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職院校師生關系,是高職教育過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核心。這一關系是否和諧,直接影響到高職教育教學工作和培養(yǎng)目標的實現。高職院校必須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為學生提供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促進學生學習和身心健康,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升教育教學質量。
[關鍵詞] 高職;和諧;師生關系;解析;構建
教師和學生是高職教育和教學活動中的兩個主要角色,也是整個高職院校內部活動中的兩個基本構成要素。教師通常被視之為指導者,他們通過知識、技能的傳授、言談舉止的影響,心理活動的交流,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學生被稱之為學習者,通過形式多樣的教育教學活動和自身堅持不懈的對新知識的渴求,特別是與教師的知識、技能、思維、情感、社會實踐活動等方面的交流,達到成人成才的目的。高職師生關系是高等教育過程中人與人最基本、最重要的關系,從根本上講是一種教學關系,即以教學活動為紐帶的相互關系。忽視了師生相互作用的過程,或者說師生之間的關系處理無度,缺乏和諧,就會陷入學生中心主義或教師中心主義的泥坑。因此,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身心愉悅、思維活躍、充分發(fā)展個性,達到教育的目的。只有努力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才能為學生提供和諧的成長環(huán)境,促進學生學習和身心健康,全面提升學生綜合素質,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反之,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方面的原因,破壞了師生關系應有的和諧,必將影響教育教學效果,影響高職院校的聲譽,影響到高職教育的辦學質量、辦學水平和辦學效益。
一、高職院校師生關系的類型分析
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進步,大大改變了高校師生關系,教師的權威受到挑戰(zhàn)。因為在網絡普及時代,學生可能通過網絡受到教育,可以不迷信老師的權威,他們可以通過網絡跨越學校、城市在全世界范圍內任意檢索資源,其渠道不會比老師少。因此,只有通過教師傳授獲取知識的壟斷地位逐漸喪失了。學生已不滿足按照教師選定的教材和設計的進程,以教師口授、填鴨式進行教學的方法,現在有多媒體閱覽室、電子教案、多媒體教學演示、電子郵件、專業(yè)數據庫等等可以利用,師生之間在知識占有量、前瞻性上的差距正在縮小,這種趨勢對高職老師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戰(zhàn),也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高職院校內部人際關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構建和諧校園的核心。師生關系包括教育關系、政治關系和心理關系。處理教育關系,要求做到教學相長;處理政治關系,要求做到民主平等;處理心理關系,要求做到情理相容。高職教育經過十多年的大規(guī)模發(fā)展,就目前而言,師生關系主要有這幾種類型:
一是良師型(主動和諧型)。表現為老師與學生相處融合,老師既教書又育人,從各個方面關心學生,愛護學生,與學生交流較多,既關心學生學習、關心學生生活,也關心學生發(fā)展;教師在學生中享有較高威信,學生崇拜、尊敬、喜歡老師,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
二是益友型(雙向和諧型)。表現在高職教師善于加強同學生的理解與溝通,主動地接近學生,真誠地對待學生,熱情地關心學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鼓勵學生排除來自學校與社會、目前與未來等方方面面的壓力,隨時解開學生思想上的疙瘩,同學生一起探討社會變革時期的各種問題,及時糾正學生對社會現象認識的偏差,耐心聽取學生的意見和觀點,使學生在師生關系中的角色由被動向主動轉化,由嚴肅向活潑轉化。
三是時限型(亞和諧型)。表現為:(1)鐘點師生關系。老師與學生在課堂上以師生相待,“各司其職”,你上你的課,我聽我的課,偶爾在課堂上接觸一下,學生提問老師也能耐心講解,但下課后各走各的,顯得比較陌生。(2)學期師生關系。老師與學生在老師擔任學生課程期間能夠相互配合,師生關系正常,但課程結束后顯得比較陌生。(3)校園師生關系。老師與學生在校園內以師生相待,師生關系正常,但在校外則形同路人。
四是市場型(不和諧型)。表現為(1)師生之間若即若離。老師與學生之間不冷不熱,老師該上課時就上課,該下課時就下課,學生不敢冒犯老師,雙方相安無事。(2)師生以市場主體存在。學生交學費學知識、學技能,獲得投資服務;教師上課拿工資,多勞多得,師生關系偏離正常軌道。(3)師生關系對立。老師與學生不能和睦相處,從無交流,老師厭教,學生厭學。老師討厭學生,認為學生不肯學,難以教育和管理,聽之任之;學生也厭煩,認為老師上課上的不好,不尊敬甚至暗中對抗老師,在評教中給老師打低分。
二高職師生關系亞和諧及不和諧的原因分析
高職師生關系存在一些比較嚴重的問題,其原因到底在哪里?有一篇文章專門對此進行了分析,歸納起來有以下原因:
1、教師思想保守,堅守師道權威。古代的師生關系是從君臣關系和父子關系中演繹出來的,其最大特點就是師道尊嚴,教師在教育和教學過程中處于主宰的地位,具有絕對的話語權,學生處于受支配的地位,惟教師之命是從。這一傳統(tǒng)根深蒂固,現在還遠遠沒有完全消亡。教師從培養(yǎng)目標和教材演繹出教學要求,用考試分數和各種量化指標等作為強制手段來推行這些要求, 沒有認真過問學生需要什么,很少給學生以自由發(fā)展的空間。一些教師往往以自我為中心,對學生的管理方法簡單。教學氣氛比較沉悶,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受到壓抑,教育教學效果欠佳。學生倍感壓抑,難以形成和諧的人際關系。
2、教風、學風不正,導致師生關系庸俗化、復雜化。由于市場經濟的負面影響,部分教師對學生存在不公平的做法,對不同經濟狀況和不同家庭背景的學生不能一視同仁,在一些評優(yōu)評獎、提干入黨等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攙雜進太多的非工作因素及個人感情因素,傷害了學生的利益和感情。更有少數教師則借著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開展教育教學改革的幌子,對學生疏于管理、放任自流。甚至為了讓學生在教學評價中給自己打高分,過分遷就、迎合學生。有些學生學風浮燥,平時不注意自身的努力提高,而寄希望于“關系網”,在日常教學和生活中,想方設法與教師套近乎、拉關系,以達到自己拿高分、入黨提干的不良動機。師生關系庸俗化、復雜化,原本純潔高尚的師生關系被蒙上了一層功利主義的不潔色彩。
3、師生缺乏交流、溝通,相互信任不夠。一方面,高校擴招,導致師生比越來越大,多班級合班上課屢見不鮮,教師常常面對一百多個學生上課,客觀上自然減少了師生之間接觸交流的機會,增加了交流難度。同時教師在承擔教學任務的同時,肩負科研、科技服務的壓力,而且后者是衡量高校教師地位和水平的重要依據,因此很多教師將更多的時間用于自己的學術研究,在按時按量完成教學任務以外,不愿多花時間與學生進行教學外的溝通交流。
另一方面,學生對教師的期望值偏高,認為高職教師均應是學術專家、教育大師、技能大師。而現實中,少數高職教師思想水平不高,業(yè)務能力不強,學術風氣不正等等,如此一來其主觀愿望與客觀存在的差距,現實與理想的矛盾,阻礙了師生之間的溝通、交流,師生間感情生疏,關系平淡,缺乏相互信任,課堂上尚為師生,課后形同陌路。
4、全員育人不徹底,學生難以得到全面關懷。一般高職院校均設有專兼職輔導員或班主任,教、管、導分工過于細致,使多數教師只重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訓練,對學生的思想教育和個性發(fā)展不聞不問,認為這些應是輔導員、班主任的事。教育管理者缺乏對學生思想、心理的正確把握,只重簡單管理,不重視人文關懷,學生得不到全面的關心和幫助,自然難以形成和諧的師生關系。
三 高職院校如何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教育是人們在活動中所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精神影響力量,發(fā)出精神影響力的一方是教育者,接受精神影響力的一方是受教育者。由此可見,在學校中,教師與學生的關系不應該是絕對的主被動關系,應是互為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精神影響是彼此都具備的,兩者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民主的。正如羅杰斯所說:“一旦教師真誠、尊重、理解的態(tài)度建立起來,學生就能離開僵化走向靈活,離開依賴走向自主,離開戒備走向自我接受,離開被束縛走向創(chuàng)造性”。
高職院校師生關系體現在教學、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師生關系中,教師是主體,是指導者。作為師生關系主體的教師,必須隨時隨地地把握住“度”,施教得體,言行有律。教師對學生中肯的批評,有助于學生的進步,而教師對學生苛刻的要求,則常常使學生反感,對教育內容不愿接受;師生間正當的友誼,使學生得到溫暖、鼓舞和力量,而師生間如果存在著哥們義氣,則使教師感情用事,是非不分,喪失理智和原則;教師喜歡“高徒”,并以點帶面,既重個體,更重總體,將有效地提高整體教育教學效果,而教師過于偏愛“高徒”,則常常造成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矛盾與分歧,不利于教育目的的實現;教師高雅的舉止,高尚的情趣、文明的言行、嚴謹的作風、勤奮的精神將給學生以榜樣的感召,反之,則給學生以藐視,產生明顯的師生隔閡;教師以愛心在普遍平等的原則下關心學生,學生會終身感激,如果教師對學生的“關心”以利益回報為目的,則使教師的人格大打折扣,甚至會引起學生的強烈不滿。
1、更新教育思想,強化“以人為本”的理念。高職院校應樹立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大力提倡教師把教學當事業(yè)而不是職業(yè),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為學生服務的觀念,尊重學生,關愛學生,信任學生,把教師的教育要求轉化為學生自覺追求的目標,而不是強迫學生接受自己的教導和指令,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傳授知識,而且應當全面關心學生,滿足學生多方面發(fā)展的需要;高職院校應充分認識育人是中心,主動承擔育人的責任,開展的科研、科技服務等其他活動應服從、服務于培養(yǎng)學生成才這一育人中心; 學生則應重新審視教師的權威,樹立正確的學生觀,建立以學為本的教育觀,勇于質疑,學會思考,在各個教學活動中,與教師相互合作,積極討論,共同提高。
2、加強師生互動交流,強化學生主體作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信息技術的不斷更新,教師已不再是學生獲取知識、信息的唯一渠道,教師的角色定位應以“導”為主,也就是把學生引進知識的海洋,帶領他們共同學習,著重培養(yǎng)提高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教師既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引導者,又是一個與學生一樣對可能發(fā)生的事件結果不完全了解而一起探究學習的參與者、合作者,進而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濃厚興趣,積極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學生則應轉變原來唯師是從、自己只是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觀念,在教師的引導、疏導下,主動學習,共同參與,形成師生互動,積極合作完成知識的獲取、借鑒、創(chuàng)新和超越。同時師生的互動交流應是多方面、多渠道的。不僅包括知識方面,在思想領域、個性修養(yǎng)、家庭生活、情感婚姻等方面的交流、互動也不可或缺。不僅在課堂上要交流,還可在食堂、宿舍、課外活動場所、信息網絡等開展互動交流。
3、完善教師管理體制,為和諧師生關系提供制度保障。一是規(guī)范教師的職業(yè)責任,樹立教師的良好形象。雖然師生在真理面前人人平等,但是由于教師聞道在先,學有專攻,就自然地成為學生心目中的權威人物。但是如何去形成權威的暗示效應?有的老師沒有深入地去思考這一問題。實際上權威的暗示效應比起單純的說教,影響更深刻!更持久。高職教師應當管教管導,既要傳授知識,開發(fā)智力,又要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和科學道德,關心學生的心理健康;另一方面,我們的教師重視自我修養(yǎng)和自我約束和自我提高。二是要建立教師與學生聯(lián)系的制度。和諧的師生關系是在活動和交往中建立起來的。因此要從制度上保證師生有一定的交往頻度,使師生的思想在交往中交流、碰撞和整合。教師盡可能地參加學生集體活動,或聯(lián)系一個班級指導并參與他們的活動,或建立教師答疑制度,這樣就可以改變師生僅僅在課堂上見面的局限性,大大擴展交往的渠道,促進師生的互相溝通和認同。
4、強調全員育人理念,給學生以全面關懷。現代高職教育的任務不是教書或教課,而更重要的是教人,是造就高技能應用人才。高職教育應當是一種“全人教育”,其目標應定位在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具有獨立人格和獨立意識的人。高職教育,應該是教、管、導三者的結合。教職員工雖有分工,但均應做到教書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讓學生在學校的每個角落、與每位教職工均能開誠布公、敞開心扉,樂于交流、溝通。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也是學生學習做人、做學問的楷模;管理工作者,不僅是學生事務的執(zhí)行者,也是學生學習做事、學習做人的榜樣。
高職院校師生關系不容忽視,教師的言談舉止影響著學生的學習和行為變化,學生的反應也對教師的教學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師生互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影響,共同成長。我們應以此為基礎構建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師生間彼此平等、民主,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理解與包容,共同達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項目名稱:《高職特點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課程教學體系研究》,批準號:09JDSZK039.■
[作者簡介]李佳圣,副教授,湖北職業(yè)技術學院教務處長,主要從事思想政治理論教育和高職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