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理使用制度是著作權法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制度,探析“合理使用”在圖書館館藏資源數字化、自建數據庫、數字資源下載、文獻傳遞資源建設及網絡資源鏈接等方式下的適用范圍,澄清模糊認識,提高文獻信息資源保障率,實現信息資源的普遍共享。
[關鍵詞]圖書館;文獻資源;合理使用;著作權
[中圖分類號]G2507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05-0064-03
Analysis on Fair Use of Library Resources ConstructionCai Liping
(Library,Zhengzhou University of Light Industry,Zhengzhou 450002,China)
[Abstract]Fair use is a very important system of copyright,this paper analyzed“fair use”of resources in the library collection digitization,self-built databases,digital resources downloads,document delivery resources building and network resources linking,etc.to expand sources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enhance the safeguard rate of literature information resource,realize information resource universal sharing.
[Keywords]library;lliterature resources;fair use;authority right
1 “合理使用”及圖書館信息傳播特點
所謂“合理使用”,是指在特定條件下允許個人和特定組織在未經版權人許可的情況下無償使用版權作品的法律規范[1]。“合理使用”是各國著作權法普遍適用的著作權權利限制原則。我國現行《著作權法》規定有12個方面的權利限制條款。其中適應圖書館的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為個人學習、研究和欣賞,使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二是為介紹、評論某一作品或者說明某一問題,在作品中適當引用他人已經發表的作品;三是為學校課堂教學或者科學研究,翻譯或者少量復制已經發表的作品,供教學或者科研人員使用,但不得出版發行;四是圖書館、檔案館、紀念館、博物館、美術館等,為陳列或者保存版本的需要,復制本館收藏的作品。在上述情況下使用作品,可以不經著作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權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權利。
圖書館作為政府保障公民的獲取知識信息的基本權利而設立的公益設施,其信息傳播行為完全是旨在增進公共利益、維護信息公平的正義行為,不具有商業經營的特征,主要是為讀者提供“學術的”“研究的”服務,是“非贏利的教育目的”,而且傳播范圍控制在一定區域內,不會構成對權利人利益的重大損害。
2 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中的“合理使用”界定
21 館藏資源數字化
館藏資源數字化是圖書館對本單位或本系統傳統圖書館有形介質載體的文獻數字化,是傳統資源的數字復制。近些年來,國內外許多圖書館相繼展開了以資源數字化建設為核心的數字圖書館建設工作。包括(1)選擇讀者使用頻率高的館藏文獻數字化;(2)將特色館藏文獻數字化;(3)將有較高價值的館藏文獻數字化;(4)將所購數字圖書館沒涵蓋的資源數字化,等等。
館藏數字化版權的“合理使用”是指將作品進行數字化可以不經版權人許可、不向其支付報酬,但應當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稱,并且不得侵犯版權人依照版權法享有的其他權利的合法行為。圖書館為陳列和保存版本需要,其傳播目的主要是為讀者提供“學術的”“研究的”服務,并且傳播范圍限定在一個封閉的區域內,由于“數字的不是不同的”,同理,“數字圖書館不是不同的”的命題也隨之成立,傳統圖書館的合理使用制度應當延及數字圖書館[2],所以圖書館可以將本單位或本系統傳統圖書館有形介質載體的文獻數字化,以實現在信息貯存、檢索和瀏覽上更為便捷、安全和經濟,建立自己獨有的信息數據庫;同樣,圖書館也可以建設“隨書光盤數據庫”,將隨書光盤復制到圖書館網絡服務器,利用相關軟件進行排序整理后,提供網絡下載使用,在局域網范圍內供讀者使用。這樣增加了電子資源的數量,提高了電子文獻資源利用率,方便廣大用戶利用。這些都應屬于“合理使用”范疇。
22 自建數據庫
圖書館的自建數據庫,是圖書館自主開發建設并通過網絡開展信息檢索等服務的數據庫。圖書館自建數據庫是在對印刷型文獻資源和數字資源進行選擇、鑒別和整合的基礎上形成的,數據來源比較復雜,屬于匯編作品,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范疇[3]。
圖書館自己建設的數據庫一般包括:書目數據庫、文摘數據庫和全文數據庫。對于書目數據庫的開發過程不存在著作權問題,值得注意的是,應確保數據的正確性,保護作者的署名權、作品完整權等精神權利不受侵害。對于文摘和全文數據庫的開發問題就比較復雜,除原有館藏資源、進入公有領域的作品和網上免費資源外,在使用其它作品原文時,依據我國著作權法第32條規定:作品一旦在報刊上刊登后,“除著作權人聲明不得轉載、摘編外,其他報刊可以轉載或者作為文摘、資料刊登,但應該按照規定向著作權人支付報酬”。因此,在制作文摘和全文數據庫時,對一些作品的使用需支付相應的報酬,不屬于“合理使用”范疇。但筆者認為:圖書館自建數據庫若只是為提供用戶“學習、研究”使用,限制在非贏利性、公益性圖書館局域范圍內的信息傳播和提供服務的,應納入“合理使用”范疇。眾所周知,公益性圖書館的信息傳播是“免費”的,經費緊缺是我國公益性圖書館面臨的主要困難,在這種情況下,若一味強調“付費”為合理使用的必備要件,那么,圖書館通過信息網絡向社會公眾傳播知識和信息的功能必將在“付費”的制約下喪失殆盡。法定許可中的“付費”原則對公益性圖書館合理使用來說應該是虛置性的,不應把它視為實際可發生的貨幣支付過程[4]。當然,若個別圖書館把自建數據庫作為自主知識產權作品進行商業行為的除外。
2010年5月第30卷第5期圖書館文獻資源建設中“合理使用”問題探析May,2010Vol30 No523 數字資源下載
近年來,一些圖書館為節省經費,采用對已購買使用權的數字資源進行下載的方式,豐富館藏資源。如:高校圖書館為滿足教學科研的需要,每年要訂購大量的中外文期刊,尤其是外文期刊占據了經費的相當比例[5]。由于一種外文紙質期刊價格動輒上千、上萬,高校圖書館在增加外文期刊電子資源采購經費的同時,外文紙質期刊的訂購數量一減再減。盡管由于外文電子資源的影響,紙質外文期刊的利用率在逐年降低,但是從為陳列、保存版本及滿足高校開展的各種專業評估、學科建設需要的角度考慮,還必須保證一定數量的外文紙質期刊。一些圖書館采取對所訂購的外文期刊數字資源進行下載裝訂的方式,即挑選部分與學校學科專業緊密聯系、利用率較高的期刊進行下載裝訂(復本兩冊,注明內部資料),一本保存在圖書館,一本保存在相關院系資料室(分館),方便讀者使用。這樣既滿足了保存外文期刊版本、提高外文文獻保障率及各種學科、專業評估檢查的需要,同時又節省了部分訂購紙質外刊的費用,把有限的經費用在更關鍵的地方。
數字資源下載只是一種簡單的計算機操作,其中沒有人的創造性勞動,沒有產生新的作品。因此,網上資源下載應歸屬于復制行為[6]。圖書館為陳列和保存版本的需要,下載已經購買的數字資源,下載的作品只供學習、研究之用,不用于贏利,并且限定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同時復制件數量有限,也不會對著作權作品的潛在銷售市場產生很大的影響,這應是屬于“合理使用”的范疇。當然,為避免不必要的糾紛,圖書館在購買數據庫時,可就適量下載問題提前與數據庫出版商協商并簽訂許可使用協議,盡可能使出版商提供大部分甚至全部的技術支持,以保證數據庫的正常使用。
24 文獻傳遞資源建設
電子文獻傳遞通常是指信息服務機構通過互聯網向全球用戶提供各種原始電子文獻的服務。圖書館開展的文獻傳遞工作是實現資源共享的有效舉措。文獻傳遞服務在彌補館藏資源不足、滿足用戶需求、提供高效的文獻信息服務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少圖書館從供應鏈的角度把文獻傳遞服務納入資源建設體系,充分發揮文獻傳遞這一資源建設的渠道,把文獻資源與文獻傳遞服務系統的建設、資源供應能力的建設以及第三方資源的利用等各方面的因素充分、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整合化資源建設機制[7]。也有少數圖書館為了更好的利用這部分資源,利用數據庫技術平臺自建文獻傳遞數據庫,把傳遞過來的文獻保存下來,以備今后讀者之需,既節約圖書館文獻傳遞費用,又豐富了圖書館館藏資源。
電子文獻的傳遞方式主要有E-mail方式和Ftp方式。它只能算是一種面向私人領域的文獻傳遞,是一種普通的網絡傳輸行為,屬于“合理使用”的范疇[8]。圖書館建設文獻傳遞數據庫,文獻信息資源來自CALIS、CASHL等文獻傳遞服務組織的成員館,主要目的是為本校的教學科研提供服務,不作商業用途,并且僅在局域網范圍內使用,屬于“合理使用”的范疇。當然圖書館要采取相應的版權風險規避措施,建成的文獻傳遞數據庫要嚴格限制IP地址,僅供局域網用戶免費使用,使用目的是為學校教學和科研服務,并以網上公告的方式強調不以贏利為目的,如果版權人對某一數據提出異議,可以立即刪除;也可以設置數據庫使用權限,局域網外用戶只能看到文獻摘要和題錄。
25 網絡資源鏈接
網絡上存在著大量具有重要參考價值的學術資源,對這些資源進行加工整序,鏈接到圖書館館的主頁上,成為圖書館館的虛擬館藏,既可以節省經費,擴大館藏,又能夠更好地滿足用戶需求。基于這種考慮,近年來,圖書館紛紛開展網絡資源服務,建設各類資源導航系統,擴大虛擬館藏資源數量,實現信息資源的共享。目前主要的建設模式有:(1)“收集網址+簡單著錄”建設模式:一般采用普通鏈接方式,只是提供進入對方網站的快捷路徑,屏幕上完全轉換成被鏈者的網站地址和頁面內容[9]。如果鏈接標志是被鏈文件的網址,那么侵犯被鏈文件著作權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因為網址屬于功能性或事實性因素,不受著作權保護。但如果鏈接標志是照片、圖案等被鏈文件權利人的圖形作品,設鏈者就要被追究擅自使用他人作品的侵權責任了。但一般認為書名、文章標題等詞語組合如缺乏原創性則不屬于著作權法保護的客體。在我國法律體系下,設鏈者因為使用書名、文章標題的文字組合作為鏈接標志而構成著作權侵權的可能性也不大[10]。超鏈接使得作品的傳播更為便捷和廣泛,一方面給著作權人帶來了利益,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公眾接觸作品的成本。對于著作權人和公眾是雙贏。實際上,如果局限于鏈接行為本身,那么不論鏈接采用何種方式,設鏈者都不會構成對著作權任何一項專有權利的直接侵犯。只要鏈接的對象是合法的,鏈接即構成著作權法規定的“合理使用“要件,都屬于“合理使用”。(2)網絡資源本地化的建設模式:一般利用spider等軟件在互聯網中自動抓取,收集信息,并將其復制在其相應的服務器上存儲,然后進行整理、歸納,建立索引文件[9]。這些信息資源主要來源于網站的各類數據庫和網頁存檔服務,圖書館是為教育和科研的需要而拷貝或錄入一部分內容,存儲在網站特定的服務器上,再按用戶的指令將其直接傳送到用戶終端,傳播范圍限定在一定區域內,這種做法符合“合理使用”規則。同時對于圖書館鏈接服務應適用信息網絡傳播“避風港”原則,即圖書館沒有義務審查上載、存儲、鏈接或搜索的內容是否侵犯他人版權,而僅承擔在接到權利人通知后移出相關內容的義務。
3 圖書館資源建設“合理使用”注意事項
31 范圍限制原則
同時使用同一作品的用戶數量應是有限的。圖書館通過網絡傳送作品必須控制在一定范圍以內,并通過一定的技術措施來保證這些信息不被任意復制或未經許可在局域網之外傳播。比如大中學、研究所,在它們相對封閉的局域范圍內傳遞數字信息和印刷資源。
32 內容有限原則
即復制與引用的合理使用必須滿足“少量”的原則。不得借“引用”與“少量復制”,妨礙作品的正常使用與無故損害作者的正當權益。使用不應對知識產品的市場銷售造成潛在的大的威脅。
33 無償原則
無論是印刷本還是數字復制件不得以贏利為目的。如個別圖書館采取對外文數字資源下載裝訂后,賣給其它圖書館,從中獲利的做法,是侵犯知識產權權益的。
34 技術措施和權利管理信息的保護
“合理使用”要注意對作品技術措施和權利信息的保護。根據我國《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若出現下載、拷貝數字作品時,未經權利人許可,故意避開或者破壞權利人為其作品、錄音錄像制品采取的保護著作權的技術措施;故意刪除或者改變作品、錄音錄像制品等的權利管理信息,即構成侵權,法律、行政法規另有規定的除外[11]。
35 及時移除原則
在提供信息網絡傳播服務時,若權利人提出異議通知圖書情報系統后,圖書館應立刻撤除相關內容和鏈接,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爭端。
參考文獻
[1]王曉軍.數字圖書館合理使用規范適用的思考[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6,(3):13-16.
[2]謝新根,葉惠芳,朱丹君.館藏數字化版權的合理使用[J].圖書館理論與實踐,2005,(3):23-25.
[3]徐軒.圖書館自建數據庫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08,(4):96-98.
[4]蔣永福.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與圖書館合理使用[J].圖書情報工作,2006,(7):14-17.
[5]程文艷.電子資源許可使用的發展脈絡研究[J].圖書館建設,2009,(9):31-33.
[6]許明金,林楊.數字時代圖書館著作權合理使用制度研究[J].圖書館,2007,(4):67-70.
[7]賈蘋.第三方資源利用與資源共享的實踐探索[J].圖書館建設,2009,(9):28-30.
[8]胡芳,鐘永恒.電子資源許可協議對文獻傳遞服務的影響及應對策略[J].圖書館雜志,2007,(11):27-29.
[9]陳旭華.“網絡資源學科導航系統”不同建設模式所涉及的知識產權問題[J].圖書館學研究,2006,(9):91-93.
[10]陸美,劉志剛.版權合理使用制度的多維視角[J].圖書館學研究,2009,(3):74-76.
[11]汪瓊.圖書館參考咨詢的知識產權問題研究[J].情報雜志,2008,(4):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