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精品課程教學錄像是精品課程重要的組成部分,具有多種不同的表現形式和錄制模式,文章就目前精品課程教學錄像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入手,分析各高校普遍采用的錄制方式的優缺點,在實踐的基礎上提出了單機位拍攝與后期藝術處理并行進行精品課程教學錄像攝制的優勢。
【關鍵詞】精品課程;教學錄像;多機位拍攝;單機位拍攝;優勢
【中圖分類號】G40-057【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2—0153—05
引言
精品課程建設是高校課程建設和改革的一項重要工作,對提高教學質量,深化教學改革具有重要的意義和良好的示范效應。[1]教育部實施精品課程的目的是為了共享優質教學資源,因而把精品課程錄制成視頻放到網絡上共享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精品課程教學錄像,是一項重要的教學資源,是精品課程申報和建設的重要組成材料,也是評審的重要依據。因此,開發集教學性、科學性、思想性、藝術性于一體的精品課程教學錄像十分重要,而對精品課程教學錄像的制作方法進行有益的探索和實踐顯得更為迫切。
一 精品課程教學錄像中存在的問題
1 前期準備不足
由于錄制者拍攝前對教師授課特點不了解,對教學設計的流程不清楚,與主講教師的交流不夠,場面調度不到位等前期準備工作不足,并且主講教師缺乏上鏡的專業訓練和上鏡的經驗,導致其出現鏡前緊張、局促、表情嚴肅、授課語言不流暢、吐字不清晰、埋頭念講稿、干咳、口頭禪不斷出現的狀況。
2 對視聽藝術潛力挖掘不夠
(1)畫面單一,信息量少
精品課程教學錄像一般以講授型為主,教學視頻基本上是主講教師對教學內容的系統講授,這種錄制方式很容易出現主講教師成了“節目中的唯一情景人物、主線人物”的現象,從而缺少視點、鏡頭、景別的變化,缺少非語言符號的運用,缺少節奏感,畫面內容單調、呆板,缺少運動、激情和美感。
(2)聲光較差,美感缺乏
從技術和藝術的角度來看,在聲音方面:精品課程教學視頻環境噪聲較大,由于拾音主要是指向教師,所以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拾音不理想,效果不好;在畫面構圖方面:構圖欠合理,畫面語言欠豐富;在色彩方面:色彩搭配不協調,主體與背景反差小,沒有通過色彩對比突出教師;在布光方面:畫面暗淡,輪廓不清晰,缺乏美感;在教師和學生的著裝方面:教師和學生著裝隨意,不能體現當代教師和學生的精神風貌,整體形象缺乏一種視覺沖擊力和感染力。
3 教學性差
(1)攝制人員不懂教育
許多在一線從事精品課程錄制的工作人員沒有師范教育經歷,不懂得教育教學的理論和方法。在攝錄方面,攝像人員僅僅是從影視藝術的角度去進行場面調度,往往過多地運用影視藝術的表現手法去拍攝,而忽視了教學情境的創設,忽視了教育教學的效果,不清楚什么時候的師生互動是有價值的,不清楚畫面切換的最佳時機;在編輯制作方面,他們往往隨意插入課件,打亂了教學節奏,影響了課程質量。
(2)對課堂氛圍的營造不夠
現場授課氛圍決定著主講教師的鏡前表現,間接影響視頻畫面主體的視覺效果, 是造成教學視頻畫面單一的一個重要原因[2]。很多攝像人員僅僅從影視藝術的角度去調度場景,課堂的教學氛圍嚴重缺失,教師和學生丟掉了教與學的身份完全以演員的角色在進行授課和聽課表演,導致現場的授課氛圍不濃,拍攝出來的課程缺乏科學性和教學性。
二 精品課程教學錄像錄制前的準備工作
1 場地的選擇和布景
為了營造教學氛圍,精品課程的攝制一般選擇中小型多媒體教室。考慮到光線噪音等因素,通常選用層高且采光較好的教室;選擇并使用具有高亮度、高分辨率的投影儀;觀察講臺是否靠近窗戶、有無陽光照射以及室內照明情況,要充分利用自然光,再布燈對明暗度進行調節,當出現授課教師一半身體較亮一半身體較暗時要對暗的一半進行補光,盡量使光線效果自然且均勻一致;查看教室課座椅的布置情況,可根據拍攝需要做一些調整以做到橫平豎直、整齊劃一,最后確定主機位置。
2 拍攝對象的準備
精品課程教學錄像片以教師和學生為拍攝對象,一部好的精品課程錄像應該是攝制人員與授課教師、學生共同完成的,因此教學活動中師生與攝制人員的密切配合非常必要。[3]攝制人員首先應了解授課教師的授課特點和本次課堂教學的設計與安排,并就錄像過程所涉及的細節與教師策劃溝通,做到對各個教學環節心中有數,尤其對首次參與精品課程錄制的教師更要細致。攝制人員還要在細節上給予授課教師一定的建議和指導,幫助師生做好拍攝前的準備工作,包括:教師的衣著要整潔大方,根據錄像的色彩還原特性,避免小格子和窄線條服裝,淡色著裝為宜;教師要儀容整潔,精神飽滿,講話清晰,板書清楚,鼓勵女教師化淡妝;授課過程中,教師要面向學生,避免快速走動,身體不要進入投影光線區域,以免造成圖像不穩定或攝出的人像成黑像;為避免課件內容上網后模糊不清,在設計時背景和教學內容要選擇對比度大的顏色,如藍底白字等;單個學生回答問題時,應先起立略有停頓后再回答,以保障攝像機捕捉學生鏡頭的時間到位,并且要聲音宏亮,語速適中,吐字清晰[4]。
3 拍攝器材的準備
為確保拍攝過程順利流暢,拍攝前應做好所用設備和器材的檢查及準備工作。綜合常用的幾種錄制方式,拍攝器材的準備主要包括:第一,錄像帶的準備,將錄像帶倒好停留在預錄位置,若使用新的空白帶要前后進帶、退帶一次,防止拍攝時出現卡帶故障;第二,電源的準備,電量飽和的電池多備幾塊;第三,攝像機的準備,拍攝前調整好攝像機的后焦和白平衡,并檢查三角架的穩定性和靈活性;第四,監視器的準備,準備好監視器和交流供電;第五,聚光燈、泛光燈的準備,準備好聚光燈和泛光燈根據現場光照效果選擇合適的燈進行補光;第六,準備好無線話筒,錄音前調試無線話筒監聽聲音是否達到良好效果謹防拾取的聲音太小或錄爆并檢查無線話筒的電池。
三 精品課程教學錄像的錄制方式與模式選擇
1 傳統演播室攝制方式
這是最早的精品課程錄制方式,使用一套 EFP(電子現場制作)或 ESP(電子演播室制作)設備,人工完成現場錄制,再進行后期的非線性編輯加工,最后生成一個流媒體視頻文件。整個錄制過程分為前期授課實況拍攝和后期編輯與流媒體制作兩個階段。為準確再現教學全過程,保證錄制效果,前期通常采用多臺攝像機拍攝。拍攝完成,根據授課情況通過非線性編輯設備進行后期編輯加工,并生成相應的流媒體文件[5]。該方式錄制的優點是畫面質量高、聲音清晰,并能對教學場景實現復雜的切換;缺點是教學的現場感差,擺拍的痕跡明顯,缺少課堂教學的氛圍。
2 課堂實錄攝制方式
(1)集成流媒體技術和控制技術的全自動錄播方式
集成流媒體技術和控制技術的全自動錄播方式是目前界內應用最普遍的技術,這種精品課程的錄制方式是運用全自動錄播系統將全部教學場景按照時間順序進行實時錄制、同步直播,即時生成高品質、低數據量的授課實況錄像并能通過網絡直播。按照不同應用方式和應用領域,錄播系統可以分為全自動跟蹤型、專業型、網絡型、便攜型等。目前比較流行的全自動錄播系統有:網視寶全自動錄播系統、天創TRV-M全自動錄播系統、創視通TRS多媒體教學錄播系統等。全自動錄播方式的優勢是:操作過程、錄制方式和后期編輯都比較簡單,一般教師經過培訓即可熟練使用;可以實現單人操作甚至可以實現無人值守錄制;錄制完成后無需大量時間編輯,可以大量及時生成;功能強大,全自動錄播系統可以基于網絡進行錄制,具有很強的拓展性,同時還可以實現教師授課的網絡直播。缺點是對精品課程錄像細節把握不夠,一氣呵成難以對作品進行藝術包裝。
(2)多機拍攝與現場編輯
在采用多機拍攝與現場編輯方式拍攝實踐性精品課程教學錄像時一般采用三機位全程拍攝,一臺對著授課教師,一臺對著講臺,一臺移動機位,學生分坐兩旁。為更好地展示教師的教學行為和學生的學習行為,各機的機位如圖1所示。其中1號機主要將授課教師整個教學過程攝錄下來,從教師宣布上課開始由全景開始推至中近景,期間根據教師講授的節奏適時變化景別(一般在全景、中景、近景、中近景間變化);2號機以記錄教師的示范演示活動為主,注意用特寫鏡頭抓住教師教學演示的細節同時兼拍一些學生聽課和回答問題的鏡頭;3號機主要攝錄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包括聽課、記筆記、答問題、做實驗等內容,盡量把學生聽課時的認真態度、回答問題時的神態及實驗時的細微動作表現出來,通常用全景表現整個課堂氛圍,用幾組三兩位同學一起聽課的鏡頭交待課堂氛圍,用一位同學聚精會神聽課或做筆記的鏡頭反應細節。
在采用多機拍攝與現場編輯方式拍攝理論講授型精品課程教學錄像時,由于理論講授型精品課程教學錄像中教師的演示性操作較少,主要依靠投影儀呈現教學內容,拍攝難度小,這時我們對拍攝機位的選擇如圖2所示,其中1號機主要將授課教師整個教學過程攝錄下來,以全景為主;2號機拍攝教師的教學活動,根據教師講授的節奏適時變化景別,以中近景為主;3號機移動機位主要拍攝學生的學習情況。這樣,三臺攝像機的機位確定下來,分工明確,各司其職。
采用多機拍攝與現場編輯方式拍攝實踐性精品課程教學錄像實質上是導播通過切換臺對多路輸入畫面進行選擇、切換,直接錄制輸出畫面。這種方式普遍使用于課堂實錄,采用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拍攝與剪輯過程同時進行,拍攝完成即制作完成。缺點是現場編輯最關鍵的環節在于錄制畫面的現場切換,如何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將一個個飽含課堂教學信息的鏡頭進行切換組合,用豐富的鏡頭語言真實地展示教學活動過程,就對切換導播的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切換導播必須事先與授課教師和攝像師做好溝通工作,了解授課教師的教學設計以及教學習慣,清楚教學過程的流程和一些特別安排,構思和確定鏡頭切換的整體方案;另一方面,要具有全面的業務素質和敏捷的反應能力,熟練操作切換臺,能夠遵循課堂教學規律與人們的認知心理特點,依據鏡頭組接原則,對畫面的選擇與組合、鏡頭的切換時機、機位的調度、特技的應用等方面做到適時、適度、準確與合理[6]。而事實上具備這種素質的導播極其稀少,攝制和切換過程中出現問題往往無法彌補。
3 單機拍攝與后期藝術處理并行
影視是對現實的再加工,從來沒有完完全全還原真實原貌的影視作品。精品課程教學錄像是對真實課堂的藝術表現,我們只能最大限度地忠實于現實課堂,筆者通過拍攝多部精品課程視頻錄像后發現,傳統演播室攝制方式雖然聲畫質量較好但缺少課堂的氛圍,教學性不強。課堂實錄型精品課程錄像視頻無論是畫面效果還是教學效果都比較差。相比之下,單機拍攝與后期藝術處理的錄制方式效果較好。究其原因主要是:一般攝像人員精力和知識存儲有限,無法在同一時間內既做到保持畫面的藝術性又兼顧到教學性;缺少既具有全面的業務素質和敏捷的反應能力,熟練操作切換臺,又能夠遵循課堂教學規律與人們的認知心理特點的導播;一節課45分鐘,很難保證老師和學生45分鐘內精神一直飽滿,狀態一直處于最佳;課堂突發性問題較多,教師與學生互動具有突發性,教師的提問具有突發性,學生的回答具有不可預測性,攝影師無法準確判斷,畫面無法準確捕捉,對學生回答問題的拾音無法做到一步到位。采用單機拍攝與后期藝術處理的方式能很好地避免以上問題,單機拍攝與后期藝術處理主要分為五個步驟即:第一,使用一臺攝像機全程拍攝授課教師上課的情景;第二,補拍學生聽課鏡頭;第三,補拍教師上課演示操作和提問鏡頭;第四,補拍學生回答問題的鏡頭;第五,單獨對著計算機液晶屏拍攝課件;第六,后期藝術處理。具體機位運動路線如圖3所示。
采用單機拍攝與后期藝術處理并行的攝制方式實際上是把在課堂中發生過的教學交互、重要的教學環節和示范演示環節從整個課堂教學中分解出來,單獨分模塊進行重新拍攝,在占有大量高質量素材的基礎上進行后期制作。下面以江蘇省重點學科主持人(徐州師范大學教育技術學為江蘇省重點學科)陳琳教授的精品課程錄像《現代教育技術》為例分析這種攝制方式的優勢:第一,減少了攝像師的壓力,讓其在一段時間內可以集中精力拍攝,從教師宣布上課開始由全景推至中近景,期間根據教師講授的節奏適時變化景別(一般在全景、中景、近景、中近景間變化),見圖4和圖5;第二,不需要導播,完成拍攝后攝制人員和授課教師一起進行剪輯,教師可以從教學的角度提醒攝制人員什么時候需要什么樣的鏡頭,什么時候需要插入課件的鏡頭等,攝制人員可以在滿足教學需求的情況下進行藝術包裝和再創作,這樣既能保證視頻的教學性、科學性又能保證藝術性;第三,單獨補拍學生聽課鏡頭,有利于學生集中注意力,用幾組二到五位同學一起聽課的鏡頭交待課堂氣氛,見圖6、圖7;第四,單獨補拍老師演示操作和提問,有利于老師做充分準備,可以更充分的展現演示操作的細節和教師的人格魅力,制作出來的視頻效果較好,見圖8;第五,單獨拍攝課件,在精品課程錄像中課件展示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用攝像機直接對著投影儀拍攝效果不好而且時間不好把握,筆者在實踐中發現,授課教師在使用課件講解時,攝錄者可將構圖從中近景拉至全景,見圖9,以方便后期剪輯時鏡頭的組接。后期將課件拷進有液晶顯示器的計算機中,請授課教師模擬課堂教學過程,播放課件,攝制人員將構圖卡死在液晶顯示器顯示界面上(防止四周留黑邊)對著計算機液晶屏拍攝,這樣拍攝下來的課件不但效果較好而且能恰到好處地表現教學節奏,見圖10。第六,單獨拍攝學生回答問題的鏡頭,可以做一些場面調度,找好攝像機機位,給學生帶上無線話筒,這樣既保證學生回答的流利,又能給學生較好的畫面鏡頭,保證聲音拾取的效果,見圖11。單機拍攝與后期藝術處理并行的攝制方式適合于對精品課程教學錄像要求非常精細的情況下使用,采用這種錄制方式綜合消耗的人力、物力、精力一般比其他的錄制方式大,制作周期比其他錄制方式長。
四 結束語
總之,精品課程教學錄像的攝制是精品課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重要的工作,也是一個較為專業和復雜的技術過程。攝制人員需要具備四方面的能力:第一,具備一定的影視藝術感,懂得布光和場面調度,攝像技術、鏡頭應用技術和剪輯技術熟練;第二,具備一定的教育教學素養,能夠深入教學,研究教學,懂得教學;第三,需要對所錄制課程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教學情況、教學過程、師生情況十分熟悉。第四,在實際制作時能根據課程的具體要求、使用目的和時間限制等方面的要求,選擇合適的方式進行制作。只有做到四方面結合才能創作好的精品課程錄像,才能更好地保證所攝制的精品課程錄像具有教學性、科學性、思想性和藝術性。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工作的通知[Z].北京,2003,
[2] 黃立新.透析網絡課程中教學視頻的問題[J].電化教育研究.2006,(3):47-49.
[3] 劉植強.課堂教學錄像的攝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3,(10):33-35.
[4] 舒暉,陳俊.談精品課程教學錄像的制作[J].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7,(21):5.
[5] 李憲武.兩種精品課程教學錄像制作方式比較[J].現代教育技術,2009,(4):117-119.
[6] 舒暉.課堂實錄片的多機拍攝與現場編輯[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9,(15):87-89.
The Design and Production of Quality Course‘s Teaching Video
ZHANG WeiDING YanLI ZhongCHEN Lin
(1.The Colleg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Xuzho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009, China)
Abstract: Quality Course‘s teaching video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Quality Course, and it has a variety of different forms and recording mode. This article starts to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fine teaching videos with the common problems,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recording methods which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dely used, and proposed the advantages of fine teaching video produced by stand-alone photography and post-art treatment paralleling.
Keywords: Quality Course;Teaching Video; Multi-cam Shoot; Single-shot; Advantages
編輯: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