(yè)余愛好,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圍、寬松理解的環(huán)境。通過參加各種課余活動,發(fā)揮潛能,振奮精神,緩解緊張,有利于人與人之間保持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同學之間相互溝通、相互幫助。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樂觀向上的生活態(tài)度和健康愉悅的情緒特征。
4.開展心理咨詢輔導,增強自我教育能力
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選修課程,開展專題講座、報刊、板報等多種形式宣傳心理、衛(wèi)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識。開設心理咨詢室,發(fā)揮專職心理咨詢在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有條件的學??梢越⒕W絡聊天咨詢室,一是專職心理咨詢,二是邀請有關專家學者做客進行知識講座。也可開通網絡咨詢熱線,實現(xiàn)師生心靈互動。網上心理咨詢能夠滿足學生對心理咨詢的保密性,這樣很容易消除顧慮,敞開心扉,為有心理困擾或心理障礙的學生提供及時有效的溝通。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種助人與自助的活動,“助人”是手段,讓學生“自助”才是目的,通過上述方法使學生了解心理發(fā)展規(guī)律,掌握心理調節(jié)方法,增強自我教育的能力和心理調適能力,預防和緩解心理問題,從而彌補了傳統(tǒng)心理健康教育的不足,保證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開展。
5.建立起以預防教育為主、防治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確定位在于激發(fā)學生的心理潛能,提高心理素質,防治心理疾病,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建立以預防教育為主、防治結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學校要把重點放在面對全體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上,同時關注有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的學生的治療和康復工作。面向全體、兼顧個體,充分了解學生的個別差異,如年齡差異、性別差異、學習差異、思想差異和心理差異等等,對出現(xiàn)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專門的輔導與幫助,使之戰(zhàn)勝心理問題,恢復心理健康狀態(tài)。
6.建立學校、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通道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父母的教育態(tài)度和方法直接影響孩子的行為和心理。學校應加強家長的心理衛(wèi)生知識和家教方法的培訓,指導家長學會欣賞、激勵、寬容、理解、尊重和信任孩子,切忌簡單、粗暴、懲罰和體罰,主動關心孩子的需要,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的心理環(huán)境,從而促進學生健康心理和健全人格的形成。
優(yōu)良的心理素質在學生全面素質的提高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健康的心理是一個人全面發(fā)展必須具備的條件和基礎。加強對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yǎng),全面提高跨世紀人才質量已成為學校所面臨的迫切任務。為此,學校要不斷加強對學生的適應性、承受力、調控力、意志力、思維力、創(chuàng)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質的教育與培養(yǎng),使他們真正懂得:不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體魄的儲備,更要作戰(zhàn)勝各種困難挫折的心理準備,從而引導他們科學地走出自我認識的誤區(qū),更新觀念,超越自我。唯有如此,方能搏擊長空,自如翱翔,走向成熟,迎接新的挑戰(zhàn)。
(作者單位:甘肅省白銀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