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構建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平臺已經成為當前教育探索的熱點之一,本文在分析沉浸理論的要素和研究性學習的特點的基礎上,找出了兩者之間的契合點,以此為依據嘗試建立了沉浸理論下網絡研究性學習的模型,提出了相應的設計策略和應用反思,并通過展示實例來證明其應用價值。
【關鍵詞】沉浸理論;網絡環境;研究性學習平臺;指導
【中圖分類號】G420 【文獻標識碼】B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5—0097—05
引言
教育改革的深入、社會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和學習者個體意識的提升使得研究性學習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正如國內著名未來教育專家桑新民教授[1]指出:信息時代新型學習與教學模式的探索中,必須把“三個世界”(經驗世界,語言文字世界、虛擬現實世界)的學習經驗整合起來,促成三者的有機結合。信息技術的發展正好為這個三個世界的無縫融合提供了有利的條件,網絡學習支助系統、移動學習、教育游戲等都為“三個世界”融合的可行性和必然性提供了有力的證據。研究性學習作為培養學生自主探索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為很多教師所青睞。技術的發展拓展了研究性學習的空間,眾多專家學者、一線教師等都已經開始探索如何構建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平臺,筆者在參與《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研究性網絡平臺構建時注意到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在我們學習中有這樣一種現象:課堂上老師在講解的時候大家聽得非常投入,可是這種熱情隨著下課鈴聲和課程周期的限制而淡化,每一次課程周期的循環教師和學生必須重置入一種情景。網絡學習平臺正好能夠彌補課堂周期限制所帶來的缺陷,它使得“情景”的延續成為可能。“沉浸”體驗作為一種心理學上的現象正被人們關注和應用,將其引入網絡研究性學習構建課上課下一體化體驗意義重大。文中所提到的研究性學習均基于網絡環境,本研究嘗試用沉浸理論來指導研究性學習平臺的構建,以期望用先進的教育理念、技術理念、心理理念促進師生教與學的新發展。
一 沉浸理論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一些體驗:在商廈中被精致的環境、熱情的導購所吸引;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的時候可以完全封閉、廢寢忘食……這種沉浸式的體驗會對我們的行動有很大的指導作用。
1 沉浸理論
沉浸理論(Flow Theory)于1975年由美國芝加哥大學Mihaly Csikszentmihalyi博士[2]首次提出,他發現了一個有趣的體驗:人們會完全投入一些活動中不受外界干擾、甘愿付出并能從中得到滿足和愉悅。基于此,他提出了沉浸理論,以此解釋當人們在進行某些日常活動時為何會完全投入情境當中,集中注意力,并且過濾掉所有不相關的知覺,進入一種沉浸的狀態。沉浸體驗的發生往往伴隨著九個因素[3]:(1)每一步有明確的目標(2)對行動有迅速的反饋(3)挑戰和技巧之間的平衡(4)行動和意識相融合(5)摒除雜念(6)不必擔心失敗(7)自我意識消失(8)時間感歪曲(9)行動具有自身的目的。當人們完全沉浸于某種活動的時候,這些因素在人們的潛意識中綜合發揮作用持續整個沉浸體驗。當然,并不是九個要素全部擁有的時候才會有沉浸體驗,在更多的時候,其中一些要素的相互作用也足以讓人們沉浸其中。
基于沉浸九要素,我們可以將其歸納為:
(1)動機和目標
這是沉浸體驗的首要條件和維持沉浸的根本要求。人們開始某種活動必然是抱有某種目的的,它不斷的給人們心理上的暗示和刺激,促進人們投入其中,在這個過程中其他要素的強化作用使得人們從參與到浸入。而且,它更多的強調人們的內部動機,內部的動機才能促進人們獲得持續的沉浸體驗。
(2)及時反饋
反饋是一個強化刺激的過程,及時的行為反饋能夠讓人們獲得一種歸屬感和被重視感。緊隨反饋的行為就是調整,人們在得到及時的反饋后進行自我調整能夠保持行動的連續性而不易被打斷。國外學者表明,明確而及時的反饋是沉浸體驗的前提要素。[4]
(3)挑戰和技能
挑戰指的是所參與任務的難度,技能指用戶處理問題的能力。挑戰與技能的平衡是達到人們獲得沉浸體驗的關鍵條件。如果挑戰大大高于技巧會使參與者受挫,反之挑戰太低會讓參與者感覺枯燥。沉浸體驗是挑戰、技能相平衡的結果。兩者在相互矛盾之中推動人們在活動之中的發展和提升,它是沉浸活動的動力機制。
(4)情感的體驗
沉浸理論非常關注人們的情感參與,參與者對某一活動的興趣、從活動中得到的滿足感等都能使其較快的融入其中,參與者甘愿付出,并且與該活動榮辱與共。
(5)行為控制
在沉浸活動中,參與者對自己的全程活動進行控制,他們是活動的發動者、規劃者、承擔者。
2 學習者的沉浸體驗
人們在一定場合中進行某種活動或多或少會有一些沉浸體驗,只不過程度、持續時間有所不同。沉浸體驗強調參入者的個人體驗,他們在自我的行動中完成任務,這與目前所倡導的發現學習、建構學習有相似之處。已有很多學者探索沉浸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研究表明,“深度沉浸的學生相對于淺度沉浸的學生而言,在虛擬學習環境中更容易獲得滿足”[5]。當獲得這種感情的體驗后,學生知識的內化程度也更高。用戶沉浸體驗的一般模型如圖1:

結合教學來分析此模型:(1)學習者背景、活動場合作為沉浸體驗發生的主客體是基本前提,活動場合中包括學習內容、規則(2)學習者的沉浸體驗表現為積極挑戰、自我調整、情感投入、自我控制這些行為,這些活動都是自發的(3)學習者從沉浸中獲得滿足、取得成就、被認同(4)交叉領域既是激發沉浸的要素,又是沉浸產生的結果,它將學習者的沉浸過程與沉浸結果聯系起來,使得學習者在完成一個一個的任務中推動沉浸體驗的動態發展。它反應了學習的動態發展過程,學習者不斷的獲得進步,然后將所學知識融于到個人知識背景中,然后開始下一階段的學習。沉浸理論下指導的學習是學習者知識、技能、情感的綜合投入過程,學習者在這一過程中是自己學習的負責人,在這一過程中,學習者的責任心、反思創新能力都得到鍛煉。
二 研究性學習中的沉浸
知識獲取的關鍵在于有效的學習過程,學習者在學習環境中的行為起到了主要的作用[6]。網絡平臺則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學習環境,它保證了全面豐富的資源,為學生提供了發現問題、相互合作、交流互動、評價反思的條件,擴展了研究性學習的實踐空間。高質量的學習與學生能否獲得沉浸體驗息息相關,網絡環境為沉浸提供了很好條件。
1 研究性學習要素及其角色
研究性學習更注重學生的自主體驗,它遵循的是雙主模式,即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其要素如圖2:

對該模型的要點如下:(1)學生包括單個的學習者和小組學習者,既可以是為了完成課程作業的學習者,也可以是自發開展研究活動的學習者(2)研究項目集學習對象、學習目標于一體,它來自于學生的真實體驗,解決于學生的積極探索(3)網絡學習平臺是進行學習的載體,承載了網絡教與學的開始、進展和成果以及師生、生生的交流互動(4)交流體現在組內、組外生生交流和師生交流(5)學生、教師和平臺之間存在著互動,這種互動體現在平臺的個性化服務上,它意味著平臺不只是一個工具,它應能在學習和情感上給予學生支持,同時為教師提供便利。
研究性學習的一般過程為:情境體驗—提出課題—實施研究—交流展示[7],在這每一過程中,各要素的作用根據每一階段的需求而有所側重,但其活動圍繞著“學生主體、教師主導”這兩條線。學生承擔著發現問題確定主題、制定計劃收集資料、解決問題撰寫報告、展示成果相互評價的責任;教師則在整個過程中起著指導作用,平臺在整個過程中起著支撐作用,教師的導向作用和平臺的服務功能隨著學生的需求側重點不同。沉浸學習中學習者對平臺、教師的要求有所不同,它隨學習的進展而動態變化,而保持沉浸的動態性能夠通過平臺的互動機制實現。
2 兩者的契合點
將沉浸理論引入研究性學習網站構建的前提是挖掘出兩者的契合點,否則不但無法達到目的,甚至會降低本該保證的質量。其理念上的共同點體現在:
(1)兩者都以參與者為中心
沉浸活動中,學習者的主體作用推動著整個活動的進行,沒有學習者的積極主動性,整個平臺只能作為一個簡單的資源空間,而無法作為人們知識內化能力提升的場合。研究性學習同樣強調學習者是知識的主動構建者。
(2)外部條件的相似性
人們對沉浸于某種活動很大程度上來自于它看上去、聽起來是否有足夠的吸引力,參與者的整體感官體驗是能夠進入沉浸場合的一個門檻,能夠激發參與者熱情的活動才有可能刺激學習者內部學習動機。活動場合是用戶獲得體驗的前提條件,參與者的參與興趣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情境的吸引力。研究性學習強調學生在真實的環境中獲得情感的體驗,發現問題,從而激發解惑的興趣和探索的欲望。
(3)對學習動機的理解
沉浸的一個重要理念“autotelic”,意指“自己本身是具有目的的”,它強調了沉浸來源于人們內部動機,學習者的目標和關注能夠確保參與者的參與投入程度。研究性學習中的課題是開放的,每一個課題的探索過程都是學生自發進行的。從“是什么”到“為什么”再到“原來如此”均是在學生強烈的求知欲和積極的探索下推動發展的。
(4)兩者作用機制類似
挑戰和技能是沉浸體驗的動力機制,而研究性學習的每一個序列都可以看做是面對挑戰的過程。學習者研究過程中的每一個步驟都是挑戰,不完成前續的任務無法進行后續的研究,同時面臨他人的評價也是一個挑戰,其挑戰主要體現為學習的深入內化以及學習者正視他人的評價來進行自身的調整。
(5)兩者都注重互動的作用,表現為交流與反饋
沉浸體驗強調及時的反饋,用戶在活動中的成果會因為他人的反饋而加強其心理體驗,這將刺激他們后續的參與積極性,延時或者匱乏的反饋會使用戶無法感覺到自己被重視,完成任務的成就感就會大打折扣。研究性學習主要以小組的形式展開,每一個序列都涉及到組內的討論協商,同時每一個階段都有老師的評價指導和不同組間的交流評價,學習者在交流中共同成長,每一個人既是刺激的接受者也是刺激的給予者。
總之,在情景的刺激中激發學生潛在的學習積極性,實現了學習的內部條件和外部條件的統一。沉浸體驗和研究學習互為條件,共同促進,學習者知識、情感、技能達到共振最終實現兩者的完美結合。
3 沉浸理論下的研究性學習模型
沉浸理論應用于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平臺的搭建除了基于兩者的共同點外,還與網絡環境這個特定環境有關,網絡為學習快速進入情境體驗創造了條件,而且網絡資源的豐富也為進入沉浸提供了便利,“用戶在搜索資源的時候很進入沉浸”[8],網絡拓展了交流空間,滿足了學生遠程同步、異步交流的需求。基于此,初步構建了研究性學習平臺模型,見圖3:

研究性學習的四個要素為沉浸體驗提供了條件,平臺為學習者提供情境感知的場所,學習者獲得沉浸體驗后技能、態度發生變化,自我滿足感增強,完成階段性的成果,這個時候他面臨著教師的評價反饋,在轉入下一學習任務序列的過程中學習者面臨新的挑戰,必須調整自己的技能來完成新任務。這個循環過程中學習著“技能—挑戰”不斷的深化,表現在學習中就是知識的深化、任務的完成。當然研究性學習四個要素的相互作用貫穿始終,他們并不是固定在某一個階段發生,學生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相應的交互對象和功能。
三 沉浸理論對平臺建設的指導
1 對設計策略的指導
(1)網站結構
網站一定要具有良好的操作性,必須要盡可能的減少其他因素的干擾,讓用戶在使用網站的時候集中精力關注學習探究而不必進行功能上的摸索。可以在網站上設置網站地圖,讓學生不至于在網站迷航。導航設計盡量簡潔,層級結構不要太多。知識由學生深入學習獲取,而獲取的工具是“傻瓜式”的。
(2)資源組織
研究性學習的情境體驗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資源展開的,網絡使用者最常進入沉浸狀態的是在尋求信息的情境下。資源的組織結構是否合理,學生需要哪些資源,他們希望資源以什么樣的方式呈現是必須要考慮的,因此在網站設計進行問卷調查以了解學習者的需求,有針對性的提供資源。除了平臺已有的資源,那些資源擴展的鏈接也是不可缺少的。
(3)互動機制
即過程的沉浸設計和交互的沉浸設計,兩者可以同時進行。過程的沉浸體現在學習者與學習內容之間的互動,交互則體現在平臺參與者之間的交流之中。學習者對個人學習進展的把握是下一次投入學習的前提,因此可以為學習者提供支助工具,例如通過“學習筆記”記錄學習中的體會,電子檔案袋自動記錄統計學習者行為,以便掌握學習進度。同時根據針對研究各階段的需要為學習者提供不同形式的交流模塊。多種形式的交流能夠滿足小組不同階段的學習: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小組內部交流,完成后教師的評價、其他小組的評價,除了有利于為學習者進行自我的調整,它也延續了課程交流的感情體驗,實現了課前課后的無縫結合。
(4)規則的設計
沉浸學習強調學生自我控制,這使得對學習效果的掌控難以保障,有必要讓學生知道任務和評價的規則,同時網站就需要設置一些友好的提醒方式。比如我們在研究性網站中當用戶登陸的時候,會提醒用戶是否還有未完成的任務,距離任務的截止期還有多久,然后會在用戶的電子學檔中記錄其登錄的次數,對他人的評價的評價情況等等,這些都是教師對學生進行最終評價的要素。
(5)個性化推送
個體差異使得不同學生的沉浸條件也是有所差異,在設計研究性學習網站的時候要考慮到學習者的個性差異,因此,在開展學習之前我們提供了學習風格測量,為學習者認識自我、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策略提供指導。教師根據學生的選題和研究中的問題為學生提供相應的資源推薦服務,這樣學生有針對性的查看符合自己選題的資源能夠更好的進入自己的沉浸場。
2 沉浸應用的反思
(1)沉浸的持續性
“教師的自覺沉浸對學生沉浸的有影響”[9]。沉浸的理想狀態是一條直線,即學習者時刻都保持沉浸學習,但是這種在現實中極其少,學習者的沉浸體驗圍繞著基本的學習狀態上下波動,也就是在沉浸區“進進出出”[10],保證每一個沉浸段的跨區是提高學習質量的關鍵所在。網絡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作為課堂學習的延續,如何和課堂實現良好的銜接,如何課程的內容轉移到平臺上這是值得我們考慮的問題。這要求教師率先進入平臺以引導學生進入無意識的沉浸,小組一旦進入了學習場就會發生組員之間的沉浸,小組之間的沉浸較難控制,這時教師的及時反饋就是關鍵所在了,因為學生學習中的每一步都是有所期待的,如果得不到及時客觀的反饋,學生可能就會出了沉浸場,而這時教師再進行反饋就無法保證沉浸的持續了。教師在課堂上有必要結合平臺進行教學指導,在網絡上也可以引導學生回顧課堂的知識,使網上網下的沉浸是一個雙向延續的過程。
(2)沉浸的效率性
沉浸的效率性體現在學習者保質保量的完成任務。主要通過“技能—挑戰”兩者的平衡性來完成。這是沉浸發生的機制,只有在高技能高挑戰的情況下學習者可以獲得最大的沉浸。學生如果選題有了問題,那么在后續步驟中出現技能無法克服挑戰的話可能會讓他們產生挫敗情緒,最后學生的研究成果可能只是對他人成果的一種拼湊或者是禁不起推敲的臆斷,整個過程中學生會處于一種被動狀態中,那么沉浸就無從談起了。同時如果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沒有實質性有意義的內容的話,學生的后續研究可能也會采用一種敷衍的方式,這要求教師的評價要嚴格、嚴謹。有導向性的評價才是有益的挑戰。如果教師不給予及時中肯的評價,這種“低”挑戰和“高”技能狀態使得學生產生淡漠心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會受到很大的挫傷和打擊。
3 應用實例
以《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研究性學習平臺設計與開發項目為實例,面向學生用戶的總體設計框架如圖4,其中,課程導讀、課程學習、研究案例、研究過程四個模塊作為學習者的挑戰模塊,學習支持服務主要提供了互動反饋機制,五個模塊在相互作用中發揮沉浸要素的作用,我們從前期準備、開發要點、后期完善三個步驟進行分析。

(1)前期準備
根據問卷調查分析,了解學生對網絡環境下研究性學習中學習資源、呈現方式、學習工具、交互方式、評價方式等的需求,根據需求確定平臺的功能模塊。了解用戶需求是創設沉浸環境的第一步。
(2)開發要點
確認了各項功能后,在具體模塊中對各個方面進行沉浸要點設計。網站的各模塊都提供了知識地圖,使得導航結構一目了然。用戶進入網站后首先是風格測試,讓學習者了解自己,體會到自己被重視,根據測試結果給學習提供恰當的學習建議。只要用戶登錄后都會有提醒功能,告知其學習近況,以便學習者把握個人學習進程。課程導讀、課程學習、研究案例、研究過程四個模塊均作為學習者所面臨的挑戰,均設置了筆記模塊和輔助資源服務,為學習者進行高挑戰提供指導。在每個頁面我們都為學習者提供了“筆記”功能,學習者只要覺得有價值的內容都可以隨時的記下來,并且可以查看日志記錄。學習支持服務主要是個人電子檔案、反饋交流區、展示區,其中交流區提供了組內、組外交流方式。在研究性學習的小組合作過程中,每一階段的成果是由小組共同完成的,知識的碰撞有利于知識的內化和培養合作反思精神,所以我們在網站中為學員開辟了單獨的小組交流模塊。同時組間、師生間的互動也不可或缺,因此我們也開設了組間的相互評價、教師反饋評價模塊等。根據設計策略的五個要點,我們在整個網站體系中力求為學習者搭建良好的沉浸環境,提供適用的交互工具,期望能最大程度的幫助學習者在平臺中忘我學習。
(3)后期完善
平臺目前處于小范圍測試使用中,接下來我們會將該平臺投入使用,收集反饋數據,建立完整的評價體系,為平臺進行進一步的優化設計而準備。
當然,在研究性學習中,沉浸體驗除了學生個人外,教師的作用很大,單純的一個學習平臺讓學生達到沉浸是較難的,沉浸的設計固然重要,但更要的是如何在應用中發揮出這些沉浸的功能,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講究策略,以激發學生的學習,師生共同的參與和配合才能最大化發揮平臺中沉浸因素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桑新民.發揮教育對未來的選擇功能—我的未來教育觀[J].人民教育,2000,(1).
[2][3] Csikszenmaihalyi,M.CREATIVITY—Flow and the psychology of discovery and invention[M].HarperPerennial,
New York,1997.
[4] 鄧鵬.心流:體驗生命的潛能與樂趣[J].遠程教育雜志,2006,
(3):74-77.
[5][9] Namin Shin.Online learner’s ‘#64258;ow’ experience:an empirical study[J].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2006,37(5):705-720.
[6] 劉素娟,才讓.基于項目的研究性學習活動設計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21):11-13.
[7] 王鳳蕊,王文宏.“教育技術學研究方法”——研究性學習支持平臺的設計與開發[J].電化教育研究,2005,(11)59-73.
[8] HsiangChen.Exploring Webusers' optimal flow experiences [J].InformationTechnologyPeople,2000,13(4):263-281.
[10] Yongxia Xia Skadberg,JamesR Kimmel/Visitors’ #64258;ow experience while browsing a Website:its measurement,contributing factors and consequence [J].Computers in Human Behavior.2004,(20):403-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