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亮
摘 要:當前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時期,隨著經濟發展的速度越發遲緩,使得社會各界的壓力逐漸增加,因此針對目前我國的此種經濟狀況,進行向制造業強國的轉換已經是經濟發展形勢的迫切要求。鑒于此本文將與《中國制造2025》相關的內容充分結合,進一步地說明《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背景和制造業指標的計算方法,以及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制造2025;制造業;指標
一、 “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
2014年6月中國工程院的院長周濟在福建企業發展戰略研討會上透露出,中國正在制定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綱領性文件,這個綱領性的文件也就是“中國制造2025”將會在2015年完成。“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工程院聯合國家發改委、工信部以及科技部等相關部門制定的發展綱要。“中國制造2025”是中國進入現代工業強國之列的發展路線圖,也是引領中國制造未來發展的趨勢。
德國在面對中國制造業的成本壓力以及美國高端信息產業的崛起時,提出了德國工業4.0。德國工業4.0的提出可以說是德國工業未來生產的途徑,也是選擇優勢產業發展的戰略。那么對于“中國制造2025”的提出,可以是中國制造業由大國轉向強國的路徑選擇以及頂層方面的設計。
二、 “中國制造2025”中制造業的指標
這里的制造業競爭力指數是反映制造業整體質量水平的經濟技術綜合性指標,是根據發展能力、質量水平兩個方面共計12個指標計算出來的。這里的規模以上制造業研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比重是根據規模以上制造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與有效發明專利數的比值得出的。這里的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是根據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關鍵工序數控化率平均值計算出來的。這里的寬帶普及率是根據固定寬帶家庭用戶數與家庭戶數的比值計算出來的。這里的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是根據規模以上應用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企業數量與規模以上企業總數量的比值計算出來的。
三、 實施“中國制造2025”的意義
制造業的發展和經濟緊密聯系在一起,是國民經濟的支撐。我國是一個制造業大國,而不是制造業強國,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國制造業要想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就要不斷實施創新發展戰略和提高工業的核心競爭力,不斷地推動由中國產品、中國制造、中國速度向中國品牌、中國創造、中國質量轉變。
李克強總理在2015年3月5日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中國要想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的轉變,就要盡快的實施和落實“中國制造2025”。在2015年5月8日,國務院全面推進和部署制造業強國發展戰略,這也是我國實施制造業強國發展戰略的第一個十年計劃。
(一) 我國是制造業大國
我國的制造業增加值在2012年已經達到了2.08萬億美元,在全球制造業的占比中也達到了20%左右,但是和發達國家美國相比較而言,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存在的。
中國由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轉變,是因為中國已經具備了發展制造業強國的條件和基礎。首先,與其他國家相比而言,我國制造業的體系是完整和齊全的;其次,在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我國已經培養了與制造業相關的杰出人才;最后,我國在數字化制造業方面已經掌握了關鍵核心的技術,具備了技術基礎;另外,我國制造業擁有強大的市場需求。最重要的是我國的制造業在創新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
(二) 我國不是制造業強國
我國不是制造業強國,主要是由以下原因造成的:第一,我國制造業產品質量問題比較嚴重。例如我國在制造業產品質量的抽檢中能夠檢測到質量不合格率達到10%左右,這就造成我國制造業每年的質量損失達到2000億元左右;第二,我國制造業資源利用效率低下。例如單位GDP的能耗是全球均值的2倍左右。第三,我國制造業在自主創新方面能力不強,在關鍵核心技術方面對外依存度依然較高。例如2013年我國需要的芯片80%以上都是需要進口的,當年所花費的外匯儲備達到2313億美元。
參考文獻:
[1] 苗圩.“中國制造2025”可簡單概括為“一二三四五五十”[J].中國中小企業,2015(4):22-26.
[2] 李克,朱新月.中國制造,邁向2025的腳步[J].企業管理,2016,4(2):6-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