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7年秋季開始,全國高校全面實施新課程方案。為確保新課程方案順利實施,切實改善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教育教學狀況,把思政課打造成各高校名副其實的精品課,教師須樹立整體意識,提高理論修養,加強紀律觀念,關注學術前沿,善于運用語言藝術和現代化教學手段。同時,還須完善考試內容,改革平時考核辦法。
[關鍵詞]思政課;教學規范;考試改革
2004年初,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明確提出力爭在幾年內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狀況有明顯改善的要求;次年一月,又主持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專門研究部署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工作,討論通過新課程方案;隨后又與中央政治局常委親自審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4門課程的教材編寫提綱。為了高質量實施新課程方案,從2006年開始,分期分批對高校教師進行培訓。這一系列舉措一方面體現了中央對思政課的高度重視,同時也透露出當前思政課教育教學確實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筆者擬就這些突出問題及解決辦法談談自己的粗淺認識,冀以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
一、樹立整體意識,杜絕教學中的隨意性
從2007年秋季開始,全國高校全面實施新課程方案。新課程方案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整體性和綜合性很強。這對每一位任課教師來講,都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每個教師都要面對一個幾乎完全陌生的領域。尤其是講授《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兩門課的教師,所面臨的困難更是前所未有。對于前一門課,具有經濟學專業背景的教師講哲學部分非常困難,而哲學專業背景的教師講政治經濟學部分更感吃力。對于原來講授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教師來說,他們以前并未接受過法律方面的專業訓練,因此在講占課程內容1/3的法律部分時,倍感棘手。由此看來,要把新課程真正講活,達到有關方面期待的效果,還需要一定的時間。據了解,目前很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普遍的做法是:避難就簡,哪熟講哪,隨意刪減教材內容,這已經成為一種通病。我們的一些培訓專家也同樣如此,講到駕輕就熟之處滔滔不絕,無限延伸,講到陌生領域則蜻蜓點水,一語帶過。
困難是客觀存在,我們不能選擇逃避。必須樹立整體意識,杜絕教學中的隨意性。筆者以為,欲想盡快度過艱難期,就必須分工合作,集體備課,觀摩教學,克服關門主義,并且把它作為一項制度來建設,嚴格施行,力戒走過場,學校也應加強這方面的督導檢查。除此,學校還應多請校內外專家,舉辦各種專題講座,或是鼓勵教師到名校進修,為提升教學水平創造有利條件。學校甚至可以嘗試對思政課教師結構進行大膽改革,吸收部分社會科學方面的優秀專業教師參與公共課教學,這不僅可以緩解公共課教師教學壓力,盡快調整知識結構,拓展深化教學內容,也能幫助部分專業課教師走出因缺課上而難以完成規定教學工作量的困境。
樹立整體意識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就是瞻前顧后,力戒大量重復。講《中國近現代史綱要》(簡稱《綱要》)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簡稱《概論》)課的教師尤須注意。筆者過去一直講授毛澤東思想概論課,新課程方案實施后承擔《綱要》和《概論》兩門課的教學任務。在備課過程中發現,這兩門課在教學過程中有很多內容極易發生重復。尤其是《綱要》中新中國成立以后部分,無一不與《概論》課撞車。有人說,《綱要》重史,《概論》重論,兩門課當不會發生沖突,理論上說得通,事實上難辦到。如所周知,論從史出,若拋開歷史空談理論,那就成了枯燥無味的說教,令人興致全無。而《綱要》課亦非單純講史。因此,兩門課教師講課時一定要瞻前顧后,留有余地,相互間多溝通。
二、 提高修養,堅定信念,加強紀律,積極引導
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目的之一是幫助大學生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堅定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不動搖。從過去一些情況看,在這個對大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上,有部分教師理論修養不高,不能系統掌握馬克思主義理論,對于社會上一些熱點難點問題,難以作出有說服力的解釋,理論與實踐脫節。甚至有個別教師對自己所講授的理論將信將疑,不僅存于心,而且流于表。有句話說得好,育人者必先育己。如果我們教師自己都抵擋不住意識形態領域的一些“雜音”、“噪音”,卻要求學生堅定什么理想信念,那豈不是夢囈?作為公共政治理論課教師,理應自覺加強理論修養,學校和教研部亦應經常聘請校內外專家就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舉行專題講座,或是盡可能多給教師提供一些進修深造的機會(目前我們這方面做得非常不夠)。教師自身素質提高了,教學效果自然就會明顯提升。除此,思政課教師還應具備較強的紀律觀念,切不可在課堂上,面對百余名學生,宣泄種種不滿情緒。我們平時常說,學術無禁區,講課有紀律。有一些不同的認識、看法可以,但有些內容在課堂上公開宣講就未必合適。比如講市場經濟、政治體制改革、黨的建設部分,現實社會生活中確實存在一些不如意的地方,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陰暗面,完全避而不談,似乎也不太可能,關鍵是把握好度,注意引導學生,在觀察每一件事物、對待每一個事件時,多從光明那一面看,這樣不但我們自己會心常愉快,時露笑容,而且能夠以自己的言行感染每一位青年學子,幫助他們樹立樂觀向上的人生觀。當他們未來遭遇困境時,就能泰然處之。惟有如此,我們的人生才能充滿快樂,我們的校園、我們的社會才會更加和諧。
三、關注學術前沿,及時更新教學內容
與專業課教師相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似乎更加辛苦。因為后者學生多、課時多,教學任務繁重。一般每人每學期要承擔500名以上學生的授課任務。此外,公共政治理論課課程內容一般比較寬泛且常處于變動之中,故備課環節也要耗費更多的精力。由此也就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思政課教師對學術動態普遍關注不夠,知識更新慢,眼光常局限于幾本淺顯的教材,這就難免在課堂上經常念叨若干年前的、早已過時了的觀點。筆者在接受省教育廳組織的教師培訓時就發現了這個問題。這種現象在新版統編教材中也有所體現。筆者以為,思政課教師固然十分辛苦,但也要適當關注學術前沿,了解學術動態,而不應安于現狀,不思進取。要注意知識的更新。這樣,不僅能燃起學生求知的欲望,也能給自己增添一些新鮮感。
四、 善于運用語言藝術和現代化教學手段
語言藝術在思政課教學中發揮的作用不容低估。我們有些教師在備課上花費了很大功夫,授課內容也十分豐富,但教學效果卻不理想。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沒有注意語言的表達。語言不簡練,聲調無頓挫,講課無激情。甚至有個別人思路不清晰,主題不鮮明,重點不突出,東拉西扯。這樣的教學很難有什么吸引力、感染力。經過多年的觀察、實踐,筆者體會到:教師授課首先思路要清晰、邏輯性要強,重點要突出;講課語言要精煉、優美,富于表現力,給聽眾以真實感、親切感。同時要有激情,聲調抑揚頓挫,跌宕起伏,讓學生感覺聽課是一種享受。唯有如此,才能有效地克服隱性逃課現象。
同時,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改變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授課模式。當今時代,計算機網絡和多媒體技術正在教學領域得到廣泛地推廣和應用,“思政課” 教師應當緊跟時代步伐,抓住這一有利時機,把現代教學手段及時地引進到教學中來。借助網絡、多媒體技術,將逼真的聲音、生動的畫面共同展示給學生,以情景再現的方式激發學生的想像力,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最終達到良好的強化效果。
五、 完善考試內容,改革平時考核方式
考試是一個教學過程的終結,也是衡量教師教學水平、檢驗學生學習效果和認知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標志。同時它還對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具有重要的導向功能。考試的這些作用能否有效發揮出來,關鍵在于考題質量。近些年來,很多高校在考試改革方面作出了有益的嘗試。過去,思政課考試大部分采取閉卷形式,題型有填空、單選、多選、名詞解釋、簡答、論述,個別的有案例分析,死記硬背的東西居多,這給學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也縮小了教師自由發揮的空間。現在,很多課程采取開卷形式,學生在考場上可以翻教材,也可以查閱其他資料,免去了死記硬背的煩惱;題型也比較靈活,一般有論述、材料分析和案例分析題,有的則布置一篇論文。可見,教師對考試的認識在不斷深化。但我們也要看到不足。筆者認為,目前很多學校的考試有一個通病:考題重復率太高,翻開某一門課幾年的試卷看看,題目沒有什么變化,甚至連提法都完全一樣;試題亦過于簡單,相當一部分都能從教材中找到完整答案。這樣的考試既不能考察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也無法考察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科學分析社會現象和社會問題的能力。至于論文,大多從網上直接下載資料,根本不加思索。考試不科學,把關不嚴格,恐怕是公共政治理論課逃課現象比較嚴重的一個重要原因。
此外,對學生的平時考核也欠客觀公允。平時成績的參考項目一般有小測驗、出勤、論文。小測驗實際上是檢查出勤的一個手段,一般每學期至多兩次。至于考勤,由于大班授課,教師一般是抽查。而論文作業完成情況,前已述之。僅憑一兩次的測驗、偶爾的考勤和網上抄襲的文章,能判斷出學生的實際學習態度和學習效果嗎?實際上,平時考核往往流于形式。
對于考試,筆者認為,考試出題要科學規范,起碼應當遵循兩條原則:有利于教師的教和今后學生的學;有利于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要充分發揮考試的指揮棒作用,杜絕學生考試前突擊下載網絡文章、排長隊復印筆記及其他參考資料,考試中機械抄寫的僥幸心理。至于平時考核,要本著客觀、公正的原則,多渠道、多手段綜合考查。除了上面提到的一些方式,我們還要注意觀察學生課堂上的反應,并利用課間、或借助網絡平臺,多與學生交流;鼓勵學生參加社會調查、發表論文,或作主題發言等等。
作為學校來講,對待考試環節亦應像對待教學環節一樣,加強督導檢查。因為它同樣關系到學校的形象。這并非夸大其詞。我們現在實行網上評教,這對教師產生了很大的激勵作用。眾目睽睽之下,想馬虎都困難。因此,筆者萌生一個大膽的想法:網上評考,師生共同參與。相信此舉必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坦白地說,由于受各種思想文化的沖擊,加之學生主體意識的增強,以及社會上急功近利思想的影響,要把思政課講到眾口皆碑的地步,確有相當的困難。但是,只要我們的教師肯于付出,勤于探索,敏于思考,學校方面加強監督管理和師資培養,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狀況定會有明顯改觀。
參考文獻:
[1]郭德宏.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中共黨史研究的新進展[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王雅麗(1972-)女,河北魏縣人,漢,講師,河北大學馬列部教師
孫玉芹(1972-),女,河北遵化人,漢族,講師,河北大學人文學院博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