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變革背景下的員工需要不斷更新知識,需要靈活應對各種新問題。傳統培訓策略把受訓者當作被動學習者,注重知識的直接傳授,難以提高受訓者的變革適應能力和錯誤應對能力。錯誤管理培訓強調錯誤的反饋功能,鼓勵受訓者主動探索、積極試錯,從而提升培訓績效。文章首先總結了傳統培訓的局限,然后在此基礎上提出錯誤管理培訓的內涵與要素,最后指出錯誤管理培訓的作用原理及實施要點。
關鍵詞:錯誤管理培訓;錯誤管理指導;變革環境;組織學習
一、 傳統培訓策略的局限
現代市場充滿變革。組織知識隨時面臨過時。組織必須不斷地學習。培訓就是一種重要的組織學習策略。然而,傳統培訓策略把受訓者當作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強調構建結構化的培訓環境,努力按部就班地向受訓者直接傳授知識。這種培訓策略能有效地傳授程序化知識,有很好的相似性遷移效果(受訓者能把所學知識用于處理與培訓任務相似的任務),但也存在兩方面局限:第一,傳統培訓策略關注傳授程序化知識。而這些程序化知識卻可能會有礙于組織對變革性環境的適應。因為在面臨結構性變革時,那些擁有較多程序化知識的人會更難以有效調整自己的知識從而適應變革。第二,傳統培訓策略強調直接傳授正確知識、盡量避免受訓者犯錯。在傳統培訓策略的支持者看來,錯誤只能暫時抑制錯誤行為,讓受訓者失望,而不能向受訓者傳授任何正確知識。在變革環境中,錯誤其實不可避。即使專家也要花大量時間來應對錯誤。而傳統培訓策略不僅不能提高受訓者的錯誤應對能力,反而還會讓他們對錯誤充滿恐懼。
傳統培訓策略能向處于穩定環境當中的受訓者有效地傳授程序化知識。而在變革環境中,組織成員則不僅需要程序化知識,更需要變革適應能力和錯誤應對能力。而這些都是傳統培訓策略無法授予受訓者的。
二、 錯誤管理培訓的內涵
錯誤管理培訓(Error Management Training,EMT)是一種全新的培訓策略。它在培訓之初只向受訓者提供非常少的任務信息(如簡單介紹所學知識的作用),然后就讓受訓者自主探索任務解決方案,鼓勵其通過試錯來探索任務系統,并且指導其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待和利用錯誤,從而一方面降低錯誤給受訓者帶來的心理壓力;另一方面幫助他們最大限度地利用錯誤去掌握目標知識,并同時提高其變革適應能力和錯誤應對能力。
EMT對錯誤具有嶄新的認識,不僅認為錯誤雖然可能會造成一些的心理上或物質上的損害,但這些損害完全可以通過錯誤管理來有效避免;并且認為錯誤具有很多積極功能:(1)構建準確的認知圖式。錯誤能促使人們檢驗自己所固守的觀念,幫助人們認識到認知圖式中的欠準確部分,促進認知圖式的改善和重構。(2)避免重復犯錯。錯誤非常顯眼,便于記憶,能顯著降低重復犯錯的概率。(3)促進反思。錯誤會使人吃驚,能促使人們質疑先前的反應模式,進而提升人們分析環境、識別問題和創造發明的能力。正是基于對錯誤的嶄新認識,EMT強調為受訓者營造容易犯錯、敢于犯錯的環境,并且幫助受訓者有效地利用錯誤的積極功能。
三、 錯誤管理培訓的基本要素
EMT包括兩個基本要素:主動探索(Active Exploring)、錯誤管理指導(Error Management Instruction)。EMT鼓勵試錯和主動探索。它只向受訓者提供非常少的指導,而不做關于任務的任何具體指導。比如,在軟件培訓中,EMT只向受訓者提供軟件的功能介紹以及最基本的軟件結構,然后就讓其獨立完成較難的軟件操作任務,而不向其提供任何進一步指導。可想而知,在這樣的環境下,受訓者必然會遇到很多錯誤。為了幫助受訓者有效地應對和利用這些錯誤,EMT就要提供錯誤管理指導。具體來講,錯誤管理指導是培訓師向受訓者提供的三方面指導:第一,讓其知道錯誤具有積極功能;第二,向其灌輸這樣的觀念——“你所犯的錯誤越多,能學到的東西也就越多”,“你犯錯誤了嗎?如果是的話,那就太好了,因為你現在有機會學到新東西”。第三,提醒其對所犯錯誤進行反思,但不提供糾正錯誤的具體指導。
主動探索與錯誤管理指導之間是相輔相承的關系。主動探索能幫助受訓者創造錯誤;而錯誤管理指導則能幫助受訓者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待和利用錯誤。EMT的效果主要就依賴于兩者的密切配合。

四、 錯誤管理培訓的作用機理
EMT有利于提高受訓者的元認知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并能最終提高兩方面培訓績效:培訓后績效(Post-training Performance)和適應性遷移(Adaptive Transfer),見圖1。
1. 對培訓后績效的影響。EMT著力提高的是培訓后績效,而不是培訓期間績效。EMT鼓勵受訓者積極試錯,然后利用所犯錯誤來探索任務空間、尋找解決方案,而非快速地直接傳授解決方案。因此在培訓進行期間,EMT在知識掌握速度和準確度等方面將不及傳統培訓。然而在培訓后的績效測評階段,EMT則和傳統培訓一樣,都強調任務的正確完成。此時,EMT已經幫助受訓者掌握了目標知識,其培訓績效也就能得到體現了。
2. 對適應性遷移的影響。遷移(Transfer)是指受訓者把處理一種任務的知識,應用到另一任務的處理當中去。遷移有兩類:一類是相似性遷移,指知識從一種任務遷移到另一種相似任務;另一類是適應性遷移,指利用已有知識,改變原有程序或針對某全新問題提出解決方案。EMT對兩類遷移的影響模式不盡相同。錯誤能促進記憶,幫助受訓者在相似情景下更好地回憶培訓內容,因而能提高相似性遷移。在實際工作中,適應性遷移比相似性遷移更重要。任何培訓都不能提供所有任務的解決方案。培訓結束后,受訓者必然會遇到很多新問題。傳統培訓直接向受訓者傳授正確的程序性知識,而EMT鼓勵受訓者試錯、積極應對錯誤,幫助受訓者掌握知識。與傳統培訓相比,EMT的情景與實際工作更相似。受訓者在兩種情景下,運用相同的信息處理程序。因此,EMT能在促進相似性遷移的同時提升適應性遷移。
3. 中介因素。EMT對培訓績效的提升是通過情緒控制力、元認知能力及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來實現的。錯誤會誘發負性情緒。而負性情緒又會消耗認知資源,降低績效。情緒控制力就是人們在工作中,努力避免受負性情緒影響的能力。錯誤管理指導能幫助受訓者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待和應對錯誤,幫助他們鍛煉情緒控制力,讓他們對情緒事件進行重新評估,在負性情緒得以展開之前改變其性質。
情緒控制力能避免認知能力被負性情緒消耗。但為了提高培訓績效,受訓者還需要把認知資源聚焦于所學知識。元認知能力就是人們對自己認知能力、認知過程的掌控能力。元認知能力高的人能更有效地把認知資源集中到關鍵問題解決上。在缺乏外界指導時,元認知能力就尤為重要。EMT鼓勵受訓者在培訓中大膽試錯。錯誤會使受訓者的思維強制剎車,促使其思考錯誤原因、提出和實施應對策略、評價應對策略的效果。這種錯誤應對過程能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受訓者的元認知能力。
EMT幫助受訓者在培訓過程當中通過自己的努力最終順利解決所犯錯誤,從而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他們應對錯誤的自我效能感,讓他們在錯誤面前表現地更加冷靜和自信。在知識更新迅速,新技術、新設備接踵而至的今天,人們在工作中必定會遇到很多錯誤。此時,情緒控制力、元認知能力以及錯誤應對的自我效能感就能在很大程度上幫助人們有效應對錯誤,從而表現出較高績效。
五、 錯誤管理培訓的實施要點
為有效發揮EMT的優勢,我們需要做好六方面工作(如圖2所示):為組織成員提供心理安全感,鼓勵其建設性地犯錯;對合適的人,針對合適的任務展開培訓;認識到EMT和傳統培訓之間的互補關系,綜合使用這兩種培訓策略;培訓師在EMT中要對受訓者進行錯誤管理指導;組織要正確認識和評價EMT的績效。
1. 提供心理安全感。EMT的基本理念就是,鼓勵受訓者積極犯錯,并利用所犯錯誤來探索任務系統,最終構建出任務的解決方案、實現知識學習。為提高培訓效率,組織需要為受訓者提供充分的心理安全感。只有在受訓者不必擔心受到同事和領導嘲諷時,才敢于在培訓中試錯,也才會把所學知識及應對錯誤的理念和技能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
2. 任務復雜度較高。在任務特征方面,EMT適用于較復雜的、結果不太確定的任務。人們在完成這類任務的培訓時更容易犯錯,也更容易找到出新的解決方案。如果復雜度較低的培訓任務不能提供足夠的犯錯機會,不利于展現EMT的優勢,傳統培訓就完全夠用了;如果目標任務過難,則會使受訓者的探索任務過重。
3. 準確定位受訓者。EMT比較開放、所學任務也比較難,希望通過鼓勵受訓者積極犯錯來探索任務系統最終自主搜尋出問題解決方案,于是對受訓者也有比較高的智力要求。那些智力較低的人,則更適合與結構化較高的傳統培訓。受訓者的人格特征也會影響到EMT的效率。EMT對那些責任感中等、開放性高的人更有效。責任感過高者容易過分關注錯誤,難以在問題解決上投入足夠的認知資源;開放性高者具有較強的好奇心和想象力、思維活躍,愿意嘗試新方法,容易坦然地接受錯誤及錯誤所帶來的反饋信息。
4. 多策略協同使用。受訓者在EMT中需要自主探索任務系統。這就意味著EMT比傳統培訓需要更多時間(受訓者在傳統培訓中只需復制出培訓師直接向其傳授的正確知識)。為提高效率,我們在培訓一些難度過大的任務時就有必要在EMT開始之前,先用傳統培訓的形式向受訓者迅速地傳授一些基本知識,然后再正式進入EMT階段。這樣可以適當控制任務復雜度,使受訓者既有探索余地,又不至于被過大的任務系統而搞得不知所措。

5. 重視錯誤管理指導。EMT與傳統培訓的關鍵區別就是:EMT認為錯誤能向受訓者提供反饋,幫助其更好地探索任務系統;而傳統培訓則認為錯誤會讓受訓者產生挫折感和壓力,不能有效地教會其如何正確解決問題。實際上,錯誤的確同時具備上述兩種效應,只是兩種培訓方式所關注的焦點不同。為提高EMT效率,我們有必要在充分利用錯誤的反饋功能的同時,努力減少錯誤給受訓者帶來的挫折感和壓力。這才能幫助受訓者騰出更多的認知資源來進行問題解決。錯誤管理指導能有效降低錯誤的負面效應,能在培訓中不斷鼓勵受訓者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待錯誤、把錯誤當作是探索任務系統的機會,引導他們認識和利用錯誤的反饋功能。
6. 正確認識和評價培訓績效。EMT的優勢在于能有效提高培訓后績效和適應性遷移,而對培訓期間績效和相似性遷移的促進作用并不一定優于傳統培訓。培訓的最終目的不是提高受訓者在培訓期間的績效,而是提高其在培訓之后的績效。另外,知識經濟使得人們的工作內容、工作方法不斷變化。適應性遷移無疑能更有效地幫助人們去適應這些變化。EMT在培訓期間并不一定能表現出優越性,但在培訓之后,其優越性就會慢慢突現。因此,在評價EMT的績效時,切忌過分看重受訓者在培訓期間的績效以及相似性遷移的水平,而應更多地關注培訓后績效以及適應性遷移水平。
六、 結論
錯誤并不可怕。只要對其進行適當管理,就能促進學習。EMT強調錯誤的反饋功能,鼓勵受訓者在培訓中勇敢試錯,指導他們以積極的態度來看待和應對錯誤,從而提高其元認知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并最終提高其培訓后績效和適應性遷移水平。為充分發揮EMT的優勢,我們需要針對EMT的特點來構建相應的組織文化、確定適當的培訓任務和受訓人員、協同使用多種培訓方法,準確認識和評價培訓績效。
參考文獻:
1. 楊建鋒.構建學習型組織的新途徑——識別和培育實踐共同體.經濟管理,2008,30(15):21-25.
2. Garvin, D. A., Edmondson, A. C., Gino, F. Is yours a learning organiza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8,86(3):109-116.
3. Frese, M. Error management in training: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results. In C. Zucchermaglio S. Bagnara S. U. Stucky (Eds.),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1995:112-124.
4. Frese, M., Brodbeck, F. C., Heinbokel, T., Mooser, C., Schleiffenbaum, E., Thiemann, P. Errors in training computer skills: On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errors.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1991,(6):77-93.
5. Keith, N., Frese, M. Self-regulation in error management training: Emotion control and metacognition as mediators of performance effect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5,90(4): 677-691.
6. Keith, N., Frese, M. Effectiveness of error management training: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8,93(1):59-69.
7. Heimbeck, D., Frese, M., Sonnentag, S., Keith, N. Integrating errors into the training process: The function of error management instructions and the role of goal orientation. Personnel Psychology,2003,(56):333-361.
8. Joung, W., Hesketh, B., Neal, A. Using war stories to train for adaptive performance: Is it better to learn from error or success?.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2006,55(2): 282-302.
9. Homsma, G., Dyck, C., Gilder, D., Koopman, P., Elfring, T. Overcoming errors: A closer look at the attributional mechanism. Journal of Business Psychology,2007,21(4):559-583.
10. Wood, R. E., Kakebeeke, B. M., Debowski, S., Frese, M. The impact of enactive exploration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strategy, and performance in electronic search. Applied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Review, 2000,(49): 263-283.
11. Ivancic, B., Hesketh, K. Learning from error in a driving simulation: Effects on driving skill and self-confidence. Ergonomics,2000,(43): 1966-1984.
12. Ford, J. K., Smith, E. M., Weissbein, D. A., Gully, S. M., Salas, E. Relationships of goal orientation, metacognitive activity, and practice strategies with learning outcomes and transfer.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1998,(83):218-233.
13. Edmondson, A. C.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work tea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9,44(2):350-383.
14. Gully, S. M., Payne, S. C., Koles, K. L. K., Whiteman, J. A. K. The impact of error management training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on training outcomes: An attribute-treatment interaction perspective.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2002, (87):143-155.
課題來源:江西財經大學2009年校級課題。
作者簡介:楊建鋒,管理學博士,江西財經大學工商管理學院講師。
收稿日期:2009-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