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深入,對新教材的討論也越發(fā)多起來,如何科學合理地使用教材,使之更好地為教與學服務,越發(fā)成為大家關注和研究的重點。筆者在新教材的使用中也是感觸頗多,現(xiàn)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管窺之見。
一、新理念下不得不變的教材觀
在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們經(jīng)歷了多次教材的修訂變化,大家的感覺是變來變?nèi)ゲ畈欢啵鎸Ω呖迹撛趺唇踢€怎么教。但伴隨新一輪課程改革而產(chǎn)生的新教材,我們在使用時卻明顯覺得不一樣了,按“換湯不換藥”的老一套去操作,實在有些忙不過來??纯葱抡n程越來越具體的教學要求,想想不斷完善的新的高招方案,這教材觀不變只怕是不行的。
新教材的編寫堅持了“守正出新”,“守正”主要體現(xiàn)在“注意繼承我國高中語文教科書編制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成功經(jīng)驗,適當考慮中學語文課程教材改革的循序度和適用面”(倪文錦《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出新”是新教材的亮點,也是我們要特別加以研究的內(nèi)容。新教材貫徹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的精神,編制的主要目的,不是提供一本“圣經(jīng)”,讓教師去宣揚,讓學生去膜拜,而是定位在為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服務。新教材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和扎實的基礎性,盡量滿足學生的需要和可能,貼近學生的生活,走出了單純以學科規(guī)律為導引的傳統(tǒng)的教材設計思路,注重學生個性的養(yǎng)成、潛能的開發(fā)、能力的培養(yǎng)、智力的發(fā)展,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新教材也體現(xiàn)了語文學科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結合的特點,在課程資源的安排上為教師留有充分的選擇空間和開發(fā)余地,教師可以根據(jù)教學需要對教材進行加工和創(chuàng)造,可以能動地甚至個性化地解讀教材。面對新教材,我們必須樹立新的教材觀,做到“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要善于結合教學實際的需要,靈活地和有創(chuàng)造性地使用教材,對教材的內(nèi)容、編排順序和教學方法等方面進行適當?shù)娜∩峄蛘{整”(新課程標準),以使教材內(nèi)容和教學活動更加貼近學生的實際。
二、在新課程框架內(nèi)對教材進行整合重組
新教材選文的量較之以往的教科書有明顯增加,每冊書授課時間僅有36個學時,這給我們一線的授課老師極大的壓力,我們在教材處理、教學時間、教學方法上都面臨新的問題。面對課改大環(huán)境,面對突然增容的教材,我們只能不斷調整,努力適應,改變傳統(tǒng)的教材處理方法,改變過去解析太細講練過多的做法,改變那種不講不放心的心態(tài),在新課程框架內(nèi)對教材進行整合重組,以節(jié)省時間提高教學效率。否則,我們只能狂趕進度而疲于奔命,師乏生累而收效甚微。
1.根據(jù)教學目標進行單元重組
新教材多采用主題單元結構,每個單元都有自己的教學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可以根據(jù)單元主題需要去解讀文本,整合文本,注意在教學中落實單元學習目標即可。沒有必要對單元課文逐篇進行解剖式分析講解。至于單元教學目標是具體落實在某篇典型的課文中,還是分解落實在不同的課文中,可以根據(jù)單元文本特點和老師對文本的認識和理解來安排,無需受教材所規(guī)定精讀課文或略讀課文的約束,只要注意處理好課文間的主次、輕重、取舍等各種關系,選適合自己教學的,便于自己發(fā)揮的就好。
例如必修2第四單元的教學。這個單元主要是學習演講辭的有關知識,讓學生了解演講辭的特點,體會演講辭優(yōu)美的文辭和多樣的表現(xiàn)手法,注意拓展運用,做到說寫結合。在單元教學構思時,我嘗試著主要通過本單元第一篇演講辭《就任北京大學校長之演說》的教學來落實單元教學要點,采用講解式、啟發(fā)式、合作探究式相結合的教學方法對演講辭的相關知識作歸納總結。在扎實的單篇教學基礎上,對其余兩篇課文的處理就容易多了,主要是作為例子對有關知識點進一步作演繹詮釋,在文本閱讀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每篇的側重點進行探究學習,加深認識就行了。在閱讀教學完成后,我還結合“表達交流”中的《演講》組織了一次關于“班委崗位競聘”的演講比賽,組織學生參與競聘,發(fā)表競聘演說,競聘成功者還要發(fā)表就職演說。通過活動,讓學生既學到了知識又鍛煉了能力,何樂而不為呢?
再如必修1的第一單元,主要是指導學生鑒賞新詩,也是新教材必修本中唯一的現(xiàn)當代詩歌單元。單元所列幾首詩僅為舉例性質,無法反映新詩的全貌,我們在教學中還要延伸拓展,讓學生多閱讀些新詩,多了解些詩歌流派及其創(chuàng)作特點,提高詩歌鑒賞能力。我在本單元教學時就把老教材中舒婷的《致橡樹》和《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推薦給學生,讓他們對當代“朦朧詩”有所了解。結合本單元教學內(nèi)容,順手就把“表達交流”中的《朗誦》部分一起解決了。
2.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進行模塊重組
新教材的內(nèi)容編排呈現(xiàn)為體例的模塊化,既不拘泥于傳統(tǒng)編排的“文體系列”或“表達形式”的純文學性角度,也不同于時下流行的“生活主題”或“人文主題”的泛語文化角度,它注意按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用語文學習的基本要素構建模塊化的教學系統(tǒng)。我們可以“化整為零”,把教學內(nèi)容分解穿插在不同的模塊學習中完成,基本上按教材原來的編寫體系去做就能完成任務。在實際教學和學生學習時,我們還可以“化零為整”,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和文本特點,把各個不同模塊重新組合,靈活安排。
例如必修1第三單元寫人記事散文的學習,完全可以結合“表達交流”中《心音共鳴 寫觸動心靈的人和事》及《人性光輝 寫人要凸顯個性》來進行。《記念劉和珍君》中簡練的敘事、深刻的議論、強烈的抒情三種表達方式的完美結合;《小狗包弟》以如敘家常的日常小事來反映深刻的思想和真摯的感情;《記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講》運用虛實相生和對比手法塑造人物。這些都是我們進行作文教學時絕好的范例,完全可以把讀和寫很好地結合起來。再如必修3第一單元小說的學習,就可以結合“梳理探究”中《文學作品的個性化解讀》來進行,讓學生對賈寶玉、林黛玉、祥林嫂、桑地亞哥等形象進行探究,作出極具個性的多元解讀。其中《林黛玉進賈府》還可以和“名著導讀”中的《紅樓夢》整合在一起。
3.根據(jù)學生認知規(guī)律進行結構重組
古詩文在新教材全套教科書中的比例約占45%,而在必修2、必修3和必修4中的比例近50%,選目多是傳統(tǒng)經(jīng)典名篇,且多要求背誦。許多學生覺得古詩文的學習枯燥乏味,難以全身心投入,如果長時間地學習這部分內(nèi)容,不僅激不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老師教學只怕也會缺乏激情。我們在實際教學時可以把古詩文單元和現(xiàn)代文單元進行結構重組,調整教學次序。這對教學任務的完成沒有影響,卻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有利于教學。
例如必修2和必修3的古詩文安排都集中在二三單元,如果我們連續(xù)運作,只怕學生會怨聲載道。如果我們把它和一二單元的現(xiàn)代文穿插進行,學生的感覺就會好些。同樣,像“表達交流”“梳理探究”這些模塊我們在教學時也不宜集中進行,最好是穿插在“閱讀鑒賞”的教學中展開。
三、在新教材使用中值得關注的幾個小問題
在實際的語文教學中,在有關新教材的探討和交流中,我發(fā)現(xiàn)有些普遍存在但還未引起普遍關注的問題,我想就這些現(xiàn)象談談個人感想及相關做法。
1.對新教材教學內(nèi)容的隨意舍棄
或許是對新教材中部分模塊的呈現(xiàn)方式不夠熟悉,或許是認為與高考關系不夠緊密,或許是時間緊任務重,在新教材教學中普遍存在只注重“閱讀鑒賞”部分的教學,而對“表達交流”、“梳理探究”和“名著導讀”部分重視不夠,多簡單處理,甚至放棄,影響了對教材資源的利用和編寫意圖的實現(xiàn)。在具體教學中,我一般是這樣處理的?!氨磉_交流”重實踐,多與“閱讀鑒賞”結合展開,其內(nèi)容多穿插在作文指導課和作文評講課中進行。“梳理探究”和綜合實踐活動中的研究性學習相結合,研究性學習15個學分,是一定要學生拿出時間來做的,兩相結合兩全其美。“名著導讀”多放在假期進行,放寒假時我就把必修1和必須2中要讀的名著《論語》、《大衛(wèi)·科波菲爾》、《家》、《巴黎圣母院》列入寒假作業(yè),每部作品列出“學習重點”和“研討問題”兩部分,要求學生按“研討問題”寫出讀書筆記,開學后上交。“研討問題”可多列幾個,給學生選擇的余地。如“你認為孔子的思想在當今社會還有沒有意義,為什么?”“試以本書中的例子說一說狄更斯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方法?!薄靶蕾p電影《家》,并與小說作對比。談談自己對電影中演員的選擇及表演藝術的看法。”“你如何看待雨果的‘美丑對照’原則?”等。
2.對基礎知識教學重視不足
大家都知道,語文學習貴在平時,急抓是抓不上來的。這主要體現(xiàn)在語文知識的積累上,特別是語文基礎知識的訓練和累積。在實際教學中,我們高中老師普遍重視課文講析,而忽視語基要求,或把這一塊交給學生自行解決。按說高中生也有能力解決,但我們必須對現(xiàn)在學生的惰性有充分認識。否則,到了高三只怕積重難返。特別是古漢語知識部分,更要在平時扎扎實實地訓練到位。語言文字能力是語文的根本,失去這個根本,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就沒了生長點。我在這一塊主要是抓落實,在一個單元教學結束后,對單元語基知識進行聽寫式檢查;對經(jīng)典課文要求背誦,對課后要求背誦的內(nèi)容要求默寫;對重點課文進行隨課檢測,檢測內(nèi)容主要是課內(nèi)知識要點,不作拓展,一般十幾個小題目就搞定。
3.對多媒體地過度依賴
多媒體教學的好處無需多言,但當我們越來越多地依賴多媒體時,它的負面影響也漸漸顯現(xiàn)。當我們在網(wǎng)絡上肆意搜集資料時,個人知識的儲備似乎已沒有多少價值;當我們對搜來的信息進行篩選拼接時,我們的原創(chuàng)能力似乎正在萎縮退化;當學生在傾聽機器聲情并茂的朗誦時,他們的情感似乎和我們難以共鳴;當語文課在多媒體的世界演變成信息傳輸課時,還有多少“語文味”讓學生留戀?我們對多媒體的使用要適度,畢竟老師的范讀和錄音示范給學生的感覺效果是絕不相同的,老師的旁征博引和學生看屏幕產(chǎn)生的氛圍也是迥異的,學生的掌聲只會給老師絕不會給多媒體!畢竟教學上內(nèi)容總比形式重要,要以老師的教育情緒、教育智慧點燃課堂,激發(fā)學生求知的熱情,鼓勵他們多角度思考問題。例如,在學習《孔雀東南飛》時就有學生琢磨為什么是孔雀而不是麻雀,為什么是東南而不是西南?在學習《琵琶行》時又有學生對“弟走從軍阿姨死”提出疑問,琵琶女本是長安娼女,住在教坊,這里的“弟”和“阿姨”該如何理解?
4.教師的主導性不容弱化
新課標的核心理念是“以人為本”,強調“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fā)展”,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這種認識無疑是正確的,但我們要注意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到另一個極端,不能忽視了教師的主導性。學生的主體性更多的應該體現(xiàn)在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學習方式的選擇上,而不是體現(xiàn)在弱化教師的主導性上。教師是學生發(fā)展的引導者和促進者,學生的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必須要有老師參與,做好鋪墊指導工作。在實際教學時,我們要爭取每節(jié)課有明確的訓練內(nèi)容,每課時有具體的作業(yè),每次作業(yè)有檢查記錄,并且作為學分認定中“學習過程評價”的主要依據(jù)之一。我們老師要掌好手中的舵,不能輕易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倘若能做到收放自如,那便是最高境界了。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