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歷史地理學是一門古老而又年輕的學科,從近代歷史地理學的產生、發展到現在,其在研究方法、學科理論方面已經日臻成熟,其與歷史學有著很深的淵源,對歷史學的發展也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二者是一種相互作用的關系。史學界研究歷史地理學與歷史學關系的論著不算少見,而研究歷史地理學與中共歷史學之間的關系還比較少見。本文就歷史地理學產生的淵源、背景,研究方法以及與中共歷史學研究的關系作一分析。
[關鍵詞 歷史地理學;中共黨史學;研究
一、 歷史地理學產生的淵源、背景
1、 與沿革地理學的關系
談到歷史地理學的淵源,首先,我們必須弄清楚歷史地理學的學科定義。歷史地理學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演變及其規律的一門學科。因此我們很難將其與沿革地理學分開。這也是為什么確立于近代的歷史地理學又是一門古老的學科的原因。在歷史地理學這一學科名稱產生之前,我們習慣上稱之為沿革地理。所謂沿革地理主要講歷代王朝的更替興衰、疆域的消長、行政區域的變遷、古今地名等更易和城市都邑的變遷,這些都屬于“沿革地理學”的研究范圍。很顯然,沿革地理是歷史地理學的一個分支,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的歷史地理研究可以上及于東漢時班固所撰的《漢書#8226;地理志》,并可以追溯更長的歷史。但是沿革地理不等于歷史地理學。兩者不僅有量的不同,而且有質的區別。
沿革地理一般只是對地理現象的描述和復原,很少涉及變化的原因,而歷史地理則不僅要復原各種以往的地理現象,而且還要尋求它們變化發展的原因,探索它們變化的規律。中國沿革地理雖然是一門專門的學問,卻一直沒有形成一門學科。長期以來是歷史學的一門輔助學科,它的成果往往被視為僅僅是給歷史學的研究提供一個空間舞臺而已。
歷史地理學則有自己獨立的學科體系和理論,一般說來需要有專門的研究人員,它的研究成果既可用于解釋自然發展規律,也可用于解釋人類活動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在特定自然條件下的人類社會的發展規律。
2、 產生背景及發展
具有近代意義的中國歷史地理學的發端可以追溯到1937年2月在北京由顧頡剛先生發起創辦的禹貢學會。當時正值國難當頭,國土淪喪之際。顧先生創辦此學會的初衷即是喚起國人保家衛國、寸土不讓的愛國熱情。這在他的《禹貢學會募集基金啟》中表現得十分明顯,他說“‘禹域’孰不思及華夏之不可侮與國土之不可裂者!”并于3月創辦《禹貢》半月刊。其實,“歷史地理”這一學科名稱在1901—1904年逐漸隨著日本近代學制傳入中國,二三十年代在國內學術界已有介紹。隨著禹貢學會的創立,歷史地理學這一學科也就逐漸創立并發展起來,不過不幸的是不久爆發的抗日戰爭和隨之進行的內戰使禹貢學會不得不停頓。中國近代意義的歷史地理學的發展也直到新中國建立后由史念海先生等一些老一輩的歷史地理學家重新推動才又蓬勃發展起來。
解放后,黨十分重視歷史地理學的建設,在馬列主義指導下,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已取得很大的成績。在復旦大學、陜西師范大學、杭州大學(今浙江大學)分別建立有歷史地理研究所(室);中國科學院地理研究所和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分別成立有歷史地理研究室,并出版了大量的歷史地理著作。如50年代,譚其驤先生承擔了《中國歷史地圖集》主編工作,這一工作,原來只是打算改繪楊守敬《歷代輿地圖》,后來擴大內容改成大型歷史地圖集,它以歷代疆域行政為主體,以山脈河流為骨干,用按區幅、古今對照的方法,反映歷代疆域行政區和主要河流的變遷,從原始社會到清朝,分裝8巨冊,390幅,它不僅超過《歷代輿地圖》,而且在世界地圖的行列里也占著重要地位。
同時,解放后為了配合生產建設事業的需要,對歷史時期的氣候、植被、河流的變遷以及區域經濟與農田水利、歷史上的水陸交通運輸等多方面的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在歷史自然地理方面,最有代表性的是已故的著名地理學家竺可楨利用考古資料所寫的《中國五千年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它系統地總結了中國氣候變遷的基本規律,是歷史時期氣候研究豐碩的成果。
其次,岑仲勉、史念海先生對黃河問題的研究,譚其驤先生對海河的研究,侯仁之先生對沙漠的研究,都取得卓越的成果,有著對自己的新見解,對治理黃、淮和沙漠都有所貢獻。
二、 利用歷史地理學研究方法深化黨史研究
首先,歷史地理學不像傳統的歷史學那樣,缺乏對整個歷史事件空間變化對應關系的研究。而是具有很強的時空感。必須將時間和空間結合得十分緊密,它不僅研究歷史過程、歷史事件和歷史資料中的地理基礎、地理背景,常常從空間區域范圍內地理環境的綜合特征來看待歷史過程中的經濟、文化、軍事、政治事件的地理特征??梢哉f,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全面包含了時間和空間兩個范疇。從時間上來說,它不僅僅局限于歷史時期,在某些方面已經涉及到地質時期、當代和未來。就空間而言,歷史地理學要考慮地表下墊面的問題,還要考慮太陽輻射、太陽黑子、大氣環流等問題,空間的范圍已經擴大到地球科學、天文學等方面。(如夏商周斷代工程)所以,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要將時間與空間緊密相結合,不能偏重于任何一方,偏重于某一方都會導致歷史地理學研究內容的偏頗,使其依賴于歷史或地理。離開了空間,歷史地理學的研究和歷史學沒有兩樣。而離開了時間,歷史地理學與現代地理學也沒有區別了。更不能稱得上是一個獨立的學科。
中共黨史學屬于歷史學的范疇,在研究黨的歷史過程中,當然也應當注意時間和空間的結合。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認為:地理環境首先和主要是通過對生產力發展的直接影響而影響社會歷史的發展的。由于人類的一切生活所需最終都取于自然,因此,一部人類史主要是人類利用自然造福改造自然的歷史,這里體現著人與自然的關系。自然條件及其變化必定會施加影響于人類。馬克思曾說,人在生產上只能和自然界一道工作,因為離開了自然界,“沒有那種在它之外獨立存在的生產資料”那么如何在黨史學研究中注意時間和空間的結合呢?例如,我們研究“花園口決堤事件”我們要想更加深入地研究它的政治、軍事影響,以及所造成的災難。不可避免的要拿來民國當時的黃河流經區域圖,要仔細對比決堤前后的流域變化,只要這樣才能夠更加感性更加深入地了解決堤以后如何在軍事上有效地延緩了日軍進攻的步伐;決堤以后又有哪些村莊遭到滅頂的災難。也只有在這樣空間印象的指導下,我們才能夠知道應該查閱那些相關歷史文獻及地方史志去深入研究它。
其次,歷史地理學既然是研究歷史時期地理環境變化的內在規律,那么,毫無疑問,我們必須而且只能以歷史文獻為基礎。全面地占有各種研究資料,用正確科學的理論方法為指導,運用現代已有的多學科研究成果和科學技術發展的新成就去探索歷史時期地理環境的變化規律。
同樣,在研究中共歷史的過程中,不能單單依靠重要領導人的講話以及黨的理論來研究,在研究黨的歷史上的事件的時候,除了要有相關黨的理論作支撐和指導,更重要是要在占有大量相關歷史文獻的基礎上,在還原歷史事件的前提下,去研究某一黨史事件的作用及影響。黨史研究要切忌空對空的從理論到理論的研究模式。
再次,地理環境是不斷發展變化的。世界是始終處在永不停息的發展變化之中的,地理環境也是如此。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一文中指出:“任何歷史記載都應當從這些自然基礎(指歷史時期人們所遇到的地質條件、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以及其他自然條件。引者注。)以及它們在歷史進程中由于人們的活動而發生的變更出發?!庇纱丝梢钥闯?,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的前提與基礎,對于人類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發展起著極為重要的作用,而同時它也在與人類社會的相互作用中不斷改變著自身的面貌。就拿河南的地理環境來說吧,遠古時期,河南的地理環境與現在大不相同。據我國著名氣象學家竺可楨研究,距今300—500年間,黃河流域平均氣溫比今約高2℃、冬季高3~5℃相當于今長江流域。降水量遠比現在豐沛。安陽殷墟考古發現的大量動物遺骸中,有不少喜暖和喜居河湖沼澤的動物漳、水牛、野豬和象的遺骨(而今這些動物只活動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了)。這些物候特征反映三、四千年前河南遠比今世溫暖濕潤的氣候特點。這就要求在歷史地理學研究的過程中,不僅要堅持以歷史文獻為基礎,還要重視與實地考察相結合。這一研究方法也同樣應該吸收入黨史研究中。毛澤東曾經指出“沒有調查研究就沒有發言權”,在黨史研究中,我們不能僅僅依靠文獻材料,有些文獻材料可信度也并不是很高的。例如我們要研究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的人口變化情況,僅僅從已有的文獻記載去考察研究是很不容易弄清楚客觀事實的,我們還應選取某一個比較有典型性的地區如河南信陽,去實地的了解,考察當時是一個怎樣的具體情況,是否與文獻記載有出入,出入是否較大。
那么,如何進行實地考察呢?
必須做好充分準備,不僅要掌握各種有關資料,還必須提出欲解決的問題,帶到現場再仔細琢磨,相互對勘,使能明了究竟。不然走馬觀花,何濟于事?通過實地考察親臨其境,對于有關文獻記載可以加深理解,證明其所記載確實無誤,對于有關設置也可以為之解釋,探索出其原來設置的因素。
最后,現代歷史地理學以人地關系地域系統為研究核心。 “所謂‘人地關系’,就是指人類社會不停地向前發展,人類為了生存的需要,不斷地擴大和加深改造與利用地理環境,增強適應地理環境的能力,改變地理環境的面貌,同時地理環境也更加深刻地影響著人類活動的地域特征地域差異?!币虼?,在進行歷史地理學研究過程中,還應注意“人”與“地”相結合,在變化的地理環境中去探求人類活動、歷史事件;在考慮人類活動的影響下去研究地理環境的變化。這兩者是平等的關系,不能偏重于任何一方,偏重于任何一方都不是真正的歷史地理學研究。
在黨史研究過程中,往往比較多的注意人的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而結合地理環境去考察人的活動還是比較欠缺的。如我們研究延安的大生產運動,往往會比較關注大生產運動對當時根據地的政治、經濟、軍事以及地理環境造成的影響,而很少去關注為什么在大生產運動中會選擇南泥灣作為開發對象而不是其他地方,這其中難道沒有地理環境因素的影響嗎?
三、 利用歷史地理學作為黨史研究的工具
讓我們先了解一下歷史地理學的發展狀況吧。在研究內容上,歷史地理學已完全不局限于中國傳統歷史地理學只注重沿革政區地理和自然地理的研究,而是有了大大的拓寬,它包括歷史自然地理和歷史人文地理兩大領域,有地貌、水文、氣候、生物、環境、疆域、政區、軍事、貨幣、農業、手工業、商業、城市、交通、人口、民族、文化等分支學科,可以說,歷史地理學與現代社會各部門的聯系是全方位多視角的。
正是從這個角度來說,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是一項極有意義的工作,它不僅有很高的學術價值,更重要的是它還能為現實服務。研究它有助于揭示人地關系的規律和區域開發的成敗得失,為協調人口、資源、環境與社會的發展,制訂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戰略,合理開發利用區域自然資源,保持區域環境,維護人類長遠與根本利益提供參考做出貢獻。
對于黨史學來說,我們除了要借鑒歷史地理學重要的研究方法,還可以將歷史地理學作為黨史學研究的一種重要工具來使用。著名的《四庫全書#8226;序》中寫道:“夫輿地之學,為讀史第一要義”可見歷史地理學對于歷史研究的作用。同樣,歷史地理學能幫助黨史工作者了解歷史地名和歷史上的地理概念,這是黨史學工作者應具備的基本常識。舉個最簡單最直接的例子。民國東北當時是劃分為九省:分別是北滿、南滿、吉林、遼東、遼西、熱河、察哈爾、內蒙、外蒙、迪化,這與現在東北、內蒙的省區劃分是有很大區別的。在閱讀和研究民國時期東北地區的文獻時,如果不弄清楚從民國到建國后的地理沿革,又弄清楚民國東北九省的地理位置,又何談對這些地區史的考察?
另外,在研究黨史的過程中,掌握些歷史地理學的研究方法和知識,能夠使我們在地理名稱方面少出錯誤。例如,《韶山毛氏族譜#8226;卷首》(二修)記載:“我族始祖太華公,元至正時人也,避亂由江西吉州龍城遷云南之瀾滄衛。”“瀾滄衛”是古代地名,現今是什么地方呢?中央文獻出版社于1996年8月出版的《毛澤東傳》寫道:“明朝開國時,始祖毛太華隨軍遠征云南瀾滄(今云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內)#8226;#8226;#8226;#8226;#8226;#8226;那么瀾滄衛是在云南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內嗎?查看《讀史方輿紀要》,我們就能明了其中真相。《讀史方輿紀要#8226;北勝州》一書,有“洪武二十九年置瀾滄衛軍民指揮使司,以州隸之”,“于州治南筑瀾滄衛城(今永勝縣城)”的記載。而通過查看《歷史地圖集》我們也可以得知,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是在1915年,因當地與貴州省鎮邊同名,又因為其緊靠瀾滄江,而始獲瀾滄縣的名字。通過兩相比較我們可以得知瀾滄衛在今云南永勝縣,而不是瀾滄拉祜族自治縣。
參考文獻:
[1]陳昌遠編著,陳隆文修訂.中國歷史地理簡編[M].河南:河南大學出版社,2007.
[2]史念海.歷史地理學的形成因素[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89 (2).
[3]史念海.我與中國歷史地理學的不解之緣[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1998(2).
[4]李映輝.歷史地理學在歷史研究中的作用[J].益陽師專學報,1991(4)■
[作者簡介]馬玉飛,男,河南新鄉人,北京師范大學政治學與國際關系學院09級研究生,中共黨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