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現代中藥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具有強烈的地域空間依存性。中藥生產過程既是人們的勞動生產過程,也是藥物的自然生產過程,中藥的品質和功效對氣候、土壤、水質等自然地理環境具有鮮明的選擇性。特殊的自然條件和適宜的技術工藝生產出地道的高品質藥物。文章以長江上游為例,提出因地制宜地發展中藥產業,這既是國家產業布局的重要內容,又是區域發展特色經濟的重要選擇。
關鍵詞:現代中藥產業;布局;優化
中醫中藥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五千年的中華文明造就了中醫中藥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和極其豐厚的歷史積淀。中藥則是中醫理論和臨床經驗指導下用于防止疾病和醫療保健的藥物,其神奇功效名滿天下?,F代中醫產業是在科技進步和市場經濟條件下,中藥生產、加工、銷售、服務產業化的結果,也是在現代生活中人們對天然藥物、保健品需求日益擴大的結果。今天,傳統中醫藥進一步與生命科學、生物技術相結合,形成了新興的生物醫藥產業,并因其在促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產業結構升級中的重要作用,而提升為國家層面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一、 長江上游產業布局優化面臨的重大機遇
長江上游下起湖北宜昌,上溯青海源頭,流域面積105.4萬平方公里,占長江總流域面積的58.9%,占整個西部地區的15.4%。流域范圍涉及青海、甘肅、陜西、西藏、四川、云南、貴州、重慶等8省、市、區,人口1.63億,占長江流域40%左右,占整個西部地區44.7%。該區域橫跨高原、山丘、平原。區內多樣性氣候、復雜地形地貌和多種土壤類型,為生物多樣性生長與多種中藥材資源發育以及現代中藥產業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同時,長江上游地區又是眾多少數民族聚居區,還分布著革命老區和貧困地區。在繼續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中,加快長江上游現代中藥產業發展,對于開發區域特色資源,培育特色經濟,加強生態屏障建設,推動區域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我國政府高度重視中醫中藥事業和現代中藥產業發展。2002年,國務院頒布了《中藥現代化發展綱要(2002-2010)》,將中藥產業列入國家經濟發展的戰略規劃。2010年,十一屆人大三次會議《政府工作報告》將生物醫藥產業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要求通過投入和政策支持,使之在后金融危機時期,成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的重要力量。長江經濟帶是我國宏觀區域開發的一級軸帶和東西經濟大動脈,它將是21世紀中國經濟最強大的驅動軸。長江上游經濟帶,是長江經濟帶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開發長江上游經濟帶的思路是依托交通干線,連接優勢資源和主要城市,布局特色產業。中醫藥產業是長江上游地區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是長江上游經濟帶開發的重要產業支撐。同時,長江上游經濟帶的綜合開發建設又為資源指向、布局分散、聯系不多的各類中醫藥產業納入同一個經濟帶建設,建立促進產業關聯的交通基礎、信息基礎和溝通機制。長江上游各省區也在積極推動現代中藥產業發展。例如,國家五部委與四川省政府共建國家第一個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基地,四川將其列為全省重點建設的八大工業基地之一,把中藥產業發展列入“7+3”產業規劃。
同時,長江上游中醫藥產業發展也將更多地受惠于新的10年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重大區域戰略與區域政策,其目的是縮小東、西部之間的經濟發展差距,實現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近10年來西部地區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和生態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綜合經濟實力大幅躍升,基礎設施建設取得重大突破,生態環境保護明顯加強,保障改善民生成效顯著,特色優勢產業快速發展,進入了增長速度最快、發展質量最好、城鄉面貌變化最大、人民群眾受惠最多的時期。2010年是中國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10周年,也是新的10年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的開端。國家正在研究制定相關政策,更大力度地支持和推進西部地區發展,擬將西部地區建成我國重要的內生型經濟區域。特別是與之相關的成渝經濟圈的形成與快速發展:隨著西部大開發向縱深推進和國家宏觀戰略的調整,成渝經濟圈成為長江上游經濟帶唯一的重點發展區域。有利于四川、重慶等我國中醫藥產業傳統強區和現代化發展先行區獲得更多的區位、資源、產業等比較優勢,帶動貴州、云南、陜西、西藏乃至青海、湖北等省、區中醫藥產業加快發展。
二、 長江上游現代中藥產業布局優化的戰略選擇與重點
1. 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加強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推進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積極推進企業、政府與高校、科研機構組建戰略聯盟,合作共建技術研究中心、實驗室和孵化基地,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加強科技人才科研基地和創業基地建設,積極營造優良的創業服務環境和現代化商務環境。
堅持引進技術和自主創新相結合,推進以企業為主體的區域創新體系建設。加強原始創新、集成創新,提升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能力,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發展融合。圍繞種植基地建設、制藥工程、產業服務等的發展,組織實施一批影響面廣、關聯度大的重大科技專項,掌握一批核心技術,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創新成果,加快信息等先進技術推廣運用。
提高應用創新水平。引進、開發、應用一批關鍵技術和科技含量高的項目,著力提高消化吸收能力、集成創新能力和再創新能力,引領產業結構升級。
加強品牌創新和管理創新,逐步實現由初級簡單生產和貼牌生產為主,向自主創新和自有品牌為主轉變,培育一批知名品牌、龍頭企業和優勢行業。
健全創新激勵機制。鼓勵企業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工藝、開發新品、創制標準,對企業自主創新、信息化工程、資源循環利用和無害環境技術項目實行財政貼息、稅收優惠政策。設立科技風險投資基金和科技人才獎勵基金,對重大技術創新工程進行扶持和獎勵。深化科技體制改革,優化整合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企業科技資源,推進協同創新,積極推動公益性科研機構轉變為技術服務中心。
加大科技投入。政府科技投資重點支持共性關鍵技術攻關、重大產業化項目攻關及科技基礎設施建設,推行公開征集項目、公開招標研發單位。積極參與國內外科技交流與合作。大力發展科技項目評估、科技信息咨詢、融資服務等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加強科技力量建設,普及與推廣應用科技知識。
2. 推進產業高級化發展。產業高級化發展,即產業集群發展,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按照“產業集聚、工業集中、土地集約、管理集成”的要求,積極推進產業集群化發展。
培育產業集群。推進各級各類開發區和重點園區的整合提升,構筑全國一流的產業集聚平臺;推進產業融合,增強研發、信息、標準、培訓、營銷等服務功能;鼓勵中小型企業為大型企業配套服務,提高生產專業化水平;加快建設科技企業孵化器,形成吸引人才、促進成果產業化的創新載體;促進區域塊狀特色經濟向國際產業集群轉型。
3. 優化產業布局。全面提升傳統優勢產業。依靠技術進步,加快產業升級,打造自主品牌,擴大市場份額,繼續保持傳統優勢產業發展的領先地位。運用信息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推動一批傳統支柱產品的改造升級,提高傳統制藥工業技術裝備的信息化、自動化、現代化水平。
三、 長江上游現代中藥產業重點區域布局優化
1. 加強四川龍頭地位建設。從現代中藥產業體系最重要的科技支撐來看,四川省有具備較強教學、科研實力的醫藥科研機構20余家,國家GCP中心、GLP中心、國家天然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國家級研究開發中心4個,省級研究開發中心及重點實驗室6個,為創新藥物的研究開發、藥材規范化種植研究、藥材系統研究和綜合開發等提供了技術平臺。擁有國家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四川)基地科技產業園、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四川)基地中藥新藥中試及成果孵化中心、國家天然藥物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成都)中藥安全評價中心、四川省天然藥物研究所藥物安全性評價中心、國家生物醫學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手性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等機構,依托四川省中藥科學院、成都中藥大學、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等生物與醫藥相關科研院所和機構,為創新藥物的研究開發、藥材規范化種植研究、藥材系統研究和綜合開發等提供了技術平臺,具備了從基礎研究、藥物篩選、臨床前實驗、臨床試驗到工業化生產的研發能力。四川在“十五”期間,全省在創新藥物與中藥現代化研究開發領域投入經費近10億元,其中國家和省級科技經費投入近1億,支持技術平臺建設和研究開發項目400余項。重點支持了川芎、川郁金等藥材的系統研究和綜合開發,DGH膠囊、W198注射液、重組葡激酶等50個療效確切、市場前景好的創新藥物及靈芝系列保健食品、賽維蘆薈護膚品等中藥相關產品的研究開發。全省共有78個中藥新藥獲準生產,80余個中藥新藥獲準臨床試驗,申請了135個中藥保護品種。
為此,要堅持集中發展、集約發展的思路,推進四川醫藥產業戰略性結構調整,重點發展川西、川西南、川西北三大醫藥產業集聚區。以成都、德陽、綿陽為重點,建設川西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發展區,發展中藥制藥業、藥材種植業、加工提取業、科研教育及商貿;以涼山、樂山、雅安、瀘州、自貢等為重點,建設川西南中藥現代化科技產業發展區,發展藥材種植業、加工提取業、制藥業、康復養生等產業;以甘孜、阿壩為重點,建設川西北中藏藥業發展區,著力中藏藥資源和珍稀名貴瀕危中藥資源可持續發展,發展民族醫藥生態文化旅游等。
重點推進成都、德陽、樂山、資陽、綿陽、雅安、眉山、內江、廣元、瀘州、達州等市醫藥產業發展工作。圍繞\"三個百億工程\"中百億園區建設,培育和發展一批優勢突出、特色鮮明、功能齊全、配套完善的工業園區的醫藥產業集中發展區。
重點發展成都(包括高新區、溫江、雙流、彭州、金牛、新都)醫藥產業集中發展區,將成都打造成“中醫藥之都”,發揮其中藥科技產業園,成果孵化和示范帶動效應,鞏固其在全省中醫藥發展中的龍頭地位。
培育德陽(什邡、廣漢)、資陽、樂山、綿陽等工業園區中醫藥產業快速發展區,推進甘孜、阿壩藏藥特色園區建設,形成一批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醫藥產業集群。
2. 推進西南北亞熱帶、中亞熱帶家生、野生中藥區中藥資源綜合開發利用。充分利用藥用資源優勢,家野并舉,合理布局,發展名貴地道藥材。加強資源保護,利用野生中藥資源要合理適度。培養科技人才,運用科學技術,研究開發民間藥和民族藥資源,開展中藥材的深度加工和綜合利用。
鞏固發展家種藥材主要產區,提高藥材產量,該區四川盆地、漢中盆地水熱條件優越,勞動力資源充裕,農業生產基礎好,是中國重要的商品糧和經濟作物產區,也是家種藥材的主產區,應以四川、漢中盆地為中心,發展川芎、黃連、郁金、附子、麥冬、白芷、枳殼等為主的家種地道藥材。這些地區,藥材栽培歷史悠久,經驗豐富,生態適宜,藥材質量好。但是低產田較多,應進行農田基本建設,抗洪澇干旱,改土培肥,提高地力,培育良種,提高產量。該區秦巴山區野生藥材資源豐富,在重點發展當歸、黃連、木本藥材生產的同時,著力開發這一地區的野生資源,川、鄂、黔山原山地,發展杜仲、吳茱萸、茯苓,木香,開發朱砂、雄黃等礦物藥材。滇、黔山地丘陵重點發展三七、通草、石斛的生產。云貴高原區在開展野生藥材收購的同時,重點發展云黃連、云木香、云茯苓等云藥生產,開發利用民族藥資源。
貫徹“護、養、獵”,“采、護、育”并舉的方針,發揮該區中藥資源優勢,保護野生資源。多年來,由于森林大量砍伐,生態環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壞,賴以生存的藥用動、植物繁衍棲息地逐年縮小,特別是藥用動物,如熊、麝等蘊藏量急速下降,加之人們對保護野生資源的重要性認識不夠,開發利用不盡合理,保護不利,致使該區不少野生藥材資源日趨減少,有的品種瀕于絕滅。對野生珍貴稀有品種或資源銳減的品種如麝、熊、川貝母、石斛、野茯苓、野黃連等進行重點保護,建立保護區或封山育草、育林,使這些野生動、植物資源得階恢復。秦嶺、太白山,神農架自然保護區內,也要對藥用資源進行保護。該區資源開發利用不平衡,邊遠山區,山高谷深,交通不便,勞動力缺乏,野生藥材收購網點不多,資源開發利用不夠充分。應為合理開發這些資源創造條件。
培養人才,提高科學技術水平。由于自然條件的影響和歷史的原因,該區經濟發展比較遲緩,文化教育科學技術較落后。特別是山區人才匾乏,極大地影響了對該區豐富資源的開發利用。同時,由于中成藥工業基礎比較薄弱,生產條件較差,技術、設備落后,資源優勢不能很好地轉化為商品優勢和經濟優勢。利用多種渠道,培養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提高科研隊伍素質,進行中藥資源和民族藥的開發。同時充分發揮現有中成藥工業潛力,調整產品結構,開發具有地方特色的拳頭產品。
3. 推進青藏高原野生中藥區中藥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由于區內耕地少,自然條件比較惡劣,人工種植藥材困難較大,該區藥用資源絕大多數是野生品種,因此,保護資源,合理開發利用是該區的發展方向,特別是對貴重珍稀品種的資源保護已是刻不容緩,加強科研工作,著力開發藏醫藥和民間藥是該區面臨的重要任務。
保護珍稀名貴藥用資源。資源的開發利用要與資源保護密切結合,合理采獵,合理經營,使藥用資源處于良性循環狀態。對麝、鹿、雪豹等珍稀動物破壞嚴重的地區禁止亂捕濫殺,實行封山禁獵;對藥用資源較豐富的地區,進行資源護育,輪封輪采,注意采收節季,以利野生資源的繁衍,該區的川貝母、冬蟲夏草等名貴品種的資源明顯減少,應在適宜區建立自然保護區。
加強藏藥和高原藥用植物的開發研究。該區所產的黨參、黃芪、木瓜、秦艽、天南星、牡丹皮、柴胡、全蝎等在民間使用多年,為了擴大這些藥材的使用范圍,實現其應有的藥用價值和經濟價值,應對這類品種的成分功效進行植化和藥理的分析研究,為進一步發掘利用提供科學依據。該區的科技人才較少,科研基礎薄弱。應培養和引進人才,與內地科研部門合作,協同攻關,共同開發區內藥用資源。
參考文獻:
1. 么厲.國內外中藥市場分析.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3.
2. 趙英凱.中醫藥國際發展的新形勢與新對策.中國科技產業,2008,(5).
3. 徐云,何景峰.西南地區中藥產業發展.山地學報,2004,(22).
4. 四川省加快中藥產業發展實施意見.
5. 肖茜等.發揮資源、科研雙重優勢,提升四川中藥產業競爭力.中國藥房,2007,18(3).
6. 魯可榮.我國西南地區中藥產業發展現狀、問題及發展模式分析.中國衛生事業管理,2008,(3).
7. 趙惠英.加快西北地區中藥產業發展的對策研究.特區經濟,2006,(11).
重點項目:四川循環經濟研究中心2009年度項目(XHJJ-0910)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張雄,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