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用凱氏定氮法分別于10月10日、10月25日和11月10日測定了8月25日和9月24日播種的冬小麥的土壤、根和莖葉的含氮量。結果表明,10月10日測定的8月25日播種冬小麥土壤、根和莖葉含氮量為0.96,10.39,21.98 g/kg,比 10月25日與11月10日測定的含氮量分別高18.52%與71.43%,88.57%與131.40%,54.14%與92.98%;10月10日測定的9月24日播種冬小麥土壤、根和莖葉含氮量為0.97,16.66,42.50 g/kg,比 10月25日與11月10日測定的含氮量分別高31.08%與59.02%,51.18%與56.73%,55.28%與71.58%。隨著氣溫降低,冬小麥土壤礦化氮的能力、根吸收氮的能力和莖葉積累氮的能力都在下降。
關鍵詞:冬小麥;含氮量;測定
中圖分類號:S512.1文獻標識碼:A DOI編碼:10.3969/j.issn.1006-6500.2010.03.026
Research on Nitrogen Content in Winter Wheat at Different Times of Sowing
SHI Kun, LI Ying-hao
(College of Environmental and Chemical Engineering, Dalian Jiaotong University, Dalian, Liaoning 116028, China)
Abstract:The nitrogen content in the soil, the root, and stem and leaf of winter wheat sowing on August 25 and September 24 was determined by the Kjeldahl on October 10, October 25 and November 10.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nitrogen content in the soil, the root, and stem and leaf of the wheat sowing on August determined on October 10 was 0.96, 10.39 and 21.98 g/kg,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of on October 25 and November 10, the increased percentage was 18.52 and 71.43%, 88.57% and 131.40% ,54.14% and 92.98%, respectively. The nitrogen content in the soil, root and stem and leaf of the wheat sowing on September 24 was determined on October 10 was 0.97, 16.66 and 42.50 g/kg, which was higher than that on October 25 and November 10. The increased percentage was 31.08% and 59.02%, 51.18% and 56.73%, 55.28% and 71.58%, respectively. As temperature decreased, the ability of soil nitrogen mineralization, root and stem and leaf absorb was reduced.
Key words: winter wheat; nitrogen content; determination
隨著科技和時代的進步,人類對于農作物的了解與研究也不斷深入,氮素的利用已然成為了農業(yè)生產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1-5]。同樣,氮素的循環(huán)引起的環(huán)境效應也越來越被人們所重視[6,7,11]。無論是從農業(yè)生產角度出發(fā),還是從氮素對生態(tài)影響的角度出發(fā),對不同播種期冬小麥前期氮素情況的研究都是非常必要的。
1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試驗在大連交通大學冬小麥試驗田進行。10月10日、10月25日和11月10日分別采集8月25日和9月24日播種的冬小麥土壤樣品,挖長30 cm、寬20 cm、深20 cm,取土樣500 g。同時取下土壤上的冬小麥植株。

1.2測定項目與方法
土壤、冬小麥莖葉和根進行風干。然后把土壤放入烘箱,在120 ℃殺青0.5 h,105 ℃烘干8 h以上至恒重;冬小麥莖葉和根在105 ℃殺青0.5 h,80 ℃烘干8 h以上至恒重。烘干后稱重,計算土壤、冬小麥莖葉和根的含水率。土壤樣本研磨后過0.15 mm篩;冬小麥莖葉和根剪碎,裝袋備用。使用凱氏定氮儀測氮。
1.3數據處理與分析
實驗數據利用Excel軟件進行處理。
2結果與分析
2.1播期對土壤含氮量的影響


由圖1可以看出,10月10日測定的8月25日播種冬小麥土壤含氮量為0.96 g/kg,比 10月25日和11月10日測定的含氮量分別高0.15 g/kg和0.40 g/kg,提高18.52%和71.43%。可見,隨著氣溫的降低,8月25日播種冬小麥土壤礦化氮的能力在下降。
由圖2可以看出,10月10日測定的9月24日播種冬小麥土壤含氮量為0.97 g/kg,比 10月25日和11月10日測定的含氮量分別高0.23 g/kg和0.36 g/kg,提高31.08%和59.02%。可見,隨著氣溫的降低,9月24日播種冬小麥土壤礦化氮的能力在下降。
2.2播期對冬麥根含氮量的影響
由圖3可以看出,10月10日測定的8月25日播種冬小麥根含氮量為10.39 g/kg,比 10月25日和11月10日測定的含氮量分別高88.57%和131.40%。可見,隨著氣溫的降低,8月25日播種冬小麥根吸收氮的能力在下降。

由圖4可以看出,10月10日測定的9月24日播種冬小麥根含氮量為16.66 g/kg,比 10月25日和11月10日測定的含氮量分別高51.18%和56.73%。可見,隨著氣溫的降低,9月24日播種冬小麥根吸收氮的能力也在下降。
2.3播期對冬麥莖葉含氮量的影響
由圖5可以看出,10月10日測定的8月25日播種冬小麥莖葉含氮量為21.98 g/kg,比 10月25日和11月10日測定的含氮量分別高54.14%和92.98%。可見,隨著氣溫的降低,8月25日播種冬小麥莖葉積累氮的能力在下降。

由圖6可以看出,10月10日測定的9月24日播種冬小麥莖葉含氮量為42.50 g/kg,比 10月25日和11月10日測定的含氮量分別高55.28%和71.58%。可見,隨著氣溫的降低,9月24日播種冬小麥莖葉積累氮的能力也在下降。
2.4播期對冬麥根生物量的影響
由圖7可以看出,10月10日測定的8月25日播種冬小麥根生物量為3.975 g,比 10月25日測定的生物量高10.79%;比11月10日測定的生物量低133.94%。可見,8月25日播種冬小麥根生物量呈V型變化趨勢。10月25日前冬小麥莖葉還有一定的生長,導致根量比10月10日測定的低,而10月25日后氣溫驟降,莖葉不再生長,而降幅較緩,所以根系仍有一定的生長,故11月10日測定冬小麥的生物量大于前兩期。
由圖8可以看出,10月10日測定的9月24日播種冬小麥根生物量為0.092 g,比10月25日和11月10日測定的生物量分別低0.421 g和5.122 g可見,9月24日播種冬小麥根生物量在逐漸增加,植物在不斷生長,并且在10月25日到11月10日之間屬于生長旺盛期,但絕對生長量明顯于8月25日播種的處理。
2.5播期對冬麥莖葉生物量的影響
由圖9可以看出,10月10日測定的8月25日播種冬小麥莖葉生物量為22.60 g,比10月25日和11月10日測定的生物量分別高110.74%和8.68%。可見,8月25日播種冬小麥莖葉生物量在10月10日達到生長的高峰,以后快速下降,后來又有一定的增加。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是,9月28日遭遇冷害,8月25日播種冬小麥莖葉正處于生長的旺期,受影響較重,10月25日后天氣變暖,出現(xiàn)冬季“小陽春”,小麥生長正常。9月24日播種的冬小麥,發(fā)生冷害時還沒有出苗,受害較輕。
由圖10可以看出,10月10日測定的9月24日播種冬小麥莖葉生物量為0.99 g,比10月25日和11月10日測定的生物量分別低1.61 g和19.35 g。可見,9月24日播種冬小麥莖葉生物量在逐漸增加,植物在不斷生長,并且在10月25日到11月10日之間屬于生長旺盛期。
3小結與討論
8月25日播種冬小麥土壤、根和莖葉含氮量的變化趨勢與9月25日播種冬小麥的是一致的,均呈逐漸減少趨勢。可見,隨著氣溫降低,不同播種期冬小麥的土壤礦化氮能力、根吸收氮的能力和莖葉積累氮的能力都在下降,這與劉敏超等的研究結果一致[10]。8月25日與9月25日播種冬小麥根生物量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均呈V型變化趨勢,這與王月福等的研究結果不一致[8],這主要是由于大連特定的地理環(huán)境造成的。8月25日與9月25日播種冬小麥莖葉生物量的變化趨勢也是一致的,均呈逐漸增加趨勢。可見,9月24日播種的冬小麥在不斷生長,并且在10月25日到11月10日之間屬于生長旺盛期。遭遇冷害對冬小麥的莖葉生長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對生長旺盛期的冬小麥影響更大。本研究對不同播種時期的冬小麥在同一采樣時間的含氮量和生物量進行比較,為今后冬小麥前期氮素營養(yǎng)的研究提供數據支持。也可以為冬小麥越冬的臨界含氮量和生物量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1] 杜連鳳,趙同科,安志裝,等.菜地氮素循環(huán)途徑及其環(huán)境效應綜述[J].中國農學通報,2008,24(2):414-418.
[2] 李燕,董中東,郝西,等.小麥不同品種的氮素利用效率差異研究[J].中國農業(yè)科學,2007,40(3):472-477.
[3] 趙俊曄,于振文.小麥——土壤系統(tǒng)氮肥轉化利用的研究進展[J].土壤通報,2006,37(3):595-600.
[4] 廖曉勇,張揚珠,劉學軍,等.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土壤氮素行為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西南農業(yè)學報, 2001,14(3):94-98.
[5] 李世清,李生秀.作物生長期間土壤可礦化氮的變化[J].水土保持學報, 1996,2(3):73-77.
[6] 周建斌,陳竹君,李生秀.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礦化特性及其供氮作用[J].生態(tài)學報,2001,21(10):1718-1725.
[7] 龐欣,張福鎖,王敬國.不同供氮水平對根際微生物量氮及微生物活度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2000,6( 4) :476-480.
[8] 王月福,于振文,李尚霞,等.土壤肥力和施氮量對小麥根系氮同化及子粒蛋白質含量的影響[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2003,9(1):39-44.
[9] 劉光棟,吳文良.桓臺縣高產農田土壤硝態(tài)氮淋失動態(tài)研究[J].中國生態(tài)農業(yè)學報, 2002,10(4): 71-74.
[10] 劉敏超,曾長立,王興仁,等.氮肥施用對冬小麥氮肥利用率及土壤剖面硝態(tài)氮含量動態(tài)分布的影響[J].農業(yè)現(xiàn)代化研究, 2000,21(5):309-313.
[11] 李生秀,李宗讓,田霄鴻,等.植物地上部分氮素的揮發(fā)損失[J].植物營養(yǎng)與肥料學報, 1995,1(2):19-25.