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以上海市機器制造業為例,研究RD創新產出與研發人員年齡之間的關系,發現創新產出總體上呈倒U型年齡特征,并通過定量分析驗證三次曲線比二次曲線更適合描述這種倒U型特征。實證研究表明RD人員在60歲左右再次出現專利產出高峰,并分析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最后,根據研究結論對RD人員結構的配置,以及我國RD人員的退休政策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年齡特征;RD人員;專利產出
一、 研究背景
近年來,國家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科研工作的重中之重,政府和企業不斷增加對RD活動的資金及人力投入,以專利產出量為代表的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也有了一定提高,但與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結合當前狀況,本文對RD創新產出與其人員年齡之間的關系進行研究,找出其年齡特征,為完善RD人員的年齡配置及退休政策提出有意義的建議,并對RD人員的“60”現象做出合理解釋與分析。
創新產出的年齡特征研究歷來是學術界關注的重點,也是政府和企業RD人員配置的關鍵因素。最早,Lehman(1953)等科學家研究了170名數學、政治、物理學等領域最杰出的人物,發現他們取得重大成就的年齡一般在35歲左右,如牛頓、高斯等人在35歲之前取得重大創新成果。Cole(1979)通過截面數據對六個不同領域科學家個體創新產出進行研究后發現,創新產出的數量和質量存在曲線分布的年齡特征,即創新產出隨年齡先增后減,呈現倒U型特征。部分研究還表明從事創造性工作的RD人員年齡與創新產出之間可能呈現雙峰態分布(兩個產出高峰)的現象,我國學者岳洪江等人(2002)對1986年~2002年間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資助的項目負責人年齡分布情況做了統計分析,發現項目負責人年齡也呈明顯的馬鞍型雙峰分布,隨后華中科技大學的危懷安、鐘書華等人又對國家科技獎勵獲獎人員的年齡結構進行分析,發現RD人員年齡經歷了由獨立單峰特征(老年)演變為主次峰并存的雙峰特征的變化等。對于倒U型特征的函數形式,也出現很多爭議,我國學者趙紅州等人(1991)提出產出與年齡的關系服從三參數的威布爾分布,國外大多數學者認為二次曲線最能說明二者的關系(Bayer Dutton,1977;Homer et al.,1986),也有學者認為三次曲線可能更精確,因為三次項的添加會消除二次曲線中極值左右兩邊斜率相等的缺陷,而這種情況在實際中是不可能出現的(Dimmer,1974)。可見RD創新產出的年齡特征仍是一個值得深入研究的問題,本文將從實證的角度繼續對這種年齡特征加以探討。
研究創新產出的年齡特征,較少有學者使用專利數量作為產出指標,已有研究多是用突出成就(如Lehman,1953;趙紅州,等1991)、論文(Diamond,1986;Simonton,1988)作為創新產出的指標。20世紀70年代以來專利法律法規越來越完善,對促進自主創新和保護知識產權起到極為重要的作用,以專利數量作為衡量創新產出水平的指標在相關研究和RD人員績效考核中得到廣泛應用(Arundel,2001),由于是創新產出的直接體現,并且國際法律體系保障其相對客觀、規范和固定,專利數量成為衡量創新產出的可靠指標(Griliches,1990;Aces et al.,2002)。發展中國家由于處于相對落后的RD水平,采用專利產出衡量創新能力的研究還相對較少。本文以專利數量作為衡量創新產出的指標,從實證角度探析中國RD創新產出的年齡特征。
二、 數據說明
選擇專利數量作為衡量創新產出的指標,選擇專利申請數還是專利授權數也是研究關注的焦點,相較而言,專利申請數更能反映創新產出的真實水平,而專利授權還受到政府專利機構、政策法規及資本投入等因素的影響,專利授權并不是一個穩定的衡量指標,所以本文選取機器制造業的專利申請量作為創新產出統計變量。

本文以上海市機器制造業的RD專利申請數及人員作為樣本,搜集RD人員年齡信息及其作為第一發明人申請的發明專利和實用新型專利,得到有效RD人員樣本(年齡信息詳實、以第一發明人申請的發明專利數大于等于1件)270人,有效樣本的發明和實用新型專利數1 518件。
三、 數據分析與結果
1. 描述統計。統計樣本RD人員申請各專利的年份,并計算其申請專利的年齡,最后計算出270個樣本數據在每個年齡申請專利數的總和,得出專利產出年齡特征分布圖如圖1所示。
從圖1中可以看出,專利產出數較高的年齡段為32歲~47歲,第一眾數出現在41歲這個觀測值上,對應的專利數為99件,第二眾數出現在38歲和45歲,對應的專利數為97件。但是從47歲開始,專利產出數明顯下降。值得注意的是,在58歲~61歲之間,專利產出數又出現一個小高峰。如研究背景里提及的,已有研究發現從事創造性工作的科研人員其年齡與創新產出之間有可能呈現出雙峰態分布,具體來說有兩種表現形式。一種是在生命周期的末期,一般在60歲~80歲左右出現一個新的產出小高峰(如Hoeffel,1962等),另一種則是在生命周期中存在兩個同樣大小的績效高峰(如Bayer Dutton,1977;Pelt Andrews,1976)。這里出現的小高峰是第一種形式,小高峰出現的原因,目前尚無統一的解釋,研究還發現,科研人員生命周期曲線的形狀遠比其他職業領域復雜,對于某些科研人員來說,在生命周期中確實有可能出現多個績效高峰,其原因值得進一步研究。我們將在下文中對小高峰的出現做進一步研究。
2. 定量分析。雖然上文分析顯示RD人員的專利產出在年輕時很低,在32歲~47歲有較大躍升,之后總體呈下降趨勢。但RD創新產出隨年齡先升后降,是服從哪種分布曲線的問題,現有分析結果還不足以驗證。倒U型特征還是線性特征,下文將在OLS模型中分別假設:
假設1:RD專利產出呈倒U型年齡特征。
假設1.1:RD專利產出呈二次曲線倒U型年齡特征。
假設1.2:RD專利產出呈三次曲線倒U型年齡特征。
假設2:RD專利產出呈線性年齡特征。
下面將利用統計數據對上述假設分別做定量驗證。
研究專利產出的年齡特征,我們選取年齡為輸入變量,專利產出為輸出變量,對數據分別進行線性回歸、二次曲線回歸和三次曲線回歸,得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
從回歸結果來看,線性回歸的R2遠遠低于曲線回歸的R2,即曲線回歸結果明顯好于線性回歸結果,所以否定假設2,接受假設1,即RD專利產出呈倒U型年齡特征,而簡單的線性特征不能準確擬合專利產出隨年齡變化的關系;三次曲線回歸的R2為0.734,大于二次曲線回歸的R2,表明三次曲線回歸結果優于二次曲線回歸結果,所以否定假設1.1,接受假設1.2,即RD專利產出呈三次曲線倒U型年齡特征。
四、 結論與建議
1. 雙峰態年齡特征分析。由統計分析可知,專利產出與RD人員年齡分布總體服從先上升后下降的趨勢,但在局部出現了小高峰,本文認為這種現象可從兩個方面來解釋。首先,從RD人員從事研發活動的動機來看,RD活動是受兩種動機驅動的,即投資動機和消費動機。所謂投資動機是指RD人員從事研發活動是為獲得未來經濟回報的一種投資行為;消費動機是指RD人員從事研發活動本身就能獲得效用滿足,強調RD人員研究和解決問題本身的樂趣。在有限時間范圍內,投資動機會隨年齡及職業生涯的增長而逐漸減少,但是消費動機并不會減少。這從某種角度上可以解釋高齡RD人員產出高于年輕人員的現象。其次,從專利產出的特點來看,由于專利權具有出讓和轉讓獲得收入的特質,因此對于那些處于退休年齡的RD人員來說,有很大的激勵把他們積累的知識和經驗轉化為創新產出,通過專利轉讓等途徑為個人創造物質財富。
由于這種雙峰態并不是明顯的同等績效雙峰,所以我們將其忽略,繼續進行定量分析,結果發現RD人員專利產出確實存在倒U型年齡特征,這在一定程度上驗證了前人的研究結論。關于倒U型特征的函數分布,研究結果表明三次曲線比二次曲線更能擬合RD創新產出的年齡特征。
2. RD人員退休制度與“60”現象。長期以來,我國實行的對企業和機關事業單位職工退休年齡的規定,仍然是圍繞1978年出臺的140號文件建立的。法定的企業職工退休年齡是:男年滿60周歲,女年滿5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對特殊工種退休年齡為:男年滿55周歲,女年滿45周歲。

這種退休年齡的設計與RD創新產出的年齡特征相對吻合,RD人員在60歲之后創造力和創新產出相對較弱,身體素質不佳,不具備繼續從事工作的腦力和體力。不僅對RD人員如此,其他行業也存在這種年齡特征規律,所以,長期以來實行60歲的退休制度是相對合理的,本文的RD創新產出年齡特征實證分析為退休政策提供了理論支持。
然而,隨著醫療水平和生活質量的提高,60歲左右的RD人員在體力和腦力越來越有潛力,舊的退休政策對人力資源造成巨大浪費,加上老齡人口的增多,過早退休不利于社會人力資源的充分利用。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發現RD人員在55歲~65歲之間仍然存在專利產出的小高峰,說明RD人員在此階段仍具備創新和專利產出的能力。所以,對于RD人員的退休制度設置應有所調整,充分利用這段年齡創造價值。
以上海為代表的部分RD城市都嘗試了新的退休政策,例如上海嘗試推行柔性延長退休年齡政策,退休政策不再一刀切,尤其對RD人員,根據其學科特色采用不同的退休政策,適當延遲退休年齡到65歲,依據實證研究,這種調整是合理的。
3. RD人員結構配置及退休政策建議。結合研究結果,對于改善RD人員的配置以提高創新能力,需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1)在RD人員配置的結構上,要注重提高最富創造力的中青年研發人員的比例,以合理的激勵措施引進此年齡段的研發人員。
(2)重視60歲左右的RD人員的創新能力,制定合理政策,促進他們繼續為國家創新水平的提高做貢獻。專利產出活動作為技術含量較高的科技研發活動,對RD人員的知識、經驗和研究技巧有很高要求,60歲左右的RD人員具備足夠的積累,能促進創新產出。
(3)適當調整退休制度,延遲平均退休年齡,尤其是RD人員的退休年齡,這樣才能更充分地利用創新勞動力資源,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實力。
參考文獻:
1. Lehman, H.C. Age and Achievement. Princeton, NJ: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1,104(2):51-267.
2. 岳洪江,張琳,梁立明.基金項目負責人與科技人才年齡結構比較研究.科研管理,2000,23(2):100-105.
3. 梁立明,趙紅州.科學發現年齡分布是一種威布爾分布.自然辯證法通論,1991,13(1):28-36.
4. Dimmer, G. Creativity versus Age. Physics Today,1974,27(1):19-21.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08BJY033);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2009SBC001)。
作者簡介:謝富紀,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楊雋萍,浙江工商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副教授;彭俊偉,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研究生。
收稿日期:200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