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基于產業集群風險與供應鏈組織違約風險的交互影響關系,提出建立外部信用評級信息系統管理供應鏈組織違約風險。研究表明:通過運用外部信用評級中的違約率信息、回收率信息、資金價格信息、監管信息,實現產業集群化供應鏈組織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產業集群;供應鏈組織;違約風險
一、 引言
近年來,產業集群化供應鏈組織以其在某個地域中聚集不同功能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和不同類型的物流設施的特點,為解決目前產業集群發展困局提供了一種可行思路,但現有研究中,對產業集群發展與其供應鏈的組織演變規律研究還不是很多,而且也很少考慮產業集群風險與供應鏈組織違約風險的交互影響。本文就是在現有學者研究基礎之上,提出建立外部信用評級信息系統管理供應鏈組織違約風險,促進產業集群化供應鏈組織健康持續發展。
二、 集群風險與供應鏈組織違約風險的交互影響
產業集群的供應鏈組織和集群企業物流發展是密切相關的。集群供應鏈組織意味著集群企業分工不斷加強,在促使自己將非核心業務外包出去的同時,也迫使集群企業向產業價值鏈的核心環節躍遷,以此來突出核心競爭優勢和獲取價值鏈戰略環節。集群企業外包出去的環節和躍遷的環節,往往并沒有轉移出集群地域,而是繼續存在和根植本地,從而使得集群企業間的物流聯系越來越多,物流聯系方向性越來越強,即集群企業物流發展朝著本地供應鏈一體化方向衍生。正是由于這種產業集群的影響,以及產業集群參與主體多為中小企業,集群供應鏈組織的具體形成過程中群體性風險的生成原因,首先要探索導致產業集群風險的具體來源即風險的誘因。風險來源具體可以分為內生性風險與外生性風險。內生性風險是指由產業集群內部力量所累積的風險,是走向衰敗的內部原因。內生性風險是產業集群走向衰退的根本性風險,外生性風險則是集群走向衰退的誘發性因素。比如產業政策的變化、消費偏好轉移、產業政策法規、資源缺乏、不連續技術等。由于內外不利因素導致產業集群出現風險,這些可能會導致集群內個別企業或機構(也可能整個集群)出現風險,具體有結構性、周期性和網絡性風險等三種主要風險形態,而它們之間存在著關聯性——相互增強機制。周期性風險可能發生在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的任一階段,同時導致所有部門產量下降,因此加速衰退效應。網絡性風險則與產業集群生命周期、結構性風險緊密相關。網絡性風險加劇產業集群的死亡,對結構性風險有加強效應。
產業集群三種風險相互增強機制會導致風險的加大,加劇對供應鏈組織穩定性和績效的影響。由于核心企業的產品大多數都有幾十種乃至數百種之多,因而一般都有數十家原始供應商承擔著上游供應商的多種重要原材料的供應,且數十家上游關鍵供應商向供應鏈核心企業提供幾十種乃至數百種產品的零部件和外協件,其中少數幾家核心戰略供應商承擔供應鏈核心企業產品關鍵部件的供應;核心企業下游客戶中有數家營銷聯盟企業和數十家區域性總經銷商,批發和分銷商數百家,它們分散遍布國內外;此外,還有數家第三方物流服務提供商、數家公用事業服務提供商和數家金融機構為企業供應鏈提供協同服務,再加上每個供應鏈成員企業都有自己的供應鏈,又是多個供應鏈的節點,進而形成多個供應鏈交疊在一起。由此可見,企業供應鏈網絡是一個復雜的超級動態網絡,而客戶對產品質量和服務要求越來越挑剔,加上眾多的外協廠商,這對企業供應鏈管理是一個巨大的挑戰,供應鏈的安全持續高效運作成為公司關注的焦點,管理者身在其中感到企業供應鏈存在很大的管理危機。在供應鏈組織運作過程中,鏈上的企業因業務需要而彼此簽訂合約,于是就會存在合約雙方當事人不履約的違約風險。如不支付貨款、不運送貨物、不提供服務、不償還借款等。供應鏈組織違約風險是具有獨特的放大效應,不只是影響到某一企業,而是利用供應鏈系統的脆弱性,對供應鏈系統造成破壞,給上下游企業帶來損害和損失,影響整個供應鏈的正常運作。如果不采取措施,風險化解或消除不了,就會有群體性風險發生風險突變最終導致整個集群的衰敗、解體或發生遷移。
三、 建立外部信用評級信息系統防范違約風險
1. 外部信用評級中的違約率信息。信用評級與違約率之間是高度秩相關的。Carty Lieberman(1997)研究了穆迪公司公布的主要西方國家近100年來債務人信用等級與違約率間的統計關系,指出信用評級與違約率之間是高度秩相關的。Altman Suggitt(1997)首先對銀團貸款的違約進行了研究,采用了基于發行債券的死亡率分析方法(Altman,1993),發現銀團貸款的違約率與貸款非常相似,特別是在5年期水平下。違約的定義在不同的國家是不同的,但是所有的定義都反映了經濟上處于困境。Brand Bahar(1999)的長期公司債券違約與等級轉移研究,將違約定義為第一次沒有對債務本金或利息進行還款,不管該債務有沒有被評級,將債券分組為“靜態債券池”(Static Ppools),分析了從1981年~1999年標準·普爾公司所作的7 300多個債務評級的信用歷史數據,發現在到達最終違約時,與較低的初始等級相比,較高的信用等級持續期也較長。
2. 外部信用評級中的回收率信息。Altman Kishore(1996)采用了標準·普爾關于違約率的傳統度量方法,即將違約率表示為違約后不久的債券市場價格占其面值的百分比,如果回收率與銀行較高的違約率相互抵消,那么金融機構的回收率將是較低的。Grossman,Brennan Vento(1997)關于銀團貸款回收率的研究,發現與高級次級債務的回收率(42%)和次級債務的回收率(39%)相比,重組或破產過程結束后違約貸款的回收率(82%)是相當高的;回收率與債務人所處的行業有關,較少的固定資產、較多抵押出的資產以及資產老化的風險都會降低回收率,而穩固的經營特許權以及高質量的設備和廠房則會提高回收率;發生支付困難的貸款一般在19個月內仍然還處于困境中。Caouette(1998)的研究發現,一旦考慮了債務的等級,那么區分投資級和非投資級評級將不會對回收率造成影響。Keenan(1999)使用了違約債券的交易價格占面值的百分比來計算其回收率,發現回收率隨著債務等級的提高而增加。回收率研究一致地顯示出,等級的提高與抵押的增加都會降低違約時的預期損失,這也支持了次級債務的信用等級要比高級債務低一個或兩個等級這一經驗規則。
3. 外部信用評級中的資金價格信息。
(1)外部信用評級與資金成本間的負相關關系。Jewell Livlngston(1998)抽離發行規模、存續期間、可否贖回、有無償債基金等變量的影響,檢驗結果表明,所有的信用等級對資金成本都有顯著影響:信用等級愈高者,資金成本愈低。Sorensen(1980)發現,即使包括了各項衡量償債能力的變量,信用評級的高低仍能顯著影響資金成本,而且與理論預期一致:等級愈高者,成本愈低。Wakeman(1984)認為第一次評級等于是對債券公司財務報表的真實性提供了某種形式的保證,可以降低投資人的不確定程度,使新發行的債券賣到較高的價格。Liu Thakor(1984)為避免方法論上的線性重合問題,改以二階段估計法,同時列出信用評級與收益率的決定函數,以更嚴謹的計量方法研究發現,即使抽離了公開的經濟變量所能衡量的償債能力后,評級本身仍能影響收益率或融資者的資金成本。以上研究都支持了信用評級本身具有某種其他公開信息變量所無法涵蓋的信息價值,因而對于融資成本具有一定的影響力。
(2)外部信用評級宣告的價格效應。如果信用評級中包含了若干私有信息,并非只是復制會計信息或是其他公開信息而已,則信用等級的改變亦應對證券價格產生沖擊。大量的研究結果表明,信用等級升級多半沒有顯著反應,但信用出現降級時,市場的反應相當明顯。在效率市場中,信用評級的信息價值較不顯著。但在信息不充分的情況下,信用評級確具有相當的信息價值,即對于信息量已相當充足的公司而言,信用評級所能提供的額外信息就十分有限了。對于信息揭露量不足的公司來說,信用評級具有較高的信息價值。信用評級的信息價值獲得了相當程度的肯定,但信用評級的信息價值是相對的。信用評級的上升和下降會影響貸款的剩余現金流量所必需的信用風險價差或升水,因而也會影響貸款的內含的市場(或現在)價值。如果一項貸款被降級,那么,必需的信用風險價差或升水就應該上升。因而,對于金融機構而言,貸款的現值將會下降。同樣,用評級上升會有相反的效果。
4. 外部信用評級中的監管信息。合格的外部評級機構必須滿足以下全部6條標準:①客觀性。信用評級的方法必須是嚴格的、系統的,并且可以根據歷史數據進行某種形式的檢驗。必須定期對評級進行審查,根據財務狀況的變化予以更新。在監管當局認定之前,必須已經建立了對市場各個組成部分的評級方法,包括嚴格的返回檢驗,評級方法的使用時間至少一年。最好是三年以上。②獨立性。外部評級機構應該是獨立的,不會迫于政治或經濟上的壓力而影響評級。當評級機構的董事會構成或股東結構中出現利益沖突時,評級過程也應當盡可能不受到任何影響。③國際通用性和透明度。凡是有合理要求的國內和國外機構,都可以以同等的條件獲得每個評級結果。此外,外部評級機構所采用的基本評級方法應該對外公開。④披露。外部評級機構應當披露評級方法,包括違約的定義、評級的時間跨度及每一級別的含義,每一級別實際的違約概率,評級的變化趨勢。⑤資源。外部評級機構應當有足夠的資源,確保提供高質量的評級結果。這些資源包括外部評級機構與被評級機構的高級管理層和營運層次的人員保持實質性的經常聯系,以便提高評級結果的價值。評級方法還應該將定性和定量分析結合起來。⑥可信度。在某種程度上,可信度建立在上述標準的基礎上。
參考文獻:
1. 劉恒江,陳繼祥.產業集群競爭力研究述評.外國經濟與管理,2004,26(10):2-9.
2. 馬林.全球貿易環境下的供應鏈一體化風險管理.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107-127.
3. Carty Lieberman.GlobaI Credit Resear- ch. Moody's Investor Service,1997:211-225.
4. Brand,Leo, Reza Bahar.Ratings Performanc- e.StandardPoor's Corporation,1999:478-484.
基金項目:2008年陜西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陜西裝備制造業供應商戰略選擇研究”(08E042)階段性成果。項目主持人:王靜。
作者簡介:王靜,工學博士,西北政法大學副教授,陜西省企業信用協會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當代學術研究》雜志主編。
收稿日期:200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