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兵團職工是屯墾戍邊的直接載體。新的歷史時期,尤其是國家確立“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目標后,兵團肩負的屯墾戍邊使命也應該被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因此,培育順應時代要求的“新三型”人才不僅是兵團自身發展的現實亟需,更是事關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長遠大計。具體來說,兵團應以知識型、科技型、軍事型的“新三型”職工作為人才發展策略,這對于兵團更好地發揮“三大作用”,努力發展成為國家西北的經濟富庶區,優秀人力資源和現代文明的聚集地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 新形勢; 兵團; “新三型”職工
中圖分類號: D412.6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3-9973(2010)04-0107-04
Study on Development of the “New Three-Type ” Staff in Xinjiang Corps
WANG Peng-gang
(The Institute of Settlement and Culture,Shihezi University, Shihezi 832003, China)
Abstract: The corps’ workers are direct carrier of safeguarding the borders. At the new historical period, the mission of safeguarding the borders shouldered by the Corps should be given a new meaning, especially after the central government establishing major strategic objectives ——\"advancing xinjiang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Therefore, the fostering \"new III \" talent is not only the realistic need for development of corps, but also relates to the real biodiverse Xinjiang great-leap-forward development and stability of long-term interests. Specifically, the Corps should establish strategy of talent development based on \"new three-type\" staff featuring knowledg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ilitary-type, which is significant for the Corps better playing the \"three major roles\", striving to be economic prosperous area of northwest district of our country and the gathering place of excellent human resources and modern civilization.
Key words: new circumstances; the Corps; “new three-type ” staff
新疆生產建設兵團(以下簡稱“兵團”)是新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和維護新疆社會穩定的核心。2010年,國家確立推進“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要戰略目標,具體部署16省(市)舉國援疆的戰略計劃,兵團和新疆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戰略機遇期。兵團肩負屯墾戍邊的使命具有特殊性,任務具有雙重性,即“屯墾”與“戍邊”不可偏頗。因此,兵團職工既是兵團社會經濟發展的力量,又是維護兵團內部穩定乃至輻射整個新疆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新形勢下,兵團面臨的局勢依然嚴峻且有新的變化,因此穩定兵團職工隊伍,提高兵團職工素質迫在眉睫。兵團職工素質的提高,是有利于“屯墾”與“戍邊”雙重使命的發揮和綜合素質的提高,只有發展“心有屯墾戍邊目標,干有科技知識指導,身懷基本軍事技能”的“新三型”職工,才能在新形勢下更好地發揮“三大作用”,更好地完成國家賦予的屯墾戍邊使命,使兵團職工真正成為新形勢下促進兵團快速發展的生力軍。
一、新形勢下兵團發展“新三型”職工隊伍的重要性
新的歷史時期,影響新疆內部社會穩定的因素以及中亞、南亞地緣政治的潛在威脅依然存在。同時,國家西部開發戰略和西向戰略亟需兵團實現農業產業化以及新型工業化,在此基礎上形成有兵團特色的規模化農業和特色化工業。然而,與此相悖的是,兵團屯墾戍邊的直接執行者——兵團職工隊伍素質提高緩慢,這種現狀不利于國家早日實現“新疆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的重要戰略目標。因此,新形勢下提高兵團職工隊伍的質量迫在眉睫。
(一)影響新疆穩定的內外因素復雜,要求提高兵團職工的綜合素質
新的歷史時期,新疆面臨的內外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且十分復雜。在新疆內部,近些年先后出現“3#8226;23”突發事件和“8#8226;4”、“8#8226;10”、“8#8226;12”等暴力恐怖案件,尤其是2009年烏魯木齊的“7#8226;5”暴力事件的爆發,使得確保新疆長治久安成為國家發展戰略中的重要部分。2010年8月,阿克蘇發生爆炸事件。這充分證明,境內“三股勢力”的破壞活動并未停止并且不斷升級,實施新的暴力恐怖犯罪的現實威脅增大。同時,境外“三股勢力”的分裂破壞活動并未停止,與境內“三股勢力”遙相呼應,以“文煽”、“武擾”等復雜方式威脅新疆安全。這說明作為維護新疆社會穩定的核心,兵團維穩的任務任重道遠。
在地緣政治上,中亞南亞以及俄美等國家從未放松其“西推北進”的安全戰略,這成為影響新疆穩定與國家西北邊疆安全的潛在威脅。在中亞,由于歷史上就沒有真正形成過獨立的國家,因此在獨立后的中亞諸國,國家發展方向和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真空,很容易受到大國勢力的控制而失去獨立的發展方向。在南亞,印方一直縱容“藏獨分子”在其領土內組織分裂西藏的活動。另外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是巴基斯坦,美國為拉攏巴基斯坦加大了對其援助力度,增加了中巴友好關系的變數。在北部,俄羅斯無論是油氣管道還是商貿關系,常常出現損害中國利益的事情。尤其是近年來俄羅斯借助能源價格上漲,經濟形勢發生好轉,實力逐漸恢復,俄羅斯的崛起在地緣政治上對新疆安全穩定構成潛在威脅。
綜上,新疆與中亞地區毗鄰,并與中亞多國接壤,由于地緣政治、民族等因素,受中亞環境影響極大,加之大國勢力的介入,影響新疆穩定的因素有愈演愈烈之勢。因此,在當前穩定新疆,維護祖國統一任務的依然嚴峻的形勢下,為使兵團職工在“軍、兵、警、民”四位一體聯防體系中發揮更大、更突出作用,真正成為維護新疆社會穩定的核心,必須大力提高職工的綜合素質,進一步增強兵團維穩戍邊能力。
(二)國家西部開發和西向開放戰略的實施,要求提升兵團職工的綜合素質
做好新形勢下的新疆工作,是深入實施西部開發戰略,培育西部經濟增長極、擴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的戰略選擇;同時,做好新形勢下新疆工作,是我國實施互利共贏西向開放戰略、發展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重要戰略部署。簡言之,新形勢下新疆的跨越式發展和長治久安,事關國家西部開發戰略和西向開放戰略的順利實施。因此,兵團在國家西向戰略中和西部開發戰略中應該發揮其靈活性與組織性相結合的特點,改變發展方式,為新疆崛起作出獨特貢獻。新疆要發展成西部地區“人才蓄水池”,那么兵團則應該建成自治區內部的“人才蓄水池”,其中最重要的戰略就是“人才戰略”。
“人是生產力中最為活躍的因素。搞生產、搞建設、搞任何事情總要由人去干,離開人,什么事情也干不成。兵團要發展,首先要有人,有了人,才有兵團的發展”。[1]然而,新的歷史時期,兵團的人力資源并不僅限于勞動職工數量的增加,而應該是集“屯墾”與“戍邊”于一身,能夠保障兵團在新形勢下更好地發揮“三大作用”的綜合人才。尤其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的深化,兵團黨委在“十一五”期間提出做大做強棉業、果蔬業、畜牧業、糖業、酒業和種業六大主導產業,提高農產品,大力推廣種植業、畜牧業和園藝業等“十大”主體技術、精準農業六項技術和高密度高產栽培模式等先進技術,力爭率先在西北地區實現農業現代化。將重點建設棉花、糧食、糖油、番茄、葡萄、香梨、干果、牛羊肉、奶牛和種子10大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這一系列項目的開展都需要具備相應知識、技術人員或職工來建設。加之兵團本身的準軍事化特性,戍邊職能的發揮也需要一批文化層次高、心理素質強、裝備力量強的民兵隊伍,因此建立一支能夠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求、數量充足、質量較高、技能突出的高素質職工隊伍,是兵團更好地完成屯墾戍邊使命的題中之義。
二、新形勢下兵團職工隊伍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兵團職工隊伍數量出現逐年下降趨勢
兵團職工是屯墾戍邊重大使命的直接執行者。職工隊伍的穩定和發展與兵團的發展直接相關。只有兵團職工的隊伍不斷壯大,吸引優秀的高素質人才進入兵團。然而,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進入21世紀以來,由于兵團經濟發展速度普遍低于內地甚至新疆地區,職工待遇水平與內地差距逐漸拉大,由此出現大批軍墾二代、三代出現了“孔雀東南飛”的局面。這種狀況直接導致尤其是2005年以來兵團職工隊伍在人口數量上增長緩慢,甚至個別年份出現下降現象,如圖1所示[2],與上世紀60年代兵團人才濟濟的現象不能相提并論。兵團屯墾事業中人才外流、人才短缺、人才斷層的現象較為嚴重。對此,有學者指出:“兵團40年間,一方面不斷地引進和培養人才,而另一方面又不斷地流失大量人才,兵團的智力投資因人才流失過多而收效日益減少,而專業人員外流造成的社會、經濟損失,已無法以貨幣價值來衡量。”[3]
(二)兵團職工文化水平低,屯墾戍邊意識淡薄
2008年末,全兵團農牧團場職工人員450804人,農牧團場一線職工人員329018人,根據兵團職工的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包括初中)有339020人,其中文盲占3.5%,小學占22.0%,初中占52.8%,高中(包括中專)有77606人,占13.75%,大專及以上有34178人,占7.85%,按職稱分,高、中、初級農業技術人員分別為933人、3596人和11353人。20世紀五六十年代,兵團職工主要是以復、轉退伍軍人和上海、北京、天津、武漢、山東、湖南等地支邊的大中、專畢業生及有文化的支邊青年為主,政治素質較高,組織觀念較強,為完成兵團“屯墾戍邊”的任務,起了決定性的作用,但他們現已退休。而近10年來,兵團自行錄用和招收的新職工大多來自中西部經濟欠發達的農村,文化水平普遍是小學以下,規模種植技能素質較低,屯墾戍邊的意識淡漠,嚴重地影響到兵團歷史使命的執行。
(三)兵團職工的綜合素質有待提高
新形勢下“屯墾”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不僅僅只重視農業,還包括工業和第三產業;不僅要發揮規模化、集約化的優勢,還要改革體制,發展現代農業。尤其是要在國家西向戰略的目標下,在發展現代農業的基礎上,延伸農業產業鏈,走具有兵團特色的農業工業化道路,發展外向型經濟。雖然時代在變,但是兵團的光榮傳統不能變,屯墾戍邊的宗旨不能變。屯墾戍邊事業發展內涵的豐富,突顯了中國共產黨在屯墾戍邊事業發展上的與時俱進,拓展了屯墾戍邊事業發展。因此,兵團在提高屯墾經濟效能的同時,必須不忘戍邊,必須將“屯墾”與“戍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但是,兵團當今的標兵和優秀人才,多為經濟人才或農業標兵。而進行維穩戍邊的特殊專家和人才建設工作,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卻發展相對滯后,職工的綜合素質亟需提高。鑒于此,兵團黨委在2008年年初提出培育學習型、科技型、軍事型的“新三型”職工的要求,目的是在新形勢下提高屯墾戍邊隊伍的綜合能力和提高職工隊伍的綜合素質。
綜上,兵團職工的現狀無論從人口數量上還是職工的素質上,已經遲滯于時代發展的要求。因此,提升兵團職工綜合素質勢在必行。能否真正建立一支足夠的、高素質的、能夠長期扎根邊疆穩定的職工隊伍,是兵團率先在西北地區建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順利推進和諧新型團場建設,履行好屯墾戍邊歷史使命的迫切需要,更是國家順利實施西部開放戰略和西部開發戰略的有力保障。
三、新形勢下提高“新三型”職工隊伍素質的有效路徑
為適應新時期屯墾戍邊的需要,兵團著力打造學習型、科技型、軍事型的“新三型”職工,要求農業一線職工達到“心有屯墾戍邊目標,干有科技知識指導,身懷基本軍事技能”。從而為兵團的屯墾戍邊及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知識型”職工為屯墾戍邊奠定智力基礎
首先,“知識型”職工要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要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由于兵團的特殊性,擁有較高思想政治素質的職工尤為重要。以“兵團精神”為切入點,兵團精神對于提高兵團人的素質起著重要的作用,兵團精神作為一種亞文化,與社會主義的主文化是一脈相承的,它帶有那個時代的鮮明特征,同時又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民族特征,這些特征對于造就新時代的兵團人產生了重要作用。[4]兵團職工應該具備比地方農民、工人更高的大局意識、歷史使命感和政治責任感,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重,自覺地從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需要出發調整個人利益,樹立屯墾戍邊的信念和“守土有責”的意識。[5]因此應學習:(1)黨和國家對兵團的大政方針及兵團黨委的重要決策精神,使職工了解國情、區情和兵團發展的形勢,培養職工群眾基本的政治素養和政治辨別力。(2)兵團的性質、形成史及歷史功績,屯墾戍邊的當前形勢和使命。在調研中發現只有69%的職工了解兵團歷史、性質。加強職工學習興趣,從而認識到屯墾戍邊的重要性,增強職工群眾的大局意識和政治堅定性,更自覺地履行好兵團的“三大作用”。(3)學習“兵團精神”和兵團的戍邊文化。王運華同志認為,屯墾戍邊的核心就是文化戍邊。而文化戍邊的根本在于培育、造就一種扎根的文化,用這種文化增強兵團廣大職工群眾對屯墾戍邊事業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自豪感,凝聚和激勵他們始終以祖國利益和中華民族利益為最高和根本利益,自覺發揮在生產建設、社會穩定、民族團結和邊防鞏固中的模范帶頭作用,以永葆屯墾戍邊事業的生機和活力。[6]
其次,“知識型”職工要接受法制教育,從而依法進行農業生產,增強守法、用法意識。學習內容:(1)《農業法》、《勞動法》、《合同法》、《勞動合同法》、《環境污染防治法》、《信訪條例》等法律法規,使自身依法享有職工的權利,履行職工的義務,依法簽訂土地承包合同,不得任意撕毀、變更合同,為屯墾戍邊新型團場建設創造和諧的法制環境。(2)學誠信、講誠信、守誠信,做遵紀守法,誠心誠信,守合同的職工,樹立做誠信人、辦誠信事、樹立誠實守信為榮的社會氛圍。通過法制學習與誠信教育相結合,職工以兵團人為榮,扎根兵團,認真落實團場基本經營制度,履行合同,服從管理,全心全意搞好農業生產,為建設屯墾戍邊和諧團場提供智力基礎。
(二)“科技型”職工為屯墾戍邊提供物質基礎
“科技型”職工要求職工必須學習掌握現代工、農業科技知識。當前團場經濟增長、職工增收不但要依靠結構調整,更重要的是要以發展現代化農業為支撐。知識經濟時代呼喚知識職工,兵團的第一、二、三產業改革正逐步深入,新型工業化、農業產業化、農業現代化、城鎮化、新型團場建設已經拉開序幕。而職工的科技生產意識不強,現代化的生產技能較弱,以依靠傳統經驗為主的粗放經營模式仍然存在,我們在調研中發現只有70%的職工朋友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來進行生產、養畜。因此職工要適應兵團農業的全面機械化,保證農業新技術推廣,實施規模化經營,有效提高勞動生產率應學習:(1)產業決定專業,應根據種植、養殖結構的調整選擇需要的科技知識學習。(2)現代農業機械操作技能的學習培訓,包括耕地、播種、殺蟲、收獲等技術,精準農業技術的推廣。(3)庭院經濟應因地制宜,量體裁衣,加強對特色種植、養殖技術學習與培訓。(6)市場經濟、管理經營、網絡利用等知識。農產品加工,延伸產業鏈,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的有關知識。作為生產主體的職工,要有文化、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切實為兵團經濟又好又快地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資源。因此,通過學習與培訓全面提高職工的素質和技能,實現科技、智能與財富的轉換,壯大兵團經濟實力,增加職工家庭財富,為屯墾戍邊積累和提供必需的物質資料。
(三)“軍事型”職工為屯墾戍邊提供穩定基礎
“軍事型”職工就是要具備對國防戰略、戰爭的敏銳性,掌握基本的作戰技能。兵團成立的目的就是要保家為國,正如1952年毛澤東主席的命令:“你們現在可以把戰斗的武器保存起來,拿起生產建設的武器。當祖國有事需要召喚你們的時候,我將命令你們重新拿起戰斗的武器,保衛祖國。”[7]兵團職工是亦民亦兵,勞務結合,“一手握槍,一手拿鎬”進行生產、生活的西北邊防衛士。當前世界局勢不穩定,西方“西化”“分化”我國目的不死,區內“三股勢力”分裂祖國之心不滅,新疆穩定任務仍然艱巨,兵團干部職工,尤其是南疆團場、邊境團場的干部職工“戍邊維穩”任務更重。因此,兵團規定男職工50歲以下、女職工45歲以下的都必須參加軍事隊列體能訓練,保持軍事訓練規范化、正規化。從而喚起職工群眾兵團人的意識,鍛造職工群眾高度的組織紀律性和兵團人的身份認同感、使命感、危機感。同時在軍事訓練之余,了解國家面對的新軍事變革和新疆復雜的社情、區情,從國防戰略大局、軍事形勢出發增強國防觀念,警惕“三股勢力”破壞活動。據問卷調查有85%的職工參加一年一次或兩年一次的軍訓,86%的職工認為軍訓非常有必要,且對兵團穩定新疆有信心的占90%。強化職工的軍事素質,讓職工成為既擁有現代農業科技知識又掌握了現代軍事技能的新型職工,確保新形勢下“反恐維穩”任務的完成,忠實履行好屯墾戍邊使命。
四、小結
知識型、科技型、軍事型三者是一個有機整體,以知識為根基,用科技來發展,借軍事作保障。因此職工只有具備了一定文化水平,擁有較高政治素養和思想道德素質,懂得科學技術對現代工業、農業的重要性,才會有學習科學技術的動力源泉,為準確把握技術精髓和應用推廣奠定基礎。一名合格的團場職工應具有初中文化知識,才能更快提升自身政治素質,掌握農業現代化知識,為兵團農業跨越式發展做出新的貢獻。
新時期的“屯墾”主要表現在兵團自身經濟發展上,只有不斷發展經濟實力,才能為履行“戍邊”政治使命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戍邊”主要打擊“三股勢力”,維護社會穩定,增強民族團結,警惕和防止國際敵對勢力的顛覆和破壞,保衛祖國領土的完整和國家安全,為屯墾營造良好的國際國內環境。以兵團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屯墾戍邊的價值核心體系,抵御西方敵對勢力在文化、精神上對我們的滲透;批判和反擊來自“三股勢力”的宣傳鼓動和分裂言論,在思想上筑牢反顛覆反分裂的堤壩。[8]兵團黨委在科學發展觀的統領下,建設一支學習型、科技型、軍事型新時期高素質的團場職工隊伍,為兵團“屯墾戍邊”事業再立新功。
參考文獻:
[1]房藝杰.論兵團[M].烏魯木齊:新疆大學出版社,1996:42.
[2]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統計年鑒2009[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10.
[3]楊振華.市場經濟與屯墾戍邊[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121.
[4]振華,張明玲.試論兵團精神的基本內涵與弘揚[J].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4):10.
[5]李迎春.提高兵團職工的政治素質,強化屯墾戍邊意識[J].兵團黨校學報,2006,(5):37.
[6]王運華.論文化戍邊的實踐價值[J].兵團建設,2004,(11):27.
[7]王慧敏.永不挪位的生命“界碑”[J].兵團建設,2004,(9):10.
[8]解素梅.對屯墾與戍邊關系的思考[J].兵團黨校學報,2008,(4):60.
[責任編輯、校對:楊栓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