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這一新思想,從產業系統上看,“兩化融合”通過對區域主導產業的優化、對輔助產業和基礎結構的提升、對新興產業的催生,促進區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關鍵詞: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區域經濟;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一、 “兩化融合”對區域主導產業的優化
區域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區域產業結構的先進合理和主導產業的正確選擇,主導產業既是現代經濟發展的驅動輪,也是形成合理的區域產業結構的核心?,F代區域經濟的增長,從根本上講是產業部門成長的過程,而成長首先是從主導產業部門成長開始。著名經濟學家羅斯托認為主導產業的發展對區域經濟的增長會產生擴散作用,把自身已有的優勢輻射到其產業鏈上相關的產業中去,進而帶動整個區域經濟的發展。這一擴散作用的根本在于創新的優勢,“在這些部門中,革新創造的可能,或利用新的有利可圖或至今尚未開發的資源的可能,將造成很高的增長率并帶動這一經濟中其他方面的擴充力量”。
“兩化融合”本身就會形成區域主導產業。一方面,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及其在各個領域的廣泛利用,中國的信息服務業發展迅猛,近年來,中國信息服務市場一直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其中以互聯網信息服務為主的數字內容服務增長速度明顯快于其他信息服務的發展速度。當前,我國信息傳輸服務業(主要為電信服務業)的發展相對成熟,互聯網應用進入快速起步階段,三網融合發展勢頭良好,給現有產業模式帶來新的機遇,信息服務業對其它產業帶動效應明顯,對國民經濟增長效益突出。另一方面,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有利于促進工業由大變強。當今世界,信息技術已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領域,對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能源資源消耗和生產成本、加快社會事業發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信息化對工業化也有著極大的帶動作用,而且還豐富和拓展了工業化的內涵。因此,必須加快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應用,加快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工業產業,提升其技術水平和市場競爭力。振興裝備制造業,推動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抓住當前產能過剩行業結構調整的契機,依法加快淘汰鋼鐵、有色、化工、建材、電力等高耗能行業的落后生產能力、工藝裝備和產品,堅決關閉那些破壞資源、污染環境和不具備安全生產條件的企業。提升高新技術產業,發展信息、生物、新材料、航空航天、海洋等產業。
“兩化融合”會加快主導產業的企業做強做大。通過加大企業信息化的支持力度,建立制造業信息化技術服務體系,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推進新興產業發展,促進企業在技術創新、產品設計、生產經營、管理、人力資源等各個環節運用信息技術與裝備。加快各級制造業信息化工程建設步伐,加速推進以數字化設計為核心的產品創新系統,實現傳統產品數字化、智能化。探索建立企業CIO制度,加快企業管理現代化建設步伐。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工作,加強企業數字證書認證工作。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經濟園區、商貿集聚區等產業集聚區信息化建設。在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全面推進信息化,以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融合全面推動各區域工業主導產業的發展。
“兩化融合”會凸顯區域主導產業的特色。作為特定經濟區域內國民經濟的支柱,主導產業是地域分工的產物。在不同的區域內,會因其自然資源、資金投向、勞動力和市場情況等因素形成不同的主導產業。區域經濟之所以存在,差異性的主導產業存在是關鍵性因素。如果一國內各經濟區域的主導產業趨同,那么該國將失去完整有序的產業結構,并在國際貿易中基本受制于人。主導產業的產品受國際性市場左右,進而該國的經濟亦難以自立。區域主導產業是區域分工的產物,分工要求差別,區域經濟究其實質也就是區域特色經濟,即以特色的主導產業帶動區域經濟整體協進。創新即特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有利于推動各地區結合本區現有資源,通過市場競爭,確立和發展主導產業和優勢產品,抑制地區間產業結構趨同,并且創造不同以前的市場價值。
“兩化融合”能促進區域主導產業的增值。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對于資本的增值作用明顯,主導產業是一區域的經濟結構支柱,而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會錦上添花,通過技術創新,將使生產的可能性邊界不斷擴大,從而提高經濟效益;相反,缺乏了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支持的主導產業將在區際貿易中處于極為不利的境地。一方面,該區域主導產業產品難以進入外部市場,即使進入后也會因為產品技術含量低、檔次不高而缺乏競爭力,致使主導產業的經濟效益維持在低水平上。從我國實際來看,同樣是汽車產業,如果簡單觀察就會發現,在吸引科技能力較強、“兩化融合”較突出的一些經濟區域中的汽車企業,一般處于中高檔市場。而在一些“兩化融合”能力較低的省市中,即使把汽車生產作為主導產業之一,往往也只能進入中低端市場。兩者經濟附加值的高低、對區域經濟發展貢獻力度的大小不言而喻。
“兩化融合”將實現區域主導產業的飛躍。區域主導產業是一定地域空間經濟在較長一段時間內經過理性和非理性的碰撞、市場競爭與政府引導后大浪淘沙的產業選擇。主導產業能在一定時期內支撐起區域經濟的發展,但受產品生命周期及區際競爭的影響,不可能永葆長青。在既有主導產業已顯頹勢、新的區域主導產業尚未成型時,只有依靠“兩化融合”來提高區域主導產業的生產率、改進其產品質量、完善其產品性能,從而提高產業競爭力,延長以至推進區域主導產業再獲發展?!皟苫诤稀睂τ趨^域主導產業的優化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制造業在當今我國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在一些地區,信息化發展使制造業發生了非同凡響的改變,不僅使其制造精度大為提高,也促進其產品有了實質性的變化。
二、 “兩化融合”對區域輔助產業和基礎結構的提升
“兩化融合”能提高區域輔助產業和基礎結構的效率。相對于主導產業的規模效應和受關注程度,輔助產業和基礎結構在區域產業結構中往往處于“兩化融合”的后端,即信息化建設和投資量一般不集中于此處。但正因為此,“兩化融合”在區域輔助產業和基礎結構中一旦出現并加以利用,其生產效率將得到更為顯著的提高。譬如,在一發達的經濟中心,由于產業群和人群的高度集中,難免會出現大量的塞車和運輸難題。而運輸管理的信息化創新,可以大大提高了物流、人流的速度,也客觀上提高了資本流動的速度,會大大促進區域經濟以至主導產業的發展。
“兩化融合”會改進區域輔助產業和基礎結構的生產方式。在區域產業結構中,處于次席位置的輔助產業和基礎結構環繞主導產業而進行,但卻因“兩化融合”的作用,將使其改變生產方式。如循環型環保產業的興起,在融入了信息化元素后,不再是過去那種簡單的處理各種廢棄物。像2005年2月底,福建省首家垃圾焚燒發電廠在晉江建成。該發電廠采用先進的焚燒發電技術,通過信息化的管理,焚燒后的垃圾廢渣和塵灰可加工成水泥磚和水泥添加劑,垃圾利用率達99%。
“兩化融合”可以形成寬廣的區域輔助產業和基礎結構。利潤是資本追逐的目標,市場經濟條件下產業結構的建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資本的流動。隨著區域主導產業因“兩化融合”產生的優化發展,既會帶動相關產業的前進,又會產生強大的市場需要,從而吸引大量投資的涌入。而且,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也會使區域輔助產業和基礎結構產生新的亮點,誘導資本的投入。在此情況下,區域輔助產業和基礎結構的規模和領域會增大。一方面體現聚集效益,使其生產成本降低,最大化利用資源;另一方面,會開拓區域輔助產業和基礎的邊界范圍,能為主導產業提供更多、更優質的服務,挖掘更大的增值空間。
區域經濟結構調整有賴于積極推動流通、運輸等領域的信息化進程。普及推廣終端數字設備、條碼技術、POS系統、電子訂貨系統、EDI技術,實現電子訂貨、電子轉賬和票證自動處理。完善大中型商貿企業局域網,實現與虛擬商貿社區的互聯。建設物流信息公共平臺,實現生產、物流、海關、碼頭、商檢、口岸等物流信息系統的一體化。整合公路、鐵路、民航、水運、郵政、倉儲等部門的信息資源,推進電子商務在服務業中的普及應用。
區域經濟結構調整必須要支持中小企業信息化綜合服務平臺的建設,探索建立中小企業網上協作系統,為中小企業提供多方位、多層次信息服務,形成常態化持續推進制造業信息化工作的良好態勢。重點推進機械、電子、化工、醫藥、輕工、紡織(服裝、絲綢)等行業的全行業信息化改造,通過技術與管理創新,積極采用數字化設計與制造系統、過程自動化系統、企業管理與電子商務系統,并在特色經濟區塊和園區推進現代集成制造系統平臺的廣泛應用,提高制造業的綜合競爭力。針對不同行業的特點,加強分類指導,加快制造業信息化進程。
三、 “兩化融合”對區域新興產業的催生
“兩化融合”是區域新興產業產生的源頭。庫茲涅茨認為,產業更替是技術創新的結果,產品的生命周期決定了發展的過程:進入成熟階段后期的主導產業,需求收入彈性下降,資金供給增長勢頭減緩,市場飽和,生產增長緩慢,甚至是負增長。原有的潛導產業增長速度加快,規模迅速擴大,與處于停滯的原有主導產業的規模相當,便開始達到主次產業的交替更換。二戰以來,信息化正在以迭加的快速度加緊融入社會經濟生活之中,并使不同區域空間在不同的時間段表現出不同的新興產業。20世紀50年代大多數區域經濟的重點是原材料基礎工業,代表性的產品是鋼,每千克不到1元;20世紀60年代是汽車,每千克價格30元;20世紀70年代是計算機,每千克為1 000元;20世紀80年代為計算機軟件,其單位價格是20世紀70年代的10余倍或上百倍……而今天,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正在全方面深入到社會生活中,新的產業革命及新的區域產業布局正在孕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催生出了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工業軟件產業、工業創意產業等新興產業。大力發展這些新興產業,不但可以使區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而且可以在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過程中發揮支撐性作用。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包括通信設備制造、雷達制造、廣播電視設備制造、電子計算機制造、家用視聽設備制造、電子器件制造、電子元件制造、電子測量儀器制造、電子專用設備制造、電子信息機電制造等細分行業。也可以劃分為汽車電子、船舶電子、機械電子等產業。由于電子信息產品廣泛應用于工業領域,電子信息產品制造業發展水平直接影響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程度。工業軟件是指工業生產領域的專門軟件,一般與硬件設備密切相關,主要包括工業設計軟件、工藝優化軟件、工業控制軟件、生產數據實時采集軟件、人機界面組態軟件等。工業軟件和硬件設備相結合,可以為企業測、控、管一體化提供了比較完整的解決方案。目前,發達國家的工業軟件產業已(下轉第105頁)經初具規模。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工業軟件,打破外國產品的壟斷,替代進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工業設計是制造業發展的先導行業,工業設計創造產品的高附加值,直接影響技術創新水平。工業設計必須有創意,要引領時尚潮流。要深化工業設計內涵,大力發展工業美術設計、造型設計、功能性設計、結構設計、可靠性設計、生產工藝設計、生產系統集成設計等。加強名牌戰略與工業設計的結合,建立名牌產品的差異化優勢。探索建立健全有利于設計產業知識產權管理、運用和創造的法律體系,進一步完善知識產權發展和保護機制。
區域化“兩化融合”會促使區域新產業出現。對于區域空間來說,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重點要在兩個方面下功夫:
一是在找準“兩化”融合切入點、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上下功夫。要狠抓中小企業信息技術推廣應用,狠抓融合創新關鍵共性信息技術突破,大力發展“兩化”融合新興產業,促進產業高級化發展。要推動信息技術與第一、第二、第三產業結合,繁衍新興產業,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做“長”做“寬”工業經濟。在工業領域,加快發展電力電子、汽車電子、機床電子、船舶電子、航空電子等新型工業應用產品,加快工業從生產型制造向基于信息和網絡技術的服務型制造轉變。在服務業領域,推進信息技術與金融保險業、現代物流業、管理咨詢業、信息服務業結合,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重視扶持軟件產業、互聯網產業、信息服務業等新興產業,順應現代經濟科技發展新趨勢。
二是在加快發展現代信息服務業上下功夫。要加快現代信息服務業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突出發展新興現代信息服務業,加快發展物流信息服務業,大力發展電子商務。有效的“兩化融合”有利于實現產業的升級與更新,促進經濟發展。在區域經濟系統中,“兩化融合”要結合特定區域的優勢,不斷培育地域性的信息產業和新興產業,最大化地發揮區域空間絕對優勢,而避免選擇最能暴露自己短處的產業作為突破口,以此激發自身的區位、資源、人才等優勢,實現產業結構調整的理性化。眼下,信息技術正與生物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空間技術和海洋技術等結合,在不同的地域空間形成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新產業群,推動區域經濟的壯大。
參考文獻:
1. (美)W·W·羅斯托.經濟成長的階段:非共產黨宣言.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
2. 潘云鶴.實現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文匯報,2008-11-22.
3. 苗圩.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裝備制造,2008,(11).
4. 周子學.對工業化、信息化發展歷史進程的幾點認識評論.理論前沿,2009,(4).
5.白春禮.科技進步與國家第三步發展目標的實現.自然辯證法研究,1997,(10).
6. 黃寰.自主創新與中國區域產業結構演進.求索,2007,(7).
重點項目:成都市科技計劃項目“成都市高新技術產業與工業互動關系研究”(09RKYB005ZF-012)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勁,四川大學經濟學院政治經濟學專業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