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克氏原螯蝦天然性餌料的合理利用問題,闡述了幾種適于克氏原螯蝦養殖的常用動植物餌料及其培育技術,具體包括小浮萍移植、采收、日常管理和防病除害,伊樂藻的栽培與栽后管理,紅蟲的施肥培育與撈取等,為克氏原螯蝦養殖生產提供借鑒。
關鍵詞:克氏原螯蝦;小浮萍;伊樂藻;紅蟲
中圖分類號:S966.12 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0.05.012
Cultivation on Several Animals and Plants Food for Procambarus clarkii
ZHAO Chao-yang1,ZHOU Xin2,XU Zeng-hong1
(1. Freshwater Fisheries Research Center,Chinese Academy of Fishery Sciences,Wuxi,Jiangsu 214081,China; 2.Wuxi Fishery College,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xi,Jiangsu214081, China)
Abstract:Aiming at rational utilization of natural bait resources to Procambarus clarkii, some common animals and plants baits which were suitable for crawfish culture,and its cultivation techniques were described in this paper. It included transplantation,harvesting,routine management and disease prevention of Lemna minor L,cultivation techniques and management after planting of Elodea nuttallii,fertilizer cultivation and acquisition of Cladocera. It provided reference for farming production of Procambarus clarkii.
Key words: Procambarus clarkii; Lemna minor L.; Elodea nuttallii; Cladocera
克氏原螯蝦(Procambarus clarkii)俗稱淡水小龍蝦,隸屬甲殼綱、十足目、螯蝦亞目、螯蝦科、原螯蝦屬。隨著國內消費量和出口加工數量的快速增長,克氏原螯蝦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經濟蝦類。克氏原螯蝦作為近來淡水養殖的熱門品種,其苗種問題已得到初步解決[1],養殖技術也日漸成熟[2],但對其餌料及營養方面的研究還十分缺乏,為此,筆者對克氏原螯蝦幾種常用動植物餌料的培育作一簡要介紹,供克氏原螯蝦養殖戶參考。
1小浮萍
1.1池塘條件
小浮萍培育池應選避風靜水向陽處,面積不宜過大,浮萍培植池面積以0.03~0.2 hm2為宜,池塘底部的塘泥要肥厚,無雜草,無滲漏,水深保持在1.2~1.5 m[3]。
1.2池塘清整
在浮萍移植前,首先要鏟除地邊雜草,修補好堤埂。然后,用生石灰75 kg/667 m2干法清塘,殺死野雜魚和其它有害生物。
1.3施足基肥
清塘1周后施足基肥,施腐熟有機肥200~250 kg/667 m2,以羊糞為最好,其次豬、牛糞等。
1.4種浮萍移植
如果在前一年有專養浮萍的池塘,第2年不必再放種浮萍,即能自然繁殖。
新開辟培植浮萍的池塘,投放種浮萍20~25 kg/667 m2,最好在3—5月份移植,此時氣溫低,在運輸時可以多裝,而且成活率也高。
1.5浮萍的收取
當浮萍大量繁殖時期,根據浮萍的生長情況,可在每天早晨或午后用草繩將浮萍圍在一起,然后用撈網撈取,每次撈取量不得超過池塘內浮萍總量的60%,以利浮萍的增殖,保持穩產高產。
1.6日常管理
為使浮萍保持優質高產,須及時追肥,不斷補充營養成分。一般應每周追施尿素l~2 kg/667 m2或200 kg/667 m2左右的人畜糞。在炎熱的夏天,浮萍易被陽光曬死,因此,每天應往浮萍面上噴灑2~4次水。另外,要及時清除雜草,撈出池內的蛙卵等野雜生物。
1.7防病除害
在池塘水面上往往會出現一層似鐵銹的薄膜,稱為鐵銹病。它是由薄甲藻、黃被藻大量繁殖所致,若不及時處理,會影響浮萍的繁殖和光合作用,降低浮萍的產量。出現此種情況時,可用草繩將薄膜拖撈于凈,然后潑一些稀人糞,這種現象即消失。若由于保甲藻大量繁殖引起的水泛,可用2×10-6硫酸銅全池潑灑,可解除病情[4]。
2伊樂藻
2.1栽培時間
一般在秋冬或開春后進行,即每年的11月至次年3月。
2.2栽前準備
2.2.1池塘清整 排水干池,用生石灰200 kg/667 m2化水全池潑灑,清野除雜,并讓池底充分凍曬。開春后等清塘藥物性消失,池水保持在20~30 cm,在水溫逐步回升后即可種植。
2.2.2注水施肥 栽培前5~7 d,注水0.3 m左右深,進水口用0.45 mm篩絹進行過濾,并根據池塘肥瘦情況,施腐熟糞肥300~500 kg/667 m2;或施用2~3 kg/667 m2復合肥作為基肥,讓水草快速生長[5]。
2.3栽培方法
2.3.1沉栽法用15~20 kg/667 m2左右的伊樂藻種株。將種株切成15~20 cm長的段,每3~5段為1束,在每束種株的基部粘上淤泥,象插秧一樣,撒播于池中。
2.3.2插栽法用上述同樣數量的伊樂藻種株,切成同樣的段與束,按1 m×1.5 m的株行距進行人工插栽[6]。
2.4栽后管理
(1) 按“春淺、夏滿、秋適中”的原則進行水位調節,栽插初期池塘保持30 cm的水位,待水草長滿全池后逐步加深池水。
(2) 在伊樂藻生長旺季(4—9月份)及時追施尿素或進口復合肥(2~3 kg/667 m2)。
3紅蟲
3.1生態習性
淡水枝角類(紅蟲)的最適生長溫度為15~25 ℃,pH值為7~8,溶氧4×10-6~8×10-6,透明度30~50 cm。其主要食料為細菌、單細胞藻類、酵母菌和有機碎屑微粒。處于良好狀態的枝角類呈淺灰綠色。枝角類的壽命為數星期至幾個月。
基本培育方式:施肥→有機物分解→細菌、微小藻類、原生動物繁殖→枝角類的增殖。
3.2池塘條件
土池和水泥池均可。池深約1 m,大小以10~30 m2的長方形為宜。用4×10-5漂白粉或2×10-4生石灰清塘7 d后注水。
3.3進水
池中注水約50 cm深,注水時必須用紗網過濾,避免昆蟲幼體、絲狀藻以及砂粒、泥塊混入而堵塞水蚤的濾器。夏季溫度高,池水可適當加深,春秋季水深可降至30 cm左右。
3.4施肥
施放有機肥300~500 kg/667 m2及適量的無機肥料,以提高枝角類的產量。如施用無機肥,可按每立方米水體施入37.5 g硝酸銨或6.5 g硫酸銨。此后每隔3~5 d追肥1次,追肥量為初次施肥量的1/3~1/2。
土池每立方米水體投4 kg牛、豬糞或其他畜糞、1.5 kg稻草、麥秸或其他無毒植物莖葉作基肥,10 d后追肥1次,追肥量同基肥,此后再根據水色酌情追肥,使水色保持黃褐色。
水泥池每立方米水體投牛、豬糞或其他畜糞1.5 kg,加沃土1.5~2 kg,以后每隔8 d再追肥1次,追肥量為牛、馬糞或其他畜糞0.75 kg。具體視條件操作,不絕對。
若施肥后3~5 d池水中的枝角類等浮游動物達不到一定數量,應根據具體情況進行補救,一是觀水色,以黃色為宜,若水色過清應及時追肥;二是表明池塘底泥中缺乏枝角類的休眠卵,應引進枝角類幼體或卵,經過外引內繁,枝角類在短時間可達到高峰。
3.5培育
不論是土池還是泥池,都可采用酵母與無機肥混合培養法。每立方米水體投酵母20 g,酵母可先在水中浸泡3~4 h,再潑入池中;每立方米水體施碳酸銨65 g、硝酸銨37.5 g,以后每隔5 d施1次,其用量為開始的一半。投放酵母后,將池水曝曬1~3 d后,就可以放入水蚤作種,用種量為每立方米水體30~50 g[7]。
3.6撈取
水蚤種入池15~20 d后,經大量繁殖,可布滿全池。當水溫16 ℃以上,每立方米水體加入枝角類種30~50 g。當溫度為20~25 ℃時,3~4 d繁殖大量的幼體枝角類,7 d左右就可撈取使用。池水呈棕褐色或橄欖色時,枝角類量大;池水透明,枝角類量低。一般每隔1~2 d撈取1次,每次撈取量占總枝角類的20%~30%[8]。也可每天撈取30~35 kg/667 m2枝角類,并每隔2~3 d施放有機肥300~500 kg/667 m2及適量的無機肥料,以提高枝角類的產量,一般每立方米水體可收獲枝角類約800 g。在水溫18~20 ℃的環境下,可常撈常有,連續不斷。
參考文獻:
[1] 趙朝陽,周鑫,徐增洪,等.克氏原螯蝦溫室大棚規模化繁育技術及工藝[J].中國農學通報,2009,25(5): 275-278.
[2] 趙朝陽,周鑫,徐增洪. 克氏原螯蝦池塘和稻田集約化養殖技術及工藝[J].湖北農業科學,2009,48(7) :1716-1718.
[3] 逢啟明,蔡敬義. 怎樣培養浮萍[J].淡水漁業,1980(1):27.
[4] 李明鋒. 蕪萍和浮萍的人工培植[J].內陸水產,1999(1):10.
[5] 霍大兵. 伊樂藻生長特性及種植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08,14(15):226,233.
[6] 連光華,張圣照. 伊樂藻等水生高等植物的快速營養繁殖技術和栽培方法[J].湖泊科學,1996,8(增刊):11-16.
[7] 彭小彤,鄭偉文. 水產上的幾種“紅蟲”及其養殖[J].中國水產,1994(9): 26-27.
[8] 周文琴. 開口餌料——小紅蟲的規模化培養技術[J].漁業致富指南, 2008(13):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