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從目標導向、主體作用和技術推動的角度分別對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模式進行了分類,分析了模式選擇的影響因素。
關鍵詞:產學研;技術創新;模式
一、 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模式的分類
1. 基于目標導向的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模式。
(1)人才培養型合作模式。這一模式的主要目的是:高校為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企業和科研機構則是為了培養面向市場、面向技術開發的應用型和創新型高素質人才。它以合作教育為主要手段,通常采取定向委培招生、聯合辦學、共建基地、互相兼職等合作形式。
(2)研究開發型合作模式。這一模式的宗旨為提高合作各方創新能力,將學研方的科研能力與企業的技術能力相結合,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進程,促進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快速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通常的形式有技術轉讓、技術咨詢和技術服務、聯合承擔重大科研課題或工程項目、共同參與產學研聯合開發工程、共建研發實體如工程研究中心、中試基地等。
(3)生產經營型合作模式。它是高校與企業或科研院所與企業圍繞研發生產科技含量高、附加價值大的新產品,以滿足市場需求、提高企業效益為目標而開展的合作。在這一合作模式中,高校和科研機構一般以技術作價入股,參與企業技術開發、生產經營和日常管理,有的在技術入股的同時注入少量資金,使合作雙方利益共享,風險分擔,關系更加緊密。
(4)主體綜合型合作模式。在這一模式下,產學研各方合作的目的具有多向性,通過多方位、深層次的合作,達到既培養人才,又提升創新能力,同時獲取最佳經濟效益的目的。其形式主要有共建高新技術開發區和高校科技園;建立松散或緊密型的教學、科研、生產聯合體等。
2. 基于主體作用的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模式。
(1)政府主導型產學研合作模式。政府可以將學研與企業合作的重要內容納入國家計劃或地方發展計劃,對合作項目給予經費、稅收等多種優惠,目的是促進項目盡快產業化。政府主導型又分為政府指令型合作模式和政府推動型合作模式。其中前者是計劃經濟的產物,即由政府直接指令產學研各方形成合作,曾經是我國產學研初期的主要形式;后者在政府的推動下,由政府提供政策導向和市場服務,高校和科研機構發揮核心作用,企業積極參與。
(2)企業主導型產學研合作模式。該模式下企業同時作為科學技術的研發參與者和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產力的創新者,即企業既是研究的主體又是生產的主體。在該模式下,企業為滿足市場競爭的需要,一方面致力于提升自身的研發能力,一方面以委托開發、合作開發、共建研究機構和企業兼并科研機構等形式尋找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技術支持、咨詢和服務。企業處于主導地位,并承擔相應的研發和成果轉化風險,高校和科研機構的技術創新活動圍繞企業的需要進行,其研發活動的內容、形式和范圍由企業決定,處于參與者的角色。
(3)高校和科研機構主導型合作模式。高校和科研機構憑借其技術和人才優勢從事技術創新,成果成熟后以技術轉讓、專利出售等形式向需要該技術的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提供,或者通過自己創辦科技產業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實現技術成果轉化。在該模式下,高校和科研機構處于主導地位,決定研發內容和合作對象,并獨立承擔研發風險。
3. 基于技術推動的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模式。
(1)技術轉讓模式。技術轉讓模式一般是指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把科技成果,主要是產品的制造工藝或配方轉讓給企業后,企業一次性支付費用給高等院校或科研機構的形式。其特點是一般由學研做前期投入,完成了技術原理的可靠性(如小試樣機等)研究后,企業接著進行中試、工業化生產及市場開發。因此技術轉讓屬于接力式開發,而且具有技術推動型的特征。
(2)合作開發模式。學研方與企業進行技術合作或對某個項目聯合攻關,企業可向學研方提出開發計劃并注入一定的風險投資,學研方可以選擇以技術入股或只是在技術開發上的合作。這種模式是指在保持大學、科研機構和企業各自擁有原來體制的條件下利用各自的要素占有優勢,分工協作共同實現一項技術創新過程的行為,它更強烈地表現為功能互補的優勢。無論是“學、研”還是企業都很難承擔起技術創新轉化的風險正是在這一背景之下科研組織與經濟組織的合作成為了一條必然的可行之路。具體模式見圖1。
二、 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模式的影響要素
1. 主體差異要素。
(1)主體現狀差異要素。主體間差異是指企業、高校和科研機構在資金、設備、技術、人才、市場和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差距。一般而言,高校和科研機構擁有人才、科研設備、知識和技術方面的優勢,企業擁有市場通道和資金方面的優勢,而且它們各自的優勢往往不為對方所擁有,這就為合作提供了可能。
(2)主體目標差異要素。合作各方的經濟性質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合作的目標,從而影響合作各方對產學研結合模式的選擇。從經濟學的角度出發,產學研結合各方的目標是通過合作實現自己的利益。這里的利益并不僅僅是狹義的經濟利益,還包括專利、成果歸屬權等其它物質利益和獎勵、聲望、名譽等非物質利益。不同的性質決定了它們所追求的利益是不一致的。在產學研合作中,企業、高校、科研機構的具體目標并不完全相同,這也直接導致了合作模式的選擇不同。
2. 主體間關系要素。
(1)溝通能力要素。調查發現,如果存在著良好的溝通方式,產學之間組織文化上的差異并不必然阻礙產學合作行為的發生。產學研結合可以創造出隱性知識和內含隱性知識的組織慣例,它們主要體現在參與合作的成員之中,并形成了產學研結合知識基礎的一部分。因此,企業和學研方在結合中的溝通效率與效果就顯得至關重要。良好的溝通能力能盡量減少產學研結合過程中的摩擦,保障產學研結合的成功。
(2)合作態度要素。當合作組織內成員對相應的一方持有一種學習的態度時,他們對對方的觀點、見解的接受能力,比他們認為自己擁有高級技術、組織能力和策略判斷能力時更強。
(3)合作經驗要素。經驗會影響產學研結合效果,主要體現在兩方面:一是在過去的產學研結合中形成的經驗對于企業在產學研中的態度具有不同影響,當新的產學研結合對象與之前的產學研結合對象具有很大相似性時,那么從原先產學研結合中獲得的經驗可以運用到新的產學研結合中,將有助于提高學習的效果。反之,則可能產生一些不必要的摩擦;二是與同一伙伴合作的經驗,雙方可能已經建立了一定程度的信任和自信。原先合作經驗的優勢會鼓勵合作者彼此之間互相開放,從而增加他們通過新的產學研結合的機會。但是,若以往合作的經驗不甚理想,則將影響其在新的合作效果。
(4)道德風險要素。道德的影響就是規范和倡導人們的有利經濟行為,約束不利經濟行為。企業需要講商業道德,不能唯利是圖;高校和科研機構需要講學術道德,不能忘記科技創新的使命。同時,在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內部也要盡量避免道德風險的出現。合作中由于各方在聯合體產學研結合中所占地位的不同會形成委托代理關系。委托-代理關系的存在會導致道德風險的產生,即一方為最大化自己的效用而做出損害他方的行為,這嚴重破壞了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的有效進行,會導致各方矛盾升級。

3. 技術創新環境要素。
(1)技術環境要素。技術環境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科技發展軌跡、現實科學知識存量和技術水平,它是企業技術創新和技術發展的基礎。不同地區技術差距的大小和地區技術能力水平的差距對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模式的選擇至關重要。
(2)市場環境要素。市場環境從兩方面對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模式進行影響,其一是市場集中度某種程度上決定了產學研合作的發生概率,其二是市場全球化促進了產學研合作的發展。
(3)政策環境要素。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總是在具體的政策下進行。政府政策主要影響科技成果轉化、稅收優惠以及人才政策,通過影響這些政策而間接影響產學研結合,對產學研結合有利的政策會推動產學研結合的發展,反之亦然。
(4)法律環境要素。法律是經濟、科技發展的保障,為了保障產學研結合的有效進行,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規作為規范和保障,允許和鼓勵企業、大學和科研機構之間的合作,進行科研成果轉化。法律環境主要包括技術創新產權制度和政府的有關科技立法。
(5)信息傳播環境要素。在知識經濟時代,信息作為一種特殊的生產要素,已成為決定企業技術創新的關鍵因素之一。目前,企業和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間聯系松散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與企業之間缺乏相互溝通、相互了解的迅速便捷的信息渠道。一般而言,如果企業所處的環境中,科技信息的來源十分廣泛,傳播手段非常先進,信息傳播的速度很快,則產學研結合比較容易發生。
(6)文化環境要素。文化環境包括區域內人群的風俗習慣和價值觀念、心理素質、主流的價值觀念、社會風氣等內容。它代表的是本地深層次的社會文化環境,直接影響著人們是否有追求創新的熱情,人與人之間能否建立起相互信任、相互合作的關系。而在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中,長期的協作和彼此的信任是最有價值的資源。區域內特有的社會文化環境,作為一種隱含經驗類知識,深深影響著企業及學研方的行為。
參考文獻:
1.劉貴偉,吳立賢.產學研合作創新的模式及評價.遼寧教育學院學報,2001,(5):21-23.
2. 郭斌.知識經濟下產學合作的模式、機制與績效評價.北京:科學出版社,2007.
3. 林紅.福建省產學研聯合的模式及其選擇研究.中共福建省委黨校學報,2006,(12):47-51.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70773027);黑龍江省軟科學攻關項目(GB06D204-1);黑龍江省自然科學基金項目(G200821)。
作者簡介:曹靜,哈爾濱工程大學經濟管理學院講師、博士生。
收稿日期:2009-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