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啟發式教學不等于單純的提問
中學語文課的啟發式教學,就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設計有一定思維價值的問題,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集中他們的注意力,引導他們生動活潑地學習,使他們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對所學知識融會貫通,從而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啟發式教學,需要注意幾個環節:(一)教師必須明確教學目的、教材內容,對于在哪些方面進行啟發,用什么方法進行啟發心中有數;(二)教師必須掌握授課班級的實際狀況。包括學生年齡、知識面、興趣愛好、思想狀況、學習方法等等,這是確定怎樣進行啟發式教學的根據;(三)師生雙邊活動,而不能一邊倒,這是啟發式教學的核心。搞啟發式教學,常常要提問學生,但在實際教學中,有人卻單純地把提問當作啟發式教學,實為“提灌式”。這種做法,只能抑制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淡化了他們的學習興趣,其結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二、指出了重難點不等于解決了重難點
教學重點是教材中最基本、最重要、最有現實意義的部分。它有時和難點重合,有時又不同。在講課中指出重難點是非常必要的。從心理學的角度看,這樣做可以使學生提高注意力,集中精力學習,從而加強記憶和提高理解能力。但不能認為指出了重難點就行了,關鍵在于如何解決。在教學中,應該根據重點和一般之分,突出重點,精講多練,采取“弱枝強干”的辦法。突出重點的方法一般有:(1)題目分析法。即抓住“題眼”進行分析,講解透徹。(2)咬文嚼字法。即抓住教材中的關鍵詞語進行分析、研究。(3)層層剝皮法。依據教材內容的結構,像吃竹筍一樣,層層剝皮,層層深入。(4)由表及里法。先從教學內容的表面入手,再逐步過渡到教材內容的重點。此外還有提綱挈領法、比較對照法等。對于教學中的難點,則應化抽象為具體、化復雜為簡單、化生疏為熟悉,采用化整為零法、架橋鋪路法、舊知遷移法、暗示點撥法等,使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
三、趣味性教學不等于單純地引人發笑
美國心理學家皮亞杰認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靠樂趣,學習的最好刺激.乃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語文教材中有許多聲情并茂、文質兼美的課文,這就為語文課創設美的意境、進行趣味性教學提供了材料。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意研究學生的學習欲望、情趣之需要,運用各種行之有效的手段和方法,調動起他們的積極情感,使學生在愉快的笑聲中掌握知識、發展思維、培養情操。檢驗趣味性教學是否成功,一是看能不能采取有趣的方式;二是看這種方式與課堂內容聯系得是否緊密;三是看這種方法是不是有利于學生理解問題。
四、在課堂上講完規定內容并不等于安排好授課時間
教師在每堂課的45分鐘內,要講授幾個問題,這就出現了怎樣合理安排時間的問題,有些教師(主要是剛參加工作的青年教師和實習生)往往不能科學地對待這個問題,認為課堂上講完規定的內容就行了,把衡量時間安排的標準放在:“不壓堂”、“不空閑過多時間”,這是不科學、不全面的。安排好一堂課的時間應注意:(一)根據不同情況適當地留給學生練習思考的時問;(二)重難點部分多用一點時間;(三)縱觀全篇,有些問題前面已經講過,就要少用一點時間,把時間用于新的內容上。
五、貫徹“二為主”原則不等于“滿堂灌”、“滿堂練”
教學是師生雙邊的活動,應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葉圣陶先生在論及教師的主導作用時說:“教師之為教,不在于全盤授予,而在于相機誘導,必令學生運其才智,勤其練習,領悟之源廣開,純熟之功彌深,乃為善教者也。”可是從一般的課堂教學來看,這一點并未取得真正的共識。不少人把教師“主導”作用片面地理解為“主宰”,因此,語文課堂上,一講到底、滿堂灌的情況屢見不鮮。講風太盛,是語文教學的通病。課堂上不少教師唯恐講之不周,講之不詳,因而事無巨細,面面俱到。不是教師的“教”服務于學生的“學”,而是學生“學”服從予教師的“教”。學生在教學活動中,成了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因而喪失了學習興趣。
相反,有的教師在發揮學生主體作用上則走向另一個極端。由一講到底變為一練到底,美其名曰強化訓練。教師的教學工作成了:備課找題單,上課甩題單,講解對答案。而所講內容,往往未經過精心設計、精心選擇。多為信手拈來,缺乏明確的目的,不是安在合理的教學過程中的、必不可少的練習,而多為可有可無的機械重復的練習題目。一練到底、滿堂練的結果,自然是自費時間,徒耗學生精力。
(作者單位:安徽省臨泉縣第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