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文言文內容在中學語文新教材中的大幅度增加,使文言文教學的研究和探討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本文主要從文言文教學的特點和如何進行文言教學等方面來進行論述,力求提高文言文教學的效率。
【關鍵詞】文言文 教學目標 誦讀指導
初中到高中的語文教材中,收錄了不少文言文,而且從近年來語文教材的修訂來看,文言文教學的內容有不斷增加的趨勢,這充分反映了國家語文教科書的編訂專家們對文言文教學的重視。
誠然,我國古代文學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我們華夏文明的一個重要體現。中學教材中所選的文言文,多是經過專家們精心選編的文質兼美的經典作品,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和教育意義。
但是,長期以來,中學文言文教學教法僵化,思想陳舊,很難讓學生對文言文產生濃厚的興趣,更別說學生能從中感受到古文的思想美或藝術美了。當然,這也不全是語文教師的錯,畢竟,文言文是用古代的語言寫成的,它深深的打上了那個時代的烙印,且距我們今天的生活久遠,無論是從文字上還是思想上,理解起來都有困難。更何況,教學的對象又是對文言文知識積累較少的中學生呢?
作為一名從事語文教學的工作者,我對此有著深刻的體會。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對中學文言文教學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首先,明確中學文言文的教學目標。文言文教學應包括語言學習和文學學習兩個方面,二者是緊密結合的,不能割裂開來。但是,長期以來,有些語文教師把文言文教學上成了大學的古代漢語課,純粹傳授古代漢語知識,把教學目標確定為對字句的解釋上。還有些教師則把文言文教學上成了純文學課,像分析現代文一樣,僅從人物形象、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等方面把握。這兩種對文言文教學目標的定位都是不正確的,前者忽略了文言文作為文學的特征,使學生認為學習文言文只是對字句的解釋,久之,易覺得枯燥乏味;后者則忽略了對字句的理解,使學生難以正確把握文本內容,因為只有在讀懂文字的基礎上,才能正確理解文本的思想內容。
其次,正確指導誦讀。對于文言文教學,很多教師乃至學者都強調誦讀的重要性,似乎這是文言文教學唯一有效的辦法。尤其是近年來,新課改的推行,大家對誦讀簡直是推崇備至,每一堂文言文公開課教學,若是沒有讀的環節,不管課上得多么生動,似乎都是失敗的。更有甚者,有些老師一堂課幾乎沒什么內容,只是帶著學生不停地、反復地讀。這樣的課居然也被專家們評為優質課,因為他們要的就是公開課課堂上那種所謂的“書聲朗朗”“熱熱鬧鬧”的效果。對此,筆者不敢茍同。
文言文教學,誦讀當然十分重要。在古代語文學習上,就十分強調“讀”,從古代流傳至今的一些名言就說明了“讀”的重要性,比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等,這也就包含了古人在學習語文上的一個重要經驗。
但是,這并不能說明“讀”在文言文教學中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或者在教法上唯“讀”是用了。文言文畢竟離我們這個時代很久遠了,我們今天學習文言文,找不到文言文時代的那種語言環境了。從某些小說或戲劇的描寫中,我們了解到:古代的學究、私塾先生們讀書時,搖頭晃腦,拖著抑揚頓挫的調子,動情處如癡如醉,甚至為之“足之舞之,手之蹈之”。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他們理解了文章的內容,上升到鑒賞的高度,細細的品味文章的思想內容。所以在誦讀的過程中,他們似乎是在與作者對話,或者是產生了共鳴,才會達到如此陶醉的境界。通過這樣的例子,我想強調的是:誦讀必須是在理解字句、甚至思想內容的基礎上進行的,而不是像某些老師那樣,在文言文教學時,一上來就讓學生齊讀,學生甚至還不知道怎樣斷句,把一篇本來很優美的文章讀得磕磕絆絆、笑話百出。再說,如果學生對文章的字句不理解,文言知識不明白,即使他們把一篇古文讀得爛熟,哪怕是達到會背的程度,對于其提高文言文的閱讀能力又有什么幫助呢?
因此,我認為文言文閱讀教學,應該先強調理解字句,弄懂文言知識,理解文意,在此之后的環節上,再強調誦讀,那將會取得更好的效果。
當然,誦讀時,我們應該在方法上對學生加以指導,因為漢語音節本身就具有音樂性、節奏感等特點,又加上古文很講究用字押韻、音節的平仄相對、語調的抑揚頓挫、語氣的輕重緩急等。我們要想在朗讀中體會作者的感情,正確把握文章的思想內容,就必須在這些方面多加指導與訓練。另外,針對不同的文體、文本,誦讀的要求也不相同。比如,寫景敘事類文章,讀時要流暢明快、節奏舒緩;議論抒情類文章,讀時則要慷慨激昂、節奏多變。
第三,教學教法的處理,要靈活多變。長期以來,文言文教學形成了一套僵化的模式:介紹作者及背景,講解字句及翻譯,分析內容,概括寫法。無論是何種體裁何種內容的文章,都以此法套用,千篇一律,毫無新意。久而久之,怎不令學生生厭?
其實,中學文言文教學,主要是培養中學生閱讀淺顯文言文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一方面要積累相當數量的實詞、虛詞,文言知識;另一方面,要培養學生掌握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和技能,以達到正確理解淺易文言文的思想內容的目的。所以,針對不同的文言文,要明確教學目標,教學方法要靈活多變,教學環節要大膽取舍。
比如,先秦兩漢時期的散文,用詞非常規范,是文言文學習的典范作品。這樣的文章,在字詞、句式方面,要精講,落實到每個實詞的義項,每個虛詞的用法,每個特殊句式的特點,都要讓學生了然于胸,注意積累,加強記憶。而對于后代如唐宋時期的文人散文,它們多注重自我思想感情的表達,用的多是生僻的詞語,且喜用典故;有較多詰屈聱牙之句。這類文章,在教學上除了要對字句進行必要的點撥外,還要多注重思想內容的把握,寫作手法的分析。
而對于難易不同的文章,也要做到靈活處理,比如株洲市第三中學蔣艷珍老師在《淺論高中文言文教學》中論述的“長文短教,難文淺教,淺文細教,適當激趣”等,都不失為較好的處理辦法,這里就不再贅述。
第四、適當的延伸,有針對性練習。文言文記載的都是文化的歷史,可延伸的空間很大。有些教師在上文言文時,過多地介紹作者、背景及相關的故事野史,以提高學生的興趣。有些內容與課文關系不大,或者是根本沒有聯系,甚至把語文課上成了歷史課,這樣的延伸,我覺得是要不得的。介紹作者及背景是必要的,因為做到知人論世,對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是大有幫助的,但這不是教學的重點。在教學過程中,這個環節要從簡處理,比如有的教師以此作導語,或者是穿插文本內容中介紹,這樣處理都是非常好的。
我們通過文言文學習,目的是讓學生積累文言知識,培養學生“閱讀淺易文言文的能力”。因此,遷移練習也是文言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文言文材料浩如煙海,極為豐富。我們向學生推薦或設計練習時,盡量做到與所學課文內容相關或相近,學生可從文體或內容方面對比閱讀。練習設計難易適宜,最好是學生用所學課文的知識積累能夠解決的;再則,要向現代漢語遷移,讓學生能感覺到漢語詞匯語法的發展變化“源”與“流”的關系,從而培養他們熱愛民族語言的興趣,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自覺規范地使用現代漢語。
【參考資料】
[1] 薛峰《文言文教學新探》.
[2] 蔣艷珍《淺論高中文言文教學》.
[3] 常紅杰《中學文言文閱讀學習指導四步法嘗試》.
[4] 石有平《對文言文教學的四點思考》.
(作者單位:安徽省蒙城縣羅集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