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在中學階段,由于各種原因,有一部分學生在思想品質、學習成績等方面都落后于其他學生,形成了一個學困生群體,這部分學生整體素質較差,大多形成了不良的品德習慣,學習上有較嚴重的厭學情緒。作為教師,應要認真分析學困生成因,樹立正確的觀念,既嚴格要求,更要講究方法,做好轉化工作。
【關鍵詞】學困生 教師 教育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在我們的創造性的教育工作中,對學困生的工作是‘最難啃的硬骨頭’之一。這樣說恐怕沒有哪一位教師是不肯贊同的。”的確,轉化學困生是一項艱巨的工作,它具有復雜性、長期性和反復性,非一朝一夕就能奏效。要建立新課標提出的新型的平等的師生關系,學困生轉化工作就顯得更為重要。作為教師,應要認真分析學困生形成的原因,樹立正確的觀念,要有足夠的愛心和耐心,既要嚴格要求,更要講究方法,抓住契機,積極引導,做好轉化工作。
一、學困生形成的原因分析
1.社會上的不良現象。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國際交往日益頻繁,社會上的各種不良風氣,一些腐朽思想的侵蝕,一些不健康文藝作品的毒害,也隨之而來。如上游戲機房打游戲、上網聊天及各種文化垃圾的影響,毒害著人們特別是青少年的心靈,埋下了厭學的禍根,導致學困生的形成。
2.家庭教育的失誤。一般來說學困生的家長是教不得法,或是疏于管理,或是求全責備。有的家長過分溺愛自己的子女,捧他們為掌上明珠,把他們當作“小皇帝”、“小公主”,嬌生慣養,包庇縱容,放任不管;有的家長粗暴無知,對子女抱有“恨鐵不成鋼”的心態,動不動就施加打罵,家庭缺乏溫暖,或家庭成員之間要求不一致,使子女無所適從;有的家長本身思想道德素質差,自私自利,甚至縱容子女貪圖享受安樂,給子女灌輸一些“學習無用”的思想等,這就使本來好學的孩子失去了學習的興趣。
3.學校教育上的偏差和過失。首先是應試教育的產物。部分學校為了升學,因此就要進行不斷的分類、淘汰,致使一些學習成績尚可的學生喪失了信心;其次是由于每個學生接受知識的能力不同,致使那些接受慢、需要時間長的學生,不能達到新課標要求,時間久之便淪為學困生;再加上,有的教師對學生期望過高,對學生估價往往脫離學生真實情況,致使教育方法不當,或有的教師言行不一,方法簡單,工作敷衍塞責,對學生態度冷淡無情,不尊重學生人格;或過分討好學生,不敢嚴格要求;或對學生親疏有別,不能一視同仁,偏愛德、智、體全面發展的學生,而忽視其他學生的情感等。正是少數教師這種不按教育規律辦事,違背教育原則,不懂教育藝術,缺乏正確的教育方法,甚至造成師生對立的做法,導致了部分學困生的產生。
4.學生自身的原因。學生自身沒有端正好學習態度,沒有培養起吃苦的精神,不懂得“梅花香自苦寒來”、“一分耕耘一分收獲”;再加上,學生思想上理解的偏差和誤區,對學校老師的教育和家長的循循善誘產生逆反心理,甚至對立情緒,不愿接受教師和家長的正面引導,沒有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習慣,而沉醉于低級趣味的東西,甚至接受完全錯誤的東西,知錯不改,胡作非為,破罐子破摔,自甘墮落,成了名副其實的學困生。
二、學困生永遠是學困生嗎
難道朽木永遠都不可雕嗎?回答肯定是:“不一定”。學困生是相對的,在學困生中同樣有出類拔萃的人才,這已被古今中外的事實所證明。德國大詩人海涅是學校里眾人皆知的學困生,教師常罵他對詩“一竅不通”;數學家巴比基和文學家瑪阿特是同班同學,他倆因為成績差常被罰站在椅子上任人取笑,但后來,在這個班級中恰恰是他們兩個成為舉世聞名的人物;達爾文讀中學時,因成績不良而被教師、家長視為“智力低下的人”;大詩人拜倫在阿巴丁小學讀書時,成績也是全班倒數第一;舉世聞名的發明家愛迪生在讀小學時被譽為“愛搗蛋的孩子”……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事例也不少。由此可見,社會上每一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人才,都應有各自的工作位置,學生也是如此,而我們教師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找到屬于自己的位置。我們教師要抱著“一碗水也要救活幾棵秧苗”的信念,堅持“誓把銹鐵煉成鋼的精神”,對學生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把一個個“淘氣包”轉變過來,善待學困生,教育得法,持之以恒,學困生不會永遠是學困生,也能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
三、樹立學困生也能成才的觀念
在任何一個集體中,所有的人都不可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總會有好、中、差的區別。這就要求我們教育工作者要因材施教,善待每一位學生,尤其是學困生,要樹立學困生也能成才的觀念,盡一切努力轉化學困生。轉化工作中,注意做到以下幾點:
1.轉變教育觀念,用辨證的觀點對待學困生。
首先,要堅持歷史的觀點。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社會在進步,同樣,人類也在向前發展,學困生也是如此,因此我們決不能用“今不如昔”,“很難教育的一代”等諸如此類的話來諷刺學困生;其次,要堅持全面的觀點。用一分為二的辯證法來分析學困生,相信學困生有壞的一面,同樣也有好的一面,比如說,學困生在思想上也有進取精神,在學習上也有渴望新知識的意念等;最后,還應堅持發展的觀點。學困生并非永遠是學困生,也有可塑性,也有成才的可能,教師應轉變教育觀念,“俯首甘為孺子牛”,堅信“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笑中有牛頓,你的譏笑中有愛迪生”。以此樹立信心,從而來挖掘學困生的潛力,使學困生也能抬起頭來走路。
2.全面了解學困生的內心世界、善待學困生。教師熱愛好學生,更應該厚愛學困生,分析學困生的心理,找出學困生差的真正癥結。大多數學困生的學習成績雖然差,但自尊心很強,往往爭強好勝,喜歡顯示自己,企圖在同學中樹立威信,但一貫遭到冷落,白眼太多,最后自暴自棄,自甘落后;雖有上進心,但意志薄弱,稍受挫折,便心灰意冷,失去學習興趣。這時,他們便另覓途徑,如通過與別人打架、頂撞老師,以其來滿足自己爭強好勝的虛榮心。因此說,我們教師應善于摸清學困生的內心世界,對癥下藥,熱情耐心地幫助學困生樹立信心,做學困生的良師益友。
3.捕捉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人的十個手指頭還有長有短。學困生也是如此,他們并非處處都差、時時都差。他們也有自己的長處和優點,有時也會有一些進步。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隨時尋找、捕捉他們身上那些閃光的東西,要肯下一番真功夫,要有敏銳的觀察、分析能力,尋找發現學困生身上的閃光點。學困生的閃光點是微弱的,也是多方面的;并且,這些閃光點,也常常是“一閃念”的,很快就會被消極情緒所代替。因此,教師一發現學困生的閃光點,就要及時表揚,以此使它成為學困生向好的方面轉化的轉折點。
4.學困生轉化要因人而異、因事而異。每個學困生形成的原因不會一樣,“差”的表現也不會一樣,因此,轉化工作必須根據學生實際,有的放矢,做到“一把鑰匙開一把鎖”,力爭做好轉化工作。
四、轉變學困生的幾點做法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對轉變學困生,首先要有信心和充分的心理準備,切不可急功好利。學困生按各自的具體狀況和存在的問題,把他們的差分別歸結為思想品德、紀律行為、作業學習等方面。一般說來,學困生存在一種自卑心理,平時是老師批評的主要對象,很少受到表揚,他們對批評也很敏感。我們老師設身處地為學困生著想,一天七八個小時在學校,上課聽不懂,還要堅持下去,實在不簡單。當他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能耐心輔導;當他們做錯題時,不挖苦,不諷刺,和他們一起討論,一起尋找錯因,直到弄通、弄懂為止。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心態,減輕心理上的負擔與壓力,讓學生感受到老師是真正的關心他,為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提供了保證。
2.創設“寬松”情境,激發學習動機。
學困生對學習也有渴求與需要,只是基礎差,知識缺漏多,而教師要求他們與優秀生一樣,在相同的時間里接受同樣的東西他們是接受不了的,反而產生抵觸情緒,從而導致他們怕學習,最終放棄學習。因此,對學困生要“寬松”一些,要求放低一些,進行適當的分層教學,對難度過大的內容進行分解,給他們搭起思維的小臺階,使他們能拾級而上,易于接受。使他們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悅,以此激勵學困生的學習興趣。
3.遇到問題冷處理,允許學困生重復犯錯誤
學生,特別是學困生,往往在沖動時頭腦發熱,不計后果。因此,處理問題時,我們老師切忌發火,以防雙方僵持。與學困生談話,要語調委婉,態度和藹,允許他充分發表意見,把話講完。也可耐心啟發,以心換心。一時談不下來,可反復談,直到他從思想上真正認識才行。有些學困生會重復犯錯誤,寫保證作檢查,甚至學校處分也對其效果不大。這時,作為老師更不可嫌棄,撒手不管。李某曾因參與校外打架受處分,學習很差,家中又無人能管,平時多次遲到,作業時有時無,上學期曾要輟學。為此,我連續家訪,還陪他到醫院檢查看病,和他耐心談話。他終于補了作業,拿上書包,也很少遲到了。
總之,學困生是客觀存在的,這需要每位教育工作者都能對他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正確的態度,熱情地善待每一位學困生,幫助他們找出自己差的真正癥結,培養他們的進取精神,改變過去落后的面貌,創造條件,使昔日的“學困生”變成今天的“人才”,以達到培育一代人的目的。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通市越江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