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信息時代,教師有效學習的能力比單純獲得知識更為重要。教師培訓中構建學習力,有助于提高教師學習的有效性和持久性,能夠從新的視角改善培訓效果。對于如何在教師培訓中構建學習力,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范式可以采用。論文在梳理國內外構建學習力的相關研究基礎上,根據教師培訓的特點和需要,分析教師構建學習力的基本內涵,提出構建學習力的方法步驟。
【關鍵詞】學習力;教師培訓;新視角;信息時代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5—0058—03
一 信息時代學習者構建學習力的理念緣起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多媒體和計算機技術帶來了信息傳播的革命,致使信息以指數形式增長,甚至被人們為“信息大爆炸”。在這樣的信息環境中,學習者如果見到什么就學什么,不僅對學習的效果無益,甚至對個人發展也有害。因此,學習者不僅需要獲得特定的知識和技能,更需要具備有效學習的意愿與能力,才能不斷豐富、調整知識結構,適應未來形勢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那么,學習者如何具備高效學習的能力,保持學習的有效性和持久性呢?簡單地說,學習者應該具有體現如何學習的“學習力”(Learning Power)。“學習力是指一個人或一個企業,一個組織學習的動力、毅力和能力的綜合體現。”[1]
1965年,美國麻省理工史隆管理學院佛睿斯特教授提出“學習力”概念。此后,許多國家的教育人員重視學習力研究,認為學習力直接影響學習者的新知預見與接受機會,并將研究興趣聚焦于學習力的基本內涵和構建方法力上。
1985年,澳大利亞墨爾本郊區拉弗頓(Laverton)中學與高校研究者合作創建“促進有效學習項目”(The Project for Enhancing Effective Learning),探討促進學習者有效學習的課堂教學方法,以幫助學生成為見識廣、能創新和更智慧的學習者。作為這個項目的參與者,英國布里斯托爾(Bristol)大學教授克萊斯頓(G.Claxton)認為,學習力是學習者參與任何特定的學習機會表現出的素質,每個學習者可以通過訓練獲得更好的學習力;并提出“構建學習力”(Building Learning Power)的理念,以幫助學習者學會有效學習。2002年,克萊斯頓參與領導了“有效終身學習編目”(Effective Lifelong Learning Inventory)項目,在專著《構建學習力:讓年輕人成為更好的學習者》中闡述了構建學習力的方法。
2002年,英國格拉斯哥(Glasgow)大學教授邁克杰屈克(B.J.McGettrick)參照分子的DNA結構模型,提出學習的雙螺旋結構,認為學習是兩條學習鏈之間的相互作用過程。其中一條鏈反映了學習的意愿問題,包括學習的態度、價值觀、情感、意向和動機等方面;而另一條鏈則反映了學習試圖達成的結果,包括所學的知識、技能和理解等方面。“兩條學習鏈之間的相互作用將會增進學習者的學習能力。”[2]
2002年,華東師范大學高志敏教授認為:“組成學習力的諸多要素因其作用機制不同而分別屬于推動學習行為的基礎性力量、間接性力量和直接性力量,從而構成學習力的原發層面、內化層面和外化層面等三個層面”[3]。原發層面包括學習的意志、興趣、動機和毅力等,內化層面包括智力、記憶力、理解力和思考力等,外化層面則包括對所學知識的應用力、適應力和創新力等。
概括而言,構建學習力的研究可以分為基礎理論和實踐應用兩個階段。基礎理論階段的研究重點是闡釋學習力的內涵與要素等內容;實踐應用階段則致力于將學習力理論應用于教育教學實踐,主要探討如何構建學習力。
二 教師培訓需要構建學習力的原因分析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后,學習力逐漸成為較為前沿的管理培訓理論,受到企業管理者的重視和應用,并逐漸超越企業領域而傳播到教育培訓領域。在教師培訓中,構建教師學習力,有助于改善教師培訓的效果,提高教師有效學習的能力,促進學習型教師的形成。
首先,構建學習力,有助于提高教師培訓的有效性。目前的教師培訓,“時間緊、內容多,大密度的灌輸使教師一時難于理解,加之沒有時間及時消化和鞏固,從而造成培訓內容‘半生不熟’,引發教師‘消化不良癥’等問題”[4],培訓有效性尚待提高。在培訓中構建學習力,有助于改善教師學習的方式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可以促進培訓不斷增值,提高教師培訓的有效性。
其次,構建學習力,有助于提高受訓教師學習認知的水平。目前的教師培訓可能“會出現‘前進一步,后退兩步’的現象,即接受了新思想、新態度或新做法,轉而又想回到從前的確定狀態中去”[5]。從效果上看,“如果培訓對象不想學或學了沒有收獲,即使培訓者課講得再精彩、內容再多、手段再先進也是無效的”[6]。在培訓中構建學習力,有助于教師審視和分析自己的學習行為、學習方式以及學習效果,不斷提高學習認知水平,促進專業能力發展和教學方式轉變。
再次,構建學習力,有助于教師將培訓所得理論和已有教學經驗聯系起來。“現在的培訓往往是傳統的‘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法,與新課改所要求的‘互動式’和‘啟發式’教學背道而馳。”[7]在培訓中構建學習力,有助于教師善于傾聽、善于發現,并根據教學需要和個人興趣,整理、升華教學經驗,將培訓所得理論與已有教學經驗的聯系起來,進而提高在實際教學中應用所學理論的能力。
最后,構建學習力,有助于促進受訓教師終身發展。教師的終身發展需求是離不開有效的終身學習。教師在終身學習中能夠懂得如何學習尤為重要。在培訓中構建學習力,有助于促進教師增強學習動機,改善學習行為;拓展學習思維,增強創新能力;提高學習興趣,形成學習習慣,最終實現有效學習和促進專業發展。
三 教師培訓中構建學習力的基本內涵
學習力是復雜的綜合概念,涉及到學習者的性格、經驗、社會關系和態度信仰等諸多方面,直接影響著他們對新知的預見與接受。哈佛大學文理學院教授威廉#8226;柯比認為:學習力是所有影響學習者學習的“力”相互凝聚形成的混合處置;學習者的學習力是可以發展的,能夠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開發構建。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克萊斯頓教授則認為,學習力包括學習者的學習動機、學習過程與行為變化等方面,引導學習者既要樂于學習,寓學于樂,又要善于學習,具有預見性和創造力。為此,“構建學習力就是要發展學習者的學習心智,使學習者實現順應力(Resilient/ Resilience)、策應力(Resourceful/ Resourcefulness)、反省力(Reflective/ Reflection)和互惠力(Reciprocal/ Relationships)四個方面的變化”[8]。
1 順應力指學習者面對無序和混亂的外部世界,能夠保持耐性,具有專注精神,能夠抗拒來自內在的或外在的干擾。
2 策應力指學習者熟知信息表征的不同方式,能夠根據需要,綜合運用多種表征作為方法或策略,去解決學習問題。
3 反省力指學習者理解學習的作用,完善學習規劃,做到松弛有度、勞逸結合,并能夠理解學習對自身發展的影響;
4 互惠力指學習者能夠以有效的和負責任的方式建立學習關系。既能夠汲取他人的學習成果,也能夠與別人分享自己的學習所得,還能夠在交流過程中進行換位思考,提高協作的時效性。
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創新中心主任柯妮卡(R.D.Crick)博士認為,在學習雙螺旋結構中,學習力是促進學習意愿與學習結果相互作用的能量;它與學習者的思想、情感、需求和行為有關,并可以通過行動反映出來。她經過調查分析近6000多名學習者的狀況,歸納了影響學習力的七個基本方面[9]。
1 變化中學習(Changing and Learning) 有效學習的學習者應該發現外界的變化,并能夠建立不斷學習的意識,以適應這種變化。缺少了這種能力,學習者則會受制于外界的變化,并學習效能較低。
2 關鍵好奇心(Critical Curiosity) 有效學習的學習者具有善于提問的能力,能夠透過表面現象,形成自己的結論。他們更樂于面對挑戰,較少不加判斷地接受新知識。缺少了這種能力,學習者則往往會變得被動,容易不假思索地接受信息。
3 意義形成(Meaning Making) 有效學習的學習者常常會將所學新內容與已有知識經驗聯系起來,并通過尋找它們之間的關聯,來促進新學內容的理解、掌握。而學習效能較低的學習者往往孤立地理解新知識,更加關注外界對自己所學知識的評價,卻很少關注新知識與舊知識的聯系以及對自己的效用。
4 創造性(Creativity) 有效學習的學習者常常從多角度觀察事物,懂得創新思維,能夠新的方式理解事物。缺少了這種能力,學習者更愿意學習那些具有明確答案的知識,而創新思考不足。
5 學習互惠(Learning Relationships) 有效學習的學習者不僅懂得處理好個人與群體之間的關系,知道如何向別人學習,如何與別人共同學習,如何幫助別人學習,而且善于獨立學習,并能夠合理利用各種資源支持個人的學習。而低效能的學習者或者過分依賴別人,或者則完全依靠自己,不懂得學習中的互惠與分享。
6 策略意識(Strategic Awareness) 有效學習的學習者能夠有意識地管理自己的學習過程,控制自己的情感。他們會根據需要,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或資源,參與不同的任務;并通過自我評價和反思,不斷調整學習策略。反之,缺乏策略意識的學習者則學習中可能沒有規劃性,會更加聚焦問題的結果,而不關注結果的形成過程。
7 順應力(Resilience) 它將幫助學習者在遇到無序、未知和失敗時,能夠保持不屈精神,并快速地恢復起來,以適應外在變化,而不是遇到困難立即退卻,心灰意冷,甚至陷入難于自拔的境地。
具體到教師培訓,教師既需要構建學習力,提高個人學習效果,又要幫助學生構建學習力,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因此,教師培訓中構建學習力,既要為幫助教師構建學習力積累經驗,又要為教師如何幫助學習者構建學習力奠定基礎。
四 教師培訓中構建學習力的方法步驟
教師培訓中構建學習力,既要體現教師專業發展的持續性特色,又要滿足學生培養的實踐性需求。教師培訓中構建學習力必須和教師教學需要相一致,以學科教學為基礎設計構建學習力的培訓活動,體現對學科教學的有效支持。為此,教師培訓中構建學習力,必須形成學習共同體,而非單個教師;必須為現實教學做準備,而非僅僅在培訓活動中。要從教師的教學場景出發,做到既緊密聯系教學的實際需要,又關注了學科知識的綜合,以期增強教師對構建學習力的認同感,提升教學中應用學習力的意識。
對于教師培訓中如何構建學習力,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范式可以應用。國外構建學習力的方法和步驟可以提供參考借鑒。其中,英國布里斯托爾大學的“有效終身學習編目”項目提出了幫助教師在課堂上提升學習力的七個方法,即創造健康的學習關系、開展對話學習、示范學習榜樣、反思學習過程、評估學習效果、提供學習挑戰和創設學習環境。英國切斯特大學琳達博士(Linda Rush)總結了教學人員課堂上構建學習力的策略和語言,形成了解釋、組合、評價和示范的四個方法步驟。于是,在總結國外構建學習力的步驟方法基礎上,根據教師培訓的特點和需要,可以提出教師培訓構建學習力的方法步驟。
1 闡釋學習力內容。(1)為教師提供學習力由哪些部分組成以及怎樣構架的信息;(2)與教師討論如何構建學習力,讓教師獲悉培訓活動的原則和方式;(3)定期提醒和激勵教師,關注學習力的具體方面;(4)引入批判性反思和個性化定制,指導教師構建自身學習力的方法。
2 組合教學資源。選擇活動和布置環境,組織具體的教學活動,加強提升學習力的訓練。(1)選擇活動方式,加強培訓內容和構建學習力的聯系;(2)幫助教師調整和把握自身的學習目標,并采用自我評價方式,檢測學習效果;(3)與教師合作,明確培訓活動背后隱含的學習力期望;(4)組合培訓資源,創建培訓環境,支持教師創造性地利用學習力。
3 評論學習效果。通過正式對話和非正式評價來傳遞學習力構建效果的信息。首先,通過角色扮演、情景模擬和小組討論等方法提出需探索的問題,推動教師在構建學習力上不斷前進;其次,鼓勵教師養成自我評價的習慣,評論學習方式和學習成果;再次,提供書面或口頭反饋,激勵教師在學習上進一步反思改善;最后,記錄下教師前后階段構建學習力過程中的進步。
4 選擇學習示范。示范的內容包括:教師應對別人突發好奇提問的反應;演示他們學習的各種活動,比如草擬和反思等;鼓勵他們探究其他教師帶的有某些不確定性問題;表現樂學的態度,能夠自信地與其他教師分享過去和現在的學習努力。
在信息時代,教師不僅需要特定的知識和技能,更需要具備有效學習的意愿與能力,以適應未來形勢的發展和社會的需要。教師培訓中構建學習力,可以提高教師學習的有效性和持久性,能夠從新的視角改善教師培訓效果。因此,圍繞構建學習力展開培訓活動,無論對于改善教師培訓的效果,還是對于滿足教師的教學需要,都是大有禆益的。
參考文獻
[1] 張聲雄..第五項修煉[M].上海:上海三聯書店,2001.
[2] B.J.McGettrick. Emerging conceptions of scholarshipservice and teaching[M].Toronto:Canadian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2002.
[3] 高志敏.人力資源開發中的學習力構架研究工[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2,(6):25-29.
[4] 嚴衛林.課改中教師培訓的“五大頑癥”[J].中國教育學刊,2007,(4):52-53.
[5] 曲中林.教師培訓的依附性及其消解[J].教育發展研究,2007,(9)B:11-14.
[6] 黃僑明.教師培訓有效性的探索[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7,(12):19-20.
[7] 王彥才.關于中小學教師培訓的思考[J].教育導刊,2005,(8):31-3.
[8] G.Claxton. Building learning power:Helping young people become better learners[M].Bristol:TLO,2002.
[9] Deakin Crick.Learning power in practice:a guide for teachers[M].London:Paul Chapman,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