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在介紹預測學與圖書館預測學理論發展歷史的基礎上,著重論述了圖書館預測學的涵義及內容、研究對象、學科基礎和預測的程序和方法等,為“圖書館預測學”這一新興學科建立了學科體系,以指導實踐。
[關鍵詞]圖書館學;預測學;論綱
[中圖分類號]G25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05-0018-03
The Thesis of Library PredictionsZhang Liang
(Library,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 116029,China)
[Abstract]Through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history of the theory of predictions and library predictions,this article discussed the meaning,contents,research object,subject foundation of library predictions,as well as the procedures and methods,built up the academic system and practice instructions for“library predictions”.
[Keywords]library;predictions;thesis
對于任何一個學科而言,科學合理的預測都是決策科學化的前提和保證。針對于現今知識爆炸的年代,圖書館對于知識的“物理擁有”(擁有模式是指提供給讀者的服務是通過物理存在概念上的本館占有文獻來實現的模式。)[1]已無法實現其原來的包容性,加上網絡給圖書館帶來“獲取”(獲取模式是一種不占有物理館藏而通過網絡等技術為傳播媒介,取得的能夠滿足讀者(用戶)需求的信息的模式。)[2]的機遇以及“存取一體”[3]的現狀,更使得圖書館需要有選擇性的發展文獻資源和整合文獻資源,因此筆者提出了圖書館預測學的概念,并從理論和應用兩個方面對其進行了詳細的闡述,最后討論了一下其實際可行性。
1 預測學與圖書館預測學理論的發展歷史
11 預測學理論的發展歷史
“預測”一詞,究其根源,是來自古希臘的術語,我國自古也有“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這兩句對于預測的描述,這充分說明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早已重視預測在人們社會活動中的積極作用。然而,古代人們所謂的預測只是一種簡單直觀的判斷,真正作為一門科學的預測學,是科學技術高度發達的20世紀才產生的,例如20世紀初的巴布生圖表就是早期的商品、證券和貨幣市場預測資料;30年代,凱恩斯提出了政府干預和市場機制相結合的經濟模型;1937年諾依曼又提出了擴展經濟模型。因此我們可以說,科學的基礎預測(主要指經濟和商業預測)起步于20世紀30年代。相對于基礎預測的技術預測則滯后一些,開始于40年代中期,可直到50年代末才得到廣泛應用。60年代,預測學從純粹理論探討階段發展到有實效應用研究階段,主要研究對象也從社會科學轉向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4]。70年代至今,預測學越來越受到世人的關注,研究日益深入和細化,從而成為一門發展迅速和富有挑戰的學科。
12 圖書館預測學理論的發展歷史
圖書館預測學是預測學的一門分支學科,1988年蔣建華于《預測學在圖書館藏書建設中的應用初探》[5]一文中將預測學方法引入圖書館藏書建設,2003年靳力于《圖書館管理預測的一種新模型》[6]一文中將預測學理論應用與圖書館管理中,同年譚文華于《高校圖書館圖書流通的灰色預測》[7]一文中將灰色預測應用于文獻流通中,2004年吳淑玲于《利用Logistic模型預測我國數字圖書館的發展趨勢》[8]一文中將模型預測引入數字圖書館研究,“圖書館預測學”這一概念是筆者2006年于《試論圖書館預測學》[9]一文中提出,文章還著重論述了其內容、程序和方法,建立了初步的理論體系,隨后,筆者又通過《論圖書館文獻資源預測學》[10]和《圖書館采購文獻的灰色預測模型構建》[11]2篇文章著重論述了圖書館預測學的主要內容和預測方法的應用,2007年郭啟剛于《圖書館參考咨詢服務的相關預測》[12]一文中將預測學知識成功應用于參考咨詢服務。
以上就是預測學與圖書館預測學理論的發展歷史,以下筆者將具體論述圖書館預測學的基礎理論。
2 圖書館預測學的涵義、內容及性質
圖書館預測學是圖書館學和預測學的一門交叉學科,它是在預測學發展到一定時期(相對成熟階段)和圖書館學決策需要共同作用而產生的,下面我們將首先討論其概念、內容和性質。
圖書館預測學,筆者認為是指圖書館管理者(決策者)根據圖書館自身既有資源及圖書館性質、地域需求等一系列主觀或客觀現實,通過各個學科(如數學、統計學等)知識的綜合為手段所做的科學分析,從而推論出未來發展趨勢以指導圖書館在一定歷史時期的活動的一門科學。其主要內容可以歸結為文獻資源預測學、人力資源預測學、財產資源預測學和圖書館技術預測學等4個方面。
根據以上對圖書館預測學的涵義和內容的論述,我們得到其具有以下性質:(1)工具性[13]:圖書館所做的預測學主要是一種應用工具,是用來為圖書館事業的整體發展出謀劃策,是保證圖書館各項工作能夠實現圖書館既定戰略目標的重要手段,是為圖書館能夠實現科學管理而服務的;(2)推理性:圖書館預測學之所以具有推理性,是因為它主要研究圖書館的未來發展,通過已知情況,來推理圖書館事業未來的新形勢、新方法、新規律,從大的方面說,研究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如何應對人類社會高速發展的政治、經濟和科學文化,如何與其相適應,如何與其他學科攜手并肩,共同造福人類;(3)嚴謹性:圖書館進行預測是建立在準確、科學、合理的理論基礎上的,是以系統論、控制論和信息論為行為的方法論,運用先進的科學知識和現代的技術手段,通過定性、定量等方法,來預測圖書館事業及其活動的,從而探索圖書館的未來發展;(4)信息性:由于圖書館預測學的嚴謹性,使其在整個預測過程中都不能離開通過各種方法收集到的信息,只有盡可能收集到最多的精確的數據和信息,才能運用各種技術方法進行預測,從而指導圖書館以最好的模式向前發展,否則就達不到預測的目的。
2010年5月第30卷第5期圖書館預測學論綱May,2010Vol30 No53 圖書館預測學的研究對象和預測的原則
31 圖書館預測學的研究對象
一門成熟的學科都要有其研究對象,那么,圖書館預測學就首先應該確立自己的研究對象。圖書館預測學的研究對象,筆者認為,是圖書館進行預測的行為活動,其既包括理論研究,也包括應用研究。圖書館預測學理論研究包括基礎理論研究、方法論研究和具體預測方法研究等;圖書館預測學應用研究則主要研究圖書館預測學理論在圖書館事業的應用所產生的特殊規律。
圖書館預測學理論研究包括以下內容:基礎準備研究、分類和形式研究、原理研究、結構研究、程序研究、根據研究、方法與技術研究、結果研究、效果研究和反饋評價研究等。
在圖書館預測學的研究中,應用研究比理論研究更具有實際意義,更能體現預測效果。但是,應用研究是建立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的。應用研究,就是研究如何才能有效地應用預測學的理論和方法,針對具體工作內容實際,做出預測行為,得出預測結果,為科學決策提出具體詳細的可行方案而服務。
32 圖書館預測學預測的原則
對圖書館進行預測并不是隨心所欲地推測和毫無根據地推理,它必須建立在科學準確的數據信息的基礎上,必須遵循以下原則:(1)整體性原則:將圖書館看作一個整體而研究;(2)協調性原則:圖書館各部門要保證充分協調;(3)修正性原則:預測行為難免誤差,這就需要不斷的修正預測模型,保證預測結果的正確性;(4)現實性原則:預測行為要以現實為基礎;(5)持續性原則:預測工作要有持續性,不能做做停停,畢竟持續才有效果;(6)客觀性原則:必須把能實現的和不能實現的預測區別開來,在多種可能性中客觀選擇圖書館最優的發展方案。
4 圖書館預測學的學科基礎
一個學科的建立,必有其建立的學科基礎。圖書館預測學也不例外,在筆者看來,圖書館預測學的學科基礎主要包括理論基礎和科技基礎。
41 圖書館預測學的理論基礎
圖書館預測學之所以能夠稱為科學的學科,是因為它以馬克思的辨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作為理論基礎。馬克思主義認為,物質世界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規律,在不斷地運動和發展,世間沒有絕對孤立、靜止和永遠不變的東西[4]。圖書館預測活動既然是預見圖書館未來的發展、變化和趨勢方向的活動,那么它就必須建立在唯物論和辨證論的基礎之上,才能真正達到預測的目的。馬克思主義的辨證唯物論從方法論方面為圖書館預測學奠定了3塊基石:對立統一規律、質量互變守恒規律和辨證的否定之否定規律。
42 圖書館預測學的科技基礎
馬克思的辨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是圖書館預測學的理論基礎,那么。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這“新三論”就是圖書館預測學的科技基礎。
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不但是現代科學技術革命的產物,是20世紀新興的3種科學理論,而且是總結現代科學技術發展規律的3種科學的方法論。因此,它們對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在方法論上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預測圖書館的未來是一項很有難度的科學研究工作,它需要綜合運用人類已經獲得的各種科學知識和科學方法,預測科學總是在不斷吸收最新的科學技術成果的過程中發展前進的。
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在圖書館預測學中的應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兩個方面:(1)提供了理論依據;(2)發展了方法論和技術方法。因此,在圖書館預測學的理論研究和方法論研究中,可以明顯地看到控制論、信息論和系統論這“新三論”的影響,看到它們和圖書館預測學的緊密結合。
5 圖書館預測學預測的程序和方法
預測的科學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預測程序的規范性和預測方法的準確性,因而預測程序的設計和預測方法的選擇是預測過程中的重要環節,對預測的成敗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51 圖書館預測學預測的程序
程序是確立預測行為的環節、步驟和次序的連續過程,對于圖書館預測學來說,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既相互獨立,又相互聯系的程序。
(1)分析圖書館預測對象及其所處的環境、背景和發展階段;
(2)確定預測目標和選擇預測類型;
(3)收集和研究既有信息數據,編寫假想腳本;
(4)選擇預測方法和建立預測模型;
(5)研究預測結果,編寫預測報告。
52 圖書館預測的方法和分類
預測的可靠性,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正確選擇科學的預測方法,預測方法多達200多種,但截止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統一的、完整、普遍適用的分類體系,以下筆者將首先介紹幾種預測方法的分類方法。
(1)蘇聯的秋也夫在《過程的定量特性預測》一書中,把預測方法分為兩類:啟發式預測(專家預測)和數學模型預測[14]。
(2)美國的馬可利達契斯在《預測方法和應用》一書中,把預測方法分為技術方法和定量方法[15]。
(3)美國的沙利文和克雷康貝把預測方法分為定性方法、時間數列方法和因果模型[16]。
(4)蘇聯的道勃羅夫在《科學和技術預測》一書中,把預測方法分為3類,8組和19種,其中3類是專家評估法、趨勢外推法和模型法[17]。
(5)美國的瓊斯和特維斯在《計劃決策中的技術預測》一書中,根據預測要素把預測方法分為:定性預測、定量預測、定時預測和概率預測[18]。
(6)揚奇在《遠景中的技術預測》一書中,把預測方法分為4類:直觀性預測、探索性預測、目標預測和反饋性預測[19]。
以上各種分類體系中,筆者大體總結出適合于圖書館使用的預測方法有趨勢外推法、調查法、反饋法、描述法、回歸分析法、灰色預測法(基于少數據模型GM(1,1)的預測稱為灰色預測[20])等等。
6 小 結
本文筆者通過對預測學與圖書館預測學理論發展歷史、圖書館預測學的涵義及內容、研究對象、學科基礎和預測的程序和方法等問題的論述,簡單為“圖書館預測學”建立了學科體系,由于這一理論的提出時間不長,實踐上還沒有得到完全檢驗,所以還不是很成熟,還期待著我們做更深層次的探究,筆者認為,隨著這一理論的不斷發展和完善,其對于圖書館的各項實踐必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高波,吳慰慈.信息技術與館藏空間結構的變革[J].大學圖書館學報,2000,(6):45-50.
[2]劉茲恒,張久珍.對存取與擁有的再思考[J].圖書館雜志,2000,(12):12-16.
[3]張亮.論非規則波動曲線性“存取一體”館藏發展模式[J].情報雜志,2007,(5):140-143.
[4]孫明璽.現代預測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84:1-4,7-13.
[5]蔣建華.預測學在圖書館藏書建設中的應用初探[J].江蘇圖書館學報,1988,(2):15-17.
[6]靳力.圖書館管理預測的一種新模型[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3,(4):92-93.
[7]譚文華.高校圖書館圖書流通的灰色預測[J].現代情報,2003,(10):119-120.
[8]吳淑玲.利用Logistic模型預測我國數字圖書館的發展趨勢[J].情報雜志,2004,(4):56-57.
[9]張亮,宮宇.試論圖書館預測學[J].圖書館界,2006,(3):33-36.
[10]張亮.論圖書館文獻資源預測學[J].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7,(22):124.
[11]張亮,趙云.圖書館采購文獻的灰色預測模型構建[J].情報雜志,2007,(6):131-133.
[12]郭啟剛.圖書館參考咨詢服務的相關預測[J].平頂山工學院學報,2007,(5):87-88.
[13]阮全貴.論圖書館預測[J].圖書館,1985,(5):45-50.
[14]ЮВЧуеь,ПрогнозированиеκоличественньΙхпроцессов,1975.
[15]Markridakis,Spyros and Others:Forecasting Method and Application,1978,(1983年第2版).
[16]William Sullivan,W.Wayne Claycombe,Fundamentals of Forecasting,1977.
[17]ГΜДоδров,Прогнозированиенаукиитехники,1977.
[18]Harry Jones,Brian C.Twiss,Forecasting Technology for Planning Decision,1978.
[19]Erich Jantsch,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in Perspective,1967.
[20]鄧聚龍.灰預測與灰決策[M].武漢: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2:1.2010年5月第30卷第5期我國圖書館立法現狀、問題與前景May,2010Vol30 No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