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在國內外研究的基礎上,從科技人員自身屬性的角度出發,建立了影響農業自主創新環境評價的概念模型,并通過對天津市科技人員的調查,運用方差分析法對不同科技人員的評價結果進行分析。結果表明,具有不同基本素質和科研能力的科技人員在農業自主創新環境評價感知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關鍵詞:農業科技人員;農業創新環境評價;方差分析
中圖分類號:F322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0.05.023
Analysis ofthe Difference in Agricultur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Evaluation——Tianjin as an Example
WANG Xiao-rong1, JIA Bao-hong1, XIN Li-yuan1, WANG Li-juan1, LU Wen-long2
(1.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ianjin 300192,China;2.Tianji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Tianjin 300192,China)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eatures in scientific personnel, a model to describe agricultur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evaluation was created in this paper. Then,some people in Tianjin agricultur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were sampled, and the data of this investigation by variance analysis was analyzed. The different basic characteristics or research ability could cause different evaluation of agricultur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was found.
Key words: agriculture scientific personnel; agriculture innovation environment evaluation; variance analysis
農業科技人員是農業科技創新的重要主體,是推動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力量。而有利的創新環境是農業科技人員進行自主創新的關鍵因素,農業自主創新環境的優劣將直接影響到農業科技人員的創新熱情、創造活力的充分發揮與釋放。因此,切實了解農業科技人員對創新環境的需求,優化農業自主創新環境,對于長期實現農業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1相關概念及理論
農業科技人員是指具有良好知識、身體、心理等基本素質和科研能力,在農業科技創新與應用中進行各種創造性的勞動,為農業科技進步做出貢獻的人。農業科技人員的劃分方式有[1]:按照現階段中國農業院校農業科技人才培養模式,一般有農作物、果樹、蔬菜、畜牧、獸醫、農產品儲藏加工等專業。科技人員具有的一般特征為較強的自主意識、獨立的價值觀、較強的流動意愿和蔑視權威 [2]。
創新環境是為創新提供規則和機會的國家體制和結構因素,包括國民基礎教育、通訊基礎設施、財政、金融、產業政策等[3]。創新環境劃分為硬環境與軟環境,硬環境包括信息網絡、大型科研基礎設施、創新基地等,軟環境包括非實物的制度、政策、市場、文化等環境[4]。同時,創新環境還可劃分為外環境和內環境,經濟、政治、文化環境為外環境,包括從事創新活動的人的知識文化、身體素質、思想道德素質和心理素質等各種影響科技創新的因素總和[5]。
根據三元交互決定論[6],人的行動是由主體、行為、環境3種因素交互作用的結果。其中,主體主要指人的認知能力、使用符號能力、預見能力、觀察學習能力、自我調節能力等等,有了這些能力,人就可以對環境和自己的行為進行調節和控制。班杜拉認為,對行為主義者而言,要想真正理解行為結果如何改變行為的心理機制,就必須分析認知等主體因素與它們之間的交互影響過程。
綜上所述,農業科技人員的主體特質、自主創新行為、自主創新環境三者之間是交互影響的,科技人員主體特質可以影響自主創新環境,進而影響自主創新行為,最后再對主體特質本身發揮作用。因此,在借鑒農業科技人員、創新環境和三元交互決定論的相關理論的基礎上,筆者從農業科技人員本身特質出發,通過設計創新環境評價量表和運用方差分析方法,來研究科技人員的不同基本素質和科研能力是否造成農業科技人員對農業創新環境評價的差異,從而探尋科技人員進行自主創新的影響因素。
2概念模型
在文獻綜述的基礎上,科技人員的特質分為年齡、教育程度、研究領域、職稱等基本因素和科研項目、科技成果、論文發表、學術交流、下鄉服務等科研能力,對于創新環境的現狀則用創新環境評價代替,評價量表包括實驗設備、試驗地、示范基地等硬環境,項目申請、經費投入、科研團隊信息服務、激勵機制、職稱評定等軟環境,以及總體環境,概念模型詳見圖1。
3研究方案
3.1問卷設計
根據文獻綜述的結論和概念模型,問卷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農業科技人員的主體特質,包括基本素質(即年齡、受教育程度、研究領域、職稱等)和科研能力(即近10年作為主持人完成的科技項目數,近10年作為主持人或參加人科技成果數及轉化數,近10年獲得國家級獎勵、省部級獎勵數,近3年發表論文總數和核心期刊篇數,平均每年參加學術交流會次數和科技下鄉服務次數);第二部分是創新環境評價量表,包括申請項目容易、經費投入滿足、文獻檢索便利、激勵機制滿意、工資待遇滿足、職稱評定制度滿意、實驗設備儀器條件滿足、試驗基地滿足、示范基地滿足,總體外環境滿意。
3.2調查設計及結果
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在天津市進行了3個月的分層抽樣調查。本次調查對象選取對創新環境有一定了解的中級職稱以上的科技人員,且副高級以上科技人員比重比實際情況偏大(據《2009年天津科技統計年鑒》,副高級以上農業科技人員與中級科技人員比約為5∶8),比例約為6∶4。最終共收集有效問卷216份。
3.3研究方法
問卷數據運用SPSS16.0統計軟件進行處理。分析方法主要包括信度分析、方差分析和描述性統計學分析。
3.4樣本背景
科技人員基本素質方面,35歲以下的青年科技人員的人數最多,其次是36~45歲的科技人員,最少的是56歲及以上的科技人員僅占1.9%;學歷以大學本科和碩士為主,本科以下的人員最少;從事蔬菜花卉、畜牧獸醫、水產漁業、農業信息、大田作物的科研人員較多,共計59.7%;從事林果、農產品保鮮、農業資源與環境、農產品加工、農業工程、其他領域、植物保護、農業質量標準與檢驗的被調查人數較少。
在科技人員科研能力方面,近10年有超過70%的科技人員擔當過項目主持人,有75.5%的科技人員作為項目主持人或參加人獲得過科技成果,有半數的科技人員沒有獲得過省部級以上的科技獎項;近3年,有91.7%科技人員發表過論文,近80%的人員在核心期刊上發表過;平均每年參加1~5次會議的科技人員數超過總人數的80%,但有15.7%的人員沒有參加過會議;超過60%的科技人員年平均下鄉次數在50次以下,且有28.2%的科技人員未參加過。
4數據分析
4.1信度分析
采用克朗巴哈(Cronbach)的內部一致性系數α,對11個涉及科技人員對創新環境評價感知的題目進行內部一致性測驗,得到Cronbach’S系數為0.758,大于0.7為相當高的信度[7-8],表明被測量表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和穩定性。
4.2方差分析
運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研究科技人員的基本素質和科研能力與外環境量表中11個評價感知之間是否有顯著差異,下文的表格中僅列出結果顯著的部分。
如表1所示,科技人員的基本素質對創新環境的硬環境、軟環境和總體環境的感知均存在影響,主要在實驗設備、試驗基地、項目申請、經費投入、科研團隊、信息服務、職稱評定、激勵制度、總體環境的評價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如表2所示,在科技人員的科研能力方面,除了獲獎情況對硬環境中的試驗基地評價有影響外,主要對軟環境的評價存在明顯差異,如項目申請、經費投入、科研團隊等。
4.3描述性統計分析
總體而言,農業科技人員對創新環境的評價感知的平均值介于較差和較好之間(即1.89~3.19)。從分項環境評價來看,科技人員對科研團隊結構和職稱評定制度的評價介于較好與一般之間,對總體環境、激勵制度、國內外文獻檢索、工資待遇、實驗儀器設備條件、試驗基地條件的評價偏向于一般,認為科研經費投入和自主創新項目申請的現狀較不能滿足需求。
4.3.1科技人員基本屬性的影響(1)年齡。試驗基地條件評價中,55歲以下科技人員的評價較高;利用國內外文獻檢索中,36~55歲科技人員評價高于35歲以下和56歲及以上的科技人員;職稱評定中,35歲以下和46~55歲評價高于36~45歲和56歲及以上的科技人員;激勵制度中,46~55歲的科技人員評價高于45歲以下和56歲及以上的。
(2)受教育程度。擁有碩士和本科以下學歷的科技人員對職稱評定制度的評價較高,而本科和博士學歷的人員評價較低。
(3)科研領域。大田作物、水產漁業與農業工程領域的人員對科研經費投入評價較低;在實驗儀器設備條件上,蔬菜、花卉、林果、農業工程的評價相對較低;在試驗基地條件上,林果和農業資源與環境的評價相對較低;科研團隊結構上,農產品加工、農產品保鮮、農業工程和農業質量標準與檢驗的評價相對較低;利用國內外文獻上,植物保護、畜牧獸醫、水產漁業和農業信息的評價最高,農業質量標準與檢驗的評價最低;職稱評定制度上,軟科學和科技管理人員的評價較低。
(4)職稱。除對自主創新項目申請評價,科技人員的評價隨職稱升高而提高以外,在其它4個方面中,正高級科研人員的評價普遍較高,而副高級科研人員則普遍較低,中級科技人員的評價介于兩者之間。
4.3.2科技人員科研能力的影響(1)項目與成果。近10年,科技人員對自主創新項目申請的評價隨著作為主持人完成的項目數的增加而提高;科技成果獲得情況對自主創新項目申請的評價存在顯著差異,獲得的成果越多感覺項目申請越容易;科研經費投入和科研團隊結構的評價中,未實現過科技成果轉化和轉化過6~10個科技成果的科技人員對兩者的評價較高,完成11及以上成果轉化的科技人員對科研經費投入的評價最低,而對團隊結構的評價最高。
(2)省部級科技獎項。獲得一等獎越多對自主創新項目申請的評價越高;二等獎方面,獲得1~5項獎勵的科技人員對項目申請和試驗基地條件的評價最高,而獲得6項及以上的對二者評價最低;三等獎方面,獲得1~5項獎勵的科技人員對項目申請和試驗基地條件的評價最高;沒有獲得獎項的科技人員對項目申請評價最低,獲得6項及以上的科技人員對試驗基地條件的評價最低。
(3)論文發表。基本上隨著發表篇數的增加,科技人員對項目申請的評價越好;隨著在核心期刊上發表論文篇數的增加,對科研投入的評價升高,而對團隊結構的評價降低。
(4)學術交流與下鄉服務。對科研經費投入的評價基本是隨著參加學術交流會議次數的增加而升高,對自主創新項目申請的評價隨下鄉服務天數的增加而升高。
5結論與建議
科技人員基本素質和科研能力對創新環境的部分感知存在一定影響。項目申請評價主要受職稱和科技能力的正向影響,經費投入評價主要受科研領域、科技成果轉化、核心期刊論文和學術會議次數的影響,信息服務評價主要受年齡和科研領域的影響,激勵機制評價受年齡和職稱的影響,職稱評定評價主要受年齡、學歷、科研領域和職稱的影響,實驗設備評價主要與科研領域有關,試驗地評價受年齡、科研領域和獲獎清況的影響,總體評價與職稱有關。可見,目前天津市農業自主創新環境建設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特別是儲備人才培養的軟環境和弱勢學科建設的硬環境亟待進一步提升。
針對上述結論,筆者提出以下兩方面建議:一是改進科研管理機制,通過靈活的項目管理、人才激勵、職稱聘定等機制的聯動運作,量體裁衣地激發領軍人物、中堅力量、后生力量的創新熱情與能力,加速科技創新人才梯隊的優化與可持續發展;二是建立完備的農業自主創新體系,通過強大的資源共享平臺和有力的調節機制,實現系統內部人、財、物的合理配置,在支持優勢學科的發展的同時,改善弱勢學科的創新環境。
參考文獻:
[1] 張殿臣.膠東地區農業科技人才需求與培養開發的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大學,2004.
[2] 王飛絨,張軍,龔建立.科技人員特征及其激勵[J].科技與管理,2003(5):121-124.
[3] OECD. Innovative networks: Cooperation in 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s[M]. Paris:OECD, 2001.
[4] 王海燕.國家創新系統的內涵及其運行績效的評估[J].中國科技論壇,2000(6):3l-33.
[5] 王志敏.我國科技創新環境的優化研究[D]. 合肥工業大學,2009:5-9.
[6] Bandura A.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M]. Englewood Cliffs,NJ:Prentice Hall,1986:23-24.
[7] 林杰斌,劉明德.SPSS 11.0與統計模式建構[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289.
[8] 吳明隆.SPSS統計應用實務[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