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高原,既出產茶,又出產馬,茶馬文化,分外發達。
貴州地處云貴高原東部,土壤、氣候都特別適宜茶葉生長,全省87個縣市區有84個出產茶葉。以“都勻毛尖”為代表,貴定云霧雪芽、湄潭翠芽、青山翠芽、雀舌報春、獅山碧針、雷山銀球、羊艾毛峰、九龍毛尖、瀑布雪松、遵義毛峰、梵凈翠峰等數十種貴州名茶,在全國茶葉評比中,捧走許多獎項。1912年,“都勻毛尖”就與世博會結緣。2009年,“都勻毛尖”作為貴州茶的唯一代表,與西湖龍井、安溪鐵觀音等中國傳統名茶榮獲“中國世博十大名茶”,被列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專用茶。同年,湄潭縣、金沙縣、石阡縣分別獲得中國茶葉流通協會授予的“中國特色產茶縣”、“中國貢茶之鄉”、“中國苔茶之鄉”稱號。
關于貴州茶,《明實錄》寫道:“命戶部于四川、重慶、保寧三府及播州宣慰使司(按:即今貴州省遵義市大部及黔南、黔東南自治州一部),置茶倉四所貯茶,以待客商納米中買及與西番商人易馬,各設官以掌之?!薄爸贸啥?、重慶、寶寧三府及播州宣慰司茶倉四所。命四川布政使司移文天全六番招討司,將歲輸茶課仍輸碉門茶課司,余地方就近悉送新倉收貯,聽商人交易及與西番市馬?!背鲇谫I馬的特殊需要,刺激茶葉生產的發展,貴州因此也是茶馬交易的重要場所之一。
古代貴州大部分屬四川、云南管轄,所產茶葉被稱為“川茶”、“滇茶”,是向“西番”購買馬匹的主要物資。貴州本身又出產馬,是中原向邊疆買馬的市場之一。貴州所產馬匹屬西南山地型,是國內主要的馬品種,定名為“貴州馬”。因為主要產于貴州西部,也稱“黔西馬”。據有關部門調查,目前有貴州馬大約35萬匹,其中畢節地區10萬匹左右。該地區有草山、草坡1000余萬畝,馬匹仍以放牧為主。關于“牧馬”,《史記·西南夷列傳》說:“隨畜遷徙,毋常處。”《唐書·蠻傳》說:“蠻土多駿馬。”宋代,“黔西馬”見諸史籍。北宋大觀初年,每年于“播州”買馬50匹。南宋推行茶馬制度,規定每年買馬750。元代在“亦奚薜”(意為“水西”,即今大方、黔西一帶)養馬,與西南各省一并為全國十四個牧區之一。明代,貴州以貢馬出名?!睹鲗嶄洝酚涊d,“洪武十七年十月乙酉,景川侯曹震言:‘四川、貴州二都司于西番、建昌、羅羅之地易馬四千二百五十匹,請分給陜西、河南都司將士’?!薄洞竺饕唤y志》載:“貴州養龍坑有靈物藏其下。當春初,伊人立柳坑畔,擇牝馬系之,已而云霧晦冥,類有物與接,其產必有龍駒。洪武四年,于此獲正白色馬為獻,首高九尺,長丈余,不可控馭。詔典牧者囊沙使復行苑中,乃馴。時行夕月禮于清涼山,乘之如躡云,一塵不動。贈名‘飛越峰’,且命繪成形藏焉。”開國文臣宋濂曾作《天馬贊》,其中有句:“振鬢鳴,萬馬驚,閃流電,逐飛星,九霄仿佛從龍行,但聞瀟徹風雨聲?!泵鞔膶W家楊慎在《無題》詩中寫道:“龍馬先朝出養龍,御前賜名飛越峰。人間神駿寧無種,天上孫陽不易逢?!彼^“養龍”,即今貴陽市息烽縣養龍司。上述記載充分說明,貴州不僅盛產馬匹,而且品種優良,是“市馬”的重要場所。
明代大量需要軍馬,貴州為此做出了貢獻。據《明實錄》記載,“洪武十七年五月辛丑,定茶、鹽、布匹易馬之數,烏撒(按:即今貴州威寧一帶)歲易馬六千五百匹。馬一匹,給布三十匹,或茶一百斤,鹽如之?!薄昂槲涫吣昶咴露∷龋t戶部以錦布往貴州,命宣慰靄翠易馬,得馬一千三百匹?!薄昂槲涫吣晔辉卤?,宣寧侯曹泰自貴州水西市馬還,得馬五百匹?!薄昂槲涫吣晔录滓?,貴州都司送所市馬四百匹至京師?!薄昂槲涫四暾鹿镉?,四川、貴州二都司送所市馬一萬一千六百匹至京師。”“洪武十八年十二月丁巳,貴州、烏撒、寧川、畢節等衛市馬六千七百二十九匹?!薄昂槲涫拍甓乱殉?,赍白金二萬二千六百五兩,往烏撒等處市馬,得馬七百五十五匹?!薄昂槲涠荒昃旁卤?,烏撒軍民府土酋葉原常獻馬三百匹、米四百石于征南將軍西平侯沐英、靖寧侯葉升,以資軍用。先是,上命以白金于其境內市馬,故原常以是米來獻,且言欲收集土軍從征。英等以聞,詔從之,并免其市馬?!薄昂槲涠荒昃旁滦撩F州水西土官靄暉等進馬,詔賜鈔三百四十錠?!?/p>
馬的價格,根據記載:“馬一匹給布三十匹,或茶一百斤,鹽如之?!卑础瓣灏捉鸲f二千六百五兩……得馬七百五十五匹”計算,每匹馬約合30兩銀子。換言之。必須用30兩銀子,或者30匹布,或者100斤茶葉,或者100斤鹽巴,才能購買1匹馬,這在當時,委實不菲。貴州不產鹽,素有“斗米斤鹽”之說,1匹馬能換100斤鹽巴,養馬值得。由于對貴州馬的需求量大,養馬收入頗豐,大大刺激山民踴躍養馬。因此,貴州巖畫多見山民放牧群馬的壯觀場面。
貴州巖畫,馬最多見,故有“馬馬崖”、“畫馬崖”、“七馬圖”等巖畫。為什么貴州巖畫少見甚至不見牛羊屢見馬匹?這與貴州家畜飼養習俗有關,而飼養習俗則是由自然環境和社會需要決定的。貴州是個大山區,交通不便,運輸困難,山民離不開馬。貴州出產的山地馬,既可代步,又可馱運,是山民理想的交通運輸工具。貴州盛產小型馬,頭小,頸長,身驅短,四肢長,只有這種體型的山地馬,才能適合崎嶇山地的需要。貴州巖畫上的馬,個體都非常小,這除了與作者畫技有關外,本身就是貴州山地馬的真實寫照。
貴州養馬歷史悠久。龍里巫山巖畫上的馬,據考古學家考證,畫于兩漢時期。在漢代出土的文物中,出現過馬,主要有赫章可樂漢墓出土的陶車馬磚,興義萬屯漢墓和興仁交樂漢墓出土的銅車馬。不過,興義、興仁出土的銅馬不像本地出產的山地馬,倒像阿拉伯馬,可能是別的地方鑄造的。遵義楊輝墓出土的明代彩陶騎馬俑,馬全都是小個子,地地道道的山地馬。
貴州山多崖壁多,為人類在崖壁上作畫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目前已發現六枝桃花洞巖畫,興義貓貓洞巖畫,安龍七星洞巖畫,關嶺“馬馬崖”巖畫和牛角井巖畫,開陽“畫馬崖”巖畫,貞豐“七馬圖”巖畫,紫云打鼓洞巖畫,長順龍家院巖畫和獅子山巖畫,冊亨郭家洞巖畫,鎮寧樂紀村巖畫,丹寨銀子洞巖畫,息烽大塘口巖畫,西秀毛栗坡巖畫,龍里巫山巖畫等數十處。絕大多數巖畫都畫有馬。貴州巖畫上的馬,是社會發展的真實寫照。
在很長一段歷史時期內,人們過著游移不定的放牧生活。關嶺“馬馬崖”巖畫對此有生動描繪?!榜R馬崖”,因畫有眾多馬匹而得名?,F仍明顯可見8個人、4匹馬、1條狗、1只鳥及其他一些圖像??v觀整個畫面,似為一幅放牧圖:年輕力壯的牧民,躍馬揚鞭,奔跑在前。其后馬群緊跟。男孩追隨大人外出放牧,情態歡躍。婦女留在住地,不能上山的女童,陪伴家人,作舞蹈狀。
貴州各族人民的祖先,早已從事農業生產。古代農耕情形在長順龍家院“紅洞”巖畫上清晰可見?!凹t洞”為一天然溶洞,因其內外畫有大量紅色圖像而得名。此處巖畫的最大特點是,除了畫有眾多馬匹外,還畫有太陽、田園、人扛犁和其他農具等。人物頭戴斗笠,農夫肩扛農具,四周大片田園,儼然一幅農耕圖。
在“地無三里平”的貴州高原上,馱馬向為主要運輸工具。貞豐“七馬圖”巖畫正是山區常見的運輸場面。“七馬圖”巖畫繪于巖石嶙峋、山路崎嶇的盤江支流花江河段崖壁上。黑線白描,畫馬7匹,朝同一方向奮力攀登。背上均有貨架,十分接近現實生活。
貴州巖畫,除反映社會生產,還反映社會生活、精神生活。開陽“畫馬崖”巖畫,堪稱民族風情的歷史畫卷?!爱嬹R崖”巖畫位于南明河下游清水江畔,分“大崖口”、“小崖口”兩處,相距300余米。兩處巖畫,共有人、馬、樹、洞、仙鶴、小鳥、太陽、星星、山路、烏云等圖像150余個。悉以赭色涂繪,圖像大小不一。通觀兩幅畫面,人、馬幾乎朝同一方向行進,似乎表示人們在旭日東升之際,或騎馬,或步行,前往同一地點。途經曲折山路,時而穿越山洞。到達時,有人迎接,繼而對飲,眾人圍成圓圈,攜手集體跳舞,氣氛十分熱烈。其地為苗族聚居區,巖畫描繪的可能是民族節日活動場面。
貴州既然是茶馬交易的重要場所之一,相應地,必有茶馬古道存在。貴州茶作為“滇茶”、“川茶”的重要成員,在“茶馬互市”中發揮過重要作用。它是通過什么路線進入云南、四川的?即便不是干道,也可稱為“支線”。貴州文物部門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中,正在下功夫尋找,以便作為西南“茶馬古道”的組成部分申報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責任編輯:龍 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