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采用文獻計量方法,對國內電子資源評價研究領域論文的年代分布、期刊分布、著者分布及主題分布進行了定量分析,探討了這一領域論文研究特點及存在的問題,對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電子資源;評價;綜述;計量分析
[中圖分類號]G35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821(2010)01—0026—04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圖書館對電子資源投入的不斷加大,出于對自己在電子資源方面不斷增長的投資及其所產生的效益兩者關系的關注,政策制訂者、決策者、管理者、資助者等都希望了解電子資源建設方面的投入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了回報,這使得電子資源績效評估成為一項緊迫的任務。于是,歐美國家開始嘗試電子資源使用及其服務績效評估的相關研究,它成為了近年來圖書館學領域備受關注且有極強實踐意義的一個重點和熱點問題。國內電子資源的評估研究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后,早期的研究發展非常緩慢,到2003年以后,隨著電子資源經費所占比重的增加,電子資源評價研究逐漸受到圖書情報界權威學者的關注和重視。
1 研究資料與方法
考慮到各個中文數據庫收錄文獻的特點和互補性,本文以重慶維普(VIP)、中國知網(CNKI)和萬方學位論文為統計源,經過去重和篩選,得到相關檢索結果190篇,其中碩士學位論文11篇,博士學位論文1篇。然后將檢索結果通過excel處理分析,得到各項統計結果。具體檢索策略見表1。
2 結果與分析
2.1 年代分布
某領域期刊論文在時間上的分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該領域學術研究的理論水平和實踐發展速度。從表2可以看出,2003年以前,我國的電子資源評價研究處于起步階段,每年的發文量不足10篇,最早的1篇是1999年趙煒霞發表的題目為《電子期刊及其收集策略探微》的文章,文中介紹了電子期刊的優缺點并對電子期刊與紙本期刊進行了嚴格的成本效益對比分析。2002年,北京大學圖書館的肖瓏率先提出建立電子資源評估體系,并詳細論述了電子資源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方法及其主要內容。2003年末,復旦大學的王樂撰寫了網絡資源購前試用與評價體系,對電子資源的評價內容和指標進行初步分析和總結。至此,我國的電子資源評價研究逐漸進入發展階段。從圖1中可以看出,2004年開始到2006年,電子資源評價研究開始快速發展起來,每年以10篇左右的速度遞增,這主要是由于隨著電子資源采購經費所占比重的曰益增長,電子資源的使用和績效評估研究日益引起人們的重視,一些數字化程度較高的圖書館和相關機構與學者開始關注這一問題。這一研究內容主要是關于評估指標和評價方法、個案式分析評價及綜述性文獻。2006年之后,我國的電子資源評價研究逐漸進入穩定發展階段,每年的文獻量保持在40篇左右。圖]的圖形正好構成了一個完整的logistic曲線,但我們還不能就此判斷電子資源評價研究已經進入成熟階段,也有可能遇到研究瓶頸,暫時處于穩步發展階段,尚未形成向上突破。因數據庫收錄時間的滯后性,2009年數據不夠完整,暫且忽略不計。
2.2 期刊分布
電子資源評價期刊分布比較集中,190篇文獻去掉12篇學位論文,178篇文獻分布于57種期刊中,平均每種期刊載文量為3.12。表3顯示,發表5篇以上的期刊有12種,共94篇文獻,占發文總數的52.81%,全部為圖書情報類核心期刊。經作者統計,178篇文獻中,有60%以上的文獻發表于圖書情報類核心期刊上,可見電子資源評價這一研究熱點倍受圖書情報界權威學者的關注和重視。
從電子資源評價文獻的期刊分布來看,現代情報和圖書情報工作發表相關論文最多,均為16篇,占發文總數的8.99%,與其他領域期刊最高發文量相比,并不算高。可見,我國的電子資源評價工作尚未得到深入廣泛的開展,電子資源評價研究尚處于探索、發展階段。
2.3 署者分布
以第一作者發表文獻統計,190篇文獻共有作者155人,其中發表1篇論文的作者有134人,占總人數的86.45%,見表4,形成了一個較長的尾部,可見瞬間作者的比例較高。發表2篇論文的作者有15人,占總人數的9.68%,2篇以下的作者占總人數的96.13%,可見我國的電子資源評價研究已經形成了一定數量的研究群體,但相對其他研究領域還比較分散,大多數作者尚處于突發性研究階段,研究的連續性還比較缺乏。但我們也可喜的發現,發表3篇文獻的作者有3人,4篇的2人,9篇的1人,說明電子資源評價領域的核心作者群已經形成,見表5,但規模還不夠大。核心作者中,西南交通大學圖書館的徐革論文最多,8篇文章全部為圖書情報類核心期刊,且發表了l篇博士學位論文,提出了運用灰色統計法進行電子資源評價影響因子篩選的思想,具有很強的獨創性和實踐意義。其他作者除史繼紅1篇文章發表于數字圖書館論壇外,其余均為圖書情報類核心期刊,宋迎迎還發表碩士學位論文Ⅱ篇。另外,鄭州大學信息管理系的索傳軍還獲得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和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的支持,可見電子資源評價的核心作者文章質量也非常高。但我們研究也發現,這些論文主要發表于2005—2007年,研究年限跨度最長的是徐革,時間為2004—2007年。由此可見,我國電子資源評價研究還缺乏圖書情報界學者的持續關注和連續性研究。
190篇文獻來自于114家機構。發文最多的是鄭州大學信息管理系,15篇;其次為西南交通大學圖書館,8篇。其他還有復旦大學圖書館、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清華大學圖書館、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北京語言大學圖書館等,發文都在4篇以上。以上機構,除西南交通大學圖書館和北京語言大學圖書館外,均為我國圖書情報專業實力最強的院系和著名高校圖書館中的佼佼者。西南交通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因個別核心作者發文量較高使得機構發文總數也較高,但這一現象不具有普遍規律。研究中我們還發現,有1篇來自新加坡的文章,這說明我國的電子資源評價研究已經受到國外同行的關注,研究隊伍日益廣泛。
2.4 主題分布
對文獻主題進行分析有助于我們了解該研究領域的基本特點及重點內容,掌握研究發展的整體趨勢和規律。電子資源評價研究文獻按內容及熱點,大致分為個案式研究、綜合評估體系和評價方法、績效評估體系和評價方法、實踐調查與介紹、國外研究、個案研究、評價模型和模式及文獻綜述7個方面,如表7所示。
電子資源綜合評估體系和評價方法主要是指對電子資源質量的評價,主要注重信息資源自身的價值,如學術性、權威性等。由于評價體系構建屬于電子資源評價中最為基礎的領域,如果無法在此環節取得突破,后續工作便無法展開,所以國內對這方面的研究相對較多,占發文總量的59.47%。
電子資源績效評估體系和評價方法是指依據指標體系對電子資源服務質量進行定量的測度和定性的分析。評估的內容主要包括電子資源收錄的內容、數據的可用性、用戶訪問情況、成本分析、培訓情況及用戶滿意度等等。因為電子資源評價學者絕大多數來自圖書館等各類型文獻機構,因此在開展相關研究時,往往將重點集中在與其職能和日常工作密切相關的資源使用效果評估領域。國內這方面的研究共有33篇。
個案式研究主要是指對某種或某類電子資源進行綜合評價和比較。如張麗園的5種全文電子期刊數據庫的評價分析,劉鋒的兩種農業、生物學科全文期刊數據庫評價分析,是對某種電子資源的評價分析。王祖國的全文電子期刊數據庫評估指標體系研究,余恒鑫的中文電子期刊數據庫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則是對某類電子資源的評價研究。江杭生的從學科結構角度優化調整電子資源——首都師范大學圖書館個案研究,是對某一機構的分析研究。這類文獻為圖書館選擇電子資源提供了參考依據,也為電子資源評價體系的構建提供了借鑒。但這種研究數量較少,我國學者今后可多做努力。
國外研究主要是對國外電子資源評價體系的介紹及國內外的對比分析,目前我國對國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歐美,內容包括ARL的E—metrics項目、COUNTER項目、歐洲圖書館績效評價和質量管理系統EQUINOX項目、ISO2789附錄A、NISO的SUSHI標準和網絡環境中國家公共圖書館統計和績效測度項目等等。由于國外電子資源評價起步較早,有很多值得國內借鑒的地方,但由于語言及經費所限,國內這一方面的研究相對比較缺乏。
目前國內對電子資源評價文獻的綜述文獻占發文總數的7.37%,與其他領域相比較多。說明國內學者對這一研究熱點的關注。
3 結 論
通過以上對已有研究論文的計量分析,可以看出,可以看出短短幾年時間。電子資源評價研究已成為研究熱點,并受到圖書情報界權威的重視,獲得了快速發展。許多碩士及博士參與到這一研究中來,這一領域60%以上的論文發表在圖書情報類核心期刊上,相關研究學術水平較高。
研究中,我們也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近三年的文獻數量一直保持在40篇左右,研究數量很難向上突破,筆者分析,我國的電子資源評價研究很可能正處于瓶頸階段,而不是到了成熟時期。原因有三:(1)我國的電子資源評價研究起步較晚,與國外的電子資源評價水平相比,尚有很大一段距離。(2)相關研究中定性指標較多,定量指標較少,定性指標缺乏可比性,我國的電子資源評價研究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另外,主題研究中也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研究主題過于集中,73.68%的文獻都是關于電子資源綜合評價和績效評估方面的,且研究不夠深入,缺乏對關鍵問題的深入分析。評估指標缺乏普遍的適用性,評估指標種類太多,概念不統一,缺乏可操作性。以上方面都還有待加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