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7年3月第十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明確規定,從2008年初開始,新設立的外商投資企業和內資企業遵循該稅法繳納企業所得稅。在稅改前,眾多學者擔心兩稅合并將對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FDI)造成不利影響。文章通過這兩年實際影響效應的考察及其原因的分析,從中得出對我國引進FDI的啟示,將對我國合理利用外資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所得稅;外商直接投資;FDI;影響
2008年開始實施的新企業所得稅法,結束了外商投資企業實施多年的專門法律,與內資企業一道遵循新稅法。在此前,企業所得稅的改革,也曾考慮到外商投資企業的利益和感受一再拖延。至今新稅法實施已有兩年時間,兩稅合并到底對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造成了怎樣的影響,是不是如當初聯名上書的54家跨國公司所說的“后果很嚴重”,值得我們對此予以關注并探索其中的原因,以便我國在招商引資時把握正確的方向和采取恰當的措施。文章共分三大部分,一是所得稅改革對我國FDI的實際影響,二是原因分析,最后是啟示。
一、 所得稅改革對我國FDI的實際影響
首先,從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資金總額及簽訂利用外資協議個數方面來看,實際利用FDI的資金總額逐年遞增,無明顯減少,簽訂利用外資協議個數先升后降。自2000年以來,我國實際利用外商直接投資金額總體上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從2000年的407億美元,到2007年底達到748億美元,2008年達到924億美元,2009年比2008年稍有下降,但仍在900億美元以上。此外,從2000年開始,每年簽訂的利用外資協議數目開始上升,但從2006年以來呈現遞減態勢。到2008年,單個協議的平均利用外資額達到336萬美元。
其次,從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在國際上的重要地位來看,我國利用FDI在國際上的重要地位日益顯現。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金額在2000年達到14 110億美元,當年我國的FDI總額為407億美元,占比是2.89%。從2001年起全球的FDI連續三年處于下滑路徑,但是我國的FDI呈現穩步上升趨勢。占世界總FDI的比率由2000年的2.89%至2003年達到最高水平9.55%,當年的全球排名位于第三。從2004年起全球利用外商直接投資又開始處于上升趨勢,直到2007年達到頂峰,FDI為18 330億美元。當年我國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占世界總額的比率是4.08%,排名第一。2008年世界的FDI又開始下降,但是我國2008年實際利用外資卻比2007年增加了23.58%,占世界總額的比率是5.44%,比上年提高了1.36個百分點。
再次,從我國外資來源地看,外資來源呈現明顯的集中性特征,稅改前后無多大變化。通過計算每年每個國家或地區在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總額中所占的比重且進行排序后得出最近幾年我國的外商投資有較固定的來源地特征。首先,香港是我國外商投資來源的主要地區。從2004年至今,來自香港的投資占國內所有外商投資總額的比率在29.67%以上,且從2004年開始,每年以遞增的速度上升,在2008年達到44.41%的比率。其次是英屬維爾京群島,從2004年開始至今,該地區是我國外商投資來源地的第二大地區,每年比率都在11.10%以上,在2007年達到最高,達到22.14%。這兩個地區的直接投資在2006年總投資額中達到49.96%,幾乎占一半的投資總數。2007、2008年的占比進一步提高,分別為59.19%和61.68%。再次,韓國、日本、新加坡、美國、臺灣、開曼群島、薩摩亞等國家和地區的投資經常處于我國外商直接投資的前10名之內。
第四,從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的流入地區看,流入地區也呈現集中性特征,稅改前后無明顯變化。江蘇省、廣東省、上海市、浙江省、遼寧省、北京市、山東省、福建省、海南省、天津市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總額中稅改前后均位于前十名。這十個省、市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占比在2008年為82.58%。西藏自治區、寧夏回族自治區、貴州省、青海省、甘肅省、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陜西省、云南省,黑龍江省處在后九名之列。以往年度的外商直接投資流入地區的分布類似于2008年,如2007年上述十省市占比為82.79%。總之,東部地區占了絕大部分,中西部地區占比不高,但是總體趨勢是上升的。甘肅、吉林、青海、山西、黑龍江、新疆等6個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在2008年是屬于增長最快地區。
第五,從外商直接投資在我國的流入行業看,流入行業也呈集中性特點,稅改前后亦無明顯變化。新稅法實施前后的2007年和2008年,制造業的投資總額累計分別為12 646億元和13 520億元,占比最大,分別占總數的59.97%和58.17%,其次是房地產業,2007年和2008年的投資總額分別為2 712億元和2 963億元,占總數的比率為11.67%和12.75%。再次,外商投資的領域是電力、燃氣及水的生產和供應業,最近兩年的投資額在1 000億美元以上。若以《國民經濟行業分類》(GB/T4754-2002)的產業劃分范圍分類,外商投資的第一產業2007年和2008年底的占比分別是1.10%、1.08%,第二產業的占比分別是66.91%和65.16%,第三產業則分別為31.99%和33.76%。
第六,從外商直接投資各行業的增長率看,稅改前后FDI各行業的投資增長率不盡相同,第三產業增長明顯。上述分析表明外商投資的存量格局在新稅法實施的當年并未發生巨大變化,但是,外商所投資的行業增長速度不盡相同。如2005年投資增長最快的是教育業,其次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再次是農、林、牧、漁業。2006年投資增長最快的三大領域是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批發和零售業和金融業,教育業在2005年上漲75%的基礎上下跌28.57%。2007外商投資增長最快的三個行業依次是金融業、租賃和商務服務業及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2008年投資增長最快的是批發和零售業,其次是金融業,再次是教育業及租賃和商務服務業等。說明外商投資的行業增長速度有高有低,總體上,最近幾年外商直接投資在第三產業增長較快。
由上可見,稅改后兩年,盡管由于2008年美國的次貸危機演變為全球金融危機,世界經濟發生重大變化,全球經濟經歷著低迷和調整時期,但是,我國最近兩年的外商直接投資總額沒有跌回至2007年前任何一年的水平。此外,由前面的分析知,投資資金的來源地結構、流入地結構、投資的行業均未發生大的變化。這意味著新稅法的實施沒有對我國利用外商直接投資的規模和結構產生明顯的不利影響,兩稅合并無明顯不良“后果”。
二、 所得稅改革對外商投資影響不明顯的原因分析
1. 按照學術界公認的鄧寧從外商直接投資的動機角度對FDI的分類標準,FDI可分為資源尋找型、市場尋找型、效率尋找型、戰略資源尋找型四種類型。外商在我國的直接投資有些關注的是我國的自然資源和豐富的勞動力資源等有形資源;有些關注的是我國廣闊的市場規模以及與之相應的人口規模和收入水平及市場增長率;有些關注的是我國資源和資產的成本和其他投入成本,因為總成本的降低有利于外商投資提高收益率;有些則關注的是我國的一些戰略資源。
所得稅最終影響的是企業的投資收益,對不同類型的外商投資企業的影響程度不同,其中對屬于效率尋找型的外商投資企業影響最大。對那些原享受優惠稅率的外商投資企業,由于我國過渡期優惠辦法的執行,對他們的影響有限。如找到的7家外資上市公司,2007年5家分別執行0、15%和24%的稅率,其余2家公司執行33%的稅率。就當這7家上市公司全是屬于效率尋找型的外商投資企業,2家公司由于新稅法的實施,2008年開始降低了公司適用的所得稅稅率,反而從我國的稅改受益。
2. 我國允許外商直接投資者準入經營的政策法規、產業政策、區域發展政策、研發政策等積極引導了外商的直接投資。由前面外商投資在我國的行業分布特征和最近幾年的外商投資的行業增長率分析中,可明顯看出國家產業政策導向的作用。2005年~2008年間行業增長率最快的三大行業中都是屬于第三產業的外商直接投資。這是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積極調整產業增長結構,與政府積極引導發展第三產業的政策密不可分。此外,為縮小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差距,國家制定的區域發展政策也引導著外商的直接投資。如用英特爾中國執行董事戈峻的話來說,上海浦東大開發,英特爾響應國家的號召開發浦東,第一家進入浦東外高橋保稅區,此后,西部大開發,他們決定去西部,就到了成都;國家倡導振興東北,他們又去了大連投資。
3. 我國已有外商投資形成的集聚經濟因素也起著重要的作用。當一地的外資存量達到一定規模以后,會產生滾雪球效應,即產生集聚效應。如我國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理上形成的外資集中效應,與此同時帶來的某一特定產業、關聯產業及相應服務業的集聚,如銀行、金融、保險、法律、會計事務所、物流等的集聚效應對吸引外商投資的作用不可低估。如蘇州工業園區電子企業的集聚、上海金融企業的集聚等對后續的外商直接投資起著重要的標竿引導作用。
4. 地理、心理距離因素也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據前面我國外資來源地的分析知,對我國投資最多的國家和地區是香港、英屬維爾京群島、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其中英屬維爾京群島的外商投資企業的最終資金來源很大部分還是來自我國周邊國家和地區。這些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位置上與中國接近,有相同的文化淵源,其中臺港澳地區以及新加坡更是與我國大陸地區的語言文化相同,所以,有利于他們對我國政策、文化、習俗、市場等因素的熟悉,充分運用各方面的資源。
5. 向外商投資企業提供的配套服務的不斷完善對外資流入也起著一定的作用。各地方政府為發展當地的經濟,為吸引外資落戶本地,在爭奪外資的過程中略勝一籌,都會想法設法地提供各種商業促進措施。如對外國投資者提供各種經濟上的激勵政策,在投資過程中和投資后的生產經營活動提供各種方便,為外籍工作人員的高質量生活提供各種服務設施等。這些商業促進措施使得外商投資盡量減少后顧之憂,增強了外商對我國投資的欲望。
三、 啟示
1. 隨著我國國民收入上升,消費能力提高,我國的市場現在已經是許多外資的主要利潤來源地。故從我國目前的經濟發展形勢來看,稅收優惠已不再是吸引外國人來我國投資的最主要關注內容,他們看重的是廣闊的市場所帶來的無限商機。所以,我國在引進外資時,總體上要有選擇性,要以低碳規劃為引領,堅決拒絕那些消耗我國大量資源、把大量污染留給我們的外商直接投資。
2. 所得稅改革的一大特設是由區域優惠為主轉向以產業優惠為主,國家鼓勵外資重點投向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服務業、農業和環保產業。甘肅、青海、山西、新疆等地區的外商直接投資在2008年是屬于增長最快地區,但是各地歷年的外資流入存量水平不到全國的2%,存在基數不大的現實,這與東部地區省市的累計基數是不可同日而語的。面對外商直接投資在東部地區已形成的集聚效應和其獨特的區位優勢,如何為中西部地區切實開拓出與東部地區相比具有吸引外資的實質性空間,是我國政府協調發展區域經濟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3. 中西部地區應積極做好商業促進措施,利用絕大部分外資追逐效率的特性,努力使現有外資在我國國內追加投資擴大再生產,而不是遷移到成本更低的周邊國家和地區。隨著土地價格、勞動力成本的上升、產業結構的升級,東部沿海地區原先依靠區位稟賦和成本低廉吸引外資的優勢逐漸喪失,而我國的中西部地區有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據世界銀行經濟學家威勒和莫迪的研究結果表明,跨國公司在實現一體化擴張的過程中,最關心的因素為基礎設施、現有外資狀況、工業化程度和市場容量等,而不是優惠政策。所以,加大對中西部地區基礎配套設施和投資環境改善的建設,積極做好各項商業促進措施,努力克服區位差距,迎接和留住在我國已有的對中外雙方來講“雙贏”的外資,是中西部地區吸引外資的一個重要途經。
4. 進一步完善外資來源結構,在確保港、日、韓、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對我國投資的基礎上,重點突出對歐美國家、尤其是對歐美大型跨國公司的招商引資力度,加大吸引歐盟等對外直接投資大國在我國高新技術產業、裝備制造業、現代農業、現代服務業和環保產業的投資力度,形成布局合理、重點突出、層次分明的多元化的FDI市場結構,改變目前我國利用外資高度集中于少數幾個國家和地區的狀況,從而更好地降低潛在的風險。
總之,新稅法的實施對我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消極影響總體上不明顯,至少與我國政治的穩定性、勞動力成本及其可獲得性、基礎設施等其他因素比較起來是有限的,其他因素的影響更加重要,這也表明稅收政策在彌補一個國家投資環境中各種負面因素的影響時,是一種微弱的激勵工具。東部地區在原有外商投資形成的集聚效應作用下,中西部地區在國家制定的方針政策下和擁有日益完善的投資環境,加上擁有良好的經濟基本面,再加上財稅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投資便利化的促進,物流成本的降低,以中西部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為載體深入推進產業轉移,我國對外資將會繼續保持著強大的吸引力。
參考文獻:
1. 李君華.產業集聚與中國制造業分布研究.華中科技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7.
2. 曹慧敏,錢瑋.稅收優惠對外商投資影響的研究綜述.稅務與經濟,2006,(6).
3. 顧永紅,胡漢輝.外商直接投資激勵對產業升級影響的分析.世界經濟研究,2007,(10).
作者簡介:宋雷娟,講師,上海財經大學公共經濟與管理學院稅收學專業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