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創新能力和經濟效益兩個方面分析了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性的影響因素,構建了相應的影響因素模型,并剖析了模型內部存在的2條正向路徑、6條反饋路徑和4個循環。利用灰色關聯分析法,采用40個黑龍江創新型中小企業樣本數據,對影響因素之間相互關系進行了實證研究。
關鍵詞:中小企業;創新;成長性;影響因素模型
一、 引言
建設創新型國家,呼喚大批創新型企業不斷涌現,是增強國家自主創新能力的必然要求。我國創新型中小企業數量多、機制靈活、具有活力,是創新型企業群體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國內外已經開展了很多關于創新型企業、企業成長和企業成長能力評價的研究,但中小企業作為企業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卻由于其規模小和數量多而長期得不到學術界應給予的重視。創新型中小企業作為中小企業中的活躍分子,是區域、國家創新戰略實現的基礎,是經濟發展中的活性因子。因此,對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性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
二、 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性影響因素的分析
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性的影響因素,按照企業成長的內涵可分為對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和對經濟效益的影響因素。
1. 創新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的影響因素。創新型中小企業本身就是一個創新系統,由創新投入、創新組織與運行和創新產出三部分組成。創新能力就是在創新投入后實施的創新組織、運行過程中形成的經驗、知識和團隊協作力的綜合體現。
(1)創新投入能力影響因素。創新投入能力,就是創新型中小企業在科技創新人才、研發資金和研發設備與環境上的投入能力。創新型中小企業普遍存在創新投入能力弱的瓶頸。創新型人才,是創新型中小企業最重要的資源,是企業技術創新的基礎,其來源可分為內部開發和外部引進兩種策略。創新資金的投入是一項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投入活動,其主要影響因素主要包括企業家重視與參與程度、資金投入計劃完善程度、資金鏈的連續程度等。創新的物質投入有生產線或生產工藝、生產設備、試驗設備、實驗材料、技術平臺等,其影響因素主要有企業組織裝備水平、企業外聯能力、企業受政府重視程度等。
(2)創新組織與運行能力影響因素。創新型中小企業實施技術創新需要有一個較為完善的組織結構和管理體系,同時需要對技術創新有較強的運行能力。組織能力體現為對技術創新的活動進行組織、規劃、設計、執行和監管,運行能力是對技術創新過程機制機理高效運轉的保障。對于創新型中小企業而言,由于研發經費有限和研究條件限制,在大型企業已占有優越地位情況下,中小企業能做的是在細分市場中求生存求發展,其關鍵的策略是通過發現細分市場中的有效信息,將其轉變為產品功能,并由此開發新產品,滿足客戶的需求。由于自身人才儲備有限,還需在創新過程中充分學習外部知識,掌握技術前沿,了解客戶需求。技術與市場知識的掌握需要企業群體和員工連續的學習,知識學習能力是創新型中小企業追求發展的體現。
(3)創新產出能力影響因素。狹義的創新產出只包括新產品、新工藝和新技術等,而廣義的創新產出則包括技術成果和經驗知識、人才以及創新收益等。對于創新型中小企業而言,除了以產品或工藝形式體現的成果以外,就是以專利、技術訣竅與技術秘密、合理化建議形式體現的技術成果。而創新人才產出過程其實是嵌入在創新成果產出過程中的,創新型中小企業雖然最終目標是產生創新成果,但創新過程中經驗、知識的積累對于一般知識型人才迅速發展成為具有創造性技能的人才極具幫助。必須強調的是,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創新收益與經濟效益是有差別的,創新收益一般可用新產品產值或新產品利潤表示,而經濟效益一般用主營業務收入或凈利潤表示。創新收益與創新成果也不一定具有線性正比例關系,不是創新成果產出越多,創新收益也能越多,創新收益是創新成果在市場上進行推廣銷售后的結果,因此創新收益是創新產品和營銷能力的綜合體現。
2. 創新型中小企業經濟效益的影響因素。
(1)生產能力的影響因素。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生產能力主要取決于生產技術、資金、場所和效率。對于創新型中小企業而言,先進的生產技術和集約化的生產工藝是中小企業產品獲得競爭優勢的基本條件,其中自我開發新生產技術和生產工藝的能力是生產能力的最重要影響因素。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生產資金往往來源于企業的創業初始資本以及緩慢的資本積累,一些較成功的中小企業還可能獲得風險投資機構的支持。生產場所是最難解決和影響規模擴張的難題,生產場所的充足性與企業的資金充足性有關。另外,和企業所處的區域、所需的場所特點、是否獲得政府支持或是否加入高新技術開發區等都有關系。生產效率是一系列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包括人力資源的素質與專業化水平、生產管理制度的科學性、有效的生產作業安排、合理的績效考核與薪酬晉升制度等。生產效率會影響企業的生產能力,在同樣的資源條件下,高生產效率具有更高的生產能力。
(2)管理能力的影響因素。按照波特價值鏈管理的思想,企業的管理活動包括主要活動與支持活動。主要活動是完成某一特定產品而進行的直接相關活動,其服務的對象直接面對產品或客戶,是能夠直接為企業帶來經濟效益的價值性活動,包括采購、庫存保持與原材料處理、生產作業、倉儲與配送管理、銷售與營銷管理、中間商支持與售后服務管理等。支持活動是為主要活動提供必要支持的企業整體運動,其服務的對象是企業內部的員工與部門,它不能為企業帶來直接的經濟效益,卻是企業經濟效益的保證,而且支持活動的高效運行也能直接節約企業管理成本。支持活動包括戰略與計劃制定、財務管理、信息管理、研發管理與人力資源管理等。
(3)營銷能力的影響因素。市場營銷的整個過程可概括為:營銷團隊在服務企業營銷制度的基礎上,在營銷網絡范圍內面對市場與客戶而銷售企業產品的活動。因此,營銷能力的影響因素主要包括:①營銷團隊。創新型中小企業的營銷團隊規模往往是較小的,除了一部分市場開拓精英以外,還應該包括一部分技術精英和營銷管理人員。②營銷文化。開放、和諧的企業營銷文化不僅有利于企業內部營銷人員的交流,而且是外部市場和客戶了解企業文化的窗口,對于企業的文化推廣與品牌、形象筑造極具意義。③營銷網絡。營銷網絡的分布合理性,往往是決定創新型中小企業發展速度的關鍵。④營銷能力。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市場和客戶一定程度上是挖掘出來的,因為創新型企業必須避開大型企業的競爭,而在細分市場上取得獨特優勢。
三、 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性影響因素的關聯性驗證
影響因素之間相互關系的關聯分析,目的在于通過計算各影響因素指標的發展趨勢的相似性,以闡釋影響因素之間的相關性。本文采用灰色關聯分析方法。灰色關聯分析的基本思想是根據數列曲線幾何形狀的近似程度來判斷其聯系程度。曲線形狀越接近,數列之間的關聯度越大,反之關聯度越小,其基本步驟可見相關文獻。
1. 變量的設計。為了測量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性影響因素之間的關聯關系,需要為各影響因素設計能夠被衡量的變量。為簡單清晰說明影響因素之間的內在關系,每個影響因素選擇1個~2個變量作為影響因素的測量指標,如表1所示。
關于測量對象,本文選擇黑龍江省參與創新型中小企業試點評價的40家企業。這40家企業都是黑龍江省中小企業中的佼佼者,且基本都有自身的研發部分,具有創新型中小企業的典型特征。對于測量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性影響因素之間的關系,該樣本具有典型性。而且,40家樣本數量已經具備一定的規模,能反映黑龍江省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性影響因素之間的內在作用關系。從省科技部門獲得企業測量指標的原始數據后,對數據進行了預處理。
2. 熵權確定。采用熵權法計算權重,計算得到10個測量變量和影響因素的相對權重與絕對權重如表2所示。
3. 灰色關聯度計算。取分辨率為0.5,得到各測量變量之間的灰色關聯系數,由于不同樣本企業之間是無差別的,因此,取等權,計算得到測量變量之間的灰色關聯度,如表3所示。
按照熵權計算結果對各測量變量的灰色關聯度進行加權合成,得到各影響因素之間的灰色關聯度如表4所示。
進一步計算可得到創新能力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灰色關聯度:
4. 灰色關聯結果分析。計算表4中所有測量變量灰色關聯度的平均值,將大于平均值(對角線元素除外)的灰色關聯度提取出來,繪制測量變量間的關聯作用關系圖(關聯度越大,兩變量之間靠得越近),如圖2所示。
由圖中可以得出以下結論:(1) 創新能力與經濟效益之間存在著非常強的關聯關系,與模型理論分析一致;(2)創新能力中起主要橋連接作用的是自主開發專利數,驗證了創新產出能力反饋路徑的重要性;(3) 經濟效益中起主要橋連接作用的是營銷能力,說明在路徑分析中強調營銷能力關鍵作用的正確性;(4) 創新能力三影響因素之間的關聯緊密程度要低于經濟效益三影響因素的關聯緊密程度,說明即使是創新型中小企業,經濟效益獲取的可持續性也要比創新能力的可持續發展更為重要;(5) 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性影響因素系統中最為緊密的作用關系是生產能力與營銷能力,這符合經濟學供需規律。進而,由影響因素間灰色關聯度分析結果也能得到同樣的結論,上文則直接給出了創新能力與經濟效益之間的灰色關聯度為0.69,存在著較大的關聯作用關系。由此,創新型中小企業成長性影響因素模型得到了驗證。
參考文獻:
1. 胡錦濤.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為建設創新型國家而努力奮斗——在全國科學技術大會上的講話.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6,(2):5-12.
2. 宋明,劉超宇,臧建玲.關于黑龍江省中小企業科技創新能力的調查.經濟技術協作信息,2009,(21):15.
3. 張左己.認真貫徹落實十七大精神足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奮斗,2008,(1):3-4,10.
4. 布魯斯·努斯鮑姆著,沈農夫譯.創新型企業席卷美國.大經貿,2006,(4):78-80.
5. Ronald H. Coase.Accounting and the theory of the firm.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Economics, 1990,12(1):3-13.
6. Alfred D. Chandler Jr.The M-form: Indus- trial groups, American style. European Economic Review,1982,19(1):3-23.
7. 張玉明,段升森.不同行業中小型科技企業成長能力評價比較研究——以山東省中小型科技企業為樣本.統計與信息論壇,2009,24(10):79-84.
8. 董悅,楊鵬程.基于灰關聯分析的糧食進口品種選擇模型及應用研究.農業展望,2009,5(8):34-38.
9. 梅亮,李炳義,唐平,過曉丹.基于灰關聯分析的城鄉互動旅游系統的構建.安徽農業科學,2009,37(30): 14957-14959.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科技攻關計劃項目(GC07D205)。
作者簡介:于新宇,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史竹青,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博士生;樓瑜,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碩士生。
收稿日期:2009-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