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國際新創企業作為中小企業國際化的新現象,成為國際商務和創業學研究的共同熱點。文章首先介紹了國際新創企業的研究定位,然后對其研究框架和內容進行梳理和評述,最后指出了現有研究的貢獻和不足,以期為未來的學者研究提供理論借鑒。
關鍵詞:新創企業;國際創業;國際商務
一、 研究定位
國際新創企業這個新興的研究領域主要關注創業企業搜尋跨越國家邊界的市場機會活動,從而本質上歸屬于國際商務和創業學的交叉學科。
參照McDougall and Oviatt(2000)對于商務組織的學者文獻的回顧總結(如圖1),目前大多數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業組織研究的I、III和IV三個像限,其中像限I代表了創業理論,像限III代表傳統企業理論,像限IV代表了國際商務理論,恰恰是像限IV代表的國際新創企業研究領域是企業組織研究的一個相對盲點。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國際新創企業是一個從創業角度看待中小企業國際化的方法,是對現有中小企業國際化傳統理論的突破。由于該研究問題的復雜性,因此需要借助多學科相關研究理論進行整合研究,但總體上而言,該研究理論仍然從屬于中小企業國際化理論的一部分。由于國際新創企業這種現象在全球日漸盛行,因此,對于該領域的研究對于創業企業的快速成長和推動全球知識和技術流動都有著重要意義。
二、 研究的主要框架和內容
由于學者的不同研究背景,目前國際新創企業的研究視角包括創業理論、國際商務、組織理論、關系網絡理論等多重理論視角,因此研究的內容也是多樣化的。但參照Aspelund et al(2007)等學者的研究成果,本文把國際新創企業的研究框架劃分(如圖2)。
從圖2我們可以看出,國際新創企業研究的主要焦點是國際市場戰略和國際化能力,其次,企業家、組織、環境等三方面的因素也是研究的主要方向。最后,研究聚焦在不同的國際市場戰略對國際化績效的影響。
1. 國際市場戰略。根據Porter(1980)的研究,企業為了在產業中勝過競爭對手,會采取的三種基本戰略為:(1)成本領先戰略(Overall Cost Leadship);(2)差異化戰略(Differentiation);(3)聚焦戰略(Focus)。而對于國際新創企業的企業家們,可供選擇的市場戰略選項是更為多樣的。參照Aspelund et al(2007)的研究成果,國際新創企業的市場戰略主要聚焦在五個方面(如表1所示)。
從表1中可以看出,在國際新創企業的市場戰略關注焦點中不僅在國際化擴張速度方面有別與傳統國際化進程理論,在聚焦還是產品戰略選擇,市場廣泛度選擇,目標市場選擇準則以及進入模式等關鍵問題上也和傳統國際化進程理論存在差異。
2. 國際化能力。
(1)創新能力:根據演化經濟學的理論,能夠支持國際新創企業克服資源障礙,盡早的進入國際市場并取得成果的最為主要的因素就是創新能力。而創新能力往往是附著在創業企業的企業家(或高管)身上。而創新能力是構成企業面對高競爭和挑戰性的國際市場環境下,把有限的企業資源轉化成為卓越績效的關鍵(Nelson Winter,1982)。如果更為徹底的看待國際創業中的創新問題,可以把創業企業的國際化本身視為一個特別的創新行為(Casson, 2000)。
(2)知識管理和學習能力。知識是最重要的資源,個體特別知識的整合是組織能力的根本(Dierickx Cool,1989)。資源基礎觀的學者也都認識到無形的知識資源在提供競爭優勢的重要性,他們不僅研究資源的所有權,而且也關注對于發展新資源有助的動態組織學習能力。在國際商務中,知識提供給企業在國外市場進入和經營上的特別優勢。在這里使用的知識暗指企業理解和使用信息因素來完成期望結果的能力(Autio et al.,2000)。對于知識學習和管理能力的研究也有助于增進了解企業多元化戰略,從根本上說,國際化戰略僅是企業多元化戰略的其中之一(Moen,2002)。
(3)國際化運作能力。對于當前的許多中小企業,特別是高科技和快速消費品行業,不再可能在一個沒有外國或全球競爭者存在的市場環境下經營。Miller(1993)從管理人員感知國際化風險的不確定性角度,對國際化風險進行了分類:①一般環境的不確定性;②產業的不確定性;③公司的不確定性。在面臨更大的市場環境變動下,對于國際新創企業的運用能力也相應的提出了更大的挑戰。如果把企業的關系看作網絡,因為面臨著不同國家網絡之間的協調問題,企業國際化經營中的整合性困難也相應的增強。同時,因為在資源和經驗上的先天性障礙,國際創業的企業家更需具有較強的企業家精神敏銳洞察存在于國際市場上的各種機會,同時嘗試通過對有限的資源的運用和快速的知識學習和創造,來應對涉足一個未知國外市場的種種潛在危機。
3. 企業家因素。企業家是一個承擔創業行為的個體(Andersson,2000),并且也是許多涉及企業生存和發展變革的重要推動者之一。企業家擁有在動蕩的國際市場環境下,實現個體判斷風險和鑒別機會的能力和意愿,從而最終領導創業企業取得國際市場上的持續成功(OECD,2000)。信息和知識的獲取和運用對于國際新創企業的積極作用得到了很多實證研究的支持(Valerie et al.,2003)。Harris和Wheeler(2005)也主張在各種對于企業經營中的重要價值信息交換中,個人關系和聯系扮演了關鍵的信息中介角色。更為重要的,通過利用個人關系連接了一些處在隔離狀況的社會群體,企業家能夠有效的識別尚未被別人察覺到的市場機會。
4. 組織相關因素。雖然國際新創企業更多的被視為從屬于管理學研究領域,但是也有不少社會學者從組織社會學視角去研究國際創業中組織因素對企業整體行為的影響(Mathews Zander,2007)。因此,無論是研究國際新創企業中的組織制度因素,還是考察國際創業組織中的有限理性和激勵問題,都是歸屬于組織相關因素研究。在對國際新創企業的組織因素研究中,類如企業的規模、成立時間、涉足國際化業務的時間長短、國際化業務比重等因素都是很多學者研究的焦點(Gilbert et al.,2006)。學者們試圖通過對這些組織因素的透析,來揭示不同國際新創企業之間的國際化戰略行為和績效差異。
5. 環境相關因素。企業面臨的環境因素一直是影響企業戰略、決策和行為的重要因素之一。著名學者邁克爾·波特(1980)在他的經典名著《競爭戰略》中就特別強調產業環境對企業戰略形成和效應的影響。而在國際新創企業研究領域,也有不少學者對環境相關因素的研究充滿興趣和熱情。
在對國際新創企業的外部環境的研究方面,國內外學者從不同的視角獲得了許多有價值的成果。Oviatt和Mcdougall(1994)就在研究中構建了一個包括政治、經濟、產業、管理團隊等因素在內的加速國際創業動態理論框架。他們在該框架中把技術變化視為企業加速國際化的根源,同時指出除了重要的國外管理知識,其他一些諸如技術創新、跨國管制、國際市場機會、本土經濟規模和管制、產業條件等外部環境因素也能夠直接影響到企業國際化速度和模式。Autio(2000)更通過實證研究支持了國際新創企業更容易存在于高科技、高知識密集型產業部門。
6. 國際化績效。一般而言,企業國際化績效是一個多層次現象(Mitja et al.,2006),因此國際化績效可以包含企業、市場、國家幾個層面的含義:在企業層面上,國際化可以通過產品和技術創新等方式提升企業競爭能力,改善企業績效。在市場層面,國際化可以增強市場競爭度,減少行業壟斷現象,增進消費者利益。在國家層面,國際化可以提高一個國家的生產效率、增加就業人數和創造外匯增長等外部效應。
當然由于國際新創企業的研究主流集中在管理學領域,因此最多的學者把國際化績效聚焦在企業層面。早期對于國際化績效的衡量標準往往是集中在企業投資回報、國際銷售比重等較易測度的財務績效指標上。企業國際化績效的大多數研究都支持企業國際化和財務績效之間存在正向關系。
考慮到國際化和企業利潤更深層次關系研究上,McDougall 和 Oviatt(1996)主張國際知識對于能夠進行戰略轉變的企業具有重要應用意義,因此也應該被作為企業國際化績效指標之一。從這一研究邏輯出發,國際新創企業在國際化戰略進行中,不單傳統財務績效是其追求的目標,國際市場份額擴大、新市場開發、國際專利申請等也應歸屬于國際市場非財務績效指標。
三、 現有研究的評價
1. 研究貢獻。
(1)在研究視野上的突破。原有的企業國際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大企業,并且把國際市場視為跨國巨頭們的專屬舞臺。而中小企業一直缺乏應有的關注。并且在分析方法方面,主要以規模經濟、交易費用、不完全市場等經濟理論作為理論支撐。但隨著北歐的Uppsala學派的崛起,對于中小企業的關注開始增多。原有的小企業國際化的研究有種把國際化進程更多的視為一種進化過程的趨勢,并且把這個過程看作一個“為了達到企業的目標而逐步建立,保持,發展和破裂和解除關系的積累性過程”(Johanson Mattsson,1993)。但是國際新創企業理論的出現打破了原有中小企業的研究思路和理論假設。基于很多小企業在創業初期就積極跨越國界追求全球市場商業機會的現實,國際新創企業的學者主張現有的國際化進程理論不能完全涵蓋所有的中小企業國際化類型。許多國際創業企業從其創立初期就往往具有全球視野,即使在缺乏漸進國際化的時期積累的情況下,他們仍然傾向于盡早面臨變幻莫測的國際市場以追求更多存在于國際市場上的潛在機會。綜合而言,對這一現象的研究是對現有中小企業國際化理論的顛覆性革命,也是拓展了一個新的國際商務研究領域。
(2)對于企業家個體層面研究的深化。原有國際化企業理論主要關注企業作為一個整體的組織決策和行為,這一點是跟原有的研究聚焦于大企業分不開的。因此,在研究方法上,經濟學和組織行為理論也是最為有力的支持。而對于國際新創企業而言,由于研究對象轉移為小企業,因此,小企業的創業者和管理者的作用也相應受到更多重視。特別是對于國際創業企業的早期階段,所有者特征(例如,教育,經驗,專家,資源和傾向)在年輕的國際化新創企業的出口績效中扮演比企業特征更重要的作用(Etemad Wright,2003)。而對企業家這些個體特征的研究也使得在國際新創企業研究中引入行為理論、演化經濟學和心理學等多學科理論,同時案例等實證方法也被逐步被許多學者所采用。正是對這些企業家等個體特征因素進行具體考察,學者們才能夠更為深入了解國際新創企業在國際化導向、市場戰略選擇、國際化績效等方面的內在驅動機制。另外,由于知識學習、創新能力、關系網絡往往也是附著在特定個體之上的,加強個體層面的研究也間接推動了對于這些關系國際新創企業成敗的因素研究。
2. 研究不足和展望。
(1)創新活動對國際新創企業的業務拓展和價值創造的影響機制。創新,知識和能力一直是企業戰略和績效的研究中心問題。盡管存在財務,人力,有形資產等方面的稀缺,這些早期國際化企業仍然運用創新、知識和能力在創業初期就獲得國際市場可觀的成功。而這一點正和當前的經濟全球化和技術變革的時代相吻合。根據演化經濟學的觀點,創新是特定企業的卓越能力。在高競爭或者挑戰性環境中,企業可以通過創造新知識推動組織能力發展,并逐步構成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組織慣例,而這些最后都轉化為卓越績效。雖然企業家對于國際新創企業的重要作用得到該領域學者的一致認同,但是企業家如何通過特定組織行為把創新和能力轉化為企業業務成長和價值創造這個過程卻缺乏明確的機制分析。鑒于現有該問題的研究不足,未來的國際新創企業研究者可以嘗試從這個方向需求突破。
(2)對于外部環境因素停留在背景認識上,有待于依托制度視角的深入分析。大多數國際新創企業研究往往存在忽視制度環境和經濟地理在構建和保持國際新創企業的競爭優勢的角色(Zahra,2005)。即使有一些國際新創企業研究包含產業結構和市場環境等因素,也往往是把外部環境作為理論研究背景或者實證研究的外生變量。而缺乏制度視角分析,理解歷史、地理、文化等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形成產業進化和市場競爭結構的過程將是一個充滿困難的研究挑戰。特別是關系構建和企業網絡如何克服跨國經營中的制度性障礙,縮短和加快國際新創企業的知識學習和創新的問題更值得學者們深入研究。由于我國處在經濟轉型和制度變遷的現實進程中,國際創業企業的戰略選擇始終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下進行,只有借助制度理論的視角,才能深入的理解制度因素如何構成企業家和企業行為選擇的制約框架和機會集合。同時,作為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果把關系網絡視為非正式制度安排,它在國際新創企業的經營實踐中的作用機制以及和西方國家的差異都值得深入探究,但這恰恰是現有基于西方發達市場國家的國際新創企業研究的盲點。這也是我國管理學本土化研究的契機和創新立足點。
參考文獻:
1. Aspelund, A., Madsen, T. K., Moen, O. A review of the foundation,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trategies, and performance of international new ventures European Journal of Marketing,2007, 41(11-12):1423-1448.
2. Gary, A. K Cavusgil, S. T. Innovation, organizational capabilities, and the born-global firm.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4,35(2):124.
3. Oviatt, B. M., McDougall, P. P. The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entrepreneurship.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tudies,2005,36(1): 2-8.
4. 朱吉慶,薛求知.西方國際創業理論及其發展動態評介.研究與發展管理,2008,(5):65-71.
5. 陳曦,胡左浩,趙平.我國的天生國際化企業特征與驅動力探尋——基于對江浙地區的四家中小型企業的跨案例比較研究.中國軟科學,2009,(4):125-139.
作者簡介:孟憲忠,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張敬來,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