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奠基人,毛澤東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實踐過程中,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的一系列基本理論問題作了科學的邏輯分析:從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和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的特殊性兩個方面揭示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內在必然性;指出馬克思主義不僅要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還要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強調應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地位,以它的立場、觀點、方法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行動指南,發揮實踐聯結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的橋梁和紐帶作用。
[關鍵詞] 毛澤東;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命題;邏輯分析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即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就面臨的一個重大理論問題,許多共產黨人對此進行了艱辛的探索,毛澤東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首次提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命題,科學揭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基本內涵,對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為什么結合、結合什么以及怎樣結合的問題進行了科學的邏輯的分析。
一、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
馬克思主義產生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作為一種外域文化,馬克思主義能否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我們黨領導中國革命必須加以解決的第一個重要問題。對此,毛澤東進行了科學的分析,認為兩者的結合有其內在的必然性。
首先,毛澤東就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從兩個方面對兩者結合的必然性作了科學分析。
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法唯物論,繼承了過去文化之科學的遺產,同時又給此種遺產以革命的改造,形成了一種歷史上從來沒有過的、最正確最革命最完備的、哲理的科學。”它“是無產階級的宇宙觀,同時又是無產階級認識周圍世界的方法和革命行動的方法”,是“全世界無產階級及一切被壓迫人民的革命的武器” 正是由于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世界發展的普遍規律特別是人類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揭示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和建設社會主義、最終實現共產主義的普遍規律,所以它“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論” ,對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對于中國無產階級,毛澤東認為,由于它擔負了經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到達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的歷史任務,所以必須以馬克思主義這一科學理論作指導,“采取辯證法唯物論作為自己精神的武器”,以“達到解放中國與改造中國的目的。”馬克思主義對中國產生的巨大影響,正如毛澤東所說,由于“中國人找到了馬克思列寧主義這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普遍真理,中國的面目就起了變化了。”
馬克思主義具有實踐特性。毛澤東指出,馬克思主義的哲學辯證唯物論有兩個顯著的特點:一個是它的階級性,再一個就是它的實踐性,“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論的認識論之第一和基本的觀點。”馬克思主義在實踐中產生,在實踐中檢驗自己的真理性,在實踐中得到豐富與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偉大力量,就在于它是和各個國家具體的革命實踐相聯系的。” “理論的基礎是實踐,又轉過來為實踐服務。”馬克思主義的目的“不在于懂得了客觀世界的規律性,因而能夠解釋世界,而在于拿了這種對于客觀規律性的認識去能動地改造世界。”實踐性使得馬克思主義的實際運用要隨時隨地以具體的歷史條件為轉移,同一定歷史階段的歷史任務、一定國家和民族的具體情況相結合,具體到中國來說,就是與中國的革命實際相結合。因此,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是馬克思主義的應有之意,其目的就在于具體指導中國無產階級革命的實踐。“對于中國共產黨說來,就是要學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應用于中國的具體環境。”
其次,毛澤東從中國社會與中國革命的特殊性方面揭示了兩者結合的必然性。
馬克思主義是普遍真理,它之所以能夠被廣大的中國人所接受并引領中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指引中國革命斗爭的實踐,是由于中國社會與革命的實際具有特殊性。毛澤東指出:“自外國資本主義侵略中國,中國社會又逐漸地生長了資本主義因素以來,中國已逐漸地變成了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這種特殊的社會性質決定了“中國革命必須分為兩個步驟。第一步,改變這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中國現時的革命,是在走第一步。”中國革命的“第一步現在已不是一般的民主主義,而是中國式的、特殊的、新式的民主主義,而是新民主主義。”中國社會與革命的這種極大的特殊性,使得中國的革命必然會遇到許多在世界馬克思主義者面前從來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因此迫切需要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以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來指導中國的革命實踐。正如毛澤東所說:“馬克思列寧主義來到中國之所以發生這樣大的作用,是因為中國的社會條件有了這種需要,是因為同中國人民革命的實踐發生了聯系,是因為被中國人民所掌握了。”
二、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內容
馬克思主義同什么樣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這是關系到中國革命與建設前途和命運的一個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找到了兩者的結合點,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才能予以很好結合。
毛澤東認為要使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很好地結合起來,就要一切從實際出發,立足于中國的國情。國情問題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它是“認清一切革命問題的基本的根據”。在不同的歷史階段,歷史所賦予的任務不同,呈現在中國人民面前的實際也就不同。
“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一經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就使中國革命的面目為之一新,產生了新民主主義的整個歷史階段。”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國面臨的是一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這些就是近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的矛盾。……而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種矛盾中的最主要的矛盾。這些矛盾的斗爭及其尖銳化,就不能不造成日益發展的革命運動。”[2]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救亡圖存,進行民主革命,爭取民族的解放和國家的獨立是擺在中國面前的新課題。要解決這一課題,就要認清中國的革命實際。毛澤東指出,中國面臨的革命實際是:中國革命的性質是“新式的特殊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革命。這種革命正在中國和一切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發展起來,我們稱這種革命為新民主義的革命。這種新民主義的革命是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中國社會必須經過這個革命,才能進一步發展到社會主義社會。革命的對象是“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就是帝國主義國家的資產階級和本國的地主階級。”革命的任務是“對外推翻帝國主義壓迫的民族革命和對內推翻封建地主壓迫的民主革命,而最主要的任務是推翻帝國主義的民族革命。”革命最基本的動力是無產階級,除此以外,“在中國社會的各階級中,農民是工人階級的堅固的同盟軍,城市小資產階級也是可靠的同盟軍,民族資產階級則是在一定時期中和一定程度上的同盟軍。”革命面臨的形勢是:“由于中國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產生了革命發展的不平衡。革命的勝利總是從那些反革命勢力比較薄弱的地方首先開始,首先發展,首先勝利。”由于敵人長期占據著城市,而廣大的農村地區則是反動階級統治力量相對薄弱的環節,所以,“中國革命有在農村區域首先勝利的可能”,中國共產黨的任務“不是先占城市后取農村,而是走相反的道路。”[2]毛澤東正是運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正確分析了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才制定出了符合中國國情的政策、方針和路線,創造性地開辟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
革命需要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建設也同樣如此。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毛澤東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在建設時期,中國面臨的實際就是,如何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領導全黨和全國人民,繼續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方向,以蘇聯的經驗為鑒戒,建設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毛澤東指出,中國的國情是“一窮二白”。“‘窮’,就是沒有多少工業,農業也不發達。‘白’,就是一張白紙,文化水平、科學水平都不高。”在這樣相當落后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是一個艱巨的任務。但他同時指出,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這個實際結合起來,而不是超越這個實際,就能制定出符合中國國情的政策、方針和路線,就一定會在此基礎上,“建設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毛澤東之所以在建設時期強調“結合”,還在于:第一,他認為中國面臨的時代起了變化。“從現在起,五十年內外到一百年內外,是世界上社會制度徹底變化的偉大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是過去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不能比擬的。處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必須準備進行同過去時代的斗爭形式有著許多不同特點的偉大的斗爭。為了這個事業,我們必須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普遍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具體實際,并且同今后世界革命的具體實際,盡可能好一些地結合起來,從實踐中一步一步地認識斗爭的客觀規律。”[7]第二,鑒于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教訓。他指出:“不要再硬搬蘇聯的一切了。應該用自己的頭腦思索了。應該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探索在我們國家里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
三、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的途徑
如何才能實現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的結合?毛澤東認為應堅持兩條途徑:
一是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指導地位,以它的立場、觀點、方法作為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行動指南。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認真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民族歷史和中國革命運動的當前情況。毛澤東指出:“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于實際運動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
首先,要認真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毛澤東指出,學習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應當只是學習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詞句,而應當把它當成革命的科學來學習。”不但應當了解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他們研究廣泛的真實生活和革命經驗所得出的關于一般規律的結論,而且應當學習他們觀察問題與解決問題的立場和方法。學習和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還有一個對待馬克思主義的態度問題。在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問題上,歷史上曾存在著主觀主義、教條主義的錯誤態度。毛澤東認為,在這種態度下,就是對周圍環境不做系統的周密的研究,單憑主觀熱情去工作。“就是抽象地無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不是為了要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策略問題而到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那里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而是為了單純地學理論而去學理論。不是有的放矢,而是無的放矢。”這種錯誤的態度,只能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割裂。正確的態度,應是以科學的態度對待馬克思主義, 應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對周圍環境作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和研究,而不是單憑熱情去工作。“在這種態度下,就是要有目的地去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中國革命的實際運動結合起來,是為著解決中國革命的理論問題和策略問題而去從它找立場,找觀點,找方法的。這種態度,就是有的放矢的態度。”只有這種態度,才能真正做到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推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不斷向前發展。
其次,認真學習和研究民族歷史與中國革命運動的當前情況。毛澤東指出:“我們是唯物史觀論者,凡事要從歷史和環境兩方面考察才能得到真相。”即一要研究歷史,二要研究現狀。對于民族歷史遺產,毛澤東認為,學習時要“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他指出,“我們是馬克思主義的歷史主義者,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我們這個民族有數千年的歷史,有它的特點,有它的許多珍貴品。”所以,“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這對于指導當前的偉大的運動,是有重要的幫助的。”對于中國革命運動的當前情況,毛澤東認為,學習時要注意研究“當前的運動的特點是什么?它有什么規律性?如何指導這個運動?這些都是實際的問題。” 他指出:“運動在發展中,又有新的東西在前頭,新東西是層出不窮的。研究這個運動的全面及其發展,是我們要時刻注意的大課題。如果有人拒絕對于這些作認真的過細的研究,那他就不是一個馬克思主義者。”而是一個機會主義者。
二是發揮實踐聯結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毛澤東在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十分強調實踐的地位和作用。他認為:“只有人們的社會實踐,才是人們對于外界認識的真理性的標準。”要達到主觀與客觀、理論與實際相符合,關鍵在于實踐。只有通過實踐,馬克思主義理論才能夠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才能發揮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中國革命實踐的指導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說,實踐是聯結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的橋梁和紐帶。
如何發揮實踐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呢?毛澤東認為,要靠調查研究。“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這是他經過長期的革命實踐得出的真理性結論。
首先,要深入實際作調查研究。毛澤東指出:“無產階級要取得勝利,就完全要靠他的政黨——共產黨的斗爭策略的正確和堅定。共產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斗爭策略,決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里能夠產生的,它是要在要在群眾的斗爭過程中才能產生的,這就是說要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因此,我們需要時時了解社會情況,時時進行實際調查。” “離開實際調查就要產生唯心主義的階級估量和唯心的工作指導,那末,它的結果,不是機會主義,便是盲動主義。”因此,他要求共產黨人“邁開你的兩腳,到你的工作范圍的各部分各地方去走走,學個孔夫子的‘每事問’。”毛澤東是向實際作調查研究的實踐表率。在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了答復當時黨內黨外對農民革命戰爭的責難,認為農民運動“糟得很”,“農民運動是痞子運動,是惰民運動”的錯誤言論與反動言論,毛澤東深入湖南農村做了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對農民運動的狀況進行調查研究,搜集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寫出了《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指出農民運動不是“糟得很”而是“好得很”,農民不是“痞子”,而是“革命先鋒”。除此之外,毛澤東還寫了許多調查研究報告,如《尋烏調查》、《興國調查》、《長崗鄉調查》、《才溪鄉調查》等。大革命失敗后,為尋找適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毛澤東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對湘贛邊界各縣進行了廣泛的社會調查,寫出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一文,論證了中國紅色政權發生發展的原因、存在的條件,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光輝思想。
其次,要堅持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毛澤東指出:對于一個擔負指導工作的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來說,“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即階級分析的方法,作幾次周密的調查,乃是了解情況的最基本的方法。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具有對中國社會問題的最基礎的知識。”只有這樣,才能真實反映實際情況,做出合乎實際的調查結論。而主觀主義者,由于不能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不向實際作調查,而單憑“對于政治形勢的主觀主義的分析和對于工作的主觀主義的指導,其必然的結果,不是機會主義,就是盲動主義。”毛澤東指出,這種空洞的唯心的政治估量和工作指導,“一定要弄出錯誤” ,得出不符合實際的調查結論,
再次,“調查就是解決問題”。毛澤東指出,調查研究是一切工作的第一步,“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從事調查研究的目的,不僅僅在于了解實際,更重要的是要通過對中國社會和革命實際的調查研究,形成指導中國革命實踐的具有中國特點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制定出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解決現實所提出的一系列重大問題。毛澤東認為,要使經過實際調查的材料能夠完全地反映整個的事物,反映事物的內部規律,解決現實提出的問題,光靠“大略的調查和研究”不行的。“要解決問題,還須作系統的周密的調查工作和研究工作,”即分析工作。“經過思考作用,將豐富的感覺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功夫,造成概念和理論的系統。”
參考文獻:
[1]毛澤東著作專題摘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3.
[2]毛澤東選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毛澤東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毛澤東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5]毛澤東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毛澤東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7] 毛澤東文集:第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8]吳冷西.憶毛主席[M].北京:新華出版社,1995.
[9]毛澤東文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