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話語分析“經常能發現一些僅用定量研究方法所不能解釋的微妙的特征、功能和結果”。文章采用話語分析法,通過實習教師的網絡反思探究其情感領域。研究發現,實習生經歷正、負向學業情緒的轉變;教育實習對實習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有負面影響;教育實習網絡平臺具有情感支持功效。最后提出,話語分析是一線教師研究自身教學實踐問題的新方法。
【關鍵詞】話語分析;實習教師;網絡反思;學業情緒
【中圖分類號】G420【文獻標識碼】A 【論文編號】1009—8097(2010)02—0033—04
一 引言
近年來,一些教育技術的研究者從社會學習理論的視角,提出學習過程是學習者在特定環境中進行意義協商與共同建構的過程。而意義建構是學習者通過對話協商而實現的,話語是最主要的媒介,通過話語,意義才得以表達、交流和協商。在CSCL環境中,協作意義建構表現為一個動態的對話過程。[1]因此,有研究者提出:通過研究話語來研究網絡教育成為該領域的一個新的研究路徑。[2]
教育實習期間由于時空的限制,分散在各個實習學校的實習生之間難以進行面對面的人際交互,大學指導老師也難以及時了解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和教育教學中的困惑。因此,創建教育實習網絡平臺支持實習教師進行實踐反思促進其專業發展成為高師教育實習改革的新舉措。在對實習教師網絡反思的研究中(見參考文獻[3]),發現除了認知的反省,字里行間呈現了相當多的情緒反應。而情緒和情緒的狀態在實習教師學習教學(Learning to Teaching)和處理自己的情感領域等問題中起重要的作用。(Melanie Shoffner,[4]2009)然而,當反思能力可以被許多方法量化時,情感元素卻因為沒有標準化的屬性而被忽略。因此,本研究嘗試采用話語分析的方法,研究實習教師學業情緒的向度分布及動態表現,從而為實習教師的情感教育提供參考。
二 研究案例
本研究的案例是上海師范大學29名2005級生物實習教師在為期半年的“見習、實習、研習”三階段滾動教育實習期間,自愿在教育實習平臺上書寫教學反思,并通過實習同伴之間的互動對話,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和感悟。期望籍由實習平臺上的反思與交流,協助實習教師養成自我反思的意識與習慣并提升其專業自主成長的能力。本研究嘗試通過實習教師的反思探究其情感領域。研究方法主要采用話語分析。分析擬揭示:(1)實習教師學業情緒的總體分布及其動態發展歷程;(2)教育實習網絡平臺對實習教師情感發展的特殊功效。
三 交互話語及其分析方法討論
1 網絡反思的實現形式——交互話語及其分析
網絡學習環境中交互是反思行為的一種形式和實現途徑。反思是學習者建構實踐性知識的重要機制。反思的方式分為內省和對話。內省是個體反思,是個人與資料之間的深度對話。對話是群體反思,通過學習者之間的話語互動。Argyris、Putnam和Mclian[5](1985)認為語言的描述不僅受個人經驗、詮釋差異的影響,也受到不同社會文化的影響,對一段相同的語言陳述,不同個體可能解讀不同,所以如果通過團體成員之間的對話,可避免個人偏激和主觀,有助于產生理性的溝通,達成認知共識。在對話的過程中,團體成員所提出的解決問題方法的建議,可以引發個人不同角度的反思,也可發揮情感支持的功效,引發持續學習的動力,達成知識的構建。教育實習網絡平臺為實習教師的反思與交流提供了空間和工具,反思日志主要以文本的形式呈現了個人反省,評論回復則以對話的形式呈現了群組互動,網絡平臺自動記錄了話語互動的全過程,為話語分析提供了完整的交互資料。社會心理學家Edwards Potter[6]提出:之所以關注話語是因為絕大多數的社會活動要么直接是通過話語來完成的,要么至少是伴隨著對話和文本。即使活動是非言語的或者是被具體的制品中介的,研究這些有意義行為的最好的方式通常是研究話語。
話語分析方法最早運用在語言學中,在隨后的發展中融合了心理學、社會學和教育學的理論成果,開始運用到教育研究領域。在教育實踐中,主要采用社會文化視角的話語分析方法,更多地關注一定時間內社會情境中語言的內容、功能和知識共建的方式等。[7]和其他質的研究方法一樣,話語分析具有很強的實踐性的技能,也很難形成一個固定的、可以遵循的程序,以獲得具有一定可信度的發現。[8]因此它沒有固定的程序和規則,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研究者的技藝和默會知識”[9]。而且研究的問題不同,所采用的具體分析途徑也不同。話語分析比較靈活,可以使研究者根據自己研究的問題,分析話語材料,確定分析的主題,只要是能根據話語材料能解釋和回答研究的問題,就達到了研究的目的。[10]
2 話語類型的編碼
雖然,話語分析作為一種質的研究方法,主要通過描述和解釋話語來動態地展示網絡交互的過程。但是,通過對交互話語資料進行編碼,研究者也可進行量的統計,以使話語分析的過程更集中、更全面、更深入。本研究是通過分析實習教師的反思探究其情感領域。首先根據Pekurn[11]的學業情緒理論設計編碼(見表1)。依據編碼逐一分析實習教師網絡反思中涉及學業情緒的話語和評論,抽象概括能反映交流意圖的言語來區分記錄的類型。主要采用交互話語分析的方法,也采取一些情境分析,將資料按照時間的序列,建構某一關鍵事件或人物。如日志 “……通過觀摩,讓我開始對教師這個職業有了更多的向往與期待。”根據表2的編碼,將其歸類為“P-AE:希望,見習”。又如評論“我也幾乎整天在辦公室里打雜,雖然得到了聲聲感謝,但我卻發現了問題,就是不務正業。我想還是應該把心思多花在班級、學生以及如何上好生物課上。哎,真為備課的事發愁。”把它歸類為“N-AE:同理心,焦慮,實習”。
四 話語分析實習教師的學業情緒
1 學業情緒向度的總體分布
本研究共收集網絡反思記錄230篇,其中與學業情緒相關的有191篇,統計情況如表2所示。
根據統計,有83%的網絡反思涉及學業情緒問題的描述和評論,可見實習教師的情緒反應是相當普遍的,值得我們加以關注。其中“負向-活化情緒”最多占39.3%,“正向—活化情緒”占26.2%,“負向-不活化情緒”占24.6%,“正向-不活化情緒”最少僅占9.9%;見習階段以正向情緒為主,而實習和研習階段均以負向情緒為主。數據表明,在教育實習期間實習生體驗了豐富多樣的學業情緒,消極情緒占據了主導地位,說明教育實習對實習生情感方面有負面影響。
2 學業情緒的發展歷程
Pekrun[12]認為,情緒的多樣性決定了學業情緒體驗的豐富性,所有情緒都在學習和成就上扮演重要的角色。因此,有必要進一步探究實習生情感發展的動態過程。
(1) 實習生經歷正、負向學業情緒的轉變
實習生剛進入實習學校,第一次由學生轉變為教師角色,充滿了新鮮和刺激,學習興趣很容易在適當的刺激后攀升,心情上相當興奮。如
“走進校園,仿佛又回到了中學時代,只是身份變了,感覺真是奇妙……”(P-AE:興奮,見習)
但當這種刺激在原有知識的結構框架與新刺激元帶來的思考之間有沖突與矛盾時,具體表現在當發現自己處在專業信念的理想和教育環境現實的夾縫中,尤其是當他們看到“以教師為中心”的做法,在教室中明顯取代了“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實習生極容易陷入困惑和迷茫,面對理論與實際的落差,無助感愈發明顯。若以Pekurn等人(2002)的觀點來看,的確會降低學生的表現控制,進而削弱其克服困難的意愿。但不能肯定是否也會導致學生對教師職業的認同?如
“做學生的時候,會想如果我以后做老師,一定不罰抄、不罵學生,上課一定要生動。考上師范大學以后,我總想把學到的教育學運用到實際中去。實習了以后,我看到了真正的老師是怎樣教育學生的!學習的教育心理學似乎很難與實際情況對起來,我只好說我有點無奈。”(N-DE:無助,見習)
“現在我對教師職業的熱情已經消減了一大半了,更加看清現實,生物這樣的副科在學生眼中的地位,再次證明了那句話:理想和現實是有差距的。”(N-AE:失望,實習)
與見習相比較,實習給學生帶來的壓力明顯增多,雖然他們已經觀摩過教學與班級管理,但真正輪到自己上講臺,不僅感覺緊張,期間的突發事件也給他們帶來強烈的沖擊,使整個教學過程顯得很煎熬。以學業情緒理論來分析,實習階段基本屬于“負向-活化情緒”,情緒有點焦慮、憤怒和失望等,此類情緒具有高度控制性,有助于學生產生動機克服所遭遇的困難。如一位學生不幸遇到設備故障,當下的心情可想而知多么地緊張,但此種焦慮的情緒,卻促使她產生具體的解決問題的對策。
“……投影儀不能用,班級開始有些吵鬧,我汗直往下流……我臨時決定:口授+板書。”(N-AE:緊張,實習)
但是并非全部在教學情境中遭遇的困難、產生的焦慮,都直接轉化為正向的行動。有的在經歷挫折后進一步轉化為沮喪情緒或無助感,甚至產生價值沖突。例如
“我錯了!空有一番滿腔熱血的激情是徒勞的。如果沒有經歷過家長對你的冷淡,沒有經歷過同事的竊竊私語,沒有經歷過學生的冷嘲熱諷,永遠不會明白這份工作的艱辛,心理壓力的沉重。我只好承認,在這個世界上還有很多事情并不是‘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N-AE:無助,實習)
從這位學生的話語中可以感受到明顯的挫折,根據學業情緒理論,實習生的此種沮喪情緒和無助感,源于“負向-不活化情緒”,這類情緒較無主觀控制,會影響其積極解決問題的意愿,降低其學習動機。而當實習生的情緒跌至底谷后,在受到某些關鍵事件或人物的影響時,也可能產生頓悟,重獲希望,并順著逐漸清晰的思路進行新的思考。如
“我在批改他們的周記時被打動了,‘老師真舍不得你走,能留下來嗎?’‘課堂里你是老師,但是私下你就像是姐姐’‘……我曾經抱怨壓力大、學生煩、課多等等,但此時此刻我真的體會到了做一個老師的成就感,真的能夠理解教師這份職業的價值所在。我想我會為了這份成就感奮斗在以后的教師崗位上的。”(P-AE:頓悟,實習)
“經過實習,我對老師有了新的認識,老師=信念+責任+艱辛+收獲。‘信念’是你的動力,可以化解期間的埋怨、痛苦、放棄、失落感。‘責任’是你的標準,規范你的行徑。‘艱辛’是必走之路,為師途中必定會鋪滿荊棘。‘收獲’是對你的些許安慰,可能是學生的感恩之心,可能是你的那份無愧之心,滿足感,踏實感。”(P-AE:思考,研習)
綜上所述,實習生在教育實習中的學業情緒是高低起伏的,大致經歷正向-負向-正向學業情緒的轉變,具體表現為,從開始的興奮、期待、緊張、焦慮到沮喪、無助再到頓悟、重獲希望,最后進入新的思考。
(2) 互動對話中找到歸屬和情感的支持
伴隨著實習同伴之間的對話互動,實習生逐步在學習公共體內找到歸屬和支持的感覺,就像在危機的艱難時刻獲得幫助一樣,內心同樣具有欣喜若狂的情感反應,這種感覺是學習共同體形成和發展的核心性內聚力量,十分有利于化解悲觀、失望、無助等消極情緒,喚醒彼此的積極情緒,充分體現了教育實習網絡平臺的情感支持功效。如
“今天上午把教案給朱老師看,她給我提了很多意見,教我怎么分配一節課的時間、怎么抓住教學重點、怎么導、怎么引,聽了朱老師的指導后,我才覺得自己在大學里自以為還不錯的幾次模擬教學,簡直就是糟糕透頂……”(N-AE:失望,實習)
評論1:原來大家都存在同樣的問題啊,看來這是通病啊 !放心了,呵呵!(歸屬感)
評論2:我的老師也說我沒抓到重點,知識點的過渡不行,難度也沒有把握好,哎,要改的東西還真多,大家還是繼續努力吧!(鼓勵)
觀察實習生之間互動對話的內容,主要包括鼓勵、理解以及對同一事件的不同解讀。研究發現,籍由互動交流不僅給予了實習生歸屬和支持的感覺,還能激發多面向、多層次的反思,這對于引發持續學習的動力,達成知識的建構,以及樹立正確的教育理念和教師信念均可能產生正面、積極的影響。如
“今天,指導老師對我說:‘以后的課你上一半我上一半’。是否嫌我上得不好?上了這么多課,還是如此糟糕!我現在是在學生面前輸掉了威信,在老師面前輸掉了能力。哎,我不想做老師了,覺得自己不行……”(N-AE:沮喪,實習)
評論1:別這樣小看自己!你行的!我們都知道的。(鼓勵)
評論2:可能你師傅想把紀律較好的班給你上,亂的班級自己上。我覺得我們讀了那么多年的專業課程,在知識上一定沒什么問題,但是如何將抽象的概念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教授給學生,才是我們真正要去深究的。(不同的解讀)
評論3:我,可以嗎?這個問號也時刻伴隨著我。如今,也只能暫且把這份擔憂與不自信作為一種加冕,督促自己好好地干,把它拿下。(理解)
話語分析結果表明,實習生在教育實習中的學業情緒是高低起伏的,大致經歷正、負向學業情緒的轉變。負向情緒主要來自實習中的困擾,其中緊張、焦慮等“負向-活化情緒”,有可能導致更積極地學習態度,即采取實際的教學行動來克服困難;而無助、厭煩等“負向-不活化情緒”,也可能因為某些關鍵事件或人物的影響,而產生頓悟,重獲希望。教育實習對實習生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方面有負面影響。而網絡平臺支持下的實習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能最大程度地發揮情感支持的功效,有利于化解實習生的負向情緒,激發其正向情緒。
五 結語
通過話語分析,使教師能大致了解教育實習期間學生情緒變化的動態過程及進行追因分析,有助于高師指導教師開展針對性的輔導。同時也為探究教育實習的功效以及網絡支持下的情感教育提供實證依據。對網絡環境下學習過程的研究,存在多種研究方法。教師在選擇時,可依據自身的研究興趣或目標,同時兼顧有效性、可靠性以及所花費的時間。內容分析法在操作上相對比較復雜,致使對網絡學習效果的評價大多停留在研究層面。[13]而話語分析法“經常能發現一些僅用定量研究方法所不能解釋的微妙的特征、功能和結果”[14],操作上也比較靈活,便于一線教師整合于對自己的教育問題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柴少明,李克東.話語分析CSCL中的協作意義建構[J].開放教育研究,2009,(4):23-26.
[2][6][10] 柴少明,李克東.話語分析-研究CSCL中協作意義建構的新方法[J].現代教育技術,2009,(6):81-82.
[3] 吳畏.實習教師網絡反思日志的研究[J].上海教育科研, 2009,(7):46-49.
[4] M. Shoffner . The place of the personal: Exploring the affective domain through reflection in teacher preparation[J].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009,25:783–789.
[5] Argyris,C,Putnam,R, Mclian SD. Action Science: Concepts, Methods, and Skills for Research and Intervention[M].San Francisco: Open University Press,1985:2-9.
[6] Edwards, D Potter. Discursive psychology.In AmcHoul M.Rapley(Eds.)How to analyze talk in institutional settings. A casebook of methods[M].London: Continuum,2001.
[7] Mercer, N., Littleton, K., Wegerif, R. Methods for studying the processes of interaction and collaborative activity in computer-based educational activities [J].Technology, Pedagogy and Education,2004:13,2,193-209.
[8][9] 喬納森#8226;波特,瑪格麗特#8226;維斯雷爾著.話語和社會心理學[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170-187.
[11][12] Pekrun,R,Goetz,T,Titz,W,Perry,RP.Academic emotions in students’ self-regulated learning and achievement: A program of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research [J]. Educational Psychologist,2002,37(2):91-101,103-105.
[13] 丁衛澤,熊秋娥.定量的內容分析:評價在線討論質量的有效方法[J].開放教育研究,2009,(2):42-45.
[14] 常蕾.傳播研究中話語分析與內容分析之比較[J].安徽文學,2009,(2):347.
Case Studies Based on Method of Discourse Analysis
——An Example of Reflective Weblog of Intern Teacher
WU Wei
(Shanghai Normal University, College of Life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Shanghai, 200234,China)
Abstract: Discourse Analysis “Can often find some quant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can not only explain the subtle features, functionality and results”. This Paper explored the affective domain through reflection in teacher preparation by discourse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intern experience of the positive mood changed to the negative. The educational practice put a negative impact to interns’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The network platform had the effectiveness of emotional support.Discourse Analysis is a new method for the front-line teachers to analyze their problems of teaching practice .
Keywords: Discourse Analysis; Intern Teacher; Reflective Weblog ; Academic Emotion
編輯:小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