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設計思想】
1.我以為,學生在現代文閱讀中出現的種種失誤,全在于沒有理解文章的主題;要提高學生現代文閱讀的解題能力,就必須提高學生迅速把握主題的能力。
2.依據課文的文體特點,迅速把握主題。
根據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典型環境中典型人物”的規律,通過對《祝福》中的典型人物——祥林嫂在典型環境——“祝福”中的活動的分析,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從而快捷地理解人物形象,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理解文章的主題。
3.充分運用“話題”的聚焦功能,探索長課短教的教學方式。
在《祝福》一課教學中,緊扣“祝福與祥林嫂”這一話題,分析祥林嫂在祝福活動中的幾個片斷,使學生迅速地把握人物形象,理解主題。
【教材分析】
1.《祝福》是人教版高中語文第二冊第一單元的第一課。這一單元是小說單元,共四篇小說。其中有三篇是中國現當代小說:《祝福》、《邊城》、《荷花淀》;一篇是外國小說:《裝在套子里的人》。這些都是經典中的經典。
2.高中語文課本的編寫《說明》對小說單元教學的要求是:在初中的基礎上學習中外文章、文學作品,著重培養理解文章的能力,欣賞文學作品的能力。《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①發展閱讀能力。從整體上把握文本內容,理清思路,概括要點,理解文本所表達的思想、觀點和感情。②注重個性化閱讀,充分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獲得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③學會鑒賞文學作品,能感受形象,品味語言,領悟作品的豐富內涵,體會其藝術表現力。④在閱讀鑒賞中,了解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等文學體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現手法。
3.《祝福》的教學,要充分注意魯迅作品主題的同中之異。魯迅先生的作品,反封建是其最鮮明的主題。這篇小說也不例外,與初中課本中的《孔乙己》等魯迅作品一樣。但封建思想歷經幾千年,體系完備,涉及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因而魯迅先生作品批判的封建思想的具體方面也有所不同。如《孔乙己》側重于揭露封建科舉制度和封建文化對人們的毒害;《藤野先生》側重于揭示封建思想毒害之下民眾的麻木……而《祝福》則將矛頭指向了封建禮教和封建迷信思想。因而對魯迅小說主題的分析,一定要注意到同中之異。否則,就會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偏差。
4.魯迅的作品是經典,可教的很多,猶如浩瀚的大海。但是在有限的四十分鐘時間內,我只能且必須加以選擇,掬一抔我以為“最清的”給學生。
5.小說這種文學體裁,初中課本中設置了好幾個單元來學習,所以學生對小說的文體特征有清楚的了解,再加之各種教輔資料對《祝福》這篇小說的故事情節、人物形象、主題等分析得清清楚楚,因而這方面的內容可以留給學生自己去探討、研讀。這樣,可以提高學生的獨立學習能力,避免學生對老師照本宣科的講解產生厭倦,從而喪失學習語文的興趣。
學情分析
1.由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視聽文化占據了學生的絕大部分課余時間,學生課外閱讀嚴重不夠,無論是時間上還是在數量上,都顯得太少。這就使得學生的閱讀速度慢,閱讀理解能力較低,特別是非國重省重學校的學生,這方面顯得尤為突出。因此加強快速閱讀、快速理解的訓練,很有必要。
2.《祝福》是經典,但經典也會有曲高和寡之弊。作者的寫作距今已逾半個世紀,社會面貌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因而學生對魯迅筆下的那個年代那個社會缺少感性認識,閱讀興趣可能不高;加之篇幅較長,人物較多,就有可能讓學生分不清主次,在理解主題時出現一些困難。如果我們按部就班,條分縷析:先分析情節結構,再分析人物形象,最后歸納主題,那么就有可能花費大量的教學時間不說,還會給學生理解主題造成困難,降低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所以,探尋“長課短教”,勢在必行。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1)認識二十世紀初中國江南的風俗——祝福;(2)熟悉祥林嫂在祝福中的活動和變化,理解人物形象——祥林嫂;(3)認識造成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根源:封建禮教思想和迷信思想;認識封建社會對婦女的迫害。
2.能力目標:(1)培養學生選擇性閱讀的能力;(2)培養學生抓關鍵詞的能力;(3)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
3.情感目標:(1)培養學生關心他人、同情弱者的品質;(2)教育學生拒絕愚昧、破除迷信。
教學重點
1.探究祥林嫂在祝福中的活動和變化,認識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根源。
2.培養學生抓關鍵詞的能力。
【教學難點】
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有哪些具體內容,它是如何進入祥林嫂的頭腦中的。
【教學方法】
1.研讀法
2.點撥法
3.評析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新年里,我們收到了許多的祝福,也送出了許多的祝福。今天我就借著新年的喜氣,送給大家我真摯的祝福:祝福同學們新春愉快,祝福同學們身心健康,祝福同學們學習進步,祝福同學們前程似錦。同時,也祝福我們偉大的祖國繁榮昌盛,欣欣向榮!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魯迅先生的經典小說——《祝福》。
說明:以此作為導入語,一則是剛過新年,二則是為了引入課題中“祝福”的特定含義。
二、教學新課
1.認識江南風俗——祝福,感知社會背景。
①提問:導入語中的“祝福”與課題“祝福”是否是一回事?請從課文中找出有關內容說明。(不是一回事;“這是魯鎮年終的大典……拜完自然仍然是放爆竹”)
②結合課文內容,給“祝福”下定義。
明確:祝福是江南地區(魯鎮)年終時致敬盡禮、迎接福神、拜求來年一年中的好運氣的祭祀大典。
③理解社會背景。
A.江南地區的生活比較富裕。關鍵詞:“殺雞、宰鵝、買豬肉”。
B.男尊女卑。女人做事,卻上不了祝福。關鍵詞句:“女人的臂膊都在水里浸得通紅”“拜的卻只限于男人”。
C.迷信思想籠罩著人們。隆重的祝福場面。做“祝福”不允許女人拜。
2.探究祥林嫂在祝福中的活動和變化。
①圍繞“祝福與祥林嫂”,找出祥林嫂在祝福中的幾個片斷:初到魯鎮做祝福——祝福的滿足;再嫁夫死子亡再到魯鎮做祝福——祝福的疑惑;捐了門檻之后做祝福——祝福的炮烙。
②學習第一個片斷:祝福的滿足。
默讀“到年底……臉上也胖了”
思考:祥林嫂是在什么情況下來到魯鎮做工的?她在“祝福”中做了些什么事?四嬸對她的態度如何?她的心情如何?
明確:剛死了丈夫;“掃塵,洗地,殺雞,宰鵝,徹夜的煮福禮,全是一人擔當”;由此看出四嬸對她非常放心、信任;她自己也感到快樂和“滿足”,“口角也漸漸有了笑影,臉上也胖了”。
提問:這一段描寫表現了祥林嫂什么樣的性格特征?
明確:“安分耐勞”、特別“勤快”、“勞動勝過男人”的能干女人。
③學習第二個片斷:祝福的疑惑。
抽學生朗讀“四叔家里最重大的事件是祭祀……她在這一天可做的事是不過坐在灶下燒火”。
學生默讀這一部分并思考:祥林嫂是在什么情況下再次來到魯鎮做工的?這次她在“祝福”中做了些什么事?四嬸對她的態度如何?她的心情如何?
明確:再嫁夫死子亡;在灶下燒火,很“清閑”;不讓祥林嫂碰“祝福”物品,不信任;茫然、失落。
提問:是什么原因使祥林嫂在“祝福”中由“忙碌”變為“清閑”?試從原文中找出關鍵詞句回答。
明確:“不干不凈,祖宗是不吃的”;“敗壞風俗”。
評析:祥林嫂為什么被四叔四嬸認為是“敗壞風俗”“不干不凈”的人呢?
A.因為四叔四嬸是滿腦子都裝滿封建思想的人。
B.在封建禮教中,寡婦再嫁,視為不貞。因為這一方面違背了封建社會的“夫權”秩序:“夫為妻綱”;“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另一方面也違背了封建社會的貞節思想。封建倫理道德中講究“存天理,滅人欲”、“餓死事小,失節事大”、“好女不更二夫”。寡婦再嫁就是失節。
C.在封建迷信思想中,夫死子亡,視為不祥。丈夫早死,是這個女子的命太硬,“克夫”。而祥林嫂不僅是第一個丈夫死了,而且第二個丈夫又死了,有個兒子也死了。這就讓有迷信思想的人們認定了祥林嫂是“克子克夫”的宿命,是不祥之人。
就這樣,祥林嫂被四叔四嬸稱為“敗壞風俗”“不干不凈”之人。
說明: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明白,四叔四嬸的這種看法是沒有科學根據的,是愚昧無知的表現。我們現代人要拒絕愚昧,破除迷信。
討論:祥林嫂這個“安分耐勞”的能干女人,她的頭腦中是否也有這些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
明確:從她再嫁時“撞香案”的行為來看,她的頭腦中可能有“貞節”思想和“夫權”思想;從她對四嬸不準她動“祝福”物品她感到“疑惑”來看,她的頭腦中可能還沒有迷信思想。
④學習第三個片斷:祝福的炮烙。
學生默讀“冬至的祭祖時節……她才走開”。
思考:祥林嫂這次懷著什么樣的心情來準備“祝福”?她為什么有這樣的好心情?
明確:坦然、興奮、期待。關鍵詞句:“神氣很舒暢,眼光分外有神”;“做得更出力”。
因為祥林嫂捐了門檻。迷信認為:捐了門檻,“便贖了這一世的罪名,免得死了去受苦”。所以祥林嫂自以為以前的種種“罪過”都免去了,她對生活又充滿了希望,顯得很興奮。
思考:在這次“祝福”中,祥林嫂是否得償所愿,做了她想做的事?是什么“炮烙”了她?為什么?
明確:她沒有做到她想做的事。四嬸的話“你放著吧,祥林嫂!”使她“炮烙似的縮手”,更“炮烙”了她的心靈。“臉色同時變作灰黑,失神地站著”。她知道,在四嬸等人們的眼中,她永無法“贖罪”,她永遠無法回到從前。她徹底絕望,精神崩潰,變為一個“木偶人”。
3.總結
探究祥林嫂悲劇命運的根源。提問:是什么使祥林嫂由一個“安分耐勞”、勞動“勝過男人”的健壯婦女變為一個“木偶人”了呢?
明確: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歸根結底,是封建社會制度。
4.延伸作業
魯迅曾吶喊:“救救孩子!”拯救是魯迅寫文章的最終目的。請以“救救祥林嫂”為話題,發揮你的想象,寫一段文字,說說你的做法。
5.板書設計:
祥林嫂在祝福中
性格特征:安分耐勞,比男人更勤快的女人。
主旨:揭露封建禮教和迷信思想對婦女的迫害,昭示封建制度的罪惡。
問題探討
1.魯迅的作品我們應如何用現代的眼光去重新審視,給它定位?
2.高中語文的現代文教學與高考如何接軌?
(作者單位:四川省梓潼縣第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