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鵬,中國首位迪士尼簽約作家、中國社科院文學所副研究員、著名少年科幻作家、資深動畫編劇和影視制片人。代表作品有童書《校園三劍客》、《裝在口袋里的爸爸》、《功夫米老鼠》等,動畫片《少年狄仁杰》、《千千問》等,理論專著《卡通敘事學》、《科幻類型學》、《結構主義和后結構主義在中國》等,翻譯作品《變形金剛》、《鋼鐵俠》等。作品曾獲影視界、動畫界、科幻界、圖書界、兒童文學界各類國家級以上大獎三十多次,多部作品被譯為英、日、韓等國文字在海外出版。
科幻小說,是世界上唯一一種可以知道其誕生年代和首部文本的文體。一般認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說,是由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妻子——二十歲的瑪麗·雪萊于1818年創作的題為《弗蘭肯斯坦》(副題為《現代的普羅米修斯》)的哥特式小說。該文體從其誕生之初,就被歸入了流行文學的范疇,長期被主流文學和評論家所忽略和漠視(雖然“弗蘭肯斯坦”一詞早已成為主流文學評論家們經常掛在嘴邊的經典辭藻,該形象也成為主流文學所公認的文學原型之一)。筆者認為,科幻作品作為一種文體,它同樣可以分為兩類:主流科幻和流行科幻。主流科幻和主流文學一樣,關注嚴肅的人文主題,優秀的主流科幻小說作家,其文學品味、藝術洞見力和敘事技巧,絕不亞于優秀的主流小說作家。而流行科幻小說,則和其他流行文學一樣,創作者的重心,更多地放在故事性和文學的商品性方面(如用驚世駭俗的創意、冒險刺激的情節、層出不窮的橋段等來吸引讀者)。本文所探討的科幻作品,指的是側重于文學商品屬性的某些流行科幻,其范疇和創作理念與主流科幻截然不同、大相徑庭。
在過去的一個多世紀里,流行科幻與“文化工業”理論齊頭并進地發展,并暗合了“文化工業”的諸多理念?!拔幕I”,指的是通過大工業生產方式或技術復制手段去制作藝術與審美文化產品的特殊產業。其概念的源起最早可以上溯到馬克思的《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1936年,本雅明發表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第一次討論這一生產方式所可能帶來的革命性意義。1947年,法蘭克福學派的阿多諾和霍克海默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正式提出這一名詞。從此以后,“文化工業”一詞為人們熟知。20世紀90年代,中國學者也普遍接受了這一名詞,并在90年代中后期展開了較大規模的文化工業討論,這一概念也從哲學研究領域擴散到文論之中?!拔幕I”一詞,在其誕生之初,是貶義詞,被學者們所詬病和批判,但是,在20世紀60年代,學者們用新的眼光與角度對“文化工業”的理論進行了研究和探討,這一詞語,逐漸變成中性詞,并成為后來的“文化產業”一詞的前身。雖然鮮有學者用“文化工業”理論對科幻作品的創作進行深入、細致和全面的研究,但是,筆者認為,科幻藝術的創作和發展,尤其是某些流行科幻的“流水線”寫作,是對“文化工業”理論某些屬性的最佳詮釋。
文學作品可以通過流水線創作嗎?大部分人憑直覺的回答都是不能,包括著名作家王安憶在內,對于“流水線”寫作也持否定態度,在一次采訪中,她指出,“對現在年輕作者‘快產’的狀態,出版社要負很大的責任,他們把文學放到流水線上生產了。寫作就像打毛衣,是一針一線織出來的,‘產業化’不能用在文學上?!雹僖驗椋鶕鹘y的創作理念,文學創作是一種個人化的、創造性的工作,要真正寫出一部有價值的文學作品,非得需要豐厚的生活積淀,付出艱辛的勞動不可。筆者認為,從傳統文學的創作理念來看,這種觀點似乎是正確的,但從“文化工業”的角度來看,這一觀點又是錯誤的——因為,早在20世紀,文學中的一部分就已經游離開了傳統文學的行列,悄無聲息地自成一家,進入了“流水線”作業的行列,比如美國的DC公司和Marvel公司,自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就通過流水線創作(或者說“制造”)了《超人》、《蝙蝠俠》、《X戰警》等一系列在全世界范圍內以及好幾代人中產生影響的科幻作品(或者說“產品”)。日本多如牛毛的動畫公司,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也通過流水線作業,創作(或者說“生產”)了無數的“輕小說”、“漫畫小說”。中國從上世紀末本世紀初開始,許多先知先覺的吃螃蟹者也通過流水線方式創作(制造)作品,并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如郭敬明和郭妮(前者名列作家富豪榜前列,后者被稱為“億元女生”)。而那些通過“速產”或者“流水線”寫作不夠成功者,恰恰是因為操作者沒有掌握相關技巧、“流水線”寫作的專業化程度不高才導致了作品最終的失敗。
這里需要厘清的是:傳統的文學作品(包括主流文學和流行文學)和“流水線”寫作的作品,雖然都是由文字構成,但是在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傳統的文學作品,即便是流行文學,的確是一種體現作家個性的創造性的勞動,是他人無法替代的,也是絕對不能通過“流水線”創作的。比如四大名著,《紅樓夢》,高鶚對曹雪芹的續寫,就被斥為“狗尾續貂”;《西游記》、《水滸》的續寫也不少,但在文學成就上都無法與吳承恩、施耐庵的原著相比肩。魯迅、余華、王安憶的作品,都絕對不能通過“流水線”來完成,并且寫得太快了勢必會變成粗制濫造的廢品?!傲魉€”寫作的作品,是“文化工業”的產物,因此,它必然是泯滅作家個性、扁平化、消費型的“快餐讀物”。在性質和特征上,它更接近于電影、動畫、漫畫和游戲。在大多數人眼里,這類讀物不值一提,但是,它卻是當代文化不可忽略的存在,是電影工業、動漫產業和游戲產業的基礎和根本。另外,從廣義文學的角度來看,它仍然是文學的一部分,因為它仍然在探討和傳統文學一樣的命題——人性。它不應當被具有全球化視野和當代意識的文學批評者和文化研究者遺忘。
那么,通過“流水線”生產的作品,與傳統文學有哪些不同之處呢?下面,我們以某些流行科幻作品為例進行說明(“流水線”生產不僅可以創作科幻小說,也能創作魔幻、奇幻、武俠、情愛等其他題材的小說)。
首先,這類作品,一般是某種品牌產品的一個組成部分,如《星球大戰》系列小說,是盧卡斯旗下的《星球大戰》系列產品(電影、電視、動畫片、漫畫、小說等)中的一個分支。它們有時是其他藝術品種的衍生產品(如《變形金剛》電影小說是《變形金剛》電影的衍生品);有時又可能是其他品種的源頭作品(如《猿人泰山》動畫片源自《猿人泰山》的小說);有時可能與影視和動畫并無關系,只是使用了影視中的人物(如《蜘蛛俠》的許多小說只是以蜘蛛俠為主人公,故事與動畫、漫畫和電影都沒有關系)等等。
其次,這類作品往往是用同一套敘事語法進行敘事。什么是敘事語法?胡亞敏的定義是:“所謂的敘事語法,是系統地記錄和說明故事普遍規則的符號和程序。”②“流水線”寫作的設計者,往往會設計一套完整的敘事語法,供“流水線”寫作的其他作者遵從和使用。由于這個原因,“流水線”寫作創作出來的作品,在結構上往往非常相似。例如《超人》,雖然故事千變萬化,但結構卻是一樣的。如果用X代表狂人科學家,用Y代表超人、用Z代表超人的夢中情人其結構是:“X興風作浪→Y出馬,X暫時處于下風→X用Y的致命弱點戰勝Y→Y克服了種種困難,扭轉戰局→X在即將被打敗時劫持了Z,讓Y陷入兩難選擇→Y最終既救了Z,也打敗了X→X沒有滅亡,他還要卷土重來。”③另外,敘事語法也會像生物學的生物一樣經常地進化,仍以《超人》故事為例,從他1941年誕生至今,超人的屬性、故事的側重點、橋段的處理方式,曾經多次被修正。
另外,此類作品由于市場的需要,必須快速生產和批量創作。以日本動畫片為例,一部每集二十二分鐘的動畫作品,必須生產到一百○四集以上,電視臺才會播出(因為少于一百○四集,廣告商就不會投廣告,電視臺自然就無法贏利)。因此,日本三大科幻動畫片《機動戰士高達》、《宇宙戰艦大和號》、《新世紀福音戰士EVA》(三者并稱為“日本動畫史上的三次高潮”),其集數都多達數百集,令人咋舌。動畫是高投入、高風險產業,其回收必須通過更多數量的衍生產品來回報。因此,與之配套的小說,自然數量只能在動畫片之上,不能在動畫片之下。另外,動畫制作和播出都有時間限制,這也要求“流水線”寫作的作家們有快速生產高質量作品的能力。
此外,“流水線”生產的作品,往往由擁有強大經濟實力的大公司來運作。例如,美國流行科幻作品中的超級英雄,主要來自兩個既是美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漫畫公司:DC(Detective Comics)公司和Marvel公司。DC 是美國最具實力且歷史最悠久的漫畫公司之一,始建于1935年,旗下擁有超人、蝙蝠俠、神奇女俠、閃電俠、綠燈俠等十幾位聲名顯赫的科幻英雄。Marvel始建于1939年,旗下擁有的科幻英雄多達五千多位。這兩家公司,都有簽約作家通過“流水線”方式為這些科幻英雄創作系列故事。
“流水線”生產的作品,還有其他許多特征,如偶像化、商業化、系列化等特征,限于篇幅,不能展開詳談。這些特征,都是與傳統的文學創作理念格格不入的,如果用這些理念來創作傳統文學作品,則必敗無疑(反過來,傳統文學的生產方式,也無法適應“流水線”作業作品的生產)。
許多人對于“流水線”寫作的作品抱有偏見,事實上,許多“流水線”生產作品的作家,有時是本國最優秀的科幻作家。例如《機動戰士高達》的創作團隊,只有日本最優秀的科幻作家才有資格加盟。而電影《變形金剛》、《鋼鐵俠》等,請的也是美國最優秀的當紅科幻作家進行創作。因此,“流水線”寫作絕不是“粗制濫造”的同義詞,相反,它卻意味著作家必須具備超高的智商、超強的創造力和認真負責的工作態度——否則他們就只能OUT!
“流水線”寫作,同樣是一種創造性的智力勞動,它雖然有相對固定的敘事語法,但絕沒有放之四海皆準的“公式”,它和創作其他所有形式的文學作品一樣,拒絕陳詞濫調,要求創新,并同樣是一種復雜的、充滿激情的思維勞動!國內經常能在媒體上看到的所謂好萊塢是根據一套固定的公式來創作電影、“流水線”創作指的是幾個人胡侃就侃出一個好劇本來等等,其實都是對這一寫作方式的誤解——依靠固定公式和胡侃出來的作品,絕對是沒有文學價值和商業價值、會被讀者淘汰的壞作品。關于敘事語法與創作的關系,筆者更同意美國電影研究學者羅伯特·麥基的觀點,“規則說:‘你必須以這種方式做?!碚f:‘這種方式有效……而且經過了時間的驗證?!哂斜举|的區別。你的作品沒有必要以一部‘寫得好’的劇本作為摹本去寫;而必須依循我們這門藝術賴以成形的原理去寫好。急于求成、缺少經驗的作家往往遵從規則;離經叛道、非科班的作家破除規則;藝術家則精通形式?!雹?敘事語法,不是“公式”,而是麥基所說的“原理”(“形式”)。
中國科幻這些年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績,但是,總體上與世界仍有差距。那么,中國科幻該如何突破自身瓶頸、實現產業振興呢?筆者認為至少要在以下方面進行努力——
一、原創是產業的核心和基礎,必須大力發展科幻原創。中國科幻產業才有前途和希望。
二、科幻產業需要多種次生產業的默契配合,才能得到整體的發展。因此,吸引更多的人才和實體加入科幻次生產業,也是推動這一產業發展的重要舉措。
三、中國科幻產業要發展,必須吸引有實力的投資人或者投資公司加盟,否則,一切都是書生意氣、紙上談兵,所有的期待和展望最終都將成為泡影。
雖然中國科幻目前還處在一個膠著的瓶頸階段,但是,我們并不是沒有希望。事實上,在過去的十年里,中國科幻至少在少兒領域,取得了不少喜人的成績,比如少兒科幻劇《快樂星球》,就創造了超高的收視率,成為孩子喜聞樂見的經典作品。其衍生圖書,在長達三四年的時間里,都成為高居各種排行榜榜首的暢銷書;又比如許多玩具公司,開始制作中國本土原創的特攝片,如《鎧甲勇士》,雖然在故事和制作上還不如《奧特曼》,但在孩子中的影響力卻能排到特攝片的前列;各動畫企業,也有意識地創作科幻題材的作品;在網游方面,去年推出的少年科幻網游《賽爾號》,在短短的半年多時間里,就風靡全國,其衍生圖書和玩具,也產生了高額利潤……
星星之火,正在燃起。隨著中國經濟整體的騰飛,科幻之火燎原之勢的形成也指日可待。
敢問中國科幻之路在何方?我的回答是:路在腳下!■
【注釋】
① 《作家王安憶評價“快產書”》,載《羊城晚報》2004年8月18日。
②胡亞敏:《敘事學》,167頁,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
③ 楊鵬:《科幻類型學》,73頁,福建少年兒童出版社2009年版。
④ 羅伯特·麥基:《故事——材質、結構、風格和銀幕劇作的原理》,周鐵東譯,序1頁,中國電影出版社200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